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还是革命?暴力还是非?

改革还是革命? 暴力还是非暴力? 派系之争有什么问题? 没经历过最困难时期的年轻人会缺乏战斗力吗? 对政治的理解浅薄会有障碍吗?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近年来,在评价当下的中国学生时,我们听到了一些悲观的说法。虽然我们自己在此也并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调查结论或合作经验,但那些充满贬义词的描述依旧令人深思。 时代背景确实不同了,当下的年轻人缺少了很多重要的经历,但我们依旧愿意假设知识面和认知锻炼将是有益的。智利的学生反抗运动证明了这点。 这场反抗运动有着几乎可以称之为最复杂的意识形态结构、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甚至冲突、以及强大的外部压力,但是他们依旧能够寻找到共识,并积极地体现在斗争中。我们相信其他国家也可以做到 当然,包括中国。 请记得,当争论无法促进问题的解决、甚至阻碍行动的时候,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反抗者带来有意义的思考。 《从独裁到民主,反抗的火焰 48年》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当我们希望就同一个问题/麻烦/困境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最先听到的是人们对不同国家之间差异的强调,而不是从其他国家就同一问题所采取

当我们希望就同一个问题/麻烦/困境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最先听到的是人们对不同国家之间差异的强调,而不是从其他国家就同一问题所采取的反抗行动中汲取动力。这种状况在中国格外突出。 不论是反警察暴力的全球抗议活动、为生存而战的气候正义运动、内卷危机和劳工运动、还是数字殖民和算法暴政,当下是全球联合的最重要和最必要的时段,就如我们不断强调过的那样,因为局限于本土的反抗已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中国社会缺乏一种 “我们这儿也有那种暴行啊” 的共鸣感,以及随之必需的行动欲望。这是长期倡导失败和不专业的结果之一。现在我们需要纠正它。 不论如何,最基本的是,我们的对手一直在作恶中联手 他们互助镇压武器、间谍软件、监控技术、为跨境抓捕提供越来越隐秘的便利;如果我们继续各自为营,我们将很难取得胜利。 多年前IYP曾多次讨论过这一问题,即 中国仿佛是个孤岛,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世界;我们这样的跨文化传播者就像被绑定在绳子中间的红布条位置上 不论你接近其中任何一方,都意味着远离另一方。这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在当下。 幸运的是,最近发现,我们的读者群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到跨国联合和向其他国家反抗者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香港的朋友,具有令人钦佩的眼界。我们认为希望是有的。 IYP的列表-5 () 提供全球反抗经验、行动资源、安全防护装备、理论和战略智慧,我们选取的都是值得中国行动者了解的知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朋友理解到这一点。【完整版: 】

封面图片

中国的民主化变革不能也无法依靠任何其他国家,只能取决于中国本土的反抗者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主旨,也是我们的协助方向。

中国的民主化变革不能也无法依靠任何其他国家,只能取决于中国本土的反抗者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主旨,也是我们的协助方向。本文不代表IYP的意见,主要因为我们不关心地缘政治利益。 但我们依旧有 “中东和北非” 专栏,因为这是中美高堡奇人的地缘政治要塞,作为帮助活动家观测局势的一个窗口。对局势的敏锐    不论是本土局势还是国际局势    都是反抗者的战略智慧的重要来源。 本文所阐述的事实对于帮助那些专注于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保持清醒,具有一定作用。 时局《中国如何在不发射子弹的情况下 “赢得” 中东》

