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是挨打挨骂,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少见心理问题,但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却那么多?- 以前的孩子要是心理没问题,为什么要打骂现在的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出现问题的是孩子,为什么家长需要做心理咨询?

出现问题的是孩子,为什么家长需要做心理咨询? 情感酒馆的回答 在我看来,这事儿其实挺简单的,咱们得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出了问题,就像是小树苗长歪了枝条,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去扶正那枝条,对吧?但别忘了,小树苗为啥会歪,土壤、光照、水分,这些环境因素都脱不了干系。家长,就是那片滋养孩子的土壤,他们的心情、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所以,当孩子遇到难题,家长去做心理咨询,就好比给这片土壤来个全面调理,让小树苗能在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中重新茁壮成长。 咱们细细说来。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陪伴者。孩子从小到大,言行举止多多少少都会带上家庭的影子。如果孩子出现了行为或情绪上的问题,往往反映出家庭互动模式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和谐。家长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家庭动力学,发现并调整那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 再者,育儿之路,难啊!家长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工作、生活、孩子教育,哪一样都不轻松。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之下,家长的心理状态难免会受到影响,焦虑、抑郁这些情绪悄无声息地就找上门来了。试想,一个心里藏着千斤重担的家长,怎么有足够的心力去耐心引导孩子呢?做心理咨询,就是给家长一个释放压力、自我疗愈的机会,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喘息,恢复活力,这样才能更有爱、更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挑战。 还有,心理咨询不仅仅是“治疗”,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学习到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比如情绪管理、有效沟通的方法,以及如何设置合理的期望值等。这些技能,不仅对孩子有益,也能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而且,你得承认,有时候咱们大人也需要被“看见”。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家长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挫败感,甚至是恐惧。这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对于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家长感到自己也被关注和支持时,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温柔和包容。 最后,别忘了,家长的改变,往往是孩子改变的开始。当家长通过心理咨询变得更为成熟、稳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正面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家长去做心理咨询,不是因为有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是对家庭的一种投资,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在爱与理解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加坚韧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所以,别犹豫,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情感酒馆)

封面图片

为什么以前不怕小生物,现在反而怕了?

为什么以前不怕小生物,现在反而怕了? 赵泠的回答 这大多是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 小时候,人通常相对缺少关于危险的个人经验,相对缺少关于病原体、寄生虫、有毒化学物质、身体伤害的知识,了解的受伤、患病、被杀案例也相对较少。 随着年龄增长,人可以逐步习得对若干对象的恐惧或厌恶,亦可削减对一些对象的恐惧或厌恶。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模仿和个体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人通常会了解更多能用于预测可怕未来的材料(包括而不限于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影视小说、都市传说)、知道更多导向可怕未来的因果关系模式、拥有更好地为上述材料套用模式的认知能力,从而让一些“小时候不怕的东西”成为恐惧或回避的对象。这并不一定会发生。 ● 有时,人对回避对象并不恐惧,只是觉得恶心、肮脏、反感。人们相对容易将这些反感与恐惧混淆。提问者所说的“小生物”大概经常是小体型节肢动物,人对它们的回避主要涉及反感。 ● 人相对容易习得“视觉检测蛇、蜘蛛、蛆、寄生虫等动物的外观与动作模式并进行回避”[1] [2],这大概是演化和文化共同塑造的,此类行为在历史上有利于某些祖先的可育后代数量。 ● 父母等亲属对蜘蛛、蛇等特定动物的反应可明显影响幼儿对这类动物的反应[3]。幼儿对陌生人、高处等的反应也有类似的习得表现[4]。 ● 小时候不怕昆虫的人可能在被昆虫袭击数次或了解到昆虫传染疾病的消息后变得对昆虫反感。 不正常的情况是有的。恐惧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病,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是 10 到 17 岁,可以实现“小时候不怕某个东西,长大后变得很怕”。昆虫恐惧症在美国的发生率约 6%;约 75% 的恐惧症患者对多种事物有恐惧症。有些恐惧症患者似乎是在儿童时期被特定事物袭击或威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生活的恐惧症是精神医疗的对象。 不限于“小生物”,有些儿童会害怕成年人认为并不可怕或并不存在的事物。一些 8 到 9 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害怕陌生人的脸或害怕特定的人,有时让孩子的父母感到尴尬。一些 10 个月到 2 岁大的幼儿表现出害怕与父母分开。一些 4 到 6 岁的儿童自称害怕黑暗、雷声、烟火声、床底下的怪物、壁橱里的怪物。一些 7 岁以上的儿童自称害怕暴风雨、“家里进了坏人”之类。这通常是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有时需要治疗。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赵泠)

封面图片

为什么现在的游戏作品没有以前优秀了?

为什么现在的游戏作品没有以前优秀了? 尤娜Yuna的回答 换一种思维方式,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客观规律。 现在的游戏开发成本愈来愈高,开发周期也愈来愈长。 GTA 6确定2025年出来,距离上一作5(发售于2013)已经过去12年了,而上上一作4(2008)距离5还只有5年。 古墓丽影12今年才爆出消息,上一作暗影发售于2018,上上一作崛起是2015。 上古卷轴、巫师、辐射和看门狗的新作都遥遥无期,看门狗其实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再出新作。 日厂也不例外,最终幻想16是去年出的,距离15(2016)已经过去7年,而15和14初版间隔也就3年。 勇者斗恶龙11是2017年出的,12自“新建文件夹”以后基本没有靠谱的信心,保守估计2026年出来已经很不错了。而11距离10(2013)也就隔了4年。 既然游戏开发周期愈来愈长,那就意味着同一个时间段内,能产出的游戏数目愈来愈少。 按比例分布理论,佳作自然也会愈来愈少除非游戏开发这个行业规模急剧扩大,或者整体开发水平得到质变级别的提升。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尤娜Yuna)

封面图片

柳传志的叙事困境:为什么总挨骂 #抽屉IT

封面图片

以前不懂男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看A片 现在我明白了

封面图片

#周恩来 为什么没有孩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