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下调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评级

惠普下调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评级 评级机构惠普全线下调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违约评级。惠普预计中国政府对这些公司的支持将减少,并对它们的财务状况感到担忧。 综合彭博社和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惠誉星期四(1月4日)宣布,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的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A-。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的评级从BBB+下调至BBB。 下调这些公司的评级后,惠普对中国信达的评级展望为稳定,其余三家国有资管公司则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待2023年财务报告发布,以评估任何进一步的财务恶化或政府减少支持的倾向。 惠普在新闻稿称,受财务表现不佳、资本约束以及政府支持不一贯等因素的影响,这几家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的能力受到抑制。 四大资管公司之中,惠誉认为,中国信达的资本状况和内部盈利能力相对理想,并预计它会肩付更多政策责任以支持金融系统稳定,这将有利它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去年12月将中国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后,将中国信达和中国东方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穆迪当时还调低中国八家主要银行评级展望,进一步反映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惠誉去年12月对中国经济的展望为“中性”,并提到房地产行业困境等持续性风险将牵制中国的经济增速。 2024年1月4日 4:03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惠誉下调了4家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评级。中国信达资产管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评级从“A”下调至“A-”,将中国

惠誉下调了4家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评级。中国信达资产管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评级从“A”下调至“A-”,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评级从“BBB+”下调至“BBB”。 惠誉称下调评级考虑到政府对国家级资管公司提供特殊支持的倾向已经减弱,资管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的政策作用能力下降。

封面图片

中国财政部对惠誉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感遗憾

中国财政部对惠誉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感遗憾 中国财政部对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惠誉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感到遗憾。 惠誉星期二(4月9日)发布报告,将中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并确认“A+”评级。 据中国财政部新闻办公室星期三(10日)发布的消息,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记者关于惠誉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的提问时说,很遗憾看到惠誉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前期与惠誉评级团队进行了大量深入沟通,报告也部分反映了中方的看法。但从结果看,惠誉主权信用评级方法论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对推动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正面作用。 财政部负责人说,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统筹兼顾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和实现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根据形势变化,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规模,保持赤字率在合理水平。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整体看是适度、合理的,有利于经济稳增长,也能较好控制政府负债率,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负责人称,回顾2023年,中国GDP增长5.2%,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中国今年设定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传递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惠誉在报告中说,负面展望评级反映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为中国在从依赖房地产的增长模式,转向政府认为更永续的增长模式过程中,面临着更不确定的经济前景。 惠誉提到,由评级角度来看,近年来巨额财政赤字和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侵蚀财政缓冲能力。惠誉认为财政政策越有可能在支持未来几年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债务保持稳定上升趋势。负债风险有可能上升,因为较低经济增长率加剧管理整个经济高杠杆率的挑战。 惠誉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将由去年的5.2%放缓至4.5%,并估计赤字占GDP比例将创2020年8.6%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4年4月10日 2:24 PM

封面图片

惠誉下调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

惠誉下调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 时隔一周,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中国六大国有银行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惠誉星期二(4月16日)在官网公布,将中国六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降至“负面”。 惠誉表示,中国六大国有银行这次评级展望的修订,是在4月9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之后进行的,这反映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更不确定前景的背景下,中国公共财政展望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惠誉指出,中国国有银行的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与中国主权紧扣,因此相关银行若出现风险,中国政府几乎肯定会出手支持。随着惠誉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显示该机构认为中国额外支持国有银行的能力也将受影响,因此自然反映在国有银行的评级展望上。 2024年4月16日 5:35 PM

封面图片

惠誉下调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

惠誉下调中国六大国有银行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 惠誉星期二(4月16日)在官网公布,将中国六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降至“负面”。 惠誉表示,中国六大国有银行这次评级展望的修订,是在4月9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之后进行的,这反映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更不确定前景的背景下,中国公共财政展望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惠誉指出,中国国有银行的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与中国主权紧扣,因此相关银行若出现风险,中国政府几乎肯定会出手支持。惠誉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显示该机构认为中国额外支持国有银行的能力也将受影响,因此自然反映在国有银行的评级展望上。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封面图片

穆迪将中国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中国财政部:感到失望

穆迪将中国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中国财政部:感到失望 美国信贷评级机构穆迪星期二(12月5日)宣布下调中国的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维持中国A1的评级。中国财政部回应称,对此决定“感到失望”。 综合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穆迪在公告中称,评级展望下调反映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政府和公共部门将需要为地方和国有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这为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带来下行风险。 穆迪也确认了中国的评级为A1,并表示预计中国2024年和2025年的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将达到4.0%。 穆迪称,评级展望调整还反映出与结构性和持续较低的中期经济增长以及房地产行业持续缩减规模的相关风险增加。 穆迪曾经在2017年将中国的债务评级从Aa3下调至A1,并同时将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标普全球评级和惠誉今年分别确认中国长期债务评级为A+,展望稳定。 据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底批准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889亿新元),今年赤字率料从3%提高到3.8%左右,而包括瑞银、中金公司和开源证券等机构预计,明年的财政赤字可能设在3.5%或以上。 此前,中国很少突破3%的赤字率约束,仅在2020年因疫情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当年并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但没有纳入赤字管理。 对穆迪作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决定,中国财政部同日回应称,“感到失望”。 中国财政部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预计四季度经济将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中国财政部也指出,地方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风险得到缓释;另外,房地产市场下行给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带来的影响是可控的、结构性的。 2023年12月5日 5:28 PM

封面图片

穆迪将中国八家银行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穆迪将中国八家银行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继下调中国政府信用评级展望之后,评级机构穆迪星期三(12月6日)将中国八家中资银行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据彭博社报道,穆迪在公告中称,此次调低中国八家银行评级展望,主要与中国信用评级展望下调有关。 报道称,上述八家银行分别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穆迪星期三也将18家中国企业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此前一天,穆迪将中国政府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继中国财政部星期二(12月5日)对穆迪的决定表示“失望”后,中国外交部与国家发改委星期三也分别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应称,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穆迪也在星期三再将香港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这是自2020年1月以来,香港首次失去“稳定”评级展望。穆迪称,调低评级展望是由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信用状况紧密相连,这一评级变化也反映了穆迪对香港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经济与金融方面紧密联系的评估。 2023年12月7日 9:55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