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蟑螂变成「赛博格」,未来人类可能靠它拯救】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远程无线控制蟑螂的系统。研究团

【把蟑螂变成「赛博格」,未来人类可能靠它拯救】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远程无线控制蟑螂的系统。研究团队指出,有朝一日,这些蟑螂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或灾后搜索救援,抵达人类难以触及的地方。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卫生部长穆拉什科说,在俄罗斯,将代表普京成立一个研究 LGBT 人群的精神病学研究所。

卫生部长穆拉什科说,在俄罗斯,将代表普京成立一个研究 LGBT 人群的精神病学研究所。 “现在总统指示要在我们联邦精神病学中心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额外的研究所,不仅要研究这些领域,还要研究许多行为领域。未来也将把这个方向纳入科学研究。”

封面图片

日本研究员发现蚊子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

日本研究员发现蚊子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佐久间知佐子等人研究发现,当蚊子吸食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液时,会对一种由血液成分形成的物质作出反应,从而停止吸血。研究团队认为动物血液中存在可阻止蚊子吸血的物质,使用分布在热带地区等的埃及伊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蚊子因对血液凝固时产生的一种物质“纤维蛋白肽A (FPA)”作出反应而停止了吸血。如果能够弄清蚊子对这种物质做出反应的详细原理,将有助于开发出阻止其吸血行为的方法。

