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访谈“多于6名消息人士”,回顾中共中央去年11月决定放开防疫前的过程

路透社访谈“多于6名消息人士”,回顾中共中央去年11月决定放开防疫前的过程 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沪宁10月底主持闭门会,听取放开防疫的可能方案,“反复询问在最坏测算情况下会有多少死亡”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不同节奏的放开方案。卫健委当时提出了全面开放的若干标准,主要是提高老年人接种率 11月11日政治局常委会颁布“二十条”后,习近平出访印尼G20,期间他曾批示“毫不动摇”落实清零总方针;在国内的疫情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则鼓励各地落实“二十条”,如石家庄市即根据二十条要求,一度暂停对市民的全员定期核酸。 11月19日习近平回国后,高层即产生对防疫政策的争论,李强“顶住了习近平想要放缓开放步伐的压力”。 乌市火灾、各地居民串联对抗封控后,习近平即“开始减少亲自指挥防疫”,改让组长李强主管,随后即采取了立即急骤放开的政策。早前公开报道,“新十条”的应急放开举措最初是由“北京市的同志”提出。 路透社说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和专家原本是在制定12月底起逐步放开、在3月全面复常的方案。 有某“大城市”疾控官员受访说,2022年秋负责汇总疫情数字的人员经常向上级请示是不是“太高了”、需要将公布的口径下修以避免引起公众恐慌;他本人最多时下修了50%。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路透社访谈“多于6名消息人士”,回顾中共中央去年11月决定放开防疫前的过程。

路透社访谈“多于6名消息人士”,回顾中共中央去年11月决定放开防疫前的过程。 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沪宁10月底主持闭门会,听取放开防疫的可能方案,“反复询问在最坏测算情况下会有多少死亡”,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不同节奏的放开方案。卫健委当时提出了全面开放的若干标准,主要是提高老年人接种率。 11月11日政治局常委会颁布“二十条”后,习近平出访印尼G20,期间他曾批示“毫不动摇”落实清零总方针;在国内的疫情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则鼓励各地落实“二十条”,如石家庄市即根据二十条要求,一度暂停对市民的全员定期核酸。11月19日习近平回国后希望加强围堵力度(按:多省当时决定禁止外地来抵人员进入公共场所);在高层对防疫政策的讨论中,李强“抵制了习近平想要放缓开放步伐的压力”。 乌市火灾、各地居民串联对抗封控后,习近平即“开始减少亲自指挥防疫”,改让组长李强主管,随后即采取了立即急骤放开的政策。早前公开报道,“新十条”的应急放开举措最初是由“北京市的同志”提出。路透社说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和专家原本是在制定12月底起逐步放开、在3月全面复常的方案。 有某“大城市”疾控官员受访说,2022年秋负责汇总疫情数字的人员经常向上级请示是不是“太高了”、需要将公布的口径下修以避免引起公众恐慌;他本人最多时下修了50%。 (路透社)

封面图片

中国放宽部分防疫措施,但强调不是放开、躺平

中国放宽部分防疫措施,但强调不是放开、躺平 昨日(周五)中国国务院发布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 这些措施被认为是现有防疫措施在不同程度上的放宽,包括了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由“7+3”调整为“5+3”、取消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等措施。另外还要求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的整治力度,强调「科学精准防控」。但官方发言人还是强调这些措施不是放开、躺平,依然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外媒引用分析人士认为,动态清零造成的经济影响已迫使习近平作出调整,以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而强调「科学精准防控」说明地方层层加码导致民怨很大。 #疫情 原文链接 《财新网》 《人民网》 《华尔街日报》 《BBC中文网》 《Reuters》

封面图片

知情人士介绍,中国最快12月7日公布新“十条”政策松绑防疫。路透社早前已报道,新政将包括允许部分感染者采居家照护等内容。

知情人士介绍,中国最快12月7日公布新“十条”政策松绑防疫。路透社早前已报道,新政将包括允许部分感染者采居家照护等内容。 该人士又说,对新型肺炎的“乙类甲管”最快明年1月结束。12月4日,第一财经刊文《新冠病毒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编按:12月6日上午中共将举行江泽民追悼大会,之后习近平将于12月7日起出访沙特。 (路透社)

