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盘存储数据安全堪忧,CBL 发布警示公告

U 盘存储数据安全堪忧,CBL 发布警示公告 德国 数据恢复公司 CBL 总经理康拉德•海尼克 (Conrad Heinicke) 表示,在他们近期处理故障 U 盘时发现,许多设备内部的内存芯片不仅容量缩水,而且制造商标志也被磨掉,无法辨识来源。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些 U 盘甚至直接将淘汰的 MicroSD 卡焊接在电路板上。 这些劣质闪存芯片很可能是由知名厂商生产,并通过降低容量的方式得以“挽救”,最终流入市场。 除了使用劣质芯片外,QLC 技术的应用也加剧了 U 盘的可靠性问题。 在国内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开源安全 U 盘 Ovrdrive 众筹中,带“自毁”功能

开源安全 U 盘 Ovrdrive 众筹中,带“自毁”功能 它的激活机制独树一帜。想要让电脑识别到这块 U 盘,需要用户连续三次快速插入,否则 U 盘的分区将被隐藏,看起来像损坏了一样。 甚至拥有自毁机制,通过反转供电电压,使闪存芯片升温到 100 摄氏度左右。虽然这不足以完全摧毁芯片,但用户可以自行添加其他化合物使其彻底销毁。

封面图片

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中国科学家实现光存储Pb量级首次突破

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中国科学家实现光存储Pb量级首次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Pb量级的超大容量光存储。仅仅20克透明轻薄的光盘,来源:《自然》小空间存更多数据所谓存力,是以数据存储为核心,包含性能表现、安全可靠、绿色低碳在内的综合数据存储服务能力,是激活数据要素的核心动能。本次成果中,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对于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为上海光机所,通讯作者为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和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文静教授。上海光机所博士后赵苗和上海理工大学文静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阮昊对第一财经解释道,光存储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寿命长达50~100年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然而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在信息量日益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突破衍射极限、缩小信息点尺寸、提高单盘存储容量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光存储领域的追求。1994年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教授提出受激辐射损耗显微技术,首次证明了光学衍射极限能够被打破,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显微成像、激光纳米直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光学超分辨成果,信息的超分辨写入已经得到了解决。从光学显微技术到光存储技术,都被光学衍射极限所限制。在2021年Science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突破衍射极限限制更是在物理领域高居首位。该超分辨光盘的成功研制在信息写入和读出都突破了这一物理学难题,有助于我国在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在大数据数字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以满足信息产业领域的重大需求。“所以这一次我们解决了光存储领域信息写入和读出均受衍射极限限制的问题,实现了超分辨的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光存储的密度和容量。因为单盘的容量是1. 6个Pb,相当于1万张蓝光光盘,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为大数据存储提供了绿色节能长寿命的方案。”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和目前的硬盘、光盘技术进行了一些对比,在技术性能上提高了最高的光存储面密度,可以在数据中心档案存储上实现突破性应用,解决大容量和节能的存储技术难题。《自然》审稿人的评价该成果道:“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创新的Pb级光存储技术…”“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性能方面提供了最高的光存储面密度…”“研究成果可能会带来数据中心档案数据存储的突破,解决大容量和节能的存储技术难题…”。(来源:上海光机所)帮数据中心处理“冷数据”随着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地也在加码布局数据中心。近年来,我国算力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的范畴;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布局;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同意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就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而在数据的分类中,有热数据、冷数据、温数据等。“冷数据”一般指的是那些时效性需求不太高的,“热数据”是对处理时间要求高、需要立刻做决策并运算的,例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温数据”则是介于“冷数据”和“热数据”之间的。阮昊对记者解释,他们的成果主要存储的就是冷数据。“在所有数据中,80%以上都是冷数据,这些数据使用频率很少,但是需要永久保存,比如大科学装置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这类实验做一次非常不容易,这些访问速率没那么快但是又很重要的数据都要安全性地保存,我们的成果主要用在这类数据上面,因此特别适合数据中心的使用。”他补充举例,像处理热数据的固态硬盘、手机存储卡、存储条都很贵,处理百分之十几的温数据可以用磁存储、磁硬盘,另外80%冷数据就可以用光盘。Pb级光盘制备及读写方式示意图,来源:《自然》研究团队介绍,未来他们将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大容量光存储的集成化和产业化进程,并拓展其在光显微成像、光显示、光信息处理领域的交叉应用,产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成果。“关于产业化我们计划是5年左右应该有一个可以用的光盘和机器给消费者看。这当然也需要企业界和科研界一起努力。”阮昊说。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这个U盘容量只有8KB 但数据能保存200年

