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电商的源头货盘:1688 重回创业时刻】对 1688 来说,谁才是第一客户?卖家和买家谁更重要?最后达成一致回到买家。如

【做中国电商的源头货盘:1688 重回创业时刻】对 1688 来说,谁才是第一客户?卖家和买家谁更重要?最后达成一致回到买家。如果一个商家能力很强,平台最大化满足它的需求,他就会大树下面不长草,直播电商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过去阿里甚至不太看得起京东,但逻辑就在这里,要做供给侧,就是做重、做笨。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经济下行期,“义乌式”跨境电商是谁的机会》

#内幕消息 《经济下行期,“义乌式”跨境电商是谁的机会》 回义乌一年多,恰逢全球经济下行,义乌赚钱却如火如荼,一年内见证了身边无数个草根年赚百万/千万的案例。误打误撞置身其中,自己也起了个跨境电商项目,记录一些思考。 首先,定义下我说的“义乌式”跨境电商。 区别于广深,我理解中的义乌式跨境电商特点:投资少门槛低、利润低、多平台游走。 和广深跨境卖家不同,义乌是草根创业的胜地,因为义乌创业成本低,几万、几十万就能开启自己的创业梦。加上义乌的基因:低价货盘优势明显、创新/内容能力薄弱,卖家基本都是薄利多销。哪怕是to C卖家,很多人仍是跑量思路。以上特点导致义乌商家壁垒低、抗风险能力弱,所以不少义乌跨境中大型卖家选择同时做好几个跨境平台,分散风险。 其次,义乌式跨境电商是谁的机会。 我这一年见到的中大型跨境卖家,听说我是留学生、大厂工作背景,第一反应都是:你这样的背景来做跨境真的屈才了。 他们的背景,大学毕业算是很不错的了,也有好些是大专甚至高中毕业。年纪的话,早一些的那批大多90上下,新生代大多95-00年,公司20来个人,年GMV从几千万到几亿不等。 但做了一年后,我发现我的背景恰恰变成自己做跨境的最大门槛。跨境电商难度不大,但是里面有非常多细碎的环节,比如这个品平台质检出问题、那个品贴标不对,这个货快递发货延误、那个货货不对版,每天接不完的仓库、快递、厂家电话,就能让我失去耐心无数次。 我和那些今年成长起来的大卖之间的差距be like: 我:没有30%的纯利我不做,销量低没事,但我要保证赚的多。 大卖:10%的纯利?冲。跑量最重要,跑量后反向去上游压缩成本。 我:几毛钱的品?每天还贴标还发货,性价比太低,砍掉。 大卖:几毛钱的品可以跑量,做。 总之,遇到太多,在我这第一眼就会被pass掉不想做的品、不想做的平台,但是在大卖那儿成长为他们盈利核心点。 愈发感觉,跨境的人才密度是不高的,但是所谓的高学历、高认知的人入局,也不见得就是降维打击。有太多不重合的能力项。 但是在义乌,真的“知识无用”吗,我觉得也不尽然。 和这些卖家接触下来,他们做到每年大几百甚至一两千万的体量可能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再做大,就会遇到组织管理、人才的选用育留、公司增长方向判断、增长能力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和广深闽比,义乌少有超大体量的跨境电商公司。 有些老板愿意花几万去学线下的组织管理的课,有的老板愿意花100万请咨询公司来给公司把脉,但是咨询公司给的解决方案大多和义乌偏野生的公司形态并不适配。 在这个阶段,对于在大公司上过班、管过100多人团队的人来说,以自己的管理能力、业务洞察和提效能力赋能,可以很好地帮助公司快速上一个台阶,这时候积累下来的护城河,就不是其他的义乌公司能比的。 在义乌摸爬滚打的这一年,对自己的能力象限,尤其是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何结合环境的需求和自己的优势,探索出自身资源最大化的路径,是下一个核心课题。

封面图片

初中学历“成功学”大师 专割创业者和高管

