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来咧我觉得今年 Redmi 轻薄本家族定位就比较清晰了,每个系列都知道自己是干嘛的,价格段定位也清晰了。

要来咧 我觉得今年 Redmi 轻薄本家族定位就比较清晰了,每个系列都知道自己是干嘛的,价格段定位也清晰了。 从图里面我们能看出,这次 Pro 系列应该还是 15 寸的机身,右侧接口和之前的保持一致。 之前的 RedmiBook 15 Pro 大概卖点是: - 5000 元级 - 标压处理器 + 不错的性能释放 - CNC 铝合金机身 - 3.2K 高分辨率 16:10 屏幕 - 大电池 今年这个本子,如果你预算 5000 左右,可以考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外观与设计如果你已经看过 Redmi Book Pro 15 2022 Intel 版本这部分的内容,那您可以直接跳到性能测试部

外观与设计 如果你已经看过 Redmi Book Pro 15 2022 Intel 版本这部分的内容,那您可以直接跳到性能测试部分。今年锐龙版与 Intel 版使用的是同一个模具,只是 Type-C 接口由雷电 4 换为了 USB 3.2。 但相比于去年的型号,Redmi Book Pro 15 2022 锐龙版可以说是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Redmi Book Pro 系列在同级别中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是这个 CNC 的铝合金机身了,这种机身工艺常见于万元级别的轻薄本上,相较于冲压铝材的做法,能够提供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品质感。铝材使用 6 系铝合金和精密陶瓷喷砂工艺,边角没有毛糙,外壳衔接非常平滑,非常细腻。 A 面使用了简洁的设计,保留了品牌标识和 Power Your Creativity(助力你的创意)的品牌 Slogan。 机身重量保持在 1.8kg 级,属于 15 寸轻薄全能本中的正常水平,厚度上则缩减到了 14.9mm。机身前后分别减少了 15.6% 和 12.2% 的厚度,整机楔形线条更为明显,视觉上会更加纤细。

封面图片

去年Redmi K60和K60 Pro不仅在产品定位上出现了失误,同时定价也出现了失真,再加上入门版选择的天玑8200的挤牙膏行

去年Redmi K60和K60 Pro不仅在产品定位上出现了失误,同时定价也出现了失真,再加上入门版选择的天玑8200的挤牙膏行为导致原本指望着冲量的Redmi K60E也跟着一起翻车,这就使得去年Redmi在2-3K价位异常的被动,那阵子谁都能来踩它一脚。 万幸的是小米13系列成了爆款,再加上后来2月的Redmi Note 12 Turbo和8月的Redmi K60至尊版的两次救场,同时伴随着Redm K60系列的屡次调价,才使得小米在2023年的2-3K价位不至于那么难看。 事后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①错失产业升级的节点。当时的国内供应链正处在两个节点,分别是屏幕工艺的提升节点和内存大降价的节点,Redmi在当时迫切的想要紧随小米13系列之后发布,因此选择了在节点之前备货。 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在同价位竞品甚至更低价位的产品均用上“无屏幕支架”的屏幕时,Redmi K60全系还在使用有“傻大黑粗的屏幕支架”屏幕;第二个则是极为不合理的内存配置,以及偏贵的定价,在当时竞品普遍12+256起,而Redmi还在8+128,并且相同的12+256还要比竞品贵上1至300元。 ②对自身定位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众所周知,曾经消费者购买Redmi K系列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量大管饱的配置和合理的定价”。 第一,Redmi K60系列因为没有踩中内存降价的节点,导致其同内存版本相较竞品售价偏高;第二,追求走量的Redmi K60E选芯失误,天玑8200的挤牙膏行为导致其失去了天玑8100时的竞争力,尤其是骁龙7+Gen2发布之后更为严重;第三,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而去强上“无线充电”,但是因为成本以及定位问题,导致无线充电只有非常鸡肋的30瓦,并且标准版67瓦的充电速度也明显落后于同价位竞品;第四,无视了消费者在2K-3K价位最在意的颜值和质感,最终导致Redmi K60系列不被消费者认可和买账。 ③对竞争环境的预判出现了失误。2022年年末,Redmi在线上性价比市场几乎是没有对手的,最大的老对手独立之后一头扎进了线下,剩下的子品牌份额也相对较低几乎对Redmi构不成实质性影响。放松下来的Redmi开始尝试更高的价位以及追求更高的定位,但是随后独立重塑的一加拿着百亿补贴在2023年对Redmi的每一款产品进行了精准打击,这使得Redmi在2023年年初无比被动。

