转发收到的关于上面文章的评论

转发收到的关于上面文章的评论 在一个没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贸易、供应链断裂的世界里,全球化是不可能的。如今你周围的一切都取决于对所有市场和资源的自由准入,以及低廉的运输成本,而这种成本只有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才会足够低。 这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条件 全球贸易而不是全球战争。现代世界就结束在第一颗子弹击中商船的地方。这颗子弹改变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延续下去的成本。 7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家经济都被重新连接起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赖。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任何前工业化的落后地区都发现有可能用他们种植的豆子换取任何工业商品,如iPhone。 没有A流氓就没有全球化。没有B流氓也没有全球化。这跟你认为他们是不是流氓并无任何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让这个系统能够运转的一部分。这就是那个插头 无法在排除/“取消”任何人的情况下维持目前的秩序完好无损。现在这个插头被拔起来了。 参与者之间的冲突,和/或任何人被排斥或退出系统,都意味着所有的人将失去在现代世界生活所需的资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其他地方获得这些资源。绝大多数人不能。 现在呼吁把“外人”挡在门外、“废除”、“禁止”什么什么的人道主义者,意识形态的坚定者,他们所表达的态度光彩夺目,但也同时意味着他们对经济的运作方式根本性一窍不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那个裸体抗议的人在表演,很可能基于权力竞争,因为基本上只有权力竞争能让人对现实危机产生“可利用价值”的幻觉。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把自己冲进马桶 没有天然气没有中小型工业,没有重工业,没有暖气,没有钢 ……不会的。这就是为什么武器供应在下降。 昨天几千人已经开始在德国普劳恩举行示威以抗议预期中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上涨。这只是个开始。英国是11.5万名工人罢工,11.8万人抗议,在能源监管机构门外焚烧电费账单,反对10月份电价上涨了80%(搜索这场运动 “”)。 全球化是一条衔尾蛇。在战争时期,安全的海上贸易是不可能的。正如没有柴油就不可能有海运贸易一样。而没有石油就没有柴油。而且,如果你没有一个能让你进行安全贸易的舰队,你要去哪里获得石油呢?…… 一切都与一切相连。 现在仍然有一些人抱有幻想认为美国不会允许去全球化,不,截然相反,美国基本不会受影响,正如这里所解释的: 。去全球化的确冲击着每个人,但它对每个人的冲击力度并不一样。 是的,直到最近,美国还享受着廉价的中国工人,但是 ……中国工人不再廉价,而中国本身现在是敌人。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由墨西哥人取代 - 他们已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 是的,美国将半导体制造外包给台湾,现在正通过资助将该制造转移到美国本土来缩小差距。此外它在东南亚有一个可靠的安全网:日本和它的超级舰队。 简而言之,去全球化对美国来说不仅不是致命的,而且是有利可图的。你认为当亚洲和欧洲变得完全不稳定时,投资者会去哪里?难民会去哪里?回到他们当年逃离二战的同一个地方... #Globalisation #Deglobalisation #Nationalism #Imperialism #China #USA #Trade #高堡奇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注】究竟什么是 “去全球化”?它意味着什么?

【注】究竟什么是 “去全球化”?它意味着什么? 现在,“去全球化”这个词已经变成了口头禅,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听到。但真的所有人都了解它是什么意思吗? 为了解释这个概念,应该从它的反面开始,即: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它被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工业飞跃。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其代价 全球战争和干预、剥削和不平等。但这些不是此处的重点。 全球化是一种贿赂:美国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东西与任何人进行贸易的能力。在那之前,只有拥有强大的舰队和殖民地网络的帝国才有能力进行大型贸易。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其海军,作为海上安全的保证,以换取......对抗苏联的政治联盟。这笔交易成功了,成功得写入了光辉的历史书 - 它决定了冷战的结果:苏联解体,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肥料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止于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但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为什么会有“去全球化”呢?这是因为, 1)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旧的贿赂已经没有意义。今天美国的地位意味着,贿赂的目的已经达到。 2)全球化引起的工业进步滋养了全球玩家,而今天美国没有一支能够控制全世界海洋的舰队。当然,它仍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舰队;非常适合投射美国的力量;但不是为了让世界上所有的水域都控制在掌中,并保证安全。而且,当美国自己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加入全球化时,为什么还要保留它呢,更何况他们可以自给自足...... 3)全球进步会发生什么?全球生产力增长和工业化。这伴随着城市化:村民们去了城市。他们不再需要在田里工作,他们可以去工厂,在服务部门找一份工作,坐在办公室里。同时,他们的子女在农村环境中是免费劳动力,而在城市环境中则成为高价的奴隶。因此,城市居民的孩子比农村居民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反映在人口统计中。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发达社会都在迅速老龄化,他们的“原材料附属物”迟迟没有城市化,生育率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例如,之所以一些非洲国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因为它们还没有时间实现工业化……鉴于他们对进口的依赖,而进口又依赖于一个垂死的全球体系,这意味着数百万这些年轻和有生育能力的人将面临饥饿、战争、疾病和死亡。 这就是一个酝酿革命的历史僵局的位置:无论是 、、,还是你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经济模式,都没有设想到工人数量减少、生产力下降和增长停止的情况。“负增长”是最可能的未来。一个还没来得及形成经济理论的未来。“全球化和全球进步的未来” 将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因为没有人口增长,就没有生产力的增长,就不能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转化为积累 ......。 可以预见的是,世界将被分割成围绕地方领导人建立的区域贸易体系。这就是 “去全球化”。一个由拼凑构成的世界。没有霸主。没有统一的系统。没有共同的规则。简单说:。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一个数十亿人将被成为“多余”的世界。一个由成群结队的饥饿人口、地域霸主、贫民窟城市和由非城市化的村庄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得更少,一切都会更贵。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是我们的政治想象力需要应用的地方。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明天就要来了。而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填充什么。#deglobalization #PacificWarII #WW3