初中学历“成功学”大师 专割创业者和高管 5月10日凌晨,璩静离职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海参哥力挺璩静,他在视频中表示,“百度那个老铁,到我这儿来过”,但没有加入私董会。海参哥发布视频后,璩静与海参哥在杭州见面的照片也被曝了出来。不只璩静,近段时间,小米雷军、360公司周鸿祎、蔚来汽车李斌等互联网大厂一把手都开始做个人IP,短视频和直播风生水起。短视频、直播打造个人IP之风正劲,草根出身的网红和互联网精英就这样产生了交集。知识付费圈内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的产品。璩静这样的互联网中高管理层、小有积累的创业者,正是知识付费收割的目标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并希望找到下一个事业爆发的窗口,或者在企业里具备更大的话语权。因此不惜花上数万块钱,只为了买一个机会。但更多时候,买到的是空头支票。即便,不少人识破了知识付费的陷阱,但只要焦虑不停,收割就永远存在。谁在割精英韭菜号称名下30多家公司,可以帮大家解决一个亿以内生意的博主海参哥,早年靠卖情感课程起家,后转型卖短视频课程。在百度前副总裁璩静的事情发酵后,一位名为“Nee霓公子”的博主吐槽道,璩静已是她所知道的被海参哥收割的第三个公司高层了。她表示,自己以前的领导也是传统媒体出身,可能觉得短视频门槛低,就买了海海参哥的课程。领导会把自己学到的流量技巧当作圣经一样传授,要求大家全员做IP。结果是,自己领导跟着海海参哥做IP一年,花了200万,变现0元。一位3年前购买过海海参哥财商课的消费者告诉Tech星球,当时现场有200人左右,大多是三四线城市的小老板,身家大多在大几百万。整个课程有10天,花费5万元,住宿餐饮全包。“他用了2天讲成功案例,只有2个案例,其余8天都是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底层逻辑之类的。许多小老板奔着结识人脉而来,尤其是以美业、KTV居多”,上述付费学员表示。这些小老板们大多踩中了时代红利,他们希望找到下一个红利,花5万块钱,万一可以找到下一个机会是值得的。另一位购买了价格为9980元“操盘手课程”的创业者如此形容海参哥线下课程时的盛况:“接近500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想发言,每个人脸上都能看到赚钱的欲望。”面对前来咨询的潜在消费者,海参哥有一套惯用的逻辑,先问行业、你的职位、公司营收,然后告诉很有发展潜力,现在没做起来只是你不会做。之后,引导付费。知识付费圈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产品,因为愿意付高价买产品的人,往往本身有更多价值可以挖掘。在海参哥产品体系的构建中,以服务递进,价格从几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有6000元左右的线下课程,而价格更高的是百万级别的“IP全案”。一位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自己的朋友花了20万加入参哥私董会,他们承诺的服务是有问题随时可以咨询,还会派人全程跟进起号。不止海参哥。号称全网拥有8700万粉丝的新商业导师张琦,有三天两夜高达3.98万的线下课程,一个小时咨询费要3万,企业落地服务则要29.8万元。一位跨境电商行业的创业者称,自己花9.9元在拼多多上买了张琦的课程,听下来的感觉是跟国内所有培训课程都一样,按照她的逻辑听起来很有道理,热血沸腾,实操就用不上。这些博主们,永远都在说一些类似于“吃饱了就不饿”之类的正确的废话,或者常识。“卖的是圈子”知识付费博主们几乎是最抱团的群体之一,他们互相摇旗呐喊,共同收割。2021年,整个知识付费圈的博主都在寻找“老纪”,这个活动由刘润发起,随后私域肖厂长、群响等多个社群跟进。老纪,全称是“豪车毒老纪”,他没有4S店,没有展厅,不和客户见面,只有30多人的团队,是年销售15亿的车圈“销冠”,人均创造营收5000万元。这些知识博主们互相引流,利益共享。他们会在自己的社群里为其他博主发广告,也会购买其他博主的课程,某种程度算“支持兄弟”。一位曾经花5万购买海参哥财商课的学员告诉Tech星球,参加完课程后不久,海参哥的工作人员就会向他推荐其他知识博主的课程。以海参哥为例,他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矩阵账号,这些账号IP背后的打造者被称为“合伙人”,但实际上,成为“合伙人”的条件是付费和分润。“毛毛姐就是参哥打造的一个现象级IP”,一位购买过海参哥课程的老板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所打造的现象级的IP有近10个,如毛毛姐、大健康李娜、矫杨、潘敬辉、张心媛,家庭教育国庆老师等。