封面图片

总结尽管比 Intel 的版本来得晚了一些,但是好事不怕晚,第二代 Redmi Book Pro 15 在同价位里提供了出类拔萃

总结 尽管比 Intel 的版本来得晚了一些,但是好事不怕晚,第二代 Redmi Book Pro 15 在同价位里提供了出类拔萃的 CNC 机身,以及配合能耗比极高的 6000 系锐龙 SoC,不失为一款优秀的选择。 5000 元级别,这款产品可谓是打中了很多消费者的心高续航、好屏幕、优秀做工,在即将到来的 618 里,考虑一下?

封面图片

不难看出苹果这次的路线非常清晰,iPad Pro 要面对的用户就是一切追求最好,尤其是面向 HDR 制作的用户,新的 Apple

不难看出苹果这次的路线非常清晰,iPad Pro 要面对的用户就是一切追求最好,尤其是面向 HDR 制作的用户,新的 Apple Pencil 加入的一系列空间定位能力不难推测在 WWDC 上会与 Vision Pro 进行联动,iPad Pro 独有的 LiDAR 和 HDR 能力也会在这里发光发热。 11 寸 iPad Pro 屏幕拉齐,不会出现以前 11 寸 LCD 12.9 寸 miniLED 的窘境,让 Pro 用户真正又了大小尺寸选择的自由。对于影视用户和预算比较充足的用户来说,现在存储选择绑定了内存、CPU 性能和玻璃选项,这点需要注意,这让 256GB 的入门版和 1TB 版本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型号。 苹果少见地在发布会提及了散热,或许今年 iPhone 16 系列也会有对应的改进。 同时新的 Magic Keyboard 也解决了原来带键盘的 iPad Pro 重量尺寸快赶上 MacBook Pro 的问题,更轻、更薄、有更好的功能键和触摸板,Pro App 更新和“Final Cut Pro Camera”和类似导演模式的联动也在展示苹果对于守护自己专业护城河的执念。 iPad Air 的更新就有意思了一些,它提供的是对于高刷不敏感、HDR 不敏感用户的一个选择,一方面这些用户可以是主流用户,但它同时又支持最新一代的 Apple Pencil Pro,这让画师群体,或者说平面数字媒介创作者会更被它所吸引,同时 M2 没有存储梯度的问题,大家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就好。 兼容上一代 Magic Keyboard,其实也是吸引此前的老 iPad Pro 用户升级,尤其是 2018 和 2020 款 iPad Pro 的用户或许屏幕没有了高刷,但是性能、Apple Pencil Pro 的支持,以及台前调度,都是颇有吸引力的升级。 iPad 标准版降价倒是没什么好说的。 M4 不是一款从 N3B 换成 N3E 的 M3 重制版本,有新 CPU 架构,GPU 沿用了 M3 上的,令人注意的是 M3 没赶上 A17 Pro 的 NPU,M4 赶上了,同样 16 核从 35TOPS 提升到 38TOPS,基本可以视为同一个架构的水平。 这次 M4 大核和小核 CPU 的水平也能对应今年晚些时候会发布的 iPhone 16 系列,其实可以做一些微架构分析。目前看起来是大核更宽,改善分支预测,小核更深,然后这两个都有 ML 加速单元。 4+6 架构与 M3 的 4+4 也有所不同,或许 A18 系列会用 2+6 了? Apple 也少见的没有放出能耗曲线图,估计是要留给 Mac 吧。