封面图片

镇压革命:这个时代的暴政形式

镇压革命:这个时代的暴政形式 我们的 列表-5 中有一个 “维稳面面观” 板块,其中收录的都是全球政权如何镇压反抗运动的战术和工具,从在线到现实,从本土抓捕到跨国抓捕,从冷热兵器到数字武器,从布阵到心理战 …… 如果您通读过就会发现,全世界的政权采取的镇压战术都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这是因为整个世界在同一个互联网上,不论是间谍软件还是镇压武器,都在大量地跨国销售,于是对镇压者来说,基础设施往往很相似,于是他们能做的事也基本一样。 这就是我们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的意义 不需要您在本土上街之后再开始亲身领略,也不需要您亲自中招间谍软件而被抓捕后再去仔细思考数字防御;已经有太多人帮您亲历过了,只要中国发生抗议活动、或者仅仅出现当局认为 “对政权稳固有威胁性” 的反抗力量,无需质疑,所有这一切镇压手段您都会在您身边看到。 幸运的是,手段不会更多了。如果您能提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手段,即便它们一块儿上,您也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每一次全世界瞩目的大型抗议活动和跨国联合的反抗运动,我们都有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分析镇压战略、分析反抗者的智慧、介绍新的创造力和传统的经验,这部分内容也被汇聚在列表-5 中;对您来说,它们就如演习,您会看出其中的门道,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技巧,以发展您的战略智慧。 一些读者曾经告诉我说,“你们说美国的事太多了,也说说其他国家嘛”,这是对的,其实我们一直在说全世界的故事,只要对中国朋友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们都会介绍。但是,现实中遗憾的是,阅读量显示,中国读者对美国的兴趣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 这很奇怪,但也不是什么问题,美国是创新者,在各个方面都是 当然,包括镇压战术;于是美国出现的镇压战术布局,对中国有非常多的参考意义:还记得那本书吗《“只有两个国家足以压制反叛”:AI, 大数据和反叛的未来》,就是美国和中国。美中在技术方面越来越势均力敌,尤其是,美国巨头为了钱,十几年来为中国政府和军方做了非常多的事(在 列表-4 “作恶者:谁在帮中国” 栏目中看到相关内容汇总,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国)。 其结果就是,美国的镇压模式对中国反抗者最具参考价值。 对于我们欧洲,惭愧的是,我们是前殖民者,现在我们的政府一直在持续为各自的前殖民地政府秘密地培训维稳警察。于是那些前殖民地国家所采用的镇压战术,都是我们欧洲警察的 “特色”;他们还销售武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都是通过这个渠道买卖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描述的完全是美国的镇压模式,内容非常丰富,上述介绍的这些部分全有。(虽然,美国的军事化警察也在接受我们欧洲间谍机构的培训,这是题外话了)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 “平叛”,请注意,这里的 “叛” 指的并不完全是街头巷战,在数字时代,它包括黑客主义 还记得我们介绍过的五角大楼作为机密文件的视频吗?专门对付年轻人的黑客主义反叛,以及对付 “低端人口”,避免他们联合起来。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整套镇压手段,最初来自军事战略,现在被用来对付本国人民;就如您现在耳熟能详的间谍监视技术,最初也都是战区使用的 没错,他们把那些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使用的间谍技术,现在放在您家里(智能家居)、您所居住的街道上(智能城市)、甚至绑在您身上(穿戴式)…… 可见,学点军事战略也挺有用的,虽然这很荒唐。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希望您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知道该注意什么,该如何对它没有充分描述的部分加以补充 通过我们详细介绍过的相关技术和知识。

封面图片

"Some people prefer non-violence, some people do it this way. Bu

"Some people prefer non-violence, some people do it this way. But we all have the same goal." #Thailand 泰国反抗者也超越了暴力非暴力的无意义争论, 值得中国学习. 请记得, 所有战术只为满足您的战略, 战术有效性是判断其优劣的唯一标准. 而不是道德[感] 推荐: 「暴力的非法性,合法性的暴力」

封面图片

1、中国经济还未见顶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1、中国经济还未见顶 中国经济还未见底 2、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困难,中国有能力解决困难。习多次重复提到我们知道怎么去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困难:你有100块欠了1块钱,我有1块钱欠了100块,大家都是欠钱的别逼逼了 有能力,知道怎么解决 ≠ 会去解决 3、我们知道每年需要为毕业生提供1000万个工作岗位。 知道 ≠ 去做 4、美国通过半导体禁运来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对的,中国不是美国的威胁 没有了半导体玩不了啦,求求你让我们偷吧 5、台湾是红线。中国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其他国家也不应该干涉中国内政。核战争会毁灭人类,我们不应该走到那一步 我有浸水鞭炮,我要入侵台湾,(努力演绎普京大爹的英雄气概)敢干预我就要点了 6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不可避免,我们而且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中国政治体制不会改变,我们尊重其他的政治体制,其他国家也应该尊重中国的。 中国是共产党的,共产党是我的,我没能力搞你,你也别搞我

封面图片

在被网课改变的大学里,年轻人如何寻找意义?

在被网课改变的大学里,年轻人如何寻找意义? 当下年轻人的处境:年轻人早早开始为就业做打算,包括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年轻人的选择变得无比重要,“行差踏错”(比如选错专业)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挽回的错误,而个人兴趣和擅长,乃至对某种超越性意义的追求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似乎在“赚不赚钱”的问题面前越来越苍白无力。 年轻人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者说需要年轻人自己去消化和调试,那就是如何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一种真实且独一无二的联系如果我们相信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所说的,对世界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之一那么我们要如何找到一个甘之如饴为之付出的生活动力呢? 之前听播客“问题青年”一期谈大学生活的节目,青年学者袁长庚提出的观点值得深思:我们社会表面上吹捧年轻人,但给予他们的支持又是严重不足的,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进入社会固化的“历史常态”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这一方面年轻人得到的思想资源极其有限。 相反,社会总是在要求和规训年轻人按照某个既定的、主流的道路走。他认为,好的大学应该是为年轻人未来五十年的生活打下基础,拓展他们的视野,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给予试错的机会、陪伴和安慰。剩下的就交给年轻人自己,他们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一、大学生活的意义:懵懂中自我探索,打开更大世界的窗口 二、疫情改变大学生活:困于校园,社交减少 三、如何寻找意义:不要接受社会的暗示,拓展自己的边界 ...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