封面图片

新研究为了解统治东中欧的古代阿瓦尔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新研究为了解统治东中欧的古代阿瓦尔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匈牙利 Rákóczifalva 遗址的马葬(公元 8 世纪)。该男性英年早逝,属于血统 4 的第二代,是该亲属单位创始人的儿子之一。资料来源:匈牙利布达佩斯 Eötvös Loránd 大学博物馆考古科学研究所。学者们从阿瓦尔人的葬礼习俗以及他们邻居的书面报告中,重建了他们的一些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然而现在,考古遗传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 1000 多年前的阿瓦尔人社区。我们现在可以分析六至十等亲缘关系。通过将新生成的古代DNA数据与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补充信息相结合,由欧洲研究理事会(ERC)资助的多学科协同资助研究项目"历史基因"(HistoGenes)的一个研究小组开辟了新的途径,进一步了解远古时期的亲属关系模式、社会实践和人口发展。团队成员包括来自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匈牙利、奥地利和美国的研究小组。在合作中,他们采用了所有可用的方法,包括最先进的基因和生物信息工具,从而树立了新的标准。关于阿瓦尔人的历史知识是由他们的敌人(主要是拜占庭人和法兰克人)传给我们的,因此我们缺乏关于他们部族内部组织的信息。妇女在历史资料中的代表性尤其不足,只有三处偶然提及,因此对她们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知道有些部族是从东亚和庞迪草原来到欧洲的,但阿瓦尔社会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草原传统?来自东方的新移民群体是如何与欧洲新家园的居民相互交流的?从根本上说,在离开草原、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匈牙利 Rákóczifalva 挖掘出的金俑。这是使用金属探测器在阿瓦尔墓地(公元 7 世纪)发现的。资料来源:匈牙利布达佩斯罗兰大学考古科学研究所博物馆这项研究是欧洲研究理事会协同资助项目 HistoGenes(编号:856453)的一部分。856453)的一部分,由遗传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小组进行,其中包括来自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罗兰大学考古科学研究所和生物人类学系(ELTE)的研究人员、考古基因组学研究所、匈牙利布达佩斯 HUN-REN 人文研究中心、德国曼海姆 Curt Engelhorn 考古计量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奥地利历史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与古代 DNA 研究中的常见做法相反,研究小组的目标是研究整个族群,因此重点从四个完全发掘的阿瓦尔时期墓地中采集了所有可用的人类遗骸样本。得益于出色的古代 DNA 保存,他们得以对总共 424 人进行分析,发现约 300 人有近亲(一级和二级)埋葬在同一墓地。因此,他们得以重建多个庞大的血统,其中最大的血统有九代之深,时间跨度约 250 年。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实行严格父系血统制度的社区,在这种制度下,父系制(男性婚后留在社区)和女性外婚制(女性婚后搬到伴侣的社区)是常态。社区以当地的一个主要父系为中心,通过系统的女性外婚习俗相互联系。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祖扎娜-霍夫曼诺娃(Zuzana Hofmanová)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显示了女性在促进这个社会的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正是女性的作用将各个社区联系在一起"。多个生殖伴侣很常见。几个独立的案例表明,这些社区实行所谓的娶寡嫂制。这种做法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男性(兄弟姐妹或父子)与同一女性生育后代。2006 年,Eötvös Loránd 大学在匈牙利 Rákóczifalva 的阿瓦尔时期(公元 6-9 世纪)墓地进行的发掘工作。资料来源:考古科学研究所,罗兰大学博物馆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Guido Alberto Gnecchi-Ruscone 补充说:"这些做法以及没有近亲结婚的情况表明,这个社会对其祖先保持着详细的记忆,并知道谁是其世代相传的血亲。"这些社会实践与历史资料和人类学研究中有关欧亚草原社会的证据相吻合。由于广泛的血统和全墓地数据提供了高分辨率,研究人员还能够在所分析的一个遗址中发现明显的时间过渡。从一个父系到另一个父系的转变以及远亲关系模式(遗传亲缘关系网络,即 IBD 网络)的变化都揭示了这一点。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Zsófia Rácz 说:"这种族群的更替既反映了我们在该遗址内发现的考古和饮食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了整个喀尔巴阡山盆地发生的大规模考古转变。"这种变化可能与该地区的政治变化有关,但并没有伴随着祖先的变化,因此,如果不对整个族群进行研究,这种变化是不可见的。这一发现凸显了祖先层面的遗传连续性如何仍能掩盖整个族群的更替,并对今后比较遗传祖先和考古转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群对我指出的姜萍的各种拙劣表现都“不说”,只反驳“一个中专生怎么可能熟悉使用LaTeX”,认为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群对我指出的姜萍的各种拙劣表现都“不说”,只反驳“一个中专生怎么可能熟悉使用LaTeX”,认为一个中专生能,因为能预先知道并熟练使用Latex各种库和模板、VS Code Latex Workshop、Overleaf、搜索引擎,这就是我说的计算机天才,这个研究员还不赶快把她招去读研究生。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更多的动物存在意识 科学家呼吁重新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研究发现更多的动物存在意识 科学家呼吁重新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据《自然》报道,基于上述持续扩展的研究,一个科学家联盟呼吁重新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上个月,不同领域的几十名科学家联合签署了《纽约动物意识宣言》,旨在推动更多对动物意识的研究和资金支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家、该宣言作者之一Jonathan Birch表示,随着证据的积累,科学家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个话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其视为一个疯狂的想法并断然驳回。该宣言指出,对于可能有意识体验的动物,人类在作影响它们的决策时忽视这种可能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过,对于哪些物种一定有意识体验,宣言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物种中,存在某种意识体验的现实可能性,比如爬行动物、鱼类、昆虫以及其他一些不被认为有精神生活的动物可能有意识体验,而鸟类和哺乳动物则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支持其存在意识体验。Birch表示,意识的定义很复杂,但其研究小组专注于研究意识的一个方面,即感知。这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主观体验的能力。对于动物来说,这种体验包括闻、尝、听或触摸周围的世界,以及感受恐惧、快乐或痛苦。但主观经验并不需要思考自己经历的能力。“由于非人类动物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状态,为了评估这些动物的意识,科学家通常依靠间接证据,寻找与意识体验相关的某些行为。”Birch说。其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是“镜子测试”。这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测试,即测试动物是否有能力辨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们在动物身上贴上贴纸或其他视觉标记,并将动物放在镜子前。包括黑猩猩、亚洲象和清洁鱼在内的一些动物对标记表现出好奇,甚至试图去除它。这种行为表明了它们可能存在自我意识,这可能是意识体验的一个迹象。而对乌鸦、章鱼等开展的实验也表明它们的一些行为是意识体验的潜在标志。此外,一项果蝇研究表明,它们既有深度睡眠,也有主动睡眠。在主动睡眠中,果蝇大脑的活动与其清醒时相同。“这可能类似于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睡眠下会做最生动的梦。我们将其解释为有意识的体验。”研究果蝇行为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物学家Bruno van Swinderen签署了宣言,有些人认为梦是意识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苍蝇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有活跃的睡眠,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线索,表明它们可能有意识。不过,也有研究人员对现有的动物意识证据持怀疑态度。“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任何决定性证据出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家Hakwan Lau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物有复杂的感知行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意识。比如,在人类身上,既存在有意识的感知,也存在无意识的感知。不过,有研究人员表示,即使没有明确的答案,该宣言仍可能对制定与动物伦理和福利有关的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成功复活冷冻18个月的大脑,人类可以“永久保鲜”?

