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郑州5号线沙口路地铁站,一个西安大学生用无人机拍摄被便衣警察群殴。

2021年7月28日,郑州5号线沙口路地铁站,一个西安大学生用无人机拍摄被便衣警察群殴。 西安年轻飞手被四个便衣按倒在地,而且其中一个用专业手法将其手臂背后上扭下压,小伙子不停哭号喊救命。   这个在郑州飞拍的年轻人,他在地铁或隧道那些灾难发生的地点拍,又有什么不可以?人的视力所不及的远景,为的是记住郑州的痛、河南的痛、无数同胞的艰难处境。 愤怒的群众站出来保护被打的青年,并大声质问:为什么不能拍摄,为什么不能把真相告诉公众?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剧组在学校砸学生无人机

剧组在学校砸学生无人机 近日有网友在抖音爆料说电视剧《偷偷藏不住》剧组工作人员在厦门工学校拍摄期间砸学生无人机,网友表示自己只是在拍学校,并没有在取景地拍摄。更有网友爆料说到剧组在学校的恶劣行为不止这些。有自媒体表示学校是维护学生的地方,不属于《偷偷藏不住》剧组,为什么剧组来别人的学校拍摄,却要欺负这些学生们? 也有网友在微博表示飞行无人机违反了厦门公安于9月3日发布的关于第二十二届投洽会期间加强民用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管理的通告,属于涉嫌违法。对此有自媒体表示就算违规,处理违规问题的单位也不应该是剧组。 目前《偷偷藏不住》剧组并没有任何的回应。 原文链接 《烟台日报传媒》 《 天天娱乐基地 》 《魔都囡》 《厦门公安》 微博网友: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有军迷用高清无人机非法拍摄新型军舰获判缓刑

中国国安部:有军迷用高清无人机非法拍摄新型军舰获判缓刑 中国国家安全部列出使用无人机的禁忌,并通报有军事发烧友使用高清无人机非法拍摄新型军舰获判缓刑。 中国国安部星期四(6月20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无人机飞行有禁忌”的文章,提到无人机产业服务近年来成为大众消费娱乐新趋势,随之而来的无人机违规航拍航测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无视禁飞法规的“黑飞”“乱飞”活动,给中国国安带来隐患风险。 文章列举三个无视法纪的案例,其中一起发生在2021年11月,中国国某军事论坛发烧友罗某,为寻找较好谈资,利用具备远程高清摄像功能的无人机,对某新型军舰进行非法拍摄,被国家安全机关发现查处。经相关部门鉴定,罗某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涉及两项机密级军事秘密和一项秘密级军事秘密,最终罗某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文章指出,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违法拍摄军事设施、军工设施或者其他涉密场所;禁止非法获取、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违法向境外提供数据信息。作为无人机设备使用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注意禁飞区域,避免违法拍摄涉密场所。 禁飞区域指的是,为保护国土安全、重要军事设施、特殊行政区域等设置的空域,这包括机场及周边区域、军事禁区、军事管制区、核设施区域、发电厂、铁路电气化线路等。 在未获得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相关许可和授权前,任何人都不得在禁飞空域内起飞无人机,更不得在禁飞空域实施拍摄、摄像、勘察、测量定位等行为。 违规在禁飞空域内巡飞无人机,将面临警告并处高额罚款的行政处罚,没收或销毁无人机;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事故,需承担民事责任;在管制空域起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4年6月20日 10:07 PM