这个U盘容量只有8KB 但数据能保存200年 它采用了特殊的FRAM存储介质,也就是铁电存储器,具备超低的功耗、超强的抗辐射性、极快的写入速度、超长的写入寿命,读写循环可超过千万亿次,远胜EEPROM、NAND/NOR Flash,还可以防篡改。缺点就是成本超级高,容量也做不大。FRAM的主要厂商有英飞凌、富士通等,在汽车、IC卡、MCU微控制器中有所应用。同时,这块U盘还配备了树莓派RP2040微控制器、4MB NOR Flash闪存(固件),以及一个USB-A接口。它甚至贴心地内置了文本编辑器,可通过PuTTY、Tera Term之类的串行通信程序访问。它能干什么?估计你也能猜到,给特殊部门在各种特殊环境下长久保存密码、密钥、记录等特殊敏感数据。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数据恢复》简介:数据恢复是用于恢复丢失或误删除数据的工具,支持恢复多种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如硬盘、U盘等。可恢复文档、照片、视频

《数据恢复》 简介:数据恢复是用于恢复丢失或误删除数据的工具,支持恢复多种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如硬盘、U盘等。可恢复文档、照片、视频等文件类型,利用专业的数据恢复技术,帮助用户找回重要数据,减少数据丢失损失 标签: #数据恢复 #数据找回 #存储设备 #文件恢复 文件大小 NG资源序号: 5 更新日期: 2025/4/13 11:20:36 链接:

封面图片

具有数据隐藏和过热自毁功能的Ovrdrive U盘接近众筹目标

具有数据隐藏和过热自毁功能的Ovrdrive U盘接近众筹目标 Interrupt Labs 的 Ryan Walker 正在Crowd Supply 上众筹一款注重隐私的开放硬件 Ovrdrive USB 闪存盘。它有一个巧妙的隐私保护功能:正常插入 U 盘,分区会被隐藏起来,看起来就像坏了一样,但连续三次快速插入 Ovrdrive,读/写功能就会正常工作。最初的计划是让硬盘自毁,但沃克发现在大量生产硬盘时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自毁电路在最终产品中保留了原始状态,所以如果你愿意,还是可以使用的。Ovrdrive 的电路可以逆转闪存芯片的电压,将其加热到 100 摄氏度。据悉,这一温度可能不足以摧毁芯片,但会成为 DIY"自毁"植入物的催化剂,买家可以设计、制造并将其置于外壳内。沃克写道,该功能默认是禁用的,这样就不会意外激活它。CNX Software 写道,Ovrdrive 的第一个版本要求用户弄湿手指来激活闪存盘,这听起来很有趣,但似乎有安全风险。该闪存盘专为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记者、安全研究人员、硬件黑客以及任何对开放硬件感兴趣的人设计。伊朗等一些国家禁止使用加密技术,阻止"获得授权的个人"访问数据、计算机和电信系统。在这些地方,Ovrdrive 可能特别有用。但沃克强调,在允许加密的地方,该硬盘应与加密技术结合使用,而不是取而代之。Ovrdrive 将于 2024 年 8 月推出,售价 69 美元,免运费(国际运费为 12 美元)。截至发稿时,该活动已筹集到 3500 美元中的 2922 美元,这意味着在还剩 24 天的情况下,资金已筹集到 83%。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三星推出U.2接口的BM1743数据中心级固态硬盘 容量高达61.44TB但采用QLC颗粒

三星推出U.2接口的BM1743数据中心级固态硬盘 容量高达61.44TB但采用QLC颗粒 这款固态硬盘采用数据中心典型的 U.2 接口,协议支持 PCIe 4.0/5.0 x 4,采用三星第七代 V-NAND QLC 闪存颗粒,连续读取速度为 7,200MB / 秒、连续写入速度为 2,000MB / 秒。4K IOPS 性能方面,BM1743 随机读取为 1600K,随机写入为 110K,这个性能其实不算太高,不过对于读取密集型存储场景来说应该是够了。下图是 U.2 常规版,也就是采用 2.5 英寸的普通 SSD 尺寸:三星希望这款数据中心固态硬盘能够被边缘 AI 推理和内容交付所使用,目前在 AI 领域存储需求正在大幅度提升,对 AI 模型提供商来说除了强大的 GPU 外,也确实需要使用性能更好的固态硬盘提升数据快速读取响应时间。这款固态硬盘主要通过 U.2 接口提供兼容性,不过 PCIe 5.0 x 4 版也提供 E3.S 接口版,方便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规格的服务器中进行部署。三星在新闻稿中完全没有提到这款固态硬盘的功耗,毕竟这种固态硬盘主要提供的是巨量存储和极高的性能 (相比机械硬盘来说),因此功耗不是重点。对企业和数据中心提供商来说 BM1743 也确实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市场上竞争对手并不多,同样提供 61.44TB 的固态硬盘还有 Solidigm 的 D5-P5336 和西部数据的 WD SN655,这两款固态硬盘也采用 PCIe 接口。其他固态硬盘制造商例如铠侠、美光、SK 海力士等暂时还未推出 60TB + 的固态硬盘,所以暂时只有三星、Solidigm 和 WD 共享这块市场。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