封面图片

美联社访谈中疾控等方面人士,回顾2022年中国“全方位综合防控”始末。

美联社访谈中疾控等方面人士,回顾2022年中国“全方位综合防控”始末。 国务院2021年末曾组织一班专家研究防疫政策转向,并在2022年3月形成逾百页的报告,包括推进免疫接种、扩容ICU、储备抗病毒药、轻症居家隔离等策略,并提议在海南岛先行先试。 但与此同时,老年人接种率较低、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数畸高、国外“长新冠”报道等使当局有所吓退;上海周边省份向中央抱怨疫情自沪输入,而自身流调能力和医疗资源都不如上海,要求将上海封城。 上海封城后,专家们不再公开谈论防疫转向,以维护习近平权威。有专家受访说自己当时被媒体“拉黑”禁采。另有一位“直接知情人士”说,欧盟商会4月11日致胡春华副总理的信是国务院方面披露给传媒,官员们自己不敢建言,只好以此方式激起争论。 全球化智库事后披露,中疾控主任高福4月29日在其研讨会表示,中国应把握时机尽快调整清零政策;数周后在德国驻华使馆私下座谈,高福敦促提高疫苗接种率(#勘误 美联社24日更新文章,澄清高福在德国使馆的座谈会上并未提及赞成外国专家的放开观点,仅敦促提高疫苗接种率)。 二十大闭幕后,吴尊友10月28日通过民进北京市委上书,批评限制进京“毫无科学根据”是扭曲中央正确政策的层层加码。钟南山更是两度给习近平写信,强调清零不可持续,应考虑逐步放开。孙春兰11月上旬召集多领域专家座谈,钟南山在会上指出,香港经过第一波疫情高峰后死亡率便非常低。 11月10日政治局常委会颁布“二十条”,石家庄市响应要求,一度取消常态化强制核酸,习近平对此作批示“政策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中央11月下旬决心终结清零政策。孙春兰11月30日在卫健委开座谈会,宣布中央拟“快步”转段,有与会者形容中央意见“比专家更激进”。 (美联社)

封面图片

《华尔街日报》刊报道指,11月下旬中国多地出现居民集体对抗社区管控措施,有关情况被中央获知,同时街面抗议罕见出现直接针对习近平和

《华尔街日报》刊报道指,11月下旬中国多地出现居民集体对抗社区管控措施,有关情况被中央获知,同时街面抗议罕见出现直接针对习近平和中共的口号,使中央有所震动,遂决定终结清零政策。习近平去年6月在武汉曾说“有社区这个重要基层基础”就有能力实行清零政策。 早前该报曾报道,郑州富士康爆疫停摆后,郭台铭11月初向习近平写信,推动了11月11日为缓解清零瓶颈矛盾的“二十条”出台。 此前《南华早报》前总编王向伟12月26日撰文透露,新任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据信曾向习近平反映尽快结束清零政策的紧迫性。广州11月30日解封了市内所有临时管控区域。 此外,曾光12月16日在环球时报年会健康分论坛上讲话透露,“新十条”应急放开的具体措施是北京市提出,“北京市的同志观点很明确,根据奥密克戎的最新特点,应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呼吸道传染病来对待”。他坦言,从公卫角度疫苗接种仍需加强,但“中央决策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就业率、国际关系”。12月25日全国“乙管”电视电话会纪要显示,新任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曾任卫健委副主任)已是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华尔街日报,王向伟Substack,生命时报)

封面图片

《人民日报》:防疫要不动摇、不走样

《人民日报》:防疫要不动摇、不走样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再次发文谈防疫,称要不动摇、不走样,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人民日报》星期天(11月20日)发表署名“仲音”的评论文章,题为《不动摇、不走样》。 文章称,当前,中国新发疫情不断出现,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文章写道,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不动摇、不走样,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写道,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的防控方针是由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坚持动态清零,让中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 文章称,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错误认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最后写道,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耐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不动摇、不走样,科学精准、扎实推进,一定能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