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译为欧西里斯号或冥王号)从小行星返回,样品返回舱即将在今晚返回大气层。在将小行星贝努的样品送回地球之后,探测器将继续执行 O

(又译为欧西里斯号或冥王号)从小行星返回,样品返回舱即将在今晚返回大气层。在将小行星贝努的样品送回地球之后,探测器将继续执行 OSIRIS-APEX 任务,探测。 NASA TV 的直播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9 月 24 日早 10:00(北京时间今晚 22:00)开始。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在小行星贝努上采集的样本于24日返回地球。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样本返回任务,返回的岩石、尘

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在小行星贝努上采集的样本于24日返回地球。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样本返回任务,返回的岩石、尘埃等样本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行星形成及地球生命起源。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美国东部时间24日6时42分(北京时间24日18时42分),奥西里斯-REx从距离地球表面约10万公里的高空释放了样本舱。在飞行约4小时后,样本舱于美东时间10时42分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大气层后继续飞行。10时52分,样本舱在降落伞帮助下降落在犹他州盐湖城附近的美国国防部试飞训练区预定区域内。随后,任务团队把样本舱运至临时洁净室。25日,重约250克的样本将被送至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约翰逊航天中心进行科学分析。 奥西里斯-REx于2016年9月8日发射,2018年12月3日抵达小行星贝努附近。2020年10月20日,奥西里斯-REx利用机械臂在小行星贝努表面完成采样。2021年5月10日,奥西里斯-REx启程返回地球。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贝努小行星有45亿年历史,蕴含源自太阳系早期的物质。研究贝努不仅有助于增加对行星形成及地球生命起源的了解,同时能更深入探索可能影响地球的小行星,为未来研究小行星轨道偏移技术提供信息。 在地球大气层上方释放样本舱后,奥西里斯-REx点燃发动机离开地球轨道,开启名为奥西里斯-APEX的新任务,它将前往小行星阿波菲斯进行探索。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阿波菲斯2029年将进入距地球3.2万公里的范围内。奥西里斯-APEX计划届时进入阿波菲斯轨道,观测小行星进入近地范围对其轨道、自转速度和表面的影响等。 (新华社,美联社)

封面图片

NASA首次将小行星样本带入地球

NASA首次将小行星样本带入地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架已航行七年的探测器星期天(9月24日)在犹他州沙漠着陆,成功将收集到史上最大的小行星样本带入地球。 法新社报道,尽管探测器“OSIRIS-Rex”在落地前13分钟,曾以每小时超过4万3000公里的速度高速穿过大气层,但NASA最终在星期天上午8时52分(新加坡晚上10时52分),成功在犹他州军事测试和训练场使探测器软着陆。 根据NASA公布的图像画面,一个轮胎大小的探测器落在沙漠地面后,科学家随后走向该装置并进行读数。 [Media] NASA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称,探测器已完成约62.1亿公里的旅程,这是美国首次执行样本返回任务。“探测器没有被破坏,意味着探测器最重要的气密性保持完好,避免沙漠沙尘对样本造成污染。” NASA说,虽然得到的行星样本数量不多,但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类型”,以及太阳系如何形成、地球如何变成宜居星球等。 [Media] 这一样本现已将被送往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NASA计划在10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首轮研究成果。 除了太阳、行星、矮行星及其卫星外,太阳系还有众多的小天体,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数小行星的轨道介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轨道的平均半径接近2.8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5亿千米)。 虽然小行星和行星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专家指出,“行星的质量大,形状几乎为球体,同时拥有自己的一条独立轨道。而小行星的质量要小得多,且有着不规则的外形,很多小行星也与其他‘小伙伴’共享一条轨道。”

封面图片

美国航天局“灵神星”号探测器13日发射升空,启程探索金属小行星灵神星。这是美国首个研究富含金属的小行星探索任务,旨在帮助科学家进

美国航天局“灵神星”号探测器13日发射升空,启程探索金属小行星灵神星。这是美国首个研究富含金属的小行星探索任务,旨在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岩石天体的形成。 美东时间13日10时19分,“灵神星”号探测器搭载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展开探索之旅。据美国航天局介绍,“灵神星”号探测器预计于2029年抵达灵神星。它将绕这颗小行星运行约26个月,拍摄照片、绘制表面地图并收集数据以确定其成分。 “灵神星”号搭载有三项主要科学仪器:用于寻找小行星远古时期磁场证据的磁力计,帮助科学家确定小行星化学元素构成的伽马射线和中子光谱仪,以及提供有关小行星矿物成分及地形信息的多光谱成像仪。 任务团队还将利用探测器的通信系统进行重力科学研究,通过分析与“灵神星”号通信的无线电波测量小行星如何影响“灵神星”号的轨道。这些信息将帮助他们确定小行星的自转、质量和重力场,帮助了解小行星的构成成分和内部结构。 “灵神星”号还搭载了一套“深空光通信系统”,将测试美航天局未来空间探索任务可能使用的高速数据传输激光通信技术。 灵神星于1852年3月17日被发现,是富含镍铁的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绕太阳运行。美国航天局表示,探索灵神星能够帮助了解地球核心及其他类地行星的核心是如何形成的。 (新华社,NASA)

封面图片

从小行星“取土”建太空农场,靠谱吗?

