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研院院士称大选恐选出“双少数”总统

台中研院院士称大选恐选出“双少数”总统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吴玉山说,明年台湾总统和立法委员选举结束后,可能出现少数总统所属政党在国会席次不过半,且又执意组成少数政府的“双少数”。 根据《联合报》,中华民国宪法学会星期六(11月4日)举办宪政座谈会,吴玉山在会上说,半总统制的问题是,政府和议会(简称府会)一致掌握时,总统权力过大,府会不一致时总统仍主导行政,但国会往往无法倒阁成为僵局,也影响合法性。 吴玉山进一步说,以目前数字来看,明年可能出现少数总统,若少数总统所属政党在国会也为少数,又执意以所属政党组成政府,就会成为“双少数”。他指出,这也是唯一在台湾半总统制度中才有可能出现的现象。 吴玉山强调,现阶段不修宪要防止“双少数”有三种方法。首先是投票不出现少数总统、少数国会;其次,总统向国会提出同意任命阁揆的信任投票;第三种就是国会倒阁,但倒阁国会将面临改选,要看在野党评估是否有勇气改选后选得更好。他说,若是三党以上都不过半,则也要看在野能否一致同意倒阁。 2023年11月5日 7:18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吴钊燮:台总统就职前后无断交问题

吴钊燮:台总统就职前后无断交问题 即将卸任的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在广播节目访问中说,台湾总统就职典礼前后将不会出现断交问题,但存在断交隐忧。 综合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和联合新闻网报道,今年台湾总统选举1月13日举行,太平洋岛国瑙鲁1月15日宣布与台湾断交,之后改与中国大陆复交。随着台瑙断交,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已减少至12个。 台湾总统就职典礼将于5月20日举行,吴钊燮星期四(5月9日)接受广播节目POP撞新闻专访时说,台湾目前没有邦交关系的问题,所以520前后应该不会出现断交事件,但存在断交隐忧。 吴钊燮说,有一个邦交国长期处于动乱状态,需要联合国帮忙,另有一个邦交国则是面对中国大陆不断从其邻国进行渗透,利用该邦交国左派极端分子制造国内纷扰。 报道称,台湾的拉美邦交国海地内部情势持续动荡,3月时状况更恶劣,台驻海地大使馆当时还启动撤侨工作。非洲邦交国伊斯瓦蒂尼几年前出现示威活动并造成伤亡,该国官员指控南非左派政党涉入煽动。 至于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来临星期天(12日)的总统选举前,提出改变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以化解与北京之间紧张关系,吴钊燮在访问中强调,台湾与立陶宛之间的关系不会有问题,代表处不会被改名。 他说,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设立,是台立官方、政府跟政府之间协商的结果。名称若要更改必须与台方协商,但目前并未收到相关要求,就算立方想要重签协议,“台湾也不会接受”。 吴钊燮也说,立陶宛是内阁制、非总统制的国家。今年8月将进行国会选举,之后才会组成新的政府,目前看起来反对党获胜的机率比较高,而反对党相对力挺台湾。 台外交部2021年7月对外宣布,经双方政府协商同意,台湾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同年11月,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正式成立挂牌运作。 2024年5月9日 2:36 PM

