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文规范AI使用,禁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科技部发文规范AI使用,禁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据科学技术部消息,科技部监督司近日编制印发《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同时强调科研人员应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指引》适用对象包括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及其科研人员,有关规范要求覆盖科技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多个AIGC应用在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接近监管人士:包含数据采集和使用不够规范等问题

多个AIGC应用在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接近监管人士:包含数据采集和使用不够规范等问题 8 月 1 日消息,包括讯飞星火在内的多个 AIGC 相关 App,于今日(1 日)凌晨在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据《科创板日报》从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相关 App 下架主因是 8 月 15 日即将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架的 App 在数据采集和使用环节等还不够规范,重新上架需要一段时日。 据相关 App 开发者收到的苹果审核信息显示,深度合成技术(DST)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包括 ChatGPT)有相应的监管措施,DST 必须满足在中国运营的许可要求,包括获得许可证。根据审核,下架应用与 ChatGPT 相关,但没有获得在中国运营所需的许可证。 、

封面图片

科技日报2月2日发表《联合工作机制有关负责同志回应论文调查有关问题》一文。

科技日报2月2日发表《联合工作机制有关负责同志回应论文调查有关问题》一文。 文中并未具名的有关负责同志称,在确定复核专家组组长人选时,包括海外归来的专家在内的多名相关专家均予以婉拒。最后钟南山同意担任组长,成立了复核专家组,9名复核专家均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院士。 该同志称,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完全不同于论文抄袭、剽窃、买卖等行为。判断是图片误用而非造假,核心标准是必须在论文发表前已经生成了有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支撑的正确图片且未被使用,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有支撑相应图片的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二是图片如有裁剪、组合,应按照学术规范作出明确标记;三是误用的图片对论文的研究结论不能有实质性影响,该错误可以勘误。而图片造假,一般是指伪造、变造、篡改图片等学术不端行为。 至于为什么距网络质疑已经过去一年多,才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论。该同志称,调查工作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调查论文数量多、涉及单位多,多数论文发表时间年代久远,查明事实的工作量非常大。相关论文涉及的数据量大,不同组别的图片相似度高,仔细比对甄别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二是由于早期科研档案管理问题,有的当事人又曾在不同单位和实验室开展研究,论文的原始实验记录等证据材料需要多方查找,获取不易。三是专业性强、要求高,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同行专家逐一进行严谨专业的学术判断,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该同志还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追求卓越的良好科研生态。同时,对论文买卖、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查处,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绝不姑息。 (科技日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