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 IT 设备,三星电机计划生产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 - IT之家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彻底摆脱“电池门”影响,消息称三星手机未来使用固态电池 - IT之家

封面图片

消息称三星2026年Galaxy旗舰可能搭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GPU

消息称三星2026年Galaxy旗舰可能搭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GPU 再往远处看,可靠的爆料人 Roland Quandt 在X(原 Twitter)上提供的一条新线索表明,三星可能会在其 2026 款旗舰机上采用自制 GPU。该公司的 2025 旗舰机即 Galaxy S25 系列,将继续使用 Exynos 芯片,特别是 Exynos 2500 (S5E9955),配备 AMD GPU。帖子内容如下:三星的CPU与AMD合作开发的Xclipse GPU构成了现在的 Exynos 2200 和 Exynos 2400。但在 2026 年,三星 可能会在 GPU 战略上迈出新的一步,届时2026年的旗舰机上搭载的可能是三星自行研发的GPU。据传,在 Exynos 2400 SoC 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三星正在开发一款专为 Galaxy 旗舰设备定制的图形处理器。由于爆料者将三星自产GPU的发布日期定为 2026 年,Exynos 是否会继续出现在三星旗舰上,或者三星是否会将 Exynos 重新打造为 Galaxy 的专属芯片组,我们拭目以待。三星将于明年推出的Galaxy S25系列将搭载骁龙8 Gen 4 Galaxy定制处理器和自产Exynos 2500处理器,后者将采用3纳米工艺开发。2026 年晚些时候,三星 将首次推出 Galaxy S26 系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搭载骁龙处理器的设备,而欧洲、亚洲和非洲则可能会出现搭载自家 GPU 的三星芯片。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固态电池研发之难 连宁王都连声叫苦

固态电池研发之难 连宁王都连声叫苦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多家企业接连给出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点,业内对固态电池走向落地应用的期望值有所提升,二级市场也纷纷作出反应,与固态电池相关的概念股今年接连涨停。为何行业与资本市场对此纷纷看好这项技术?作为动力电池的新形态,其是否会替代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动力电池的“终极路线”所谓固态电池,简单理解即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现有的动力锂电池材料体系包含碳/硅负极、多孔隔膜以及液体电解质,通过锂离子的移动而产生电流。而全固态电池是一个完全致密的状态,采用固态电解质和固态隔膜,碳/硅负极改为金属锂负极,充电时,锂金属会沉积在负极上,在放电的过程中溶解。基于这种材料体系的转变,固态电池有着液态电池无法企及的优势。例如,固态电池更为稳定,不易泄漏、不易燃烧,大大降低了电池起火爆炸的风险,安全性更高。另外,由于能量密度更高,可达到 400Wh/kg 以上(作为对比,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 100Wh/kg~180Wh/kg,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在 150Wh/kg~250Wh/kg),其在性能表现上也优于液态电池,充电速度更快(最高可超过 10C)、续航里程更长。同时,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在 -30°C 和 100°C 的范围内都不会凝固,不会气化,这意味着冬天在寒冷地区不用担心续航问题,也不需要很复杂的热管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固态电池备受业界推崇,成为海内外车企争相布局的领域。从全球厂商的研发路径来看,固态电池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种研发路线。不过,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技术路径为绝对性方向,而是都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聚合物、氧化物还是硫化物,目前很难有一种电池的所有性能都比别的电池有优势,而是各有优缺点。”广汽研发人员告诉虎嗅汽车。