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的沟通会上,我们其实看到了澎湃 OS 后面的更多设计思考,无论是新的字体、设计语言和材料的应用、抑或是大刀阔斧对现有功能和

在这次的沟通会上,我们其实看到了澎湃 OS 后面的更多设计思考,无论是新的字体、设计语言和材料的应用、抑或是大刀阔斧对现有功能和逻辑的梳理,都是为全平台设计打下的坚实基础。 我们曾经调侃,万物基于 MIUI,我们也曾经调侃,小米杂货铺。 但现在,脱胎换骨的澎湃 OS,无论是面子到里子,从头到脚的每一丝,都在透露着“设计万物”的畅想。小米的设计师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如此庞大的平台可以给他们挥洒灵感和野心。这是一家拥有无数种终端产品的公司,它有需求、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情,但更幸运的事,它有能力、也有想法去做这件事情。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做成这件事情的路上,迈出了正确且坚定的一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小米说澎湃OS不是自研?网友这两天吵成一锅粥

小米说澎湃OS不是自研?网友这两天吵成一锅粥 举报本身没啥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举报描述里所说的 “ 我公司从未在任何场合说过澎湃OS系统为自研系统,以上内容严重误导网友 ”。这个理由,有那么点站不住脚。因为在之前央视财经发布一篇 “ 七年磨一剑,澎湃 OS 来了 ” 的报道中,微博文案中使用了 “ 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 ” 的措辞,并获得了雷总的快乐转发。而且雷总在自己发布的笔记中也提到过,澎湃OS 中包含了 “ 纯自研通用操作系统”。如果按举报描述的说法,那央视财经……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全网搜了一下这篇文章被下架的文章,并没能搜到原文。但有消息灵通的博主单方面声称,这个撤稿函举报是真的,图也不是 P 的。不过这张截图目前搜不出更多信息,小米也还没有正面回应,所以这事到底是啥情况,目前还没有准数。但关于澎湃OS 到底是不是自研这个问题,其实从它的架构里,能够看到一些端倪。简单来说,澎湃 OS 就是将原先的安卓系统底层的一部分,替换成了自研的 Vela,由它来负责实现小米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部分,而应用服务层依然兼容安卓,保障了小米手机安卓应用的日常运行。图源:微博 @数码闲聊站所以真要论起来,澎湃 OS 有自研的部分,但不算是完全自研。同样的,早期基于谷歌 AOSP 开发的的鸿蒙也有点这个意思。那有没有更 “ 自研 ” 一点的?有。比如最近发布的鸿蒙 NEXT,都已经不兼容安卓了。隔壁原生安卓那样基于 Linux 内核构建、开发的系统,基本也算是自成一派了。如果你认为这也不算彻底,那还有像 iOS、MacOS 这样基于 Unix 系统理念开发出来的系统,血统更是纯正。现在,你可以把这几个例子转发给朋友们看看,问问他们澎湃 OS、鸿蒙 OS、iOS、Win10 哪几个算自研系统,出一道多选题,猜他们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所以归根结底,是大伙儿对于 “ 自研 ” 这个词的理解不同,才引发了对这件事的激烈讨论。事实上,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才能被称之为 “ 自研 ”?要到啥程度才是真 “ 自研 ”,一直以来都没有标准答案。举例来说,像之前华为的 “ 昆仑玻璃 ”,其实是来自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这家供应商,华为旗下的子公司在 2021 年,就已经入股了鑫景,一起合作研发应用在手机上的高强度玻璃。昆仑玻璃的技术专利大部分都在华为这边,说是 “ 华为自研 ” 其实也没太大的问题,但要较真要说 “ 昆仑玻璃 100% 都是华为自研 ” 的,就有失偏颇了。又比如今年没憋出大招魅族 21,也有着 “ 自研全链路振感解决方案 ” 的 mEngine Ultra 触感引擎,其中用到的马达,就是来自瑞声科技的 CSA0916 马达,体积达到了 602mm3,是目前安卓手机中体积最大的振动马达。虽说一加也有手机用上了这款马达,但要论调校出来的振动手感,魅族还是独一档,从这个角度说是自研,也确实没毛病。即使是强如苹果的自研能力,之前在制造 M1 Ultra “ 胶水芯片 ” 的时候,宣传上说自己用的是 UltraFusion 架构,可实际是采用了台积电的 CoWoS-S2.5D 封装技术,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将两块 M1 Max 芯片给粘到一起,提升性能。小到一个传感器、马达可以自研,大到手机上的芯片、系统也可以自研,有专注在屏幕、影像传感器上的、也有专注在天线、机身材料上的。产业发展到今天,你是基本上见不到 100% 自研方案的。也正是因为自研这个概念的尺度比较模糊,只要是能和 “ 自研 ” 靠上边的宣传点,厂商们都是乐意去做的。可以说“ 自研 ” 两个字是厂商 “ 占领用户心智 ” 的最好宣传,它对于大众判断企业的研发实力、品牌可靠度有着很高的指导意义。翻译成人话就是:能有功能带个 “自研 ” ,产品看起来都精神不少。当然了,敢开口说 “ 自研 ” 两个字的厂商,也不可能完全是在唬人。在如今这个几乎已经卷到头的科技数码领域,还敢把 “ 自研 ” 说出口的厂商,本身也做好了自己成为靶子的心理准备。所以,不管厂商们自研了百分之多少,只要敢于踏出“自研”这一步,把自己架到摔角台上的,全都是好样的。毕竟在各类基础技术已经相对完备的当下,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想要在现有技术之上持续推陈出新,即使是非常小的创新和改动,也都应该得到重视。这不单单是在告诉消费者,同样也是厂商在激励自己的员工能保持这股 “ 自研 ” 的劲头。还是拿小米举例,之前他们陷入的 “电机全自研” 风波,发布会提到的 “ 全自研V8s ” 电机,被部分网友质疑不像真的。最后还是合作伙伴汇川技术出来帮忙打了圆场,表示 V8s 确实就是小米全自研,V6s 是联合研发。尽管 V8s 要到 2025 年才能实现上车,但小米这波宣传不管对于内部还外部来说,都还挺提气的。对于真正掏钱买产品的用户来说,诚然“ 自研 ” 更好,但这两个字的意义在 “ 好不好用、会不会坏、价格高还是低 ” 面前,其实没有这么重要。只要厂商的 “ 自研 ” 不是瞎吹,不会直接导致你买到一个恶心自己的产品,那多宣传宣传 “ 自研 ” 也挺好的。咱们多给点耐心,指不定未来哪天就真成100%自研了呢?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Mi Sans Global 字体:全球化的基石

