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发现数百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数据

中国国安部发现数百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数据 中国国安部星期二(10月31日)说,近日发现数百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数据,广泛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对国家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根据中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号发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气象、保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调查境外气象设备代理商10余家,检查涉外气象站点3000余个,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广泛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对国家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国安部指出,这些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有的探测项目受境外政府直接资助,部分观测点设立在军事单位、军工企业等敏感场所周边,进行海拔核准和GPