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感谢站出来的每位朋友 捍卫台湾民主价值

赖清德:感谢站出来的每位朋友 捍卫台湾民主价值 台湾立法院会星期五(5月24日)第三度就蓝白所提立法院职权法案交火,数万民众包围立法院施压。台湾总统赖清德表示,从白天到深夜,立院外数以万计的民众朋友,再次展现公民社会力量;他感谢站出来的每位朋友,共同捍卫台湾的民主价值。 赖清德星期六(25日)凌晨在脸书发文写道,“我们都有同样的信念:立法院的议事运作,应该遵守程序正义”,立法院审议法案时,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可以被充分讨论,而非不断透过多数票强行表决,没收立法院对法案应有的讨论。 赖清德表示,“我们也都相信,国家权力必须分立且制衡,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受到保护,不能任意侵犯”,公民理性发声,青年展现力量,这就是台湾的民主价值,“国会应该重视这些声音,尽速恢复正常运作,让国家能够继续向前进”。 他还说,台湾面对的威胁,从来都不是来自于内部,只有团结、团结、再团结,才能克服一切难关。 赖清德提到,美国、日本、澳洲、英国、加拿大、德国、捷克及立陶宛等八国驻台机构,星期五发布联合声明,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世界卫生大会(WHA),“世界肯定台湾,我们更有责任,让台湾稳健向前,与世界同行。” 赖清德说,他要感谢站出来的每一位朋友,感谢民进党立委和党团人员的辛劳,大家共同捍卫台湾的民主价值。“接下来,我们继续携手一起、团结一心,在每一场挑战中,继续为民主发声,努力不懈,一起守护台湾”。 台湾立法院星期五第三度审查立法院改革法案,朝野一早就为了在议场内抢贴标语、布条,发生一些肢体冲突。亲绿团体也发起“国会滥权、民主倒退、公民抢救、立院集结”行动,以“反黑箱、要民主”为诉求,号召群众到立法院声援。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多个公民团体当天也发起抗议行动,星期五晚在立法院外聚集数万人。除了立法院,桃园、台中、彰化、南投、台南、高雄、花东等县市,也串联“我藐视国会”活动。 立法院最后在国民党和民众党联手多数席次优势下 ,仍二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增订听证权行使规范,政府人员如为虚伪陈述,将依法追诉刑事责任。 2024年5月25日 7:56 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赖清德说: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赖清德说: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赖清德说,立法院强行通过三项法案剥夺人民监督的权力,侵害司法独立,“更是悖离民主国家人民作主的真谛”。他也强调,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41221-5630162 #吃瓜

封面图片

赖清德说: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赖清德说: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赖清德说,立法院强行通过三项法案剥夺人民监督的权力,侵害司法独立,“更是悖离民主国家人民作主的真谛”。他也强调,民主的纷争,要用更大的民主来解决。 :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41221-5630162 #吃瓜

封面图片

赖清德:韩国瑜任立法院长 民主阵营恐减少对台支持

赖清德:韩国瑜任立法院长 民主阵营恐减少对台支持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称,如果民进党在立法院席次不过半、国民党不分区立委候选人韩国瑜当选并担任立法院长,国际社会的民主阵营恐怕会减少对台湾的支持。 综合台湾今日新闻和中央社报道,赖清德星期三(1月3日)晚连同副手萧美琴为寻求连任的新北市立委候选人赖品妤站台时,做出上述表述。 赖清德说,在政治的道路上,台湾绝对不能走回头路。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主张接受北京的九二共识,等同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提出的两岸一家亲,其实也是北京政府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 赖清德承诺,赖萧配将坚定守护台湾,绝对不会走回头路,让台湾的路越走越宽、光明。 赖清德再次向支持者重申民进党立法院过半的重要性,称总统与副总统是台湾政治道路上手握方向盘的人,而引擎就是立法院,如果立法院的力量不够,前进的力量就会不够。 赖清德还称,如果将来国民党或在野党在立法院席次过半,韩国瑜担任立法院长,带着蓝营执政17个县市长去香港中联办、中国大陆国台办该怎么办?国际社会会认为台湾不继续走民主这条路,选择和中国大陆站在一起,民主阵营势必也将减少对台湾的支持。 台湾即将于下星期六(1月13日)举行总统与立委选举。虽然赖清德在总统民调上保持微弱领先,但不少分析认为,赖清德所属的民进党将失去立法院席次过半的优势,形成三党不过半的局面。 台湾民调专家、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曾推算,民进党将失去10至14席立委席次,无法再度完全执政。 赖清德去年11月起就多次呼吁选民让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次过半,阻挡韩国瑜担任立法院长。韩国瑜在国民党不分区立委名单中名列第一名。 2024年1月4日 9:14 AM

封面图片

赖清德:反对台立院扩权并非反对立院改革

赖清德:反对台立院扩权并非反对立院改革 台湾总统赖清德星期一(6月24日)宣布,针对立法院职权修法声请释宪,并强调他反对立法院扩权,而不是反对立法院改革,立法院改革不能侵害司法。 综合台湾《自由时报》和《联合报》报道,赖清德早上召开敞厅谈话,表明将向宪法法庭提起宪法诉讼,声请释宪。 赖清德说,他早前宣誓就任总统,向全台人民承诺,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因此对于立法院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和《中华民国刑法》修正案,他已经依宪法规定完成签署,并将在星期一公布法案。 不过,他认为,立法院这次修法,除了在审议程序引起社会高度疑虑之外,相关规定更对宪法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造成危害风险。 台湾立法院上星期五(21日)否决行政院提出的立法院改革法案复议案后,行政院和执政的民进党立法院党团表态,会提出释宪与声请暂时处分。 《中国时报》曾报道,根据相关规定,行政院提出立法院改革复议案失败后,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民进党团、监察院依法都可声请释宪案。 2024年6月24日 10:52 AM

封面图片

赖清德声援台立院外示威者 朱立伦批没从总统高度出发

赖清德声援台立院外示威者 朱立伦批没从总统高度出发 台湾总统赖清德发文声援在立法院外表达对在野阵营不满的示威者,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回应时批评赖清德没有从台湾的利益、总统的高度出发。 综合台湾壹苹新闻网和《联合报》报道,朱立伦星期六(5月25日)在一个活动上告诉记者,赖清德的贴文令人遗憾,并说他只看到民进党主席赖清德,没有看到总统赖清德,从头到尾都是从民进党利益出发。 朱立伦也呼吁赖清德:“你是中华民国的总统,不要从国人当中找敌人。” 朝野阵营针对立法院改革相关修法爆发肢体冲突,立法院外则有上万名群众抗议,指责蓝(国民党)白(民众党)阵营以黑箱作业通过法案。 赖清德星期六(5月25日)在脸书发文称,立法院外数以万计的人士,再次展现公民社会的力量。全台各地也有许多公民集结,站出来发声。 他说:“我们都有同样的信念:立法院的议事运作,应该遵守程序正义。 立法院审议法案时,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可以被充分讨论,而非不断透过多数票强行表决,没收立法院对法案应有的讨论。” 赖清德称,公民理性发声,青年展现力量,这就是台湾的民主价值。立法院应该重视这些声音,尽速恢复正常运作,让台湾能够继续向前进。 他也说:“我要感谢今天站出来的每一位朋友,感谢民进党立委和党团同仁的辛劳,我们共同捍卫台湾的民主价值。” 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则在24日于脸书发文指民进党立委目前选择抗争路线,作为执政党却动员抗争群众,所以就算不是赖清德授意,“也绝对是‘默许’之下的结果”。 2024年5月26日 8:16 AM

封面图片

台蓝白批赖清德动员群众恐吓在野党 制造社会对立

台蓝白批赖清德动员群众恐吓在野党 制造社会对立 数万名台湾民众到立法院抗议在野党“黑箱”立法,得到总统赖清德的正面回应。对此,在野党抨击赖清德动员群众恐吓在野阵营,激起社会对立。 综合台湾中央社、端传媒和《经济日报》等报道,台湾立法院上星期五(5月24日)处理国民党、民众党提出的立法院职权相关修法,但在民进党继续采取拖延战术,条例延后至星期二(5月28日)续审。 朝野的争议在于,国民党想要通过强化立法院听证调查权调查民进党弊案,但民进党抗议蓝白程序黑箱、封杀民进党提案。 当天,台湾立法院外聚集数万名亲绿的民众,抗议蓝白两党试图“黑箱”通过法案。据民进党称,当天共有10万名民众聚集议场外。 议场外蓝绿白三党各自悬挂标语,蓝白挂上“国会改革 反贪查弊”、“查光电 查鸡蛋 查疫苗 查快筛”、“改革查弊 民进党怕什么”等;民进党以“没有讨论 不是民主”、“反扩权 挺台湾”、“国会改革 还权于民”、“反黑箱 撑民主”回应。 赖清德当天通过脸书发文说,代表民主象征的立法院应该站在第一线守护民主,议事上应该要尊重程序正义,不可违法表决。“国家权力必须分立且制衡,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受到保护,不能任意侵犯。” 赖清德此番表态被认为是支持民众抗议,引来在野党反弹。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傅崐萁星期一(5月27日)说,赖清德先是嘉勉肯定群众运动,又认为立法院要有程序正义,但过去八年民进党团碾压通过所有争议法案,过去有进行过充分讨论的程序正义吗? 民众党党团总召黄国昌也抨击赖清德及民进党通过假信息、恐吓、制造仇恨、操作社会对立,掩饰民进党立法院改革承诺跳票八年,希望弱化立法院监督权,这才是民进党操作背后的政治意义。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则回应,赖清德是以总统的高度,不希望朝野对立,希望立法院议事回到程序上处理、恢复宪政秩序,遵守法律及程序正义而已,请蓝白两党不要再硬拗、转移焦点、抹黑总统。 2024年5月27日 3:42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