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草局:包括旅外的所有大熊猫圈养种群不存在近亲繁殖

中国林草局:包括旅外的所有大熊猫圈养种群不存在近亲繁殖 针对网上出现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的或者被克隆的风险,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星期四(6月20日)在中国林草局发布会上对此回应说,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网络最近出现观点认为,大熊猫圈养存在近亲繁殖的风险;还有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的或者被克隆的风险。 刘定震星期四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野生动物保护和国际合作成果发布会上作出上述回应。他还说,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只有60%多,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据刘定震介绍,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第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第二,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第三,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刘定震解释说,所谓近亲繁殖,按照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中国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 ... 2024年6月21日 7:48 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增长到近1900只

中国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增长到近1900只 中国国家林草局称,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星期四(1月25日)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时提到上述数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司二级巡视员张月说,近年来,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稳步增长。他也指出,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 张月介绍,中国2021年10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达2.2万余平方千米,约72%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严密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形成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体系。 他也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表明中国大熊猫保护成效得到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界认可。 2024年1月25日 10:05 PM

封面图片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信赠港大熊猫成功繁殖可能性很大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信赠港大熊猫成功繁殖可能性很大 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率团到四川都江堰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商讨大熊猫赴港安排。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接受本台专访,他相信今次将送赠香港的一对大熊猫,能够成功繁殖的可能性很大。 李德生又说,对海洋公园迎接大熊猫的前期工作充满信心,但认为园方在营造大熊猫生活环境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2024-07-13 12:17:00

封面图片

56只大熊猫旅居国外 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56只大熊猫旅居国外 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目前有56只大熊猫旅居国外。国家林草局表示,旅居国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健康欠佳的老年大熊猫也得到妥善诊治和良好照顾。为加大对旅居国外大熊猫的保护监管力度,2023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相关单位对19个国家的23间境外合作机构开展实地检查评估,实现对所有旅居国外大熊猫生活状况评估全覆盖。新华社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繁育、疾病防治、放归自然等领域联合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促进了圈养大熊猫的健康水平和繁育能力提高。自开展合作研究以来,已成功繁育出大熊猫41胎共68只熊猫宝宝。 2024-01-25 14:34:56

封面图片

私自向大熊猫投食 两游客被终身禁入成都大熊猫基地

私自向大熊猫投食 两游客被终身禁入成都大熊猫基地 中国两名游客因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览参观期间,私自向大熊猫投喂竹笋和花生,而被该基地终身禁入。 澎湃新闻报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星期天(8月27日)通报上述消息。 这两名游客是韩某某(男,39岁)以及梁某某(女,51岁)。他们在上星期六(26日)下午不同时段,分别向大熊猫投喂竹笋和花生。 据通报,经检查与观察,被投喂的大熊猫身体情况正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强调,大熊猫饮食有严格标准,私自投喂可能会对大熊猫造成伤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

封面图片

旅德大熊猫双胞胎幼崽启程返回中国

旅德大熊猫双胞胎幼崽启程返回中国 旅居德国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梦想”和“梦圆”将启程返回中国。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星期六(16日)发布消息,根据中德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规定,四岁的旅德大熊猫“梦想”和“梦圆”将于北京时间星期天(12月17日)启程返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在德国出生的“梦想”和“梦圆”今年8月31日满四岁。根据规定,海外新出生的大熊猫要在两到四岁时回中国,以避免在海外近亲繁殖。 据新华社早前报道,雌性大熊猫“梦梦”和雄性大熊猫“娇庆”2017年6月抵达德国柏林动物园,开始为期15年的旅居生活。柏林动物园专门打造了占地近5500平方米的“熊猫园”。 “梦梦”于2019年8月31日生下“梦想”和“梦圆”。 2021年在我国出生的大熊猫“叻叻”也将于明年1月16日返回中国。 2023年12月17日 8:27 AM