封面图片

苹果的新iPad很好 但我和你都不会买

苹果的新iPad很好 但我和你都不会买 但这样一代最好的 iPad Pro,并没有得到最高的关注度。发布会在一个小时内结束,舆论的反馈也只能算不温不火。人们期待的已经不再是一代“最轻、最薄、最强”的 iPad,而是苹果在 AI 上的大动作。这个大动作,至少要等到下个月的 WWDC24 上才会公布。发布会后,苹果股价在小幅震荡中持平。苹果公司的发展和命运,已经不再与 iPad 息息相关。01、“复兴”iPad Pro如果你是一个老 iPad Pro 用户,这将是一代你很难挑出毛病的 iPad Pro。一方面它终于回归了轻薄。13 寸机型相比上代的 12.9 寸,重量减少了 15%,厚度减少了 20%,让它成为了苹果历史上最薄的产品,比 iPod nano 还薄。11 寸机型则几乎是有史以来最轻的 iPad Pro,446g 的重量与早年间比它小一圈的 9.7 寸 iPad Pro 持平。但在最核心的屏幕性能上,iPad Pro 却没有任何妥协。新的双层 OLED 屏幕不仅保持了与 mini LED 同样的 HDR 峰值 1600 尼特亮度,同样的最高 120Hz 动态刷新率,还把这块最先进屏幕同步配置在了 11 寸机型上,不再是 12.9 寸独占的功能。配合新的 OLED 屏幕,苹果还为 iPad Pro 增加了抗眩光的“纳米纹理玻璃”选项,相比普通玻璃贵 800 块钱,但要 1TB 以上储存的机型才能选配。这意味着最便宜的雾面屏 iPad Pro,即 1TB 的 11 寸机型,价格也要来到 14899 元。今年的 iPad Pro 采用了双层 OLED 显示屏 | 图片来源:Apple除了 OLED 屏幕带来的厚度和功耗改进,新 iPad Pro 还跳过 M3,直接采用了 M4 芯片。相比 M3,M4 芯片采用了同样的 3nm 制程,但增加了两个 CPU 效率核心,使 CPU 变成了“4 大 6 小”的 10 核架构。M4 还配备了新的“显示引擎”,可用于控制屏幕亮度、色准,以及最关键的,控制 iPad Pro 上的“双层 OLED 屏幕”。尽管在实测之前,很难说这些变化会对实际性能和功耗带来多大改进,但很显然,苹果希望推动 iPad Pro 进一步增强能效,回归轻薄。M4 芯片增加了两个能效核心,或许有利于进一步控制功耗 | 图片来源:Apple这是过去几年 iPad Pro 最大的问题所在:拥有最先进芯片、屏幕的 iPad Pro,却变得越来越笨重。之前的 12.9 寸 iPad Pro 加上妙控键盘,甚至比 13 寸 MacBook Air 更重更厚。而现在,iPad Pro 的便携性终于得以复兴。新的妙控键盘也经过重新设计,将材料从之前的塑料换成了铝,以及换上了一块更大的玻璃触控板。苹果没有公布新键盘的确切重量,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也比前代更薄更轻。除键盘之外,苹果还发布了新的 Apple Pencil Pro,配备了更多传感器,改进了交互,售价与上代同样是 999 元,并没有因为多一个 Pro 而涨价。Apple Pencil Pro 增加了传感器,能完成旋转控制等功能 | 图片来源:Apple最后,苹果也发布了新的 iPad Air。新 iPad Air 在尺寸上与 iPad Pro 对齐,也有了 11 和 13 寸两个选择,但它们都比同尺寸的 iPad Pro 更厚更重。所以 Air 在这里的含义,可能仅仅代表你要支付的钱的重量。02、iPad 的定位难题对老用户,特别是一大批还在用 2018 款 iPad Pro 的“钉子户”来说,新 iPad Pro 或许是非常值得更新的一代,但它依然难以解开 iPad 真正的自我定位难题。从 iPad Pro 推出伊始,苹果就一直在推动 iPad 进入生产力领域。早年间苹果出过一个广告片,片中小女孩用 iPad Pro 干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妈妈问她你在用电脑干什么,她反问,“电脑是什么?”苹果一直在暗示,iPad 将会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电脑”。