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一个高敏感人群应对周围负能量的思维比喻】
【想到了一个高敏感人群应对周围负能量的思维比喻】 我觉得我常常在意别人的脸色、微表情、动作声音大小或者其他细微之处,尤其是一些传递负面情绪的小动作,并且会不自觉地猜测ta是不是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或者至少对ta的这种负面表达很不安。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思维比喻,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用这个比喻来提醒自己。 如果我们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比喻做传球,友好的交流就是用适当的力度互相往对方容易接到的地方抛球,这是一种愉快的交互运动,对应到交流里,那就是一场愉快的对话或者相处。 但有时候对方会有恶意的传球,比如故意让你接不到,故意用大力砸向你,如果我们和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吵架时候,交流往往就是这种形态。 那那些微表情、摆脸色、小动作像是哪种抛球呢。像是做些假动作,貌似要砸向你了,却又不真的发球的状态。比较敏感的人可能很快就识别到了这种假动作,感受到了威胁,同时感受到不安。如果这时候你开始胡思乱想,并且内在受到了损伤。其实相当于对方没有光明正大地发起正面进攻,只是虚张声势了一下,我们却自己凑过去让球打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就仿佛找到了一点屏蔽这种微小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想象这种抛球的场景,然后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我要站在原地,只接受友好抛球或者正面进攻,如果真的有不满,那么表达ta的不满是ta理应负的责任,不是我的,我不会主动去了解ta的不良情绪。 我们不害怕矛盾冲突,但是只接受正面进攻,一切不光明正大的进攻,就当看不见。 而且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未必是指向我们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还有关于ta自己其他事情的负面情绪。我觉得仍然可以用这个想象,我就站在原地,如果ta有不良情绪,且ta愿意诚恳寻求帮助(抛出一个正确的求助球),我们可以接(当然也可以不接,选择权在自己)。但我绝不会主动走上前,把ta不敢抛出的球主动接过来。 可能核心仍然是课题分离,但是我觉得这个场景想象更生动,我觉得实操起来比默念“这是ta的事不是我的事”更有效果。尤其是当我想象到我自己太过在意的时候特别像人家没发球,我主动把头碰到人家球上的时候,我瞬间就觉得我绝不要做这种傻事。然后就顺理成章退回来了。 也有可能只是适合我,只是做一个分享吧。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