成功复活冷冻18个月的大脑,人类可以“永久保鲜”? 这样的虚构情节,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见人类多么希望能够永久“保鲜”、长生不老。现实当中,还真有不少勇士尝试“人体冷冻”实验。早在1967年,时年72岁的詹姆斯·贝德福德在患癌后主动要求冷冻,并且支付了往后50年的冷冻费,成为世界第一位“冷冻人”。然而,到了2017年,在万众期盼当中,“解冻技术”并没有让贝德福德复活。他被检测出早已经死亡,没有生还可能。一时之间,关于“人体冷冻”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市场热度急剧降温。不过,最近复旦大学一项关于“大脑冷冻”的新研究,重新引起公众兴趣和市场热度。简单说,就是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复活了冷冻长达18个月的人类大脑,打破了低温技术领域纪录,还登上Cell子刊的封面。“人类保鲜”时代,真的要来了吗?人体冷冻的“技术底色”和“冒险实验”在医学上判定一个人的死亡标准,通常分为三种:脑死亡、生物死亡和临床死亡。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都出现不可逆转的丧失;生物死亡指所有细胞都死亡了;临床死亡指没有心跳和呼吸,但细胞还活着。这就给了一些人以想象空间:人类的细胞代谢,会随着温度降低而减缓。如果在临床死亡期内,通过冷冻“暂停”细胞代谢,等到以后再解冻,不就可以实现重生了吗?更多人听到这种说法后,觉得“人体冷冻”很容易实现,不就是:先冷冻、再解冻、最后复活嘛。这种说法,跟“把大象放进冰箱只需分三步”一样,太简单粗暴了。事实上,冷冻的确会降低细胞代谢,但是当有机物中包含的水凝结成冰晶体,会撕裂细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另外,解冻后细胞能否继续生长也是个问号。这一次,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冷冻和解冻”上都实现了突破。具体步骤是,研究人员先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大脑类器官,然后将其浸入不同的化学药剂中,冷冻至少48小时后再解冻,监测其生长和细胞死亡情况。研究团队发现由甲基纤维素、乙二醇、DMSO和Y27632组成的化学药剂效果最为理想大脑类器官组织解冻后,死亡的细胞最少、生长得更多,这种药剂被命名为“MEDY”。另外,在MEDY中解冻的大脑类器官,在外观、功能上都与从未冷冻过的同龄类器官非常相似,而且可以继续生长。研究团队不断延长冷冻时间,目前最长的时间达到了18个月,脑器官解冻后依然有活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这项技术突破,最终或将应用于整个大脑和其他组织。未来,绝症患者或将被冷冻保存,等待治愈方法的出现。宇航员也可以被冷冻,等到再次醒来已经到达其他星系。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未来,复旦大学的这项技术究竟成效几何,仍有较多不确定性。把时间拨回到1967年,世界上首个冷冻人贝德福德,进行了不确定性更大的赌博式实验。只可惜,他赌输了。当时,贝德福德的体内被注射了抗凝血药物,防止全身血液凝固。然后,他的身体被快速降温,防止细菌滋生繁殖。接着,他的全身血液被换成冷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避免水分子冰冻膨胀导致细胞破裂。最后,贝德福德被裹着毛毯,放到装满-196℃液氮的不锈钢罐里。往后的半个世纪,世人都期待着他能解冻复活。然而,直到2017年也没能如愿。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贝德福德被“冷冻”,细胞停止生长,但是如何解冻仍然是个难题。另一方面,人们发现二甲基亚砜这类溶液含有毒性,会让蛋白质变性,引起血管毒和肝肾毒。也就是说,贝德福德不仅是一个“冻人”,还成为一个“毒人”。随着贝德福德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全球范围有不少人开始尝试“人体冷冻”。