Mi Sans Global 字体:全球化的基石 早在 MIUI 13,小米就联合汉仪,在小米主导开发下根据汉仪旗黑这款字体进行了深度定制,打造了 Mi Sans 这款中英字体。这款字体同样出自操刀旗黑的齐立老师之手,名家风范尽显。 在中文表现上,Mi Sans 相比兰亭黑在笔型上减少了连续曲线和笔画粗细的变化,更加平直,对于屏幕渲染优化,在可读性和灰度均匀性均有提升。 汉仪字库拥有丰富的西文字体设计经验,彼时 Mi Sans 对比此前的小米兰亭 Pro,大家的反馈就是西文字体的可读性和均衡性有了一个显著提升,改善了小米兰亭 Pro 西文字体笔画看起来粗重、厚实的问题,更有利于在新时代的高像素密度介质(LCD/OLED)上展示。同时,小米 Mi Sans 的字母间距相较于业界的其它基于汉仪的产品会更加“舒展”,在面对大面积西文文字时阅读体验有显著提升。 但 Mi Sans 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的,其中比较令人遗憾的就是对于多语言支持不佳,例如对于日语的假名显示、以及对于小米目前销往的全球 100 多个市场的数百种语言用户来说,小米不得不采用 Mi Sans 和该种语言字体混排的方式。 这显然不利于国际化形象的打造,也对品牌建设、本地化和一致性的产品体验带来了很大挑战。 打造一款能够为澎湃 OS 愿景服务的字体,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封面图片

庄子和老子谁的境界更高些?