封面图片

使用无人机拍摄美国海军舰艇机密照片 一位留学生承认反间谍法指控

使用无人机拍摄美国海军舰艇机密照片 一位留学生承认反间谍法指控 一位当地居民看到这一场景后报了警,史被盘问后舍弃无人机逃离现场。联邦调查局扣押了这架无人机并调出了其中的图像,调查人员发现 Shi 拍摄了弗吉尼亚州多个造船厂的海军舰船。其中一家位于纽波特纽斯的造船厂正在积极制造下一代航空母舰和核潜艇,这两类舰艇都含有机密部件。根据《间谍法》,施被控犯有六项轻罪。国家安全法专家艾米丽-伯曼(Emily Berman)表示,这似乎是已知的第一起根据二战时期禁止使用飞机拍摄敏感军事地点的法规提出的起诉。本周一,Shi承认了两项违反该法规的指控。具体来说,是对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船只进行拍照。每项罪名都可能导致长达一年的监禁、10 万美元的罚款和一年的监督释放,但检察官指出,他可能会被判更重的刑罚,上级法院可能会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查。认罪协议还解释说,施可能会被驱逐出境,但如果他认为自己在中国会遭受酷刑,可以申请庇护。Shi 的认罪协议所附的事实陈述包含了新的信息。例如,声明显示 Shi 在从旧金山飞往弗吉尼亚州的前一天购买了无人机。但没有解释他为什么会在旧金山。根据声明,施只在造船厂周围驾驶无人机,没有拍摄任何不包含美国海军舰艇的照片。最后,声明说 Shi 是在试图登上从加利福尼亚飞往中国的单程航班时被捕的。围绕Shi这一引人注目的新颖诉案还有许多未知数,包括司法部最初为何要这样做。尽管此案发生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之际,但Shi也并未被指控充当间谍;他唯一的罪行是用无人机拍照。有专家表示,他的案件甚至可能引发重要的第一修正案问题。迄今为止提交的法庭文件没有解释 Shi 拍摄这些照片的原因,尽管认罪协议称 Shi 承认他这样做没有"无辜的理由"。就连Shi身边的人似乎也对此案感到困惑。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同事对Shi竟然还在美国感到惊讶,并补充说他在被捕前几个月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学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郑州地铁五号线确认了这次灾难中的遇难者名单,9名遇难者全都是女性。

郑州地铁五号线确认了这次灾难中的遇难者名单,9名遇难者全都是女性。 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但她们再也回不了家了。 为什么遇难者全是女性,微博评论区里有说法是女性个头比较小,在水淹的时候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容易更快被没过头顶。 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恕我不能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毕竟男性中亦不乏个头矮小者。 如果我们把遇难者全是女性都归因为女性的身体结构,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原因,等到下一次灾难来的时候仍然有女性要遭遇不幸。 女性之所以遇难,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技能方面。 我们看一场更大的灾难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女性的死亡人数不成比例地超过了男性。在印尼的一些村庄,男性幸存者数量几乎是女性的3倍;在受灾最严重的村庄Kuala Cangkoy,女性遇难者数量是男性的4倍。 这些差异,能简单的用「生理结构」解释吗?为什么海峡对女性的影响严重得多? 因为在南亚和东南亚社会,女性掌握游泳、爬树这些技能的比例比男性小很多。在一些国家,这些技能几乎都由男性教给孩子,许多女孩子往往被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这些技能。 事实上在许多灾难面前,女性的生存能力往往是更强的,比如在干旱和饥荒中女性就更有优势,因为女性所需的能量更少,体脂率更好。包括这次地铁进水事故,有人说女性遇难者更多是因为女性失温更快,纯属胡说八道,女性的抗寒能力比男性强得多。 所以在海啸、洪水这种灾难面前,不加批判地将女性遇难者更多归因于女性的「身体大小、力量、耐力」等原因,这是不负责任的,会造成误导。 在中国,成年男性掌握游泳技能的比例是女性的3倍以上,这个差异就不是身体结构决定的了,这跟传统的社会规范和认知有关,还有家长认为女孩子「乖乖在家就可以了」。 并非女性不适合游泳,而是一些观念导致会游泳的女性比男性少得多。在遇到洪水这类灾难时,你会游泳不代表一定不会死,但是你活下来的概率比不会游泳的那些人大得多。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孩子这些必要的生存技能,游泳、爬树、急救、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等等等,这是我们从这次悲剧中应当获得的重要教训。 洪水会消退,偏见也应当消退,女性并不脆弱。 【网评】因为意识到自己个头小绝对体力不行,这些年误打误撞学的技能都多少有求生作用,游泳攀岩潜水各种户外活动

