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Pass 完成自母公司 GoTo 分拆独立

LastPass 完成自母公司 GoTo 分拆独立 虽然LastPass强调是因应消费者及企业客户强劲需求而独立,不过可能先得重建客户信心。2022年中LastPass公布被骇,被窃取程式码和技术资讯,但随后「挤牙膏」式地透露消息,最后证实连用户密码备份和加密金钥也被骇客存取,并让用户接下来一年内接连遭遇攻击。LastPass也因此被用户集体控诉告上法院。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LogMeIn宣布LastPass将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LogMeIn宣布LastPass将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LogMeIn周二宣布,它计划将密码管理工具LastPass分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随着这一变化,LastPass承诺,客户将在明年"加速的时间表"上获得该软件的增强功能。 发言人说:"有了一个专门致力于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团队,LastPass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服务。"LastPass是LogMeIn在2015年以1.25亿美元收购的,是一个受欢迎的密码管理工具。 在LastPass对其免费层级增加了重大限制后,这一变化几乎是在一年前出现的。 … LogMeIn还因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将LastPass Premium的价格提高了两倍而受到批评,尽管一位发言人表示"没有计划"改变LastPass的定价。 这一转变是在LogMeIn同意以43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卖给两家私募股权公司近两年后发生的。 cnBeta

封面图片

ℹ最大密码管理公司之一 LastPass 近日被骇,原始码与专利技术直接被窃取#

ℹ最大密码管理公司之一 LastPass 近日被骇,原始码与专利技术直接被窃取# 当今网路世代,为了维护各种网路帐号安全,个人与企业会加购来自密码管理公司的服务,LastPass 就是一家规模全球数一数二的代表公司。近日...

