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诺氏驼或因“挑食”加速走向灭绝

中国研究:诺氏驼或因“挑食”加速走向灭绝 中国科研人员对已灭绝诺氏驼的古基因组进行研究后,揭示了旧大陆骆驼属动物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发现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 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联合就“与现生双峰驼有着交叉亲缘关系的诺氏驼为何在晚更新世末期走向灭绝”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挑食”或是导致诺氏驼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盛桂莲教授介绍,骆驼对干旱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是学界探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物种,其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骆驼以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已灭绝的双峰驼诺氏驼为主。 研究团队获取了中国东北地区七个晚更新世时期诺氏驼化石材料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及部分核基因组,利用骆驼属动物灭绝种与现生种的遗传学数据,结合形态学、年代学、稳定同位素数据开展跨学科分析,并对诺氏驼与现生双峰驼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骆驼属动物的演化史上,欧亚大陆双峰驼不同物种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概括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更为复杂。 研究人员通过对诺氏驼样品的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诺氏驼食性变化不大,饮食习惯较单一,比较“挑食”。相比现生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nucleotide)多样性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诺氏驼种群就已发生了收缩,随后到来的末次盛冰期严酷气候环境成为压垮诺氏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大加速了其灭绝进程。 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24年5月17日 9:08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揭史上最大灵长类灭绝之谜 步氏巨猿未能随环境演化

研究揭史上最大灵长类灭绝之谜 步氏巨猿未能随环境演化 #两岸国际 上世纪30年代有香港药材舖出售「龙骨」,专家根据这种化石,发现中国南部曾经存在史上最大型的灵长类动物,称为「步氏巨猿」,这种古生物为何会灭绝,中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解开了谜团。 (1/11/13:29)

封面图片

研究:骨骼更复杂鸟类 灭绝风险相对更高

研究:骨骼更复杂鸟类 灭绝风险相对更高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鸟类的前后肢骨骼推断,鸟类的骨骼越复杂,其物种多样性就越少,面临的灭绝风险也就相对更高。 新华社星期六(9月30日)报道,英国巴斯大学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这项研究主要透过观察983种主要鸟类,并比较它们前肢(翅膀)和后肢(腿)的内在结构来分析鸟类骨骼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骨骼较不复杂的鸟类,即前肢和后肢差异较小的鸟类,比那些骨骼复杂性较高、前后肢差异大的鸟类拥有更多的物种多样性。例如,鸽子、海鸥等鸟类骨骼复杂性低,物种多样性高,生活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栖息地。相反,火烈鸟和鸵鸟等鸟类具有更复杂的骨骼,它们占据的栖息地更少,觅食的方式也较少。 研究员说,人们普遍认为物种的演化没有方向,对演化的“选择”可朝任何方向进行。但这项研究表明,至少在鸟类中,物种越是“专业化”,其进一步演化的路线数量就越受限制,意味着它们对栖息地丧失、食物链被破坏等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能较弱。 研究员据此推断,骨骼更复杂、物种多样性更少的鸟类,其灭绝风险相对更高。他们下一步计划研究这一规律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动物。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新研究揭示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新研究,通过研究化石记录揭示了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的因素,有助确定当今哪些物种最易受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为制定保护战略提供依据。 新华社星期一(3月11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曾是造成无数物种灭绝的“祸首”。但迄今人们并不清楚哪些因素可使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幅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风险。 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众多海洋无脊椎古动物的化石记录,其中有的物种存活于距今约4.85亿年前,这些记录涵盖9200多个属。 研究人员整理出可能影响物种复原力的关键特征的数据集,再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新的模型,以了解在气候变化期间哪些因素对确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面临气候变化幅度相对更大的物种更有可能灭绝,尤其是在不同地质阶段经历过气温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七摄氏度的物种;生活在极地地区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物种,以及只能适应小幅气温变化的物种,灭绝几率更高;物种生存的地理范围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分布范围较大的物种,其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灭绝风险较高。 所有上述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同时具有较小地理分布范围和较窄温度适应范围的物种,比只具备其中一项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如海洋酸化、海水缺氧等。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2024年3月11日 10:01 PM

封面图片

基因编辑创世纪:Colossal复活灭绝万年的恐狼

基因编辑创世纪:Colossal复活灭绝万年的恐狼 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宣布通过CRISPR技术成功复活已灭绝1万年的恐狼,三只幼崽Romulus、Remus和Khaleesi分别于2024年10月及2025年1月诞生。该技术基于俄亥俄州1.3万年前的牙齿化石和爱达荷州7.2万年前的耳骨化石提取的完整基因组,对灰狼进行14个关键基因编辑,标志着灭绝物种复活技术首次实现商业化应用。恐狼作为更新世时期北美的顶级掠食者,其复活为研究古生态系统提供了活体样本,同时引发关于生物伦理与生态平衡的全球讨论。 公司同步推进猛犸象复活计划,已完成25个基因改造,目标2028年诞生首只胚胎。 公司强调此举旨在推动地球生态修复,践行"人类有责任使地球恢复健康状态"的核心使命。此次突破使Colossal估值达102亿美元,其技术已衍生出塑料降解与AI药物开发子公司。生态学家警告,复活物种可能破坏现有生态平衡,需警惕"非预期后果"。