过去几年,iPad Pro 在形态和技术上也确实不断向 MacBook 靠拢,不仅支持了鼠标,配备与 Mac 一样的 M 系列芯片,这一代就连妙控键盘也开始采用与 MacBook 一样的铝制外壳和玻璃触控版,来增加它的强度和质感。新 iPad Pro 上的两个细节设计,也暗示着这一变化。一是前置摄像头,从与 iPhone 类似的“顶部”,被挪到了“侧边”上。早期用户使用 iPad 自拍或视频通话时,往往是竖着拿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将它横放在桌子上开电话会。以及苹果还取消了 iPad Pro 与 iPhone 同步的摄像头配置,将后置摄像头“减配”至单摄。显然,没有多少用户会用 iPad Pro 这颗后置拍照。新的妙控键盘改用了金属铝材质,更轻且更耐用 | 图片来源:Apple硬件上,iPad 确实越来越像一台 Mac 了。与此同时,它的软件能力,却依然受到 iPadOS 的局限。这次新 iPad Pro 发布的同时,苹果还发布了新的 iPad 版 Final Cut Pro 和 Logic Pro,增加了一系列功能。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无法和 macOS 版的相提并论,连苹果自己都在介绍时说,这些 App 的存在是让 Mac 用户能够“延伸它们的工作流”。问题并不只出在 App 上,macOS 拥有的是数十年积累下的 Web 生态,从最基本的邮件、文档、Office 套件,到今天最受关注的 AI,普通打工人 90% 的工作可能都是围绕浏览器展开的。但 iPadOS 直到今天,连一个真正全功能的浏览器都没有。技术上,苹果完全可以给 iPad 装上一个 macOS,让它成为一台真正的电脑。但这样又必然会向上挤压到 Mac 的生态位。所以到最后,iPad 用户更多的使用场景依然停留在“看视频、玩手游”,这些移动场景的娱乐功能上。诞生之初,iPad 的定位是“更大更便宜的 iOS 设备”,它能干的事情和 iPhone 更类似,只是不具备 iPhone 那么便捷的通讯和网络能力。后来,随着大屏 iPhone 的普及,苹果开始让 iPad 开始向 Mac 靠拢,推出 iPad Pro 并直到今天。从始至终,iPad 都是被“夹在中间”的一款设备,从未摆脱尴尬的定位。根据苹果的财报数据,iPad 在 2023 年因为缺乏更新,销售收入相比 2022 年整体下滑了约 20%,为 248 亿美元。在苹果公司总收入的占比跌至 6%,低于 Mac、可穿戴设备、软件服务和 iPhone,成为苹果版图里最小的一块拼图。考虑到 AI 逐步成为产业热点,如果苹果接下来也将发展重心进一步向 AI 倾斜,并成功转化为收入增长。未来苹果的业绩增长会进一步依赖于软件服务,而不是 iPad。可以说,苹果公司的未来发展和关键命运,将愈发与 iPad 解绑。这或许并不只是苹果一家的问题。过去十几年,电子消费品的演进主轴是围绕硬件展开的。从 CPU、显卡,到屏幕分辨率、机身厚度,数码产品的迭代可以说就是在追着“更轻、更薄、更强”的目标前进。每一次跨越式创新,都是以硬件、设计为基础。但现在,情况已不再如此,至少目前最炙手可热的生成式 AI 产品,核心模型都跑在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任何一台电脑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与终端设备的性能关系并不大。此时推出一款性能强大,设计优美的平板电脑,即便它再优秀,也依然要向用户交付一个更充分的购买理由才行,这是 iPad Pro 自诞生之日起,始终绕不开的问题。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 iPad Pro 还新加入了 2TB 的储存选项,意味着如果选到满配,你最多可以花费 27746 元,购买一台 iPad Pro。“我再看看”,可能是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反应。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外媒评5款在美国买不到的优秀手机 有4款是国产机