庄子和老子谁的境界更高些? 12Lila的回答 道德经告诉你,不是神仙写不出这书。无法想象,老子是怎样接触到那个世界,并把一切都建立体系讲述出来,有一天,你切实体会到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你才会惊叹老子到底有多厉害,一句话居然蕴含如此本质的东西,你以为自己很懂,实际根本没懂的。 庄子告诉你,修仙是真的。如果没有庄子,神仙可能会被看作是传说。是庄子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是存在的。道德经也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巨作。就像庖丁解牛,庄子开篇告诉你的,庖丁真正修的是道。臣之所好道也,近乎其技也。刚开始只见整体,那就是事物的表面。过了几年,有点知识体会了,开始研究局部细节了。又过几年,已经开始优化效率了。再过几年,变得游刃有余,做起事情来毫不费劲。又过几年,你上手做这件事情已经变成下意识了,可以完全不关注这个东西,不耗费心神就完成这个事情了。这就是修道的道之用。修道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做任何事情不费心就能完成。 前面这个过程解释,什么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叫做臻有为,而实无为。就好像你刚开始做啥事,心里要默念先这个步骤,再那个步骤,我要做什么,要干什么。你熟练了心里还会想到这些吗?为啥庄子告诉你,问船上的摆渡人,如何学习撑船。庄子把什么游水,惧水,忘水,讲一大通,你以为讲的是水吗?落水的人不会游泳,那么他怕到极点,乱动反而沉下去了。现在我们知道,你的身体只要不动自然而然就能浮起来。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可是因为你害怕,你表现就会失常,所以道家修行讲的“虚”,致虚极,就是帮你去除心理上的负担。现在你假设自己活在梦里,你会做些什么?要做的事情,一定和现在大不同。这就是去除了内心阻碍,返还其真。当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虚,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从宇宙汲取能量。如何达到虚呢?庄子有心斋坐忘,去分别,一大堆理论。但是从身体上来说,就是气足。当我说的气,是指道家的先天元气,而非普通的气。这个虚字,另一层含义是需。老子说,知足者富。满足当下就叫知足吗?错,真正的知足是当下感到满足。多一些,也不能让你感觉更好,少一点也不会让你感到缺少,自适也。 老子所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你无心而为。是就在教导你如何,采用一种最高效率,最无消耗的方式完成事情吗?为什么告诉你无执无败,心头无事。你一个小时背英语单词很痛苦,你不要求自己记住,就是随手一看,你发现很简单,就能背上一大堆单词还毫不费力,因为大脑自然都会留下印象。因为你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你就可以无压力去做,大事顺手就做成了,难道不厉害吗?或许你说,不用心做事,怎么可能?但你一定遇到过一个人,他做一件事情,无论专心投入进去多久却一点也不感到疲惫。而你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哪怕十分钟也能感觉巨大的抗拒。这其中,到底是什么产生的分别呢?事情并非劳累本身,真正劳累的,是你做事情时的状态。专注做事的人,他消耗了更多精力,理应更累才对,当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专注一件事,这个过程,就是道家所说的养精。当然我说的精,不是精子,而是先天的元精。所以你知道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养生。所以一切的理论,最后都是回馈到身体上,作为结尾。 晓梦蝴蝶,庄子是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吗?是庄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蝴蝶。你一旦意识到了这个蝴蝶,这就叫庄子所说的物化。你就对万物产生了认知、分别。道生一,这个一是什么,就是对万物的认知啊。一生二,就产生了阴阳,产生了对立,生三就是分别,产生了万物的分别。你开始意识到,这是桌子,这是凳子,这是椅子。 老子说福祸相依。事情的好坏一面都是成对出现的。如果你遭遇了不好的事情,你不应该把它当作是苦难,而是应该想,有那么一个上帝,通过这件事,想要你明白什么。如果你不意识到这一点,你苦不是白吃了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像扁鹊哥哥治病,病在最开始时只是一个小症状,你没有察觉,或是拖延忽略,才最后生成的病。所以对事情的细微处,明察觉知,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处理起来最简单。 庄子把世人的才能描述为,赋闲于诸庸。你是为了夸耀于人。而你才能展现的时候,你的身体却被你忽略了,庄子认为,身体才是最珍贵的,大于世间的一切荣耀。当然庄子并非完全否定才能,他说有一颗神社树,长得非常高大,被世人供奉起来。木匠看了,却说他枝脉卷曲不适合做家具,徒弟问:社树不才,因此保有了身体,不受损害。如果它真的认可“不才”,为什么又要出来显摆呢?木匠说了,它因不才,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它有才,所以它被世人供奉,从而保全身体。所以圣人是不在乎才还是不才的,不过是保养身体的途径罢了。是因不才,才能长大。长成了参天大树,容易就能获得容身之处。而发挥才能是为了荣耀吗?不,是为了逍遥游。才与不才,都是为了符合当前最大限度的自由罢了。很多修行人认为修道,就要安于贫穷朴素,那你需要买个东西,你没钱,你说你自由吗?这么轻易就碰到阻碍,怎么好心修道。不然古人怎么说修道,财侣法地? 什么是无用之用,就是不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不把任何东西以自己局限的认知定义为无用。商人从洗衣服的农妇那买来的护手霜方子,农妇觉得没啥大用。商人转手就卖给君主,敌国因为冬天打仗,士兵的手都被冻坏了,因此获得大胜。老子说啥,圣人无弃物,故常救物。你看你成为了圣人,圣人就没有那种分别,那种局限的思维。万物都是有它所用的。庄子说的,葫芦大而无用。为啥葫芦大而无用,因为你内心堵塞,思维局限啊。你单读老子这句话,圣人无弃物,故常救物。你能领会个啥,庄子注解得多好。老子说个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庄子挥手就是几千字下去,论述一大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啥,言之所载者,意也,得其同而忘其文. 但如果你不修道,不实际去修,那你读庄子,这就是一个普通寓言故事。就如同庄子说的得其文,领会的是最最表面的。读庄子,更容易机械地理解文字,那肯定是偏离庄子本意的。如果你自我瞎解释一通,可不就是诡辩。庄子的很多故事,都是在讲述修道中,会遇到的困难,要如何去做。如果庄子不是真正修道的人,只是个耍嘴皮的文学家,又怎么写得出这些文字呢?如果老子是一张地图,描绘了大道的全貌,庄子就是你的路标,他在修道的每个阶段等着你。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12Lila)