封面图片

民调:法国选举第二轮投票 极右翼难赢过半席位

民调:法国选举第二轮投票 极右翼难赢过半席位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中间派执政联盟和左翼新人民阵线在国民议会选举的第二轮投票中采取退选策略,协力阻止极右翼的国民联盟掌权。最新民调预测,极右翼国民联盟恐难以在决选后得过半席位,无法单独组织政府。 路透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因6月初欧洲议会选举极右派势力大幅加强,提早解散国会举行大选,但他的政治赌博面临挫败。 在6月30日的首轮投票中,极右翼领袖玛丽娜·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与极右盟友以33.2%的得票居首;新人民阵线以及马克龙所属复兴党与盟友组成的中间派联盟得票率分别为28.63%和20.8%。 第一轮投票赢得席位的76名候选人,几乎全部来自极右翼和左翼政党。其余的501个席位将通过第二轮投票由选民在两名到三名候选人之间投选。少数几个选区出现四角战。在此情况下,位列第三和第四的候选人可以退出,以强化另一个主流政党击败国民联盟的可能性。 [Media] 市场研究公司“哈里斯互动”(Harris Interactive)星期三(7月3日)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国民联盟很可能无法在7月7日第二轮投票时赢得过半席位,在577个席位的议会中预计只能赢得190个至220个席位,虽仍是国会第一大派系,但远低于自行组建政府所需的289个议席。 勒庞猛烈抨击总统马克龙的中间派阵营和左翼联盟,联手阻止国民联盟赢得过半议席,她说,法国民众完全有能力决定什么对国家有利。 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预计能得159席至183席,居第二,马克龙的中间阵营席位将减至110个至135个。其他各个政党将赢得17个至31个席位。 分析师们指出,虽然现阶段很难精准预测席位。但若国民联盟最后的席位确如民调所反映,将代表马克龙阵营与左翼政党联手的所谓“共和阵线”策略暂时收效。 “哈里斯互动”为杂志《挑战》进行的民调结果是在214名候选人退出之后发布的。此前,民调专家按照第一轮投票结果估计,国民联盟有望在第二轮投票赢得250个至300个席位。 ... 2024年7月4日 5:24 PM

封面图片

赖清德520就职典礼 六都仅台南市长确认出席

赖清德520就职典礼 六都仅台南市长确认出席 台湾候任总统赖清德即将于5月20日举行就职典礼,但六都市长中仅民进党籍台南市长黄伟哲确定出席。 综合台湾《中国时报》和三立新闻网报道,赖清德将于5月20日就职,届时在野国民党籍的立法院长韩国瑜将授“中华民国国玺印信”给赖清德。目前就职典礼的邀请函已发给各政党、各界人士。 但台湾六都(台北、新北、桃园、台中、高雄、台南)市长中,只有民进党籍的黄伟哲确定出席就职典礼。 国民党籍的台北市长蒋万安表示有收到邀请函,但由于当天另有市政行程,“不克参加”。 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陈其迈,则因当天高雄市议会正在总质询,目前还未确定相关行程安排;国民党籍桃园市长张善政、台中市长卢秀燕也因当天正值市议会的议员总质询,必须列席备询,能否参加仍评估中。 国民党籍的新北市长侯友宜则通过新北市新闻局回应,新北市的市政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侯友宜公务行程繁忙,即使无法出席,也会给予祝福。 另有消息传出,国民党立委计划全体缺席就职典礼。但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星期五(5月10日)回应称,目前还没收到邀请函,收到邀请函后再正式回答。 国民党团书记长洪孟楷称,520就职典礼当天是星期一并未放假,且当天立法院也有委员会要召开,因此党团一致认为,立法院的公务比什么都更重要,520当天会在立法院处理公务。 国民党立委李彦秀则直言,赖清德无论在民意或是立院都是少数,属于“双少数”总统,更该诚恳沟通,关键不在于在野立委是否前往参加520就职典礼。 民众党发言人吴怡萱说,党主席柯文哲有收到邀请,且民众党一直以来主张政党和解、社会和谐,所以重要大典“不会缺席”。 然而,柯文哲出席典礼的决定引来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秦慧珠批评,称柯文哲星期四(5月9日)举办记者会号召民众519上街头,结果柯文哲隔天要去参加520就职典礼,是在给蒋万安跟台北市警察局找麻烦。 2024年5月11日 12:31 PM