从小行星“取土”建太空农场,靠谱吗?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利用小行星上可能富含营养的土壤建造太空农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但面临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的难题。”“隼鸟2号”带回的“龙宫”小行星的土壤样本。图片来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小行星土壤做“肥料”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并非仅向月球和火星的砂土中撒种,植物就能茁壮成长。杨宇光说:“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碳和其他养分等成分。”中村英三认为,月球砂土比地球土壤所含的水、碳和其他养分要少,植物栽培和生物生存都很困难。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曾进行过测试,在月球砂土中栽培拟南芥,尽管种子发芽了,但过了数周便长势不良。至于火星,杨宇光介绍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称,其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高氯酸盐。而高氯酸盐可谓是“植物杀手”,会降低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还会降低植物根系的氧化能力,让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但小行星上的土壤或可被改良为“肥料”。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报道,2020年“隼鸟2号”探测器将小行星“龙宫”的砂土样品带回地球。分析显示其中氢、碳和有机物的占比高于地球土壤中的占比。中村英三团队利用模拟“龙宫”砂土成分的土壤和水,成功栽培了芝麻菜和水菜。找出合适的小行星不同种类的小行星砂土所含成分不同,科学家必须找出能提供“肥料”的小行星,但太空中小行星的数量太多了。NASA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小行星约有130万个,其中靠近地球和月球的天体超过3.2万个。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多小行星闯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含有像“龙宫”那样土壤成分的、已被详细查明的小行星数量不足20个。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报道指出,已知碳质或“C型”小行星上富含有机化合物。新西兰林肯大学的迈克尔·毛特纳直接用来自“C型”小行星的材料种植出了可食用的植物。毛特纳指出,这些小行星的陨石坠落到地球上,他只是把陨石磨碎,然后加水,种在其中的植物就能生长了。那么,如何将小行星上的砂土或其他营养物质搬运到月球或者火星上呢?如果只需一些较少数量的砂土,利用“隼鸟2号”和“冥王号”探测器的样品回收技术即可。但如需要大量“肥料”土壤,则可能要“捕捉”整个小行星。NASA过去曾提出两种“捕星术”:一是在太空船上安装一个直径约15米的“大袋子”,像网兜捕捉蝴蝶那样兜住小行星,将其运送到月球附近。二是派一艘太空船飞到较大小行星旁,利用机器爪从其身上“掐下”一块带走。面临极大不确定性要实现太空农场构想,科学家还必须认真调查小行星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含量,以及宇宙射线可能带来的影响。中村英三等人设想,为避免太空辐射的影响,月球农场可设计成封闭空间,也可利用发光二极管等人造光培育植物。而在建造火星农场时,火星大气中富含的二氧化碳可用于植物不可或缺的光合作用。杨宇光强调,就像在地球上建立南极科考站一样,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永久性的科考基地,对于宇宙探索和了解地球本身都至关重要。由于月球或火星基地一般只有少数科考人员,大多数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可从月球或火星原位获取,经过处理后可适合植物栽培。如果能够原位利用资源,那将是最好的选择。杨宇光进一步表示,尽管有些小行星的土壤中可能富含非常多的营养成分,但在小行星上采集土壤目前仍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例如,“隼鸟2号”耗资1.5亿美元,采集的样品也只有5.4克。而且,如何克服小行星上的微重力,让探测器更好地降落其上也面临极大的挑战。说起成本,杨宇光说:“即便人类的运载火箭运输成本能够成百倍降低,小行星与月球或火星之间的物资运输依然复杂且昂贵。与从地球直接运送相比,从小行星获取这些组分在成本上是否合算,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行星龙宫曾经富含水日本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公布研究成果,通过对探测器“隼鸟2号”在小行星“龙宫”采集到的沙石等样本进行分析

小行星龙宫曾经富含水 日本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公布研究成果,通过对探测器“隼鸟2号”在小行星“龙宫”采集到的沙石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了龙宫曾经富含水的证据。该团队还确认沙石中含有作为氨基酸来源的丙酮酸等共 84 种化学物质。研究有望为探明海洋和生命起源提供线索。“龙宫”位于“小行星带”中,在地球和火星的轨道附近绕行。小行星被认为保留了地球诞生前太阳系的化学组成,有说法认为它们是生命所必需的氨基酸和水等物质的供应来源。团队从在“龙宫”地表和地下采集到的沙石中提取了成分。由于接触水后形态会发生变化并分解的名为“丙二酸”的物质含量很低,因此得出结论认为“龙宫”上曾经存在大量的水。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嫦娥六号返回舱运抵北京开舱 月背土特产开箱

嫦娥六号返回舱运抵北京开舱 月背土特产开箱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地面应用系统、探测器系统代表签署了交接书。后续,地面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将按计划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据悉,嫦娥六号探测器于5月3日发射升空,历经53天,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这也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据专家介绍,嫦娥六号探测器带回的月壤,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内,这片区域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陨石撞击坑。采集这里的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