封面图片

Nick Dobos 对于Gemini的使用体验,由于他频繁使用 AI 帮助编程,所以很注重输出的代码质量,在他看来:

Nick Dobos 对于Gemini的使用体验,由于他频繁使用 AI 帮助编程,所以很注重输出的代码质量,在他看来: 这次发布算是不错,但它远远落后于GPT-4。 缺乏创新。没有呈现出任何真正新颖的特点,更多的是在追赶别人。 除了可能的“双重检查搜索”功能外,这对于GOOGLE来说似乎应该是基本功能。 目前为止,我最大的问题是,它有时会随机决定无法帮助处理某些事情,即使它显然能够做到。我更希望它尝试去做,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直接说“我不能做这件事”。 完整内容翻译- 首次体验Google Gemini,我的感受如下: 像是一个不太上心的程序员。让人惊讶的是,GPT和Gemini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Gemini的情况似乎更糟糕,尤其是它似乎不愿意去解决问题和填补空白。 它的“双重检查响应”、“修改响应”、“查看草稿”以及“不使用扩展重试”的功能相当有趣,也很实用。 但它偶尔会拒绝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这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它能画一个地精,但要画一个手持剑的地精却似乎做不到。尽管两分钟前还能画图像,现在却说不能画了。 它在对话转换方面做得非常糟糕,常常无视指令、重复模式、拒绝执行任务。它总是以非常宽泛的背景来理解事物,基本上忘记了我们之前的讨论内容。比如,当我在写不完整的代码后请求“所有代码”时,它竟给我来了一句“不能编写宇宙中所有的代码”的免责声明...... 它过分强调免责声明,比GPT-4还要烦人得多。但考虑到它庞大的用户群,这或许是个明智之举。 能够访问电子邮件和文档是个不错的功能,但它似乎只能假设我只有一个谷歌账户。然而,我有大约五个谷歌邮箱账户,我可不打算为了这个服务每月支付20美元来注册我的工作和个人账户。 编辑提示会导致聊天历史消失,而且没有办法像浏览2/3个聊天记录那样进行分叉。 “生成更多图像”的按钮有时不起作用。 我不喜欢它会获取我的位置信息,并且没有提供关闭选项。 虽然响应速度很快,但加载动画很奇怪。我不喜欢在我输入消息后,它会把我的消息滚动到屏幕顶部(坦白说,我一直不太喜欢谷歌的材料设计风格)。 左侧栏设计得毫无逻辑。既然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我的历史记录,为什么还要设置一个下拉按钮呢?

封面图片

苹果被曝研发可折叠iPhone:能做到完美0折痕吗?