封面图片

胡佛东亚馆藏部主任、历史学者林孝庭根据蒋经国日记等最新公开的史料在新书《蒋经国的台湾时代》中分析,中华民国已故总统蒋经国晚年推动

胡佛东亚馆藏部主任、历史学者林孝庭根据蒋经国日记等最新公开的史料在新书《蒋经国的台湾时代》中分析,中华民国已故总统蒋经国晚年推动台湾民主化,开放大陆探亲、解除报禁、默许民进党组党、对国际宣告将解除戒严,除来自美国的压力外,另一个重要压力来自邓小平主政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美断交后,蒋经国受到来自华府行政与立法部门对于推动民主化的压力有增无减。1982年,美国前总统的胞弟、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致函康宁祥,批评国民党在人权与民主化议题上做得还不够(there has been too little progress),他说他对中共侵犯人权深恶痛绝,当台湾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他更无法坐视,并要康宁祥转告其他党外人士,他已和国会参、众议院领袖携手合作,准备提案要求国民党解除戒严令。而在对岸,邓小平在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持续不变,改革派人士继续稳定掌权,中共党内元老与军方干涉政局发展的可能性也极小,此一局面和台湾形成强烈对比。同一年秋天郝柏村访美时,国务院东亚助卿保罗·沃尔福威茨提醒郝,不应让美国民众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中华民国政府不过是另一个独裁政府。郝柏村在华府停留时,时任驻美代表钱复也坦言,美方认定蒋经国身边遭保守派包围,对邓小平的政治继承安排则观感良好,普遍认定未来中国大陆将趋向安定,会出问题的反而是台湾,他还透露与副总统布什晤谈时,对方说道:“我讲这话你不高兴,十年前我在北京很苦,现在有天壤之别,他们真有进步。”钱复感慨台北如继续宣传中共即将崩溃,恐怕没有人会相信,郝答允将这些讯息如实转达给蒋经国。 无庸置疑,江南案的爆发与蒋孝武被影射牵连其中,成了蒋经国加速民主化脚步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促使他在1985年下半年数次公开宣示中华民国没有继承人的问题,台湾也不会出现军政府。 翌年春天,蒋提名多位开明派人士,跻身国民党的权力核心,并任命“政治革新小组”,研拟中央民意代表改选、省市长民选、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包括副总统李登辉在内许多党政要员也被委以与党外人士沟通对话的重任,舆论风向开始鼓吹威权体制已行不通,国民党必须开放政权,只不过当时李登辉目睹此一重大的政治工程,感叹除蒋经国本人之外,党内其他大老并无真正改革的决心与共识,相当程度上都在“敷衍给蒋经国”。国民党上下对于蒋经国是否真心推动民主化,大多在观望并心存疑虑,然而来自华府与北京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却从未停止。1986年6月邓小平大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并宣布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小组,两个月后美众议院通过决议,要求国民党扩大民主改革,开放党禁、报禁与废除戒严令,党外人士受此鼓舞,趁势于9月28日圆山饭店集会时临时变更议程,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消息传来,国民党内都在等待蒋经国的态度,李登辉回忆,蒋当下指示:“此时此地,不能以愤怒态度轻率采取激烈行动,引起社会不安,应采温和态度,以人民国家的安定为念。”郝柏村也忆及蒋于翌日召见他并探询党外组党的看法时,曾自叹国民党“太老大”,面对反对派组党,蒋指示应“避免冲突、冷静处理”。9天后,蒋利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Katherine C. Graham)专访的时机,亲口宣示台湾将解除戒严并开放党禁、报禁,间接宣告他将允许民进党成立并合法化。 1986年底增额立委选举,党外势力以尚民进党身分参选,表现不俗,在100名席次中取得12席,得票率达22%。选举后小蒋召见李登辉讨论此事时,再次表示面对此结果,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用激烈的手段强力镇压,又称政府最怕的就是施政只知强势作为,毫不考虑后果。此刻他的心态和1977年面对地方选举挫败时的灰心丧志有天壤之别,尽管如此,他也流露出对党外份子热中以狭隘的地域观念分化台湾社会与百姓之高度忧虑。或许此刻蒋经国心中所殷盼的民主化进程,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稳健踏出去,而非极端与躁进,只不过推动全面政治革新的心意既定,再也没有回头路。当郝柏村质疑解严后台湾社会恐将出现“偏激杂志报纸满街泛滥,游行请愿示威随时随地可见”的乱象时,小蒋答称政治走向民主化,“好像女人生孩子会有一阵痛”,他希望绝大多数民众未来会有成熟的民主素养。 同年10月底,邓小平早年一段重要的讲话,被列入中共正在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他在这段谈话中表示,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北京领导人显然认定推动政治体制革新的时机已趋成熟,其所研拟的议题包括党政分离、下放权力、建立社会协商对话等。 此刻台海两岸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制度改革竞赛,很难说彼此之间毫无交互影响;就在中共十三大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宣布开放台湾民众前往中国大陆探亲,1988年元旦,台湾解除报禁,蒋经国逝世一年之后的1989年元旦,国府解除党禁,台湾的政党政治与民主化工程至此展开新页。 (中央社)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