封面图片

歌尔股份分拆子公司上市,黄了

歌尔股份分拆子公司上市,黄了 回顾歌尔微的上市历程,2020年11月,歌尔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歌尔微分拆上市的议案;后该公司在2022年10月份过会,不过迟迟未提交注册申请,至今也未走到注册这一关。子公司分拆折戟的歌尔股份,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波动,2022年至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连续下滑,毛利率创下历史新低。2024年一季度,公司盈利能力修复,但营业收入下滑约2成。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爆发了大客户苹果公司砍单事件。随后的年报中,公司表示将积极把握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领域内的新产品机会,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全球VR头显产品出货量有所下滑,这让“押宝”VR业务的歌尔股份承受着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IDC数据显示,2023年AR/VR头显的全球出货量下降了23.5%。子公司分拆上市计划告吹歌尔股份谋划已久的分拆子公司单独上市计划,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根据公告,公司于5 月 22 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公司董事会同意终止分拆所属子公司歌尔微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对于终止上市的原因,歌尔股份表示,基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歌尔微资本运作规划,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论证后,公司决定终止分拆上市。且终止本次分拆上市不会对歌尔股份产生实质性影响,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亦不会影响公司未来战略规划的实施。而仅仅一个月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还向投资者表示,歌尔微的上市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回顾来看,歌尔股份自2020年11月10日启动分拆上市计划;2021年12月,歌尔微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并获受理,计划募资31.9亿元。但在通过了两轮问询并于2022年10月19日过会之后,歌尔微一直未见有进一步的动作。资料显示,歌尔微源自歌尔股份2004年组建的MEMS研发团队,2017年设立为全资子公司独立运营。在正式申报IPO之前,2021年3月歌尔股份公告称,歌尔微电子拟增资扩股引入包括15家外部投资者,本轮投资者向歌尔微电子合计增资21.50亿元,合计取得歌尔微电子增资扩股后10.4075%股权。据此计算,进行这次被视为Pre-IPO轮融资时歌尔微估值约达206.5亿元。而在2023年10月,公司以自有资金2327.38万元购买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少数股东姜龙持有的 1.8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对歌尔微电子持股比例由 85.90%变更为 87.75%。以此计算,这次交易时歌尔微的估值仅有约12.6亿元。招股书显示,歌尔微的主营业务包括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据YOLE数据,2019年至2022年,歌尔微连续四年上榜全球MEMSS(微电子机械系统)厂商十强,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不过从业绩数据来看,近年来歌尔微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歌尔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66亿元、31.60亿元、33.48亿元、31.2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亿元、3.46亿元、3.29亿元、3.2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8%。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32亿元,同比下滑15.78%;归母净利润为0.9亿元,同比下滑38.39%。不难发现,歌尔微2022、2023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其母公司歌尔股份2023年年报显示,因子公司歌尔微2023 年度业绩未达标,其 2020 年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第三个行权期未达行权条件,歌尔微已将对应的股权期权进行注销。除此之外,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歌尔微的毛利率分别为29.69%、22.85%、22.38%和24.30%,远低于可比公司同期的平均毛利率45.27%、44.08%、45.23%和47.10%。歌尔股份毛利率创近十年新低就歌尔股份自身而言,近两年也出现了业绩波动的情形。雷达财经梳理发现,2021年可谓是歌尔股份市值和业绩的分水岭。这一年,元宇宙概念在资本市场大火,作为VR设备龙头的歌尔股份全年涨幅45.92%,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业绩方面,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歌尔股份的营收从2019年的351.4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82.21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2019年的12.81亿元增至2021年的42.75亿元。然而,进入2022年,在苹果的“砍单”和Meta下调当年VR设备出货量的传闻下,歌尔股份的股价经历了一年的暴跌,全年跌幅高达68.9%。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歌尔股份表示,目前与该客户的其他产品项目合作仍在正常开展。谈及对业绩的影响,歌尔股份在公告中披露称,本次业务变动预计影响2022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33亿元,约占202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4.2%。该事项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仍在评估中。随后,分析师郭明𫓹对此发文预测称,歌尔股份暂停生产的产品可能是AirPods Pro 2。随着丢单传闻成真,公司的业绩也迎来转折点。财报显示,2022年歌尔股份营收保持了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94亿元,同比增长34.10%;但利润却出现了“腰斩”,实现归母净利润17.49亿元,同比减少59.08%。2023年,歌尔股份依然没能止住业绩下滑。财报显示,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74亿元,同比下降6.03%;归母净利润为10.88亿元,同比下降37.8%。与此同时,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歌尔股份的毛利率自2021年起连续下滑。其中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95%,为2005年以来的新低。财报中歌尔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主要国家加息等因素影响,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终端需求不足,部分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出货量低于预期,给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歌尔股份解释称,此外公司业务结构有所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智能硬件项目营收占比短期内有所提升,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24年第一季度,歌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3.12亿元,同比下降19.94%;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257.47%。对于营收下滑,公司称是因为个别智能硬件项目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后段的正常降量,以及部分项目营收在各季度间分布不均衡等原因。VR赛道出货量下滑公开资料显示,歌尔股份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潍坊怡力达电声,创始人为姜滨及其妻子,当时主要做的是技术含量极低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业务。2010年开始,歌尔股份于成为苹果供应链之一,为其提供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代工。2018年,公司拿下苹果AirPods30%代工份额,成为该产品仅次于立讯精密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厂。其中公司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最高时,在2020年达到48.08%。尽管歌尔股份一直没有宣布其第一大客户是谁,但市场一致认定为苹果。因此不难看出,打入了苹果供应链,成为歌尔股份崛起的关键。但经历了大客户“砍单”风波之后,公司早先布局的以VR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2年年报中,歌尔股份直言将进一步拓展新的业务方向和业务机会,积极把握精密光学器件和模组、传感器、微系统模组、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领域内的新产品机会。但公司或许没料到,VR行业的寒冬很快到来。国内方面,继去年8月份爱奇艺VR业务被曝出现停滞之后,11月字节跳动的VR业务PICO宣布了大裁员。国外方面,去年10月,万众瞩目的Meta新品Quest3开售,但销量较为低迷。Meta最初预测Quest3到2023年底出货700万台,后来下调至250万台左右。此外,苹果2023年推...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盟监管机构要求苹果公司必须立即允许Spotify在iOS系统中完成更新