封面图片

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郑州市气象局已经在7月20日当天,先后数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连续建议停课、停业。河南省气象台也曾先后通过微博等渠道连续发布多次暴雨红色预警。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会被同时通报给交通运输、应急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郑州市一些主要领导,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根据《郑州日报》2016年的报道,极端天气红色预警的情况下,中小学将自动停课。但此时,包括地铁5号线在内的郑州市内6条地铁线路却依然运营如常,包括京广路隧道在内的郑州市内几十条隧道也依然车流如织。相关报道虽然引发一部分追责舆论,但并非舆论主流。 地铁遇难者亲属在微博对地铁集团的控诉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任何人直接点名批评政府都会遭遇强烈反扑。一位网民痛斥“垃圾官员”,得到的回应是“你嘴里所谓的这帮垃圾官员现在还在救援别的地方,这才是不能拖延,迫在眉睫的,没时间赔罪。”和地铁事件一样,被淹没的京广路隧道事件两位幸存者在微博讲述当日的经历,两人均质疑政府部门在事发前封闭了隧道出口而未封锁其入口,最终导致隧道堵车而造成惨剧。评论区有网民质疑两人说法的真实性:“是你本人遭遇吗?不是的话未经核实的信息请删掉,耐心等官方信息。”也有网民支持维权并表示:“真让人惊讶,为什么说出自己在当时遭遇的情况会引来围攻?这个网络世界怎么堕落成这个样子了?”7月25日凌晨,两位亲历者均已删帖。 郑州市委宣传部7月20日晚上7点在微博传达“正能量”:“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立即遭遇网民的痛骂而改变措辞。相比之下,7月21日由新华社主持的微博热搜话题“昨晚的微博太好哭了”,则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渲染河南人民和网民在灾难中的守望相助,不少网民直称“破防了”。当天,“胡辣汤挺住啊热干面来了”一度排在微博热搜榜第二。当晚,“觉醒年代 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话题也冲上热搜榜单,形容中国人的民族性。官方用以塑造道德模范的“最美逆行者”虽然仍有被提及,但远不如由普通人视角出发的“民族性”建构。 与此同时,多家外媒在郑州报道灾情时,受到当地群众的干扰。7月24日,河南共青团在微博发布“寻人令”,号召在郑州的网民寻找BBC记者白洛宾,并表示“一定要友好问候一下”。有网民留言“见到可以往死里打么?”获得大量点赞。不过最后被民众发现的并不是BBC记者,而是德国之声记者马蒂亚斯·伯林格。在郑州街头拍摄时他遭到现场群众的包围,有市民制止他离开,询问他拍摄了什么内容,还有市民指责他“诬陷中国”、“攻击中国政府”。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网民愤怒地谴责在现场帮伯林格说话的中国年轻女性是“带路党”。除了伯林格以及与他一起《洛杉矶时报》的Alice Su外,美联社记者姜大翼以及半岛电视台记者Katrina Yu也有着类似被“围堵”、拍摄以及报警的遭遇。 除此之外,捐款成为舆论场上水灾的次生议题。网民开始统计企业和明星的捐款是否“到位”。过去伴随着捐款而来的,对慈善机构的质疑,对捐款是否能替代公益的讨论,此次灾难中几乎不复存在。7月22日,“鸿星尔克的微博评论好心酸”是当日关于河南水灾最热的微博热搜话题,一个迅速建立起来并广为传播的叙事是:鸿星尔克作为一家濒临倒闭(并非事实)的企业,一双鞋平均只卖100块,却默默捐出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5000万元。7月23日鸿星尔克的销售额增长52倍。与此同时,网民对深陷新疆棉事件的H&M的捐款不屑一顾,追捧“河南人民再缺物资也不买维他奶”的段子。有网友进入其他同类服装品牌的销售直播间攻击主播,要求主播罢卖其他品牌,这场网络袭击让不少主播只能以哭泣应对。 (端传媒,第一财经,映象网,Alice Su推文,姜大翼推文,Katrina Yu推文)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