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军事迷成为间谍案高危群体

中国国安部:军事迷成为间谍案高危群体 中国国家安全部说,军事发烧友近年来已成为涉军领域间谍、窃密、泄密案件的高危群体。 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四(3月7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出上述“提醒”。文章说,一些涉案人员的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保密、防范意识,不知不觉给军事安全带来隐患,甚至造成危害,个人也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文章称,一些军事发烧友偷赴重要部队、军工企业周边活动,伺机观察、摄录部队演训动向和“明星”武器装备,甚至擅闯军事禁区非法拍摄涉军涉密内容;有的是部队退转人员联络现役战友,打探各种消息,甚至直接索要内部资料;还有的在国际国内网站广泛搜集涉军信息,制作专业涉军材料;有的是“包打听”和“搬运工”,积极转发或公布网络涉军信息。 文章说,从发布的涉军信息内容来看,一类是密切追踪的高新武器装备动向和发展变化,涉及装备数量、型号、部队驻地、飞机编号等敏感涉密信息。另一类是建立涉军敏感信息数据库,在群体、网站共用,并不断更新完善。 文章还列出军事迷泄密的三大风险:一是军事迷观搜的点位数据、周边环境一旦泄露,将成为境外情报部门“不花钱、不费心、免经营”的情报源;二是境外间谍情报机构会以军事迷身分潜藏在涉军网络群组中,参与话题讨论或线下活动获取关键信息;境外人员混在军事迷群体中,针对性物色、筛选敏感部位人员,以感情拉拢、金钱诱惑锁定目标策反,威胁国家安全。 中国国安部去年12月23日曾发文警告军事迷,切勿泄露新型军事装备的建造进度、技术细节以及军事行动部署。 2024年3月8日 8:38 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下午察:中国军事迷成间谍高危者?

下午察:中国军事迷成间谍高危者? 中国国安部星期四(3月7日)发文说,“军事迷”已成为涉军领域间谍、窃密、泄密案件的高危群体。 这是中国国安部三个月内第二次点名军事爱好者,提醒他们的一些行为可能已触碰国家安全红线。 有偷赴重要部队、军工企业周边活动,观察摄录部队演训和“明星”武器装备的;有部队退转人员联络现役战友,打探消息索要内部资料的;有在国际国内网站广泛搜集涉军信息,并用专业研究分析工具制作涉军材料的;还有积极转发网络涉军信息,或将群体内私下交流的敏感信息公开发布。 2024年3月8日 8:15 P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警示 随意拍摄军事装备可能危害国安

中国国安部警示 随意拍摄军事装备可能危害国安 中国国家安全部发文警示,部分军事爱好者随意拍摄军事装备博取关注,可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醒军事爱好者莫以个人爱好的名义,实施危害国安行为。 中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星期六(12月23日)发文称,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但仍有个别人员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文章披露,近年来,国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破获一批军事爱好者偷拍敏感军事装备的违法犯罪案件。相关人员锁定军用机场、港口、国防军工单位,或专门驱车前往,或特意搭乘途径航线的轮渡、飞机,配备使用长焦镜头、无人机等专业器材,持续实施偷拍活动,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文章指出,个别“军迷”为个人猎奇炫耀、博取流量关注,非法获取国家军事信息,并扩散至互联网,“被网络上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对国家军事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文章列举多项军事爱好者的违法拍摄行为可能会泄露的国家秘密,其中包括:泄露建造进度。文章举例称,新型军事装备尤其是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的研制周期较长,境外敌对势力可以通过分析个人私自拍摄的照片等相关资料,准确推测军事装备的建造进度,进而对其列装部队服役、形成战斗力的时间进行预估和研判,并可以此为参考准备反制措施。 违法拍摄还可能泄露行动部署。文章指出,境外敌对势力可以通过解析军事装备的原始图片,获得拍摄日期、定位数据等关键信息,而个人私自拍摄的照片具有任意性,相关内容的发布、传播无法得到事前监管,从而使军事装备部署位置、使用频率等重要信息暴露的风险性大幅提高。 另外,违法拍摄也可能导致技术细节泄露。军事爱好者拍摄的军事装备外观照片极有可能直接展现相关细节内容,一旦相关资料落入境外敌对势力之手,在专业情报人员的分析下,技术细节暴露的风险将大幅提高。 文章也列明泄露国家秘密可能会承担的法律责任,若是初犯、偶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拍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六十一条规定,非法获取、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 2023年12月23日 1:05 PM

封面图片

中央社中国国安部:军事迷成为间谍案高危险群 ||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机关侦破多起航天领域间谍案