《纽约时报》报道,截至2021年全世界大约有500人被储存在冷冻舱中,背后主要是四家人体冷冻公司在运作:美国的人体冷冻研究所(Cryonice Institute)、阿尔科(Alcor),俄罗斯的KrioRus,中国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数据统计,人体冷冻研究所有206具尸体,阿尔科有182具,KrioRus有80具,其他在银丰等小型机构。这些尸体背后,发生了太多离奇的真实故事。四大机构,装满了“冷冻尸体”1、人体冷冻研究所作为人体冷冻研究所的创立者,罗伯特·埃丁格又被称为“人体冷冻法之父”。他小时候经常读科幻大师雨果主办的杂志,其中有个故事讲到一名教授把自己的尸体送往外太空,因为低温尸体被保存下来,后来实现复活。罗伯特对这个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心里植入了关于人体冷冻最初的种子。后来,罗伯特也成为一名物理教授。当他看到人体冷冻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便在1964年出版《永生不死的前景》一书,并首次提出人体冷冻术的概念,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兴趣推动技术发展。1967年,贝德福德的遗体被加州人体冷冻协会进行冷冻。罗伯特看到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便于1976年创立了“人体冷冻研究所”,他的母亲成为首位“客户”。2011年,92岁的罗伯特逝世。他提前设好遗嘱,把自己的遗体存放在“人体冷冻研究所”里。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的两任妻子也被冷冻在机构里,并且被摆放在他的两边。2、阿尔科在美国,最知名的人体冷冻公司就是成立于1972年的阿尔科。在阿尔科的客户当中,有很多中国名人。比如中国女作家杜虹(《三体》出版的终审)、哲学家李泽厚等等。杜虹在生前就愿意尝试人体冷冻,她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个科幻迷,“我不去尝试,谁去尝试?”2015年,杜虹因胰腺癌逝世。阿尔科为她做了遗体分离手术,大脑被冷冻保存在杜瓦瓶里。她的大脑里面装了监控的小设备,其他人在电脑上能够看到相关影像。阿尔科的手术室杜虹的女儿期待50年或者更久之后,母亲能够“复活”。阿尔科方面则表示,到那时候冷冻的大脑可能会装到更为健康的身体上,或者利用3D打印技术、纳米技术、大脑信息提取技术等等,让大脑跟机器实现连接。这么听下来,有点赛博朋克内味儿了。阿尔科用假人展示真实手术的步骤另外,中国哲学家李泽厚死后,他的大脑也被冷冻保存在阿尔科。2010年,80岁的李泽厚接受采访时,首次披露其“冷冻头颅”的遗愿:“我不会有墓志铭。但我准备将来把脑袋留下来冷冻,过300年或者500年再拿出来”。他想证明文化是不是影响了大脑,几百年后是不是可以从他的大脑里发现中国文化的残迹。如果证明有影响,他觉得比他所有书加起来的贡献都要大。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为科学和文化进步而奉献的精神。3、KrioRus2005年,八名俄罗斯人体冷冻科学家创立KrioRus。它是首家在俄罗斯成立的人体冷冻公司,也欧洲唯一一家拥有自己冷冻库的人体冷冻公司。莉迪亚·费多连科成为KrioRus的第一位客户,她生前是圣彼得堡的一名数学老师,梦想再延长200到300年的寿命。在79岁时死于心肌梗死后,她接受了KrioRus的手术。但那时候,KrioRus还没有低温储存技术,不得不用固体二氧化碳储存莉迪亚的大脑。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大脑被保存在她孙子丹尼尔·费多连科的公寓里。丹尼尔负责照料祖母的大脑,每四到五天用干冰包装一次。丹尼尔对未来抱有期望,他想象着祖母复活后能够选择自己的新身体。他希望到那时,微型机器人已经发明出来,可以将祖母神经元信息传输到计算机,这些信息将为新大脑、新身体奠定基础。4、银丰2017年,中国出现了首例接受人体冷冻手术。49岁的展文莲因为患癌无法治愈,她的丈夫桂军民想要保留最后一丝生机,于是决定采用人体冷冻技术...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