“海参哥卖的是圈子”,一位参加过其线下课程的“老板”抛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老板不止是海参哥的粉丝,对其他的导师也颇为崇拜,当然,圈子里有用的不只是导师。根据海参哥此前在推文中透露,其私董会被视为最大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里是付出了最少8万元入会资金的会员们。许多人加入社群,是为了获得更多人脉资源,他们期待这些人可以在关键时刻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过,一位早年购买了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称,他并没有在里面找到一个有用的人。为了让这个资源库更具吸引力,海哥在宣传海报上还标注了会员们的收入分布情况:全部会员均年收入百万以上,其中73%收入过千万,30%收入过亿,10%超过10亿。私董会因此成为了参与其中的老板们标榜身份的一个象征,他们甚至因此自发成为了海参哥的“公关”。在社交平台上,一些付费购买海参哥课程的老板会用“智慧”、“直接”、“受益匪浅”等关键词形容海参哥本人及课程。在和Tech星球的沟通中,一位“老板”聊过半程,还突然说上了一句:“你可以直接去找海参哥沟通,只要10万块。”质疑不断,收割照旧璩静的事情曝光后,海参哥得以进一步破圈。5月10日凌晨,海参哥发布视频进行解释。他称自己今天才知道这件事,称“百度那个老铁”,到参哥这来过,但没进社群,二人聊得很愉快。他拥有了收割更多信徒的资本。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对知识博主们的质疑从未断过。不少用户发现自己在“豪车毒老纪”买到的车比4S店还贵,一位名为仓老师Dr.Cang的博主称,自己在老纪花380万买的车,车友群里相同博主的配置只要325万。在社交平台上,对海参哥业务能力的吐槽和质疑也上升到本人。网友们调侃海参哥是成功学大师、网络骗子。甚至买过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也向Tech星球吐槽称,完全不值5万。“如果他的课有用,世界上难道就会多出来几千名亿万富翁?”一位咨询过海参哥的“老板”反问Tech星球。让她最终决定放弃报名课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态度”,“我咨询了两个问题,他又说我笨,又说我情商低。”但这完全不影响知识博主们赚钱。张琦出道一个月就变现1000万,而海参哥则号称一年轻轻松松几个亿,海参哥还公开“秀肌肉”,称自己收入过九位数的IP有9个。然而,这些知识博主们本身很少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本名是沈文君,出生于1987年,初中学历。自称踩中了市场上的每一个风口,比如他2003年开始做淘宝店,靠卖海参发迹。他办过工厂,从易趣、淘宝、天猫、微商、知乎、抖音每一个平台的电商周期,他都曾参与其中,最大的成就可能是抖音网红。颇为神秘的经历被包装成了一个个的噱头。而被这些噱头所吸引的“老板”们,在接受海参哥的培训时也给他自动带上了滤镜。号称商业导师的张琦自称做过500强企业资深商业顾问,服务过平安、贝壳、I Do珠宝等100多家...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加钱扫货、走私、装甲车运输,揭秘AI芯片背后的黑市风暴

加钱扫货、走私、装甲车运输,揭秘AI芯片背后的黑市风暴 两位以狂妄著称的大佬甘愿伏低做小,只为能多分到一些“比毒品还难搞到”的英伟达GPU,最终两人未能如愿。而另一家硅谷巨头思科为了保护刚买来的英伟达GPU,干脆动用装甲车来运。正如科幻作品《沙丘》将香料设定为宇宙最重要的资源。今天同样可以大胆宣称:谁掌握了GPU,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命脉。去年以来,在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的带动下,算力需求陡增。英伟达GPU作为提供算力的核心硬件,业界对其的需求早已“远远超过了英伟达所能供应的极限”。