中国国安机关侦破多起航天领域间谍案 中国国安部星期五(5月17日)发文说,近年侦破多起航天领域间谍案,涉及以利诱胁迫等手段窃密。 文章说,随着航天技术在人类社会各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深入,世界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军事建设严重依赖太空系统,国家安全空间向太空新域全面拓展延伸,太空设施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安全资产,太空利益成为事关发展的重要支柱。 文章还说,一个时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太空的开发、利用上竞争日趋激烈,太空霸权论和军备竞赛论甚嚣尘上,太空军事化、武器化日益加剧,太空领域国际秩序和治理规则制定进展缓慢,太空威胁和冲突苗头不断涌现,不断恶化的太空安全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安全挑战。特别是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某些国家将中国视为太空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不遗余力的遏制打压。 文章透露,国安机关近年陆续侦破多起航天领域间谍案,揭穿了个别国家的间谍情报机关对中国航天领域实施渗透窃密活动的行径,查处了一系列通过利诱、攀拉、胁迫等手段伺机窃取中国航天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违法案件,有力消除了中国航天领域核心秘密外泄风险,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文章最后说,面对太空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国家安全机关将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严密防范航天关键技术和数据的泄窃密风险,以实际行动有力维护太空领域国家安全。 2024年5月17日 9:31 AM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曝光美籍港人梁成运间谍案细节

中国国安部曝光美籍港人梁成运间谍案细节 美籍港人梁成运今年5月被以间谍罪判处无期徒刑后,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一(9月11日)发文,披露梁成运间谍行为细节,指他通过贴靠刺探、监控窃密、钓鱼执法等,为美间谍情报机关搜集大量涉华情报。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介绍,梁成运1945年出生于香港,1983年赴美国某中部城市经营餐厅,1986年美国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多次约谈梁成运,要求梁成运与其合作。 美间谍情报机关1989年与梁成运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他招募为线人,约定秘密联络方式,承诺每月支付1000美元,并根据业绩发放奖金;同年,梁成运加入美国籍。 文章称,为了包装梁成运在美国的社会形象,美方挖空心思为其打造“人设”,虚构了其在英国就读大学、在联合国担任官员、去越南参战等履历,还要求他主动向美国州议员捐款以抬高身价。 同时,为了提升梁成运在华人华侨中的影响力,美方提供资金,指挥他通过捐款等方式担任了多个华侨社团的会长、荣誉会长、理事长;为了扩大梁成运在中国的知名度,美方指挥其赴中国开展慈善捐款,设法打造“爱国慈善家”的“假面具”。 文章指,在这些伪装的加持下,梁成运受美间谍情报机关指使,通过贴靠刺探、监控窃密、钓鱼执法对中国大肆开展间谍情报活动。 文章称,梁成运通过餐叙、拜节、组织侨团活动等方式,贴靠中国驻美机构和人员,刺探情报,监视在美华人华侨,并通过专用手机和电子邮件,随时向美间谍情报机关报告。梁成运若获悉中国人员赴美开展公务情况,就会向美间谍情报机关报告,并按照美方设计,将赴美人员带到美间谍情报机关提前安装有监控设备的餐厅或酒店,套取情报,甚至设置色情圈套,企图胁迫策反中方人员。 此外,文章指梁成运还充当美间谍情报机关诱饵,协助开展钓鱼执法。美方要求梁成运到指定地点与目标人员见面,诱使对方从事敏感物项交易,拼凑“证据”,炮制所谓“中国间谍案”。 中国国安部指,在数名美国间谍的指挥下,梁成运为美间谍情报机关搜集大量涉华情报,美间谍情报机关总部负责人也授予他“功勋奖牌”。 ...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披露 房东举报绿光阻间谍窃拍军事设施

中国国安部披露 房东举报绿光阻间谍窃拍军事设施 中国国家安全部披露一起窃取军事机密的案件,称一名屋主将屋子租借给外国人后,发现屋子每晚会发出诡异绿光,调查后发现境外势力在窃拍军事设施。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星期三(12月27日)发文披露,李某早前将一个房间租赁给境外某公司后,从来没人入住,屋里晚间却总是发出诡异的绿光。种种可疑情况下,李某认为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决定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经中国国家安全机关调查,这个滨海高档小区不仅可将沿海的景色尽收眼底,如果借助专业设备,还能远距离观测小区对面的某海军基地。该基地承担着中国多项军事任务,每年都会有重要的军事活动,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的重点目标。 中国国安机关认定,泛着绿光的设备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布设的窃拍窃照设备,他们企图通过视频监控方式,窃取中国新型军事装备秘密,“如果这些视频内容被传输至境外,将严重危害我国家安全”。 文章称,在李某的主动举报和积极配合下,国家安全机关采取行动斩断境外窃取中国军事秘密的黑手,及时消除现实危害,国家安全机关给予举报人李某重大贡献奖励。 中国国家安全部上周六(12月23日)发文警示,部分军事爱好者随意拍摄军事装备博取关注,可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醒军事爱好者莫以个人爱好的名义,实施危害国安行为。 2023年12月27日 11:38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