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 14 系列的一点想法
关于小米 14 系列的一点想法 时间 这次高通骁龙峰会是 24-26 号,作为一般都是首发最新高通骁龙芯片的小米,几乎是板上钉钉会在小米 14 系列上搭载 8G3,时间是应该也差不多那几天。 市场 小米 13 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作为目前市面上这个尺寸独一份的产品,它的用户群相对固定,并且小米 14 时代也不会有什么竞品,市面上类似定位的只有三星 S 系列标准版 S24、iPhone 15。 海外姑且还能算上一个 XPERIA 5 系和 Pixel 8,但国内市场这俩的存在感甚至比 S24 还低,且按下不表。 S 系列在大陆市场暂时还没看到恢复的迹象,iPhone 15 又有其特殊性,安卓“标准尺寸”手机你就只有小米 14 可以选。 升级 小米 13 的成功,在于它很均衡,要想继承这个成功,小米 14 需要继续保持这种均衡也就是每个方面都要有可感知的升级啦:屏幕、相机、续航、充电、散热。 然后价格应该也得继续上探一些。 定价 内存、闪存这两块上游的价格这段时间也回升了,升级了的配置那也让它定位继续上探。我觉得升级后的小米 14 系列价格加个几百块是肯定会发生的。 Pro 怎么做 在过去几年里,其实怎么做好一个产品的 Pro 版,也就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大杯,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挑战。 无论是 Mi 11 Pro、Mi 12(S) Pro、还是 Mi 13 Pro、还是友商的 X90 Pro,都面临这个问题,既要能与标准版拉开差距,又要与超大杯 Ultra 差异竞争。 小米 11 Pro(与 Ultra 一起发布):继承了 Ultra 主摄,潜望镜但是规格低一些,ID 介于标准版与超大杯之间,但市场反馈平平,完全被小米 11 Ultra 超大杯的光芒淹没了 小米 12(S) Pro(与标准版一起发布):ID 持平标准版、机身体积比较充裕所以把微距换成了 2x,主摄规格略高(S 版在标准版也上了 707,就只有 2x 的差距了) 小米 13 Pro:ID 在基本持平标准版上引入了差异,曲面屏成为 Pro 版专属,引入了陶瓷材料作出差异化。摄像头规格看齐 Ultra 的 IMX989,但因为机身厚度做成了 21mm eqv,实际日用的成像面积只是小幅优于标准版。加入了广受好评的 JN1 长焦微距。 X90 Pro:标准版一致的天玑平台和屏幕,影像主摄看齐超大杯 IMX989 蔡司 T*,加入 IP68,加入无线充电,市场对 X90 和超大杯 Pro+ 反应积极一些。 OPPO 直接把 Pro 做成超大杯,定位不太一样,按下不表。 华为也比较特殊,华为在高端手机这边已经立着了,大家看到的宣发 Pro 版本多一些,标准版更像是一个简配平替。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