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GPU,全球科技圈从贵族俱乐部化身为私酒时代的芝加哥,产品、流量与增长交织的史诗,让位于充斥着贪婪、炫耀、谄媚与背叛的大模型舞台剧。从破产边缘到80亿美元估值在过去一年,英伟达GPU极度短缺,全世界的大厂或创业公司都在各显神通解决“芯荒”难题。对中国企业来说,GPU短缺则是政策和产能两方面造成的。从2022年10月开始,英伟达就被禁止向中国出口A100、H100这两款高端GPU。二道贩子们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一些企业从自家机房里把芯片禁令生效前购买的A100拆出来,卖给贩子。这些没有保修、没有质保的旧芯片,非但没有贬值,价格还从出厂时的8万多元涨到了10多万元。A100、H100分别由英伟达在2020年及2022年推出,上市时间并不长,其在国内市场的存货相当有限。另外,A100分为80GB、40GB两个显存版本,显存越大,所能运行的神经网络越大,训练大语言模型效果越好。厂商都想买80GB显存版本的A100,导致存货更加紧缺。因此,有一些黑心贩子将A100的40GB版本改成80GB的来卖,很多急于购买的企业一时失察,买回去才发觉货不对板。由于这类GPU来源特殊,上当的买家根本没有质保和维权的途径,只能吃哑巴亏。可即便如此,低配置的二手A100在2023年依然供不应求。过去一年,市面上英伟达GPU价格涨幅一度到了200%。A100最火爆的时候,网传最高成交价接近25万元。按照这个价格,两块GPU就能换来一辆全新奔驰E级轿车。二道贩子卖机房拆来的A100赚差价,毕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靠倒卖二手GPU发家的,还要属一家名为CoreWeave的美国公司。CoreWeave最开始是一家“挖”比特币的公司,其CEO回忆:“2016年,我们购买了第一块英伟达GPU,插上电源后,将其放在曼哈顿办公室的台球桌上,然后挖到了以太坊网络上的第一个币。”在生成式AI火爆之前,英伟达GPU除了作为游戏显卡,最赚钱、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用于加密货币“挖矿”。因为GPU能以最快速度处理海量简单重复的问题,天然就很适合用于昼夜不停地挖比特币。而CoreWeave的三位创始人,一开始也只是将”挖矿”用于赚取额外收入,他们的本职工作是经营对冲基金和家族办公室。可由于2016年加密货币热,他们的GPU越买越多,导致“华尔街的办公桌上堆满了GPU”。到2018年底,CoreWeave已经成为了北美最大的以太坊“矿场”,拥有超过五万块GPU,占以太坊网络总量的1%以上。通过将英伟达GPU用作“矿卡”,CoreWeave在加密货币领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在2018年之后,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加密货币大幅贬值,与加密货币深度绑定的CoreWeave也几度面临财务危机,险些倒闭。到2019年,CoreWeave决定转型做服务。CoreWeave加入英伟达的云服务提供商计划,也就是围绕英伟达的芯片构建了专门的云基础设施。如果说英伟达是算力厂商,那CoreWeave就相当于算力经销商。到2022年底,ChatGPT发布,生成式AI突然爆火,CoreWeave手头数万块GPU成为了硬通货,因为GPU非常适合用于训练AI大模型。它摇身一变,依靠手中积攒的GPU,向OpenAI、微软、Inflection等众多AI巨头卖算力。2023年4月,CoreWeave还获得来自英伟达的B轮融资。黄仁勋在业绩电话会上点名:“一大批新的GPU专业化云服务提供商正在出现,最知名的当属CoreWeave,他们做得非常出色。”英伟达对“亲信”CoreWeave可谓非常偏心。在一份研究机构Omdia披露出的英伟达H100供货单中,CoreWeave获得的H100数量,比特斯拉还多。也正因为英伟达的“偏心”,除了卖算力服务,CoreWeave以囤积的英伟达芯片为抵押,从黑石、Coatue等顶级机构获得了23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一举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到了投后估值80亿美金。