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国会改革表决输蓝白 #民进党 整合社群扩散战力逆转舆论风向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台立院通过国会改革案民进党拟提释宪】

【台立院通过国会改革案民进党拟提释宪】 【场外民众未灰心港人唱《愿荣光》】 经过前后4天「激战」,台湾立法院周二(28日)深夜三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部分条文及《刑法》增订《藐视国会罪》。一直反对国会改革方案的民进党下一步将提出「释宪」。场外继续有七万人集会,有港人唱起《愿荣光归香港》以鼓励台湾人争取自由。而号召包围立法院的团体认为,第一阶段抗议行动暂告一段落,但未来将要求行政院提出覆议,他们鼓励民众继续壮阔人民力量。 朝野周二再在立法院交锋,一度发生冲突。冲突以外,两党继续层出不穷地发表意见。 会议同样延开至午夜12时,在蓝白营人数优势下,三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部分条文,即是邀请总统至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立法院行使调查权等;另《刑法》也三读通过增订的《藐视国会罪》。 反对失败的民进党,立委郭昱晴在三读发言时指,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郭昱晴说:「我们人民会怕,记得我们最大,他们一定会怕!」 民进党党团表示,将就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提出释宪。行政院院长卓荣泰表示尊重,并再度重申行政院忠诚守护宪法。总统府发言人郭雅慧则表示,立法院在社会高度疑虑及议论中仍通过修正案,这并非台湾社会的共同期待。 在立法院外,仍有超过7万名民众冒雨参与「青鸟行动」,包围立法院,将印有「公民捍卫民主」、「拒绝中国干政」字样的大气球,推进立法院,希望将诉求告诉立委。 台湾人Chili及Ken对三读通过有这样的感受:「非常的沉重,而且很悲伤又哀痛。对于蓝白这样子完全无视议事规则,也拒绝跟我们的民进党讨论这件事。我们就看接下来还有甚么公民运动让大家参与,现在首要是各个分区立委的罢免。 发起包围的经济民主连合召集人赖中强表示,第一阶段抗议活动到今天为止,后续会要求行政院,根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以有阻碍难以进行为理由,退回立法院。 也有港人分享,自己专程带小孩到场感受民主气息。香港女生:「我准备回去香港了,我想让他们的眼睛被蒙上之前,最后再吸一口自由民主的空气。 」他们之后唱起《愿荣光归香港》。 #国会改革 来源:自由亚洲

封面图片

民进党团将推出全面性立法院改革方案

民进党团将推出全面性立法院改革方案 台湾在野蓝白阵营相继推出立法院改革法案后,民进党团也将提出全面性立法院改革方案,涉及议事革新、组织改革、立法院空间改革等方向。 综合台湾ETtoday新闻云、壹萍新闻网等报道,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星期二(3月5日)召开舆情回应记者会,对国民党和民众党立法院党团相继提出的立法院改革法案作出回应。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吴思瑶说,立法院改革并非立法院扩权,很遗憾蓝白阵营提出的立法院改革不仅违宪、反民主,更是让社会难以接受的方案。 她说,蓝白法案提出要让总统国情报告变成常态并备询是违宪的主张,因为要求总统备询并无宪法授权,而且立法院每年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并非询答。 针对国民党主张的“藐视国会罪”,吴思瑶认为这是反民主的提案,且在执行面上难以认定,哪种类型的质询叫反质询、如何界定官员不敬,“难道中华民国台湾的立法院要求官员唯唯诺诺、当乖乖牌,不能为政策说明辩护?”难道立委的权利可膨胀到只要官员回答得不如意,就要把他送办、罚钱,还要有刑责?这个社会难以接受。 吴思瑶称,自己身兼立法院改革小组召集人,民进党团版的立法院改革草案正强化与专家、党团成员的意见汇整,推出的方案绝对是“全面性、进步性、合理可行”的,会从议事革新、组织、立法院空间等全方位面向探讨改革。 她称,权责相符是立法院改革的核心,不能只谈扩权,不谈立法院问政课责。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星期一(3月4日)提出的立法院改革法案,包括立法院正副院长记名投票、强化人事同意权审查与记名投票、总统国情报告常态化,立法院调查权、听证权与藐视国会罪、伪证罪等五案。 2024年3月5日 4:15 PM