在广汽看来,未来固态电池的终极形态会是多元的复合体系,于是广汽全固态电池基于两条路线并行推进开发一个是以硫化物为主的复合体系,另一个是聚合物为主的复合体系。宁德时代同样认为没有一种固态电解质是十全十美的,其更为看好硫化物技术路线,认为其能够更快走向量产。同样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的还有丰田,但双方在硫化物空气稳定性和制造工艺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全球各家厂商都希望攻克全固态电池,但目前尚未有真正实现量产攻坚的玩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年来行业内有部分车企宣称用上了固态电池,但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而非并非真正的固态电池形态。“根据行业内规则,一般是按液态电解质占电芯的比重来分:液态(25wt%)、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广汽研发人员告诉虎嗅汽车,“不管是液态电池还是半固态电池,只要电池内部存在电解液,一旦破损泄漏都会有短路起火的风险,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差异。”固态电池,可望不可及固态电池百般好,但无奈这是块“饼”。较早一批从事固态电池研发的厂商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走了十多年,丰田从 2012 年开始布局研发,宁德时代也差不多在这一时期启动研究,但都没能将固态电池推到量产阶段。从国内外车企透露的量产时间点来看,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时间大概在 2027-2030 年。需要厘清的是,“上车不等于大规模量产”,推出产品形态到大规模量产落地之间还存在多方面的技术攻坚。“五年后肯定会有固态电池的车出来,再过三五年会大面积铺开。”吉利研究院专家告诉虎嗅汽车,但考虑到目前各家车企对固态电池的重视程度以及技术快速推进,量产时间可能提前。固态电池研发之难,连宁王都连声叫苦。曾毓群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宁德时代已经在这方面投资了 10 年,固态电池只有在使用新型化学材料、负极电极使用纯锂金属的情况下才会有很大优势,要将这种电池推向市场还有很多困难。”首先是电解质材料选择上,以相对主流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需要的硫化锂为例,后者化学性质不稳定,与空气、水反应都会生成有毒化合物,生产环境控制要求严苛,量产困难,由于与目前的电池材料体系差别巨大,固态电池缺乏成熟的材料供应商。在正负极材料上,由于硅/碳负极体积易膨胀大不适用于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通常会选择一些能提高能量密度的金属,而锂金属负极现在还不成熟。在界面工程与稳定性上,固态电池中的电解质与正负极之间的界面问题也是一大挑战。由于采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其有效接触能力较弱,会造成影响电池性能的界面阻抗。另外,由于固体电解质导电率差、采用锂金属易发生枝晶生长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这些亟待攻关的技术难点。再者,对于量产和普及来说,全固态电池还面临着成本的问题,包括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据中邮证券测算,目前固态电池较液态电池成本高出 30% 以上。材料层面,固态电解质目前仍难以做到轻薄化,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叠加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负极材料尚未成熟,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成本都不低。在生产层面,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可以预见,全固态电池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从理论层面来看,固态电池比液态电池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但这项被称为“动力电池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的技术还仅是将来时形态,即使在三五年内能够有技术突破,但要形成替代,还需突破成本关口。从产业态度来看,未来 10 年无疑是全固态电池研发的关键机遇期。但对于一项新兴技术,更重要的是聚焦于技术层面的攻坚,而不是虚炒营销概念,将其作为宣传和推起资本热度的手段。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央社陆媒:中国拟投入逾260亿扶持全固态电池研发 ||