封面图片

新研究重塑对泥盆纪大灭绝的认识

新研究重塑对泥盆纪大灭绝的认识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和海洋净化过程的结合将地球生态系统推向了一个临界点。在距今 3.7 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地球上出现了种类繁多、充满海洋生物的第一批种子植物,它们以大森林的形式遍布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然而,在这一时代末期发生的大灭绝事件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一些科学家认为,泥盆纪晚期的大灭绝是由大规模火山爆发造成的,导致全球变冷。另一些人则认为,陆地植物的扩张造成的大规模脱氧事件是罪魁祸首。加布里埃尔-菲利佩利。资料来源:IUPUI 理学院最新研究结果最近,IUPUI 的研究人员在《通信地球与环境》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都发挥了作用,并提请人们注意当今地球所面临的环境临界点。菲利佩利和吉尔胡利说,这项研究的结论给了研究人员很多思考。在泥盆纪时期,陆地上新的生物成果对海洋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吉尔胡利指出,在今天,化肥径流流入海洋等活动,再加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正在降低海洋的含氧量。他说,在泥盆纪晚期,这种类似情况曾造成灾难性后果。研究人员在东格陵兰的特雷尔岛参加实地考察,该岛靠近晚泥盆世的岩石露头。资料来源:南安普顿大学约翰-马歇尔历史教训和现代影响"纵观地球历史,一系列生物创新和地质事件彻底重塑了海洋和陆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条件,"吉尔胡利说。"在泥盆纪,陆地上的一种新生物策略对海洋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从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全球和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地球的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帮助我们思考避免未来临界点的策略和行动"。威廉-吉尔胡利三世。资料来源:IUPUI 理学院为这项研究做出贡献的还有东京工业大学的尾崎和美(Kazumi Ozaki)、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克里斯托弗-莱因哈德(Christopher Reinhard)、南安普顿大学的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杰西卡-怀特塞德(Jessica Whiteside)。该研究由IUPUI理学院教师加布里埃尔-菲利佩利(Gabriel Filippelli)和威廉-吉尔胡利三世(William Gilhooly III)共同撰写。第一作者是美国海军学院海洋学助理教授马修-斯马特(Matthew Smart),他在研究时还是菲利佩利实验室的研究生。研究结果和方法这项研究首次将两种相互竞争的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理论统一为一个全面的因果方案。从根本上说,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大灭绝的发生需要同时发生两个事件大规模火山爆发和陆地植物将过量养分冲入海洋造成的脱氧。菲利佩利说:"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并整合我们利用复杂的全球模型确定的地球化学信号的时间和规模。这一建模工作揭示出,根据地球化学记录,我们所看到的营养物质事件的规模可能会推动大规模的海洋灭绝事件,但事件的持续时间需要树根演化和火山活动这两个因素来维持对生物有毒的海洋条件。"该小组由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数学建模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深入挖掘,对分散在各大洲的数百个样本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其中包括来自格陵兰岛东部伊默尔岛的样本,这里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样本。"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过程,"吉尔胡利说。"这种专业知识的结合创造了一种严谨的方法来收集样本,在时间上关联序列,获取化学数据,并使用地球化学模型来检验关于生物植物和化学火山触发大灭绝的相对影响的工作假设。我们的分析表明,影响因素的混合程度远远高于非此即彼的情况"。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番茄汁能有效杀死沙门氏菌和其他有害细菌

研究发现番茄汁能有效杀死沙门氏菌和其他有害细菌 康奈尔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副教授、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宋贞敏博士说:"我们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弄清番茄和番茄汁能否杀死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在内的肠道病原体,如果能,它们有哪些特质使其发挥作用。"首先,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实验中检验了番茄汁是否真的能杀死伤寒沙门氏菌。一旦确定它确实能杀死伤寒沙门氏菌,研究小组就对番茄的基因组进行研究,以找到相关的抗菌肽。抗菌肽是一种非常小的蛋白质,它能破坏保持细菌完整的细菌膜。研究人员选择了 4 种可能的抗菌肽,并测试了它们对伤寒沙门氏菌的作用。这帮助他们找到了两种对伤寒沙门氏菌有效的抗菌肽。研究小组对伤寒沙门氏菌变种进行了更多测试,这些变种出现在伤寒沙门氏菌病流行的地方。他们还进行了一项计算机研究,以进一步了解抗菌肽如何杀死伤寒沙门氏菌和其他肠道病原体。最后,他们还研究了番茄汁对其他会损害人们消化道和泌尿道健康的肠道病原体的作用。最重要的发现是,番茄汁能有效消灭伤寒沙门氏菌、其超病毒变种以及其他可能危害人们消化道和泌尿道健康的细菌。特别是,2 种抗菌肽可以通过破坏细菌膜(病原体周围的保护层)来消灭这些病原体。宋贞敏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番茄和番茄汁可以清除沙门氏菌等肠道细菌。研究人员说,他们希望当公众,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了解到这项研究的结果后,会希望多吃多喝番茄以及其他水果和蔬菜,因为它们能为消费者带来天然的抗菌益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