封面图片

台立法院改革法案今起生效 民进党团申请释宪

台立法院改革法案今起生效 民进党团申请释宪 台湾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刑法修正案等立法院改革法案从星期三(6月26日)起生效,正式成为法律。台湾民进党党团到司法院声请释宪,总统府、行政院、监察院也表示将声请释宪。舆论预料将有一场释宪战。 综合台湾《联合报》、今日新闻报道,台湾总统赖清德星期一表达声请释宪的态度后,民进党立院党团星期三也召开记者会宣布声请释宪、暂时处分。 民进党干事长吴思瑶说明声请释宪7大理由,称宪法并未建构立法院优位之宪政体制,立法程序有重大明显瑕疵,总统向立院报告之规定抵触权力分立原则等。 民进党总召柯建铭则表示,宪法已进入ICU加护病房,为抢救宪政体制、维护民主法治,如今四箭齐发,总统、政院、监院、民进党团提出释宪,后续彻底尊重大法官释宪,期待拨云见日。 释宪即请台湾大法官判定当前争议的“国会改革法”是否违宪,暂时处分即冻结、暂停施行法律,声请释宪时可一并提出。依据台湾法律,台湾现有15名大法官中,只要有10名大法官出席宪法法庭,并过半数判决立法院改革五法违宪,就可能推翻立法院三读通过的部分条文。 有分析认为,台湾当前15名大法官全由前台湾总统蔡英文提名、民进党主导的立法院任命,释宪结果可能引发台湾下一波的政治冲突。 国民党立委黄健豪呼吁,民进党既然已经执政,不应该一直政治斗争,应尽快落实民生议题及承诺过的立法院听证调查等,让台湾进入正常运作。“而不是选举选完半年,仿佛一直在选举,做政治斗争”。 台湾过去几周因“国会改革法”引发朝野攻防与社会分歧,该法案是由在野的国民党及民众党共同提出的一系列立法院职权修法,内容涉及“总统国会报告”、“藐视国会罪”、人事同意权,以及调查权与听证权。 民进党认为这些改革法案实际是立法院扩权,支持者则认为该法案能更有效监督政府。 2024年6月26日 12:01 PM

封面图片

台立院改革修法复议恐难通过 民进党吁蓝委起义来归

台立院改革修法复议恐难通过 民进党吁蓝委起义来归 台湾行政院星期四(6月6日)早突然将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修法复议案列入院会讨论,但民进党未能掌握立法院多数优势,复议案恐怕难以通过。民进党呼吁国民党立委“起义来归”,就“差六席而已”。 综合台湾《中国时报》和ETtoday新闻云报道,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星期四召开记者会说,行政院是宪政机关,立法院也是宪政机关,宪政机关都要维持宪政秩序,违宪扩权的法案行政院一定会复议,复议不成功再提释宪,维护宪政的态度必须展现出来。 他强调,等到总统公告以后,民进党团一定提释宪。 柯建铭称,现在国民党出现逃命潮,因为民间推动罢免声响,人人自危,“赶快起义来归、赞成复议,只要六票就够了,看谁要当历史英雄”。 民进党干事长吴思瑶也说:“我们虽然只有51席,但是我们有无限多的隐形席次,我们有N席,N等无限大的隐形席次。” 她呼吁,所有公民朋友发挥影响力通过民意对国民党、民众党立委施以更大的压力,这才是他们害怕的力量。 台湾立法院星期三将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部分条文”和“中华民国刑法增订第5章之1章名及第141条之1条文”两案送至行政院。台湾行政院长卓荣泰随即指示政务委员林明昕尽速邀请学者专家,详细审视、讨论条文,并研议是否依照宪法程序提出救济。 宪法增修条文规定,条文送达行政院10天内要移请立法院复议,立法院应于复议案送达15天内作成决议,逾期未议决者,原决议失效;复议时,如经全体立法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决议维持原案,行政院长应接受决议。 这意味着,复议案只要蓝白联手就可以维持原决议。 根据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修正草案》,被质询人若有“藐视国会”行为(如反质询,或拒绝答复、提供资料等),可处2万元(新台币,下同,834新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锾;行使调查权部分,立法院也得要求政府或社会相关人员提供资料,拒绝、拖延或隐匿者,经立法院会决议可处最高10万元罚锾。 法案还要求总统常态化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对于立委进行口头提问时,总统应依序即时回答。 2024年6月6日 12:36 PM

封面图片

烈日雷雨青鸟来归 民团号召青鸟重返立院Day2 国会改革覆议案周五表决

封面图片

民进党批蓝白两党挡立院改革法案是站在价值对立面

民进党批蓝白两党挡立院改革法案是站在价值对立面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推动立法院改革法案,但被拥有多数优势的国民党封杀。民进党称,国民党的反对以及民众党的沉默都是站在正确价值的对立面,历史会为这次表决记上一笔。 综合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和中央社报道,民进党在立法院星期五(4月26日)举行的院会上提出两项立法院改革方案《反性骚扰条款》《反秘密会议泄密条款》。 但国民党团动员所有立委提出反对,民众党八席也未投票,最终两案以51比53未通过。途中,民进党的提案立委范云还一度与民众党立院党团总召黄国昌发生口角。 民进党说,社会大众再一次看到民众党八席立委集体拒绝投票,甚至黄国昌以怒骂、嘶吼的方式对待范云。 民进党指责民众党行径令人难以理解,无异于选择性立法院改革,背弃价值,沦为国民党在立法院的附庸,令人遗憾。 民进党表示,对性别平等和机密的保护应是立法院运作的基本原则,也应是各党派共同维护的价值。然而蓝白两党联手合作封杀,发言颠三倒四,集体歇斯底里。试问国民党及民众党立委,“封杀改革法案,难道不是变相支持泄露国家机密、支持立法院性骚扰”。 民进党强调,对反性骚扰条款保持沉默,就是成为性骚扰加害人的帮凶;对反泄密条款沉默,就是成为泄密机密的共犯。历史会为这次的表决记上一笔,在立法院的公报上,国民党的反对及民众党的沉默,皆是站在正确价值的对立面,用再大的咆哮声也无法掩盖错误立场。 2024年4月27日 5:21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