封面图片

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有望2027年小批量生产

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有望2027年小批量生产 “2027年,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机会很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吴凯表示。今年以来,全固态电池不断掀起热议,而此次重庆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也专门开设了全固态电池技术讨论专场,会场中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足以显示市场和公众对这一崭新电池技术的关注。“十余年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已在核心技术、市场规模、成本价格方面取得先发优势。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消费者对动力电池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寻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兼得的动力电池是我们的主要研发方向,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各条技术路线上,全固态电池具有巨大的潜力,是下一代动力电池重要发展方向。”在演讲中,吴凯表示。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均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和战略,各国重兵投入,其本质是希望能够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来改变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从产业链布局来看,上游基础材料及设备,中游全固态电池研发和制造,下游应用,我国企业参与的最多,产业链上企业都很有热情,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海外企业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上具有一定优势,需要尽快迎头赶上。在吴凯看来,全固态电池之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投入,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在安全底座保证的前提下较大幅度的提升能量密度,帮助动力电池在应用中有明显改善,而其他体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比较困难。据介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对固态电池按照电解质区分,主要是3个路线,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理想的电解质需要拥有较好的离子电导率,对高电压正极、锂金属负极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并且制造安全和便捷,当然也要兼顾成本的可负担性。吴凯认为,目前来看,解决方案进展比较快的硫化物路线,率先量产的可行性较大。但他也承认,目前我们所研究的路线中,没有一种电解质十全十美,比如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氧化稳定性都较差,氧化物电解质太坚硬,会导致刚性界面接触问题。硫化物电解质容易与空气中的水产生有毒气体,制备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当然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各个路线都有一些针对性的技术出来。全固态电池需要解决四大层面问题今年1月,欧阳明高院士表示,全固态电池市占份额替代1%,就已具有突破性意义。“我们也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要率先解决四大问题。”吴凯说。第一是固-固界面的问题。正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固固界面接触不充分,阻碍离子传输;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体积膨胀大,导致固-固界面的动态损伤,难以修复,持续恶化固-固界面。这些都严重影响全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第二是锂金属负极的应用问题,使用锂金属负极可以使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的优势充分发挥。但是锂金属的高活性和其表面钝化层的锂离子扩散能垒较高,会促进锂枝晶的形成,枝晶会引发短路并造成电池失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固态枝晶形成与生长的机理,并加以克服。第三是针对最有希望的硫化物电解质路线,硫化物电解质在空气中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电解质在空气中水分子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生成有毒的H2S气体,在水解的过程中电解质结构还会发生坍塌, 离子电导率急剧下降。另外硫化物电解质的合成成本问题,其原材料硫化锂价格高,而制备这些原材料的特殊工艺也增加了成本负担。这些都将是全固态电池推广中的障碍。第四是全固态电池的生产难题,极片制造工艺不成熟,湿法工艺的核心是粘接剂与溶剂选取,如果溶剂与电解质化学不兼容,可能降低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干法工艺存在膜片分散性、均匀性挑战。在电芯致密化成型过程中,电芯内部存在孔隙缺陷,致密度低会降低固态电池性能发挥,极片边缘受压导致搭接短路等问题也需要解决。宁德时代已经建立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3年后真正量产据吴凯介绍,宁德时代针对固态电池已经有十余年的研发积累,目前我们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经验。针对正极的界面问题,宁德时代研发了单晶正极多层级全包覆技术,第一层无机氧化物包覆层可以抑制界面副反应,第二层固体电解质包覆层,提升界面离子扩散。多层设计可以大幅提升界面结构稳定性,目前高面容三元正极克容量可达230mAh/g。我们还研发了多功能复合粘结剂,帮助稳定极片导电网络。复合正极可以实现6000次循环。针对锂金属负极使用时候的锂枝晶问题,宁德时代认为相变自填充技术是可行方案,相变介质可通过改变其固/液物理状态灵活修复固态电解质缺陷,达到增强电解质结构,抑制锂枝晶的效果,锂金属临界电流密度有效提升至20mA/cm2。我们通过引入合金金属改变界面层的亲锂性,可以诱导锂金属均匀沉积到表面。同时优化锂金属负极的多相导锂界面,构筑界面离子传输“高速公路”,使锂金属负极循环平均库伦效率>99.9%。针对硫化物电解质的环境稳定性问题,宁德时代开发表面疏水层可逆包覆技术,实现高空气稳定性电解质的制备,包覆后电解质可在-40℃露点环境稳定,包覆层还可以在电池制备过程中除掉,并且几乎不影响电解质材料的性能。同时我们也在开发新型合成路线和低含锂量材料,目前电解质的价格,1公斤都在5万以上,新的合成方案可以降低量产成本。针对制造工艺的难点,宁德时代打通了干/湿法极片制备和电芯一体化成型工艺方案,创新了高柔性核壳结构粘结剂、纤维化过程量化控制技术、超薄电解质转印技术、等静压一体成型技术等,已经建立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我们为此也是集聚了各方力量,广泛的与产业链上的各方、高校等开展联合攻关。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来看,有望在未来3年逐步进入成熟期,真正开启量产化进程。”吴凯说。0到1的原创性创新最后谈到对全固态电池的思考时,吴凯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具有革命性突破的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不是1到2、2到3的渐进性创新,而是0到1的原创性创新,原创性创新往往拥有很高的势能,能够开辟出新的赛道,并对产业全局产生关键影响。其次,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制造用传统的研发试错方法或者企业的封闭式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更广泛地开展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众多团队的合作,将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效率。最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低碳、高效、高质量、高附加值、强标准、自主可控、可持续等特征,将牢牢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成为汽车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重要支撑。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据报或投入约60亿人民币鼓励全固态电池研发

中国据报或投入约60亿人民币鼓励全固态电池研发 中国官媒称,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人民币(11.41亿新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中国日报》星期三(5月29日)引述多名知情人士说,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据报道,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中国日报》引述未具名的行业学者分析,比起数十亿元的基础研发投资本身,该项目将促进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加码投入全固态电池研发,引发“鲶鱼”效应,或带动万亿元级别的市场,为全球绿色转型和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月以来中国国内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多家企业竞相宣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动态和量产时间表。广汽集团率先称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上汽集团也宣布全固态电池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 根据路透社,与使用易燃液体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可以提高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和加快充电速度,但原材料供应的限制、复杂的制造工艺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成本,是大规模采用的主要障碍。 2024年5月29日 3:17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