苹果被曝研发可折叠iPhone:能做到完美0折痕吗? 虽然不少用户认为苹果的折叠屏手机来晚了,但多位手机厂商高管对于苹果入局持开放态度,认为这将对折叠屏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带来帮助。不过,也有不少用户担忧苹果折叠屏手机的价格问题。“苹果的折叠屏价格买不起吧?”,“能做到完美0折痕吗?”入局到底晚不晚?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正在研发至少两款可横向折叠的翻盖iPhone原型机。苹果最近与亚洲的供应商接触并讨论了两种不同尺寸的可折叠iPhone零部件订单。从报道内容来看,苹果希望克服目前折叠屏上的厚度、折痕等痛点。苹果希望这款可折叠式手机的厚度只有现在iPhone一半,这样折叠起来就不会太厚;此外,苹果正在研究如何减少折叠屏幕上的折痕,希望设计一种铰链可以让屏幕放平,而不是在中间有凸起等。实际上,早在2018年苹果就被曝出开始探索折叠式iPhone,但曾在2020年暂停这一项目,为研发内折叠式iPad让路。不过,这次曝光的研发计划也并不会那么迅速,知情人士称,目前新款可折叠iPhone正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不在今明两年量产计划中。如果最终方案不能达到苹果的设计标准,这款产品有可能被取消。对于苹果推出可折叠iPhone,外媒称之为“这将是该产品历史上最大的硬件设计变化之一”,引发网友们的调侃。“变化真大,晚了”,“果子开始反向借鉴安卓机了啊”,“苹果以前是带领创新,现在成了捡剩饭?”近年来,苹果手机确实在创新速度上受到用户和行业的诟病,不仅外观变化不大,在续航、拍照、通信等多个方面也正在被安卓手机厂商追赶和超越。在折叠屏手机这个品类上更是如此。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主流手机厂商均已布局折叠屏手机多年,推出了大折叠和小折叠的产品形态。有数码行业人士直言,“苹果终于意识到折叠屏的重要性,但是时间有点晚了。 ”安卓厂商纷纷布局折叠屏品类,一是关乎产品创新,有利于拉动用户换机欲望;另一方面,苹果常年在高端市场一家独大,折叠屏手机在单价上更高,有利于安卓厂商冲击高端市场,打破苹果的垄断。对行业影响几何?日前苹果公布的2024财年第一财季(2023年第四季度)业绩显示,当季收入为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苹果在连续四个季度营收下滑后重现增长;期内iPhone营收697亿美元,高于预期的685.5亿美元,增长近6%。由此可见,iPhone为苹果财报重回增长贡献良多。不过,苹果在大中华地区的表现并不算太理想。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苹果大中华区收入为2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9%。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苹果iPhone中国出货量为1472.6万部,同比下降2.1%。从IDC公布的数据来看,苹果正面临着华为重返市场的强大攻势。由于Mate 60系列的销量拉升,华为2023年第四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增长了约6%,重新进入出货量TOP5的名单中,销量同比涨幅高达36.2%。另外,通过折叠屏手机+高端直板机的组合,其他国产手机品牌也在不断冲高,苹果手机在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正在不断受到动摇。实际上,对于苹果入局折叠屏,国产厂商们也早有预见。对于如果苹果入局折叠屏如何应对的问题,荣耀CEO赵明曾说,iPhone做折叠屏,对于行业来讲有另外一个大玩家加入进来。你不能够担心和恐惧任何一个对手做相同的事情,担心只是某种情况下的自我心理安慰,因为你担心的事情往往一定会变成现实。如果这件事情是安卓体系和荣耀,以及整个市场最为担心的一件事情,那么iPhone怎么会不做呢?那么担心有什么价值呢?要把自己变得更强才行。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厂商做折叠屏,目前还是有大部分用户担忧折叠屏会不会有问题,屏幕会不会折坏。市场是需要教育的,如果苹果也入局,带来创新体验,是个好事,让更多人相信折叠屏已经成熟了,需要有更多厂商教育用户。“大众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信12年后会有更多用户选择折叠屏。”目前来看,虽然布局折叠屏手机的厂商众多,但这个品类依然还未到大规模普及的阶段,正如刘作虎所说,如果苹果入局,对于推动用户对折叠屏的认知和接受度,将极为有益。不过,也有用户担忧苹果折叠屏手机的价格问题。“苹果的折叠屏价格买不起吧?”,“出来也买不起”,不少网友担忧道。 文 | 新浪科技 张俊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