封面图片

转帖 目前最有趣的看点应该是,德国。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没有这些能源,德国就没有重工业,而没有重工业,德

转帖 目前最有趣的看点应该是,德国。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没有这些能源,德国就没有重工业,而没有重工业,德国就没有中小型工业的原料。换句话说,这不仅仅是关于能源本身的问题;这是关于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设施,德国人就难以保持住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事实。 普京的疯狂在这一点上没有意外。这种勒索压力的意义在于迫使德国退出北约。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德国的参与,就根本没有从其他成员国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后勤手段。更不用说德国对欧洲的统一意味着什么了(那将是整个欧盟的分崩离析)。 目前,德国人正陷入困境,试图踩稳两条船,但基本上是在一个岔路口,并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要么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中立立场,保持住一个“工业国家”,要么跟上反普京联盟的其他成员,从而 ......失去其工业和作为一个强大的欧洲大国的地位。 换句话说,德国是欧洲老龄化最迅速的社会之一,它的老人比年轻人多;直到最近,这种做法还行得通,因为,当你有很多40-50-60岁 没有孩子的人,他们工作的时间更长,受教育程度更高,是地球上最有生产力的工人。然而,这批有经验的、有作为的人现在开始退休了,没有数量上的变化。因此,目前的德国模式在未来十年内,将……嗯,难以持续。 然而,这不仅仅与德国人有关。一个有效的市场生产系统由不同的阶段组成,需要不同的工人、不同的技能、不同的价格。简单说,它不仅需要受过教育的熟练工人,还需要作为廉价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就美国而言,这项任务由墨西哥解决。在德国、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乌克兰。 好吧,德国力量的最后一个支柱是全球化,它向世界开放了所有的市场、资源和价格,以换取对抗苏联的政治联盟,全球化的结束是因为美国对它失去了兴趣,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供全球海上贸易路线安全性的技术能力。如果没有全球化,你不仅无法以优惠的价格获得资源和劳动力,而且还要面临消费者短缺……一场出口危机。 简而言之,德国繁荣的所有四个条件廉价能源、廉价劳动力、人口优势、全球化都在爆裂,而俄罗斯正在积极向这些裂缝施压。如果德国倒下,比利时、荷兰、波兰和所有其他中欧经济体都会跟上来。重心将有可能落在... 法国,它或多或少拥有人口和能源资源。#deglobalization #PacificWarII #WW3

封面图片

【ASML被迫走向战场】作为一个充分享受全球化红利的行业,芯片产业最不需要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然而美国的战略已分外清晰:从设备到

【ASML被迫走向战场】作为一个充分享受全球化红利的行业,芯片产业最不需要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然而美国的战略已分外清晰:从设备到技术本身,美国要在涉及芯片产业的所有方面对中国实施围堵,阻挡中国从全球化产业链中获得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能力。哪怕以经济损失为代价。 #抽屉IT

封面图片

2024 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规模化市场,但产

2024 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规模化市场,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挑战。具体来讲,逆全球化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球普及;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普及困难和阻力不断强化;转型中的行业普遍焦虑影响可持续健康发展。(证券时报)

封面图片

《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简介: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是一门系统性的学习课程,涵盖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通过详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主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合希望扩展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的学员。 标签: #知识#学习资源#技能提升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马来西亚的缅甸外籍劳工

#马来西亚的缅甸外籍劳工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国家之间因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不同,就形成国际产业分工的迥异。分工和专业技术化的高低层次代表著在自由贸易体制下,各国间分别的价值链带来的收益差距,占据较高价值链分工的国民个人收入,自然会比处于低价值链或是普遍过著自然经济生活的国家国民的个人收入高得多。这就是经济全球化与随之而来的国与国之间人口流动的内在逻辑。在输出国和接收国两国政府允许的条件下,低收入国民流向高收入国便成常态。 缅甸和马来西亚均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结束后两国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缅甸走的是反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国策是自力更生、限制外资和严控国内私有资本扩充而又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尤有甚者,缅甸拒绝加入于资本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英联邦组织,拒宗主国和其他前英国殖民地于千里之外,梦想能就此创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更为公正和富裕的国家。然而事与愿违,缅甸独立数十年来,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自力更生的低效率阶段。至于服务业,由于与国际资本少接轨,缅甸高增值金融保险业欠发达,集中点基本是低增值的劳力密集饮食业和零售业等。 反之,马来西亚在英国蓄意安排之下,以和平过渡方式接受政权移交,于独立后延续前英帝国于全球化贸易体系留下的原材料供应地功能,但进而于西方在1970年代后工业转移中受惠。在石油和天然气大幅度带来的外汇和亲商的政策下,大马国内生产力得于不断提升,以及随后全球化加剧而国内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制造业也从中受惠。工业化的升级自然带动服务业的扩充和消费。劳力密集服务业的扩充,人手短缺必然得从国外缺口补充,缅甸于是成了一个重要供应地。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