冒高风险,买走私卡不是谁都有CoreWeave这么好的运气。跟英伟达关系不够亲密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购买“走私芯片”就成为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随着全球AI大模型竞争愈发激烈,A100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企业的需求,性能更强劲的H100日趋抢手。问题在于,H100实在太新了,存货更少。没有存货,二道贩子也无处发挥,走私贩子们登场了。走私贩子们的来货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等英伟达向美国大型企业发货后,抢购市场上的剩余库存;二是通过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注册公司进口。相比于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微型芯片,H100的尺寸并不小。根据英伟达官方公布的尺寸,H100整个芯片大小为814平方毫米,大概有两个手掌大,走私贩子只能将H100放进背包,接受正式的过关安检。有走私贩子透露,由于每个国家把控严格度不一,如果把H100放在包里,把它报成普通电子设备。麻烦的是服务器架。H100需要插在服务器架上,才能用于训练AI大模型。一套完整AI服务器要配置8块H100,加上一台超微电脑的服务器架,大约相当于一个保险柜。面对如此庞然大物,自然无法靠人肉背回。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将服务器拆开,用蚂蚁搬家地方式发回。至于运输途中关键部件是否会损坏,运到目的地如何拼装回去,一切都存在极大的风险。H100在2022年3月刚发售时,售价折合人民币约24.2万元。如果在两年前屯了一批H100,什么都不用做,每张到现在能净赚6到9万元。在过去一年间,从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到拼多多、闲鱼等电商平台,再到各类垂直社区、垂直社群,有无数贩子打出了“H100现货,手慢无!”、“稀缺H100现货,先到先得!”、“原厂H100,见货付款,欲购从速!”的标签。而如果进一步私聊,这些芯片贩子会告诉你,产品没有保修或支持服务,到货最起码需要6到8周,并且需要先付定金。如果问及发货地和货源,贩子们大多会回答称“海外发货,大陆交付,可以送至指定地点。”据买家爆料,走中小型中间商渠道,风险很高。首先,交了定金,后续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拿不到货。其次,即使能拿到货,诸如运输过程中磕碰、泡水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碰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自认倒霉,根本不存在退货一说。”可即便如此,在各个社交平台“H100预购从速”的帖子下方,仍然有成群结队的用户在咨询价格。抢购、加钱、售罄购买走私GPU不是常态,对大公司而言,终究还是得跟英伟达做正经生意,从官方渠道购买A100、H100。2022年的出口禁令下发后,经英伟达游说,重新获得了出口许可。在2023年3月1日之前,英伟达可以继续给中国大陆提供A100产品。各家科技巨头赶紧行动,经历了“从抢购,到加钱,到售罄”的心路历程。据《晚点》报道,张一鸣在卸任CEO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研究AI上,不仅自己看AI相关论文,还经常跟一些字节高层分享论文学习心得,以及对ChatGPT的思考。高层对AI的重视,让字节在提前抢购英伟达芯片时占得了先机。在GPT-4发布后不到3个月,字节就被爆出,向英伟达订购了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的GPU,到货和没到货的A100和H800总计有10万块。考虑到2022年全年,英伟达数据中心GPU在中国销售额大约...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