外媒评5款在美国买不到的优秀手机 有4款是国产机 外媒评5款出色但在美国买不到的手机外媒表示,在北美以外的智能手机世界里,存在着其他很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很难选出自己的最爱。因此,我们分享了一些国际市场上最好的智能手机,我们认为美国错过了这些智能手机。小米14系列当我们的编辑Manuel Vonau评测去年的小米13 Pro时,其相机性能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小米与徕卡的合作不仅在色彩方面表现得很出色,而且还使相机应用感觉更加流畅。今年的小米14 Pro拍照又有改善。在外媒GizmoChina的照片对比中,你会发现小米14系列的相机拍出的照片更加充满活力。而且拍出来的照片更加清晰,细节更丰富,当你放大时,这一点会变得很明显。但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另一款更优质的小米14型号,它看起来绝对是相机怪兽。从官方发布的渲染图中,你可以看到小米14 Ultra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设计元素,包括占据背面很大一部分的多层摄像头模组。我们只希望它的成像质量能与视觉效果相匹配,因为上一代Ultra是一款相当出色的相机,我们对小米14 Ultra的期望也同样如此。Android Police评价:小米14 Ultra的相机非常出色OPPO Find X7 UltraOnePlus(一加)和OPPO本质上是同一家公司,这并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但OPPO Find X7 Ultra影像配置比OnePlus Open和新推出的一加12更有优势,以至于我们期待一台一加12 Ultra。OPPO手机有着一个巨大的摄像头凸起,内置四摄像头。除了广角和超广角摄像头外,它还配备了两个长焦摄像头,其中一个可实现2.8倍光学变焦,另一个可将光学变焦倍增至6倍。所有四颗镜头都配备了5000万像素的传感器,因此分辨率不会下降,而且你仍然可以获得哈苏品牌和色彩调校。所有这些华丽的表现都没有白费,Nirave Gondhia发现OPPO Find X7 Ultra是一款比一加12更好的拍照手机,尽管OxygenOS依然优于ColorOS。Android Police评价:希望一加能制造出这样的尖端手机Fairphone 5虽然比人工智能稍逊一筹,但可维修性也一直是科技界的热门话题。Fairphone 5可能是目前最容易维修的手机。它能让用户轻松快速地更换没电的电池,不过Fairphone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了一步。用户可以使用最少的工具,在几分钟内自己轻松更换USB端口、扬声器单元甚至相机模块等部件。这也使手机变得更加环保,因为当手机出现故障时,你不会随手扔掉。虽然这款手机的性能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它以其独特的维修系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Android Police评价:打开、更换、修复、完成!vivo X100 Pro与专业相机品牌合作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惯例。目前vivo还与蔡司保持着合作关系。不过,这种特殊的合作关系也延伸到了硬件层面,该公司选择了一种能减少镜头炫光的涂层,以获得更清晰的照片。vivo和蔡司在X100 Pro的色彩上进行了合作,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这款手机有三个后置摄像头,当在三个摄像头之间切换时,它们能提供一致的色彩,而这往往是多摄像头手机的痛点。vivo X100 Pro是为数不多的使用联发科旗舰芯片而不是骁龙8 Gen3的高端手机之一。尽管如此,它在日常任务甚至游戏方面的性能仍然达到了标准,不过,Android Police表示,vivo的Funtouch操作系统并不适合所有人。Android Police评价:将“专业”二字融入相机之中荣耀Magic V2可折叠手机的一个大问题是机身笨重,因为两半式的设计会增加整体厚度。但荣耀Magic V2并非如此,它折叠后厚度仅为9.9mm,与普通手机相比也不重,日常使用和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Android Police评价称,虽然可折叠设计本身令人兴奋,但Magic V2还是让你在第一次拿起它时感到惊奇在你习惯它的纤薄外形之前,你会想再确认一下它是否真的是可折叠的。尽管其结构相当紧凑,但这款手机在任何其他方面都没有妥协。它拥有一流的配置,可以与任何高端手机相媲美。它本可以成为当前可折叠手机的有力竞争者,但看起来它根本不会登陆美国。Android Police评价:真的很轻,感觉就像有魔法一样最后我们常说,主流智能手机已经变得相当停滞,除了一些常规升级外,每年都没有真正的创新。但如果你把目光投向美国三大Android手机制造商之外,还是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亚洲和欧洲市场现在有大量的“Ultra”手机,可以轻松与三星S24 Ultra和iPhone 15 Pro Max一较高下。一个品牌希望重现自动更换电池的美好时光,而另一个品牌则愿意让每个人都能更方便地使用可折叠手机……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这种多样性让我们对Android手机的未来充满期待。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