欧盟监管机构要求苹果公司必须立即允许Spotify在iOS系统中完成更新 Spotify iOS 应用程序的核心是增加了一个指向其网站的链接,以及向欧盟用户显示网站不同定价的详细信息。以前苹果公司不允许这样做,但现在欧盟法规允许了,但 Spotify 一直抱怨苹果公司阻止了这一更新。欧盟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她的办公室正在继续调查 Spotify 的投诉,该投诉称 Spotify 无法接触到其受众。Spotify 目前是全球领先的音乐流媒体服务,而 Apple Music 则排名第四或第五。她说:"这绝对是重中之重,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可以选择在苹果系统内支付,并为此支付 30% 的附加费,但也可以直接与服务提供商联系,支付他们要求的价格,而无需支付 30% 的苹果服务费。"Spotify 不会为其持有的所有用户支付 30% 的费用,甚至不会为大多数用户支付。这 30% 的费用适用于维持订阅的第一年,而对于维持一年以上的用户,它只支付 15% 的费用。到 2024 年 4 月,Spotify 在每个层级上拥有多少用户尚不清楚。不过,苹果公司在 2019 年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在全球 1 亿多 Premium 用户中,它收取了68 万用户15%的费用。Spotify 本身从未披露过这一信息。该公司还在博客文章和法庭文件中不断强调这 30% 的费用,维斯塔格也在不断重复这一观点,她说:"因此,让苹果公司遵守这一规定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当务之急,我们正在对此进行高度优先的调查。"维斯塔格是欧盟委员会负责"适合数字时代的欧洲"事务的执行副总裁,她表示,欧盟关注所有大型科技公司。她在谈到苹果、Google、Meta 等公司时说:"我们怀疑这些公司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它们关闭了市场,那么其他企业就真的没有公平的机会接触到它们的客户了。"维斯塔格说:"我认为,我们看到的,在智能手机方面,确实存在着非常不同、非常独立的市场,非常高端、非常昂贵的手机与非常实惠、比较便宜的手机不在同一个市场上。因此,在对手机进行比较时,应该非常细致,因为那些在市场上购买高端手机的人并不是在市场上购买其他手机的人。"维斯塔格还被问及人工智能,并称其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风险,尤其是在大选年。我们已经在欧洲建立了良好的秩序,现在有一项人工智能法案,将在 6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内全面生效。但就在此时此地,你知道,我们也要求人工智能供应商非常谨慎。""今年是大选年,"她继续说。"我们需要服务提供商确保,当人工智能进入这一领域时,所生成的内容能够被识别,深度伪造能够被处理,因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选举的公正性就会受到威胁。"另外,欧盟于2024 年 3 月对苹果、Google和 Meta 发起了一系列大规模违反《数字市场法》的调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又一个里程碑式反垄断 1998年微软被分拆,苹果这次会重蹈覆辙么?

又一个里程碑式反垄断 1998年微软被分拆,苹果这次会重蹈覆辙么? “苹果的每一步行为,都筑起并加强了围绕其智能手机垄断地位的护城河。”美国司法部在诉讼文件中写道。在司法部看来,苹果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1998年微软的反垄断案,现在他们需要另一场里程碑式的反垄断行动,来推动科技创新。这一次反垄断起诉,痛击苹果“围墙花园式的商业模式”的核心,可能会扰乱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影响数十亿用户使用iPhone的方式,也成了苹果一夜市值蒸发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19亿元)的重要原因。美国反垄断法起源于1890年的《谢尔曼法》,而针对科技巨头的主要参考案例就是20世纪90年代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从1998年持续到2001年,最终以微软付出了18亿美元的和解费用、禁止参与可能损及竞争对手的排他性交易以及开放部分源码的代价告终。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案在2024年正进入高潮,除了苹果外,Google、亚马逊、Meta都坐上了被告席:Google两起反垄断案缠身,5月初将进行搜索垄断结案陈词,年初还将接受司法部关于广告垄断的诉讼;亚马逊去年9月被指控非法垄断在线零售;Meta,10多年前的收购Whatsapp和Instagram的两起交易再被审查。对于巨头们来说,反垄断案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苹果、Google、亚马逊、Meta面临的法律挑战可能会持续至未来数年,而这也是对他们未来营收前景和股价的巨大考验。司法部:未吸取微软的教训,苹果变本加厉在美国司法部看来,苹果没有吸取微软“反垄断”案子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美国司法部长Merrick Garland直言,按收入算,苹果控制着全国70%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场,庞大的市场份额非自然竞争所得,而是“通过违反联邦反垄断法”获得的。“苹果利用其市场地位,破坏了原本可以让用户更容易选择不同操作系统的技术。诉讼中提到,苹果采取了许多与微软相同的策略。”Garland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拥有垄断地位本身并不违法,但使用某些手段来维持或保持垄断地位是违法的。诉讼中指出,1998年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批评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针对苹果的垄断行为和“肮脏策略”,并“求助于司法部”,希望微软可以“公平竞争”。而今,苹果自己却对竞争对手实施了更严格的限制,那时苹果用户可以在Windows电脑上使用iPod,微软也没有对从苹果iTunes商店下载的每首歌收取30%的费用。司法部声明中主要列举了苹果构成垄断和排他的五大典型行为:1.限制跨平台应用:苹果对应用做出限制,导致它们无法在不同设备上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用户在不同平台上使用同一款应用时,可能无法获得一致的体验。2.限制流媒体游戏和应用:苹果对流媒体服务的限制迫使用户支付了更昂贵的智能手机硬件费用。用户本可以在不购买昂贵苹果设备的情况下玩到这些游戏、享受这些高质量视频。3.Android用户的消息和视频体验不佳:iPhone拒绝将其他软件的短信与自己的iMessage应用程序整合在一起,导致iPhone用户和非iPhone用户在发送视频或接受信息时会出现错误及体验不理想。4.让智能手表变得不智能:Apple Watch手表对iPhone的依赖使得苹果将用户锁定在了iOS生态中,iPhone与第三方智能手表的配合则不够理想。5.拒绝全面开放数字钱包:苹果限制轻点支付功能、限制第三方开发跨平台数字钱包,损害了企业和客户在手机上独立于苹果之外进行安全数字交易的能力。同时,司法部列举了一系列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壁垒,如高昂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获取分销协议的难度等。近年来,苹果利用这些限制,对从App Store下载和购买的应用收取30%的“税”。对于司法部的一长串的指控,苹果立刻给出回应,称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行动将开创“危险的先例”,这是一种强制压制技术创新的行径。苹果在3月21日上午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指出,他们是靠自己的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霍兰德&哈特律师事务所反垄断合伙人Paul Swanson认为,反垄断法一般并不要求一家公司必须与其他公司合作,苹果增加自己产品和服务吸引力的行为,以及不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决定并不一定违反反垄断法。媒体报道称,在苹果和Epic的案件中,法院发现,苹果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源于“锁定”或者“强制”,而是源于“用户对现有设备的满意度”。因此就行业壁垒而言,苹果可能会辩称,产品差异化和集成不等同于排他。苹果的ios系统是一个完全集成的平台,具有针对特定功能的内置应用程序,客户选择它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转向Android但受到阻拦。与微软的垄断案有何异同?有分析指出,苹果此次垄断诉讼案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起的反垄断诉讼有不少相似之处。1998年5月18日,司法部联合了19个州控告微软多项垄断行为,主要包括违法进行排他性销售安排、将IE浏览器与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使用不法手段垄断浏览器市场等。在司法部看来,微软的免费策略尽管短期内让消费者受益,但长期来看,这一行为会把很多中小公司挤出市场,阻碍了竞争对手的发展,也就扼杀了创新活力,最终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微软方面则据理力争:其一,将IE浏览器与 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属于功能的集成化,扩大了服务的提供范围。其二,反垄断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制定,微软为其提供了免费服务,倒逼网景在内的同类产品取消收费,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2000年6月,法院做出正式判决,要求微软停止捆绑销售行为,更致命的是,还计划将微软一分为二:一部分运营操作系统业务,另一部分运营其它软件业务。尽管最终微软免于被一分为二,但还是付出了高额和解费用并开放部分源码的代价。回顾微软案后不难看出,两起案件均涉及:1.对各自所在市场的垄断行为的指控,微软被指控垄断PC操作系统,而苹果则被指控垄断智能手机市场;2.利用市场地位维持垄断地位进行的一系列排他行动:在这两起案件中,都声称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力来扼杀竞争并维持其主导地位。有观点认为,这两个案例之间还有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微软当年在PC操作系统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而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则没有那么明显。因而,要证明苹果的垄断行为,司法部必须首先证明苹果具有足够的市场实力来排除竞争对手。微软遭受垄断诉讼时,Windows操作系统在PC操作系统市场上拥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高盛估计,2000年微软操作系统在所有计算设备上的占有率达到97%。单纯就市占率的数字来说,苹果的市场份额并不如当时的微软,司法部在诉讼中称,如果以收入为衡量标准,苹果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超过70%。这与以出货量为衡量标准的结果不同,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苹果的市场份额接近64%。媒体总结称,从2019年开始针对苹果的反垄断调查就开始了,苹果一般会从两方面为自己的商业模式辩护,首先,苹果称自己的模式是“做大蛋糕”,与开发者、创作者、企业一起创造机会。苹果CEO库克在2020年对反垄断委员会提到,苹果与三星、Google等手机厂商竞争,并没有占据主导的市场份额。反垄断诉讼是一场“马拉松”但不论苹果的诉讼官司以何种结果结束,这注定是一场“耗时耗力”的马拉松。耶鲁大学研究员Dina Srinavasan直言,反垄断案件会持续很久,苹果的反垄断诉讼不仅...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