封面图片

为什么圈养的大熊猫交配如此困难?科学家在它们肠道中发现原因

为什么圈养的大熊猫交配如此困难?科学家在它们肠道中发现原因 图:大熊猫盼盼,它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在2016年的时候死于肿瘤,它是已知寿命最长的雄性大熊猫。不过,盼盼的“英雄事迹”可不是它的长寿,而是它超强的繁殖能力,截止今年一月份,全球圈养的大熊猫只有728只,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盼盼的后代。圈养大熊猫最大的问题就是繁殖能力低下,以至于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使尽方法,也无法让一些大熊猫留下后代。至于大熊猫繁殖能力有多差,有一些事实会让你大吃一惊。野生动物通常有一个繁殖窗口期或者叫做FQ期,它们只会在窗口期交配,对于大部分动物而言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季节,但是雌性大熊猫真正的窗口期只有40个小时左右。你没有看错,雄性大熊猫一旦错过这40个小时,就要再等一年。因为大熊猫是极度适应独居的动物(不知道极短的繁殖窗口期是否和这个有关系),不能把任何两只大熊猫放在一起养,所以工作员必须时刻关注雌性大熊猫的状态,不然一不小心就错过了。你可能会说,人工受精不就好了,其实现在大部分熊猫已经都是通过人工受精来的,但熊猫的人工受精也不是容易的事。你知道熊猫生孩子的平均天数是多少吗?答案是:从受精卵着床到熊猫宝宝出生平均只有17天!熊科动物有一项特殊技能,它们可以让受精卵延迟着床,让受精卵游离在身体内并完全停止发育,直到它们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让受精卵着床并启动胚胎发育(据我所知所有熊都会这项技能)。据信,大熊猫从配种受精到受精卵着床的时间从72天到324天不等,但是一旦着床,它们就会在极短时间内生产平均时间17天。正因为熊猫胚胎发育的时间极短,所以它们刚出生的幼崽非常小,非常脆弱,是所有动物中婴儿和母亲的比例最小的。在圈养条件下,因为过早出生很多熊猫宝宝是根本没法存活的。虽然雌性熊猫在生育方面已经非常不省心了,但圈养大熊猫真正的生育问题主要还不在雌性身上,而是在雄性大熊猫那里。我们前面提到过,现在许多圈养的熊猫都是人工受精的,就是因为雄性大熊猫就像失去生育能力一样,对雌性没有兴趣,甚至经常在繁殖窗口期暴打雌性以宣誓领地,即便难得对雌性产生兴趣,它们也会因为无法爬到雌性的背上而活生生错过窗口期。你可能听说过,为了让雄性大熊猫打起精神,熊猫饲养员甚至会给它们观看熊猫的“小电影”,但通常收效甚微。香港的动物园有一对大熊猫,足足花了9年时间才完成自然交配,中途还不停尝试人工受精均都失败了。关于圈养雄性大熊猫到底为什么会几乎失去生育能力,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事,因为找不到“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学团队发表在《生态与进化》杂志上的文章给出了一个答案圈养雄性大熊猫的产道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是关键。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会对宿主的身体、心理产生影响,这不是什么秘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有被观察到被肠道微生物影响的情况。所以,有理由相信熊猫的肠道微生物可能也在影响它们。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20只雄性大熊猫的粪便样本,发现生殖能力强的大熊猫和生殖能力弱的大熊猫的微生物组存在明显差异。那些经常成功交配的雄性大熊猫,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梭状芽孢杆菌,研究人员怀疑这个就是雄性生殖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与饮食高度相关,所以这很可能是饮食失衡导致的这种结果。熊猫的日常饮食几乎全部由竹叶、竹茎和竹笋组成,竹子的任何部分营养价值都很低,所以熊猫需要大量进食它们每天必须吃掉几十公斤竹子才能满足能量需求。不同的竹子部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熊猫肠道的梭状芽孢杆菌水平而言,多吃竹笋可以有效提升。换句话说,圈养的雄性大熊猫可能可以通过调节竹笋的饮食比例来提升它们的生殖能力。最后很多人可能觉得,大熊猫的生育问题是它们走向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实这个问题主要影响的是圈养的熊猫。野生大熊猫并不存在生育问题,在繁殖窗口期,雌性会用信息素吸引多只雄性到自己面前,并挑选自己新颖的对象,而雄性也会有很强的繁殖欲望,有被记录到它们在短短一下午就能完成数十次。其实,圈养大熊猫的生育能力下降就是一种行为退化,许多圈养动物都有相似的问题,只是它们可能退化的不是生育能力而已。如果这项研究结果属实的话,那么不仅对大熊猫的保护有帮助,还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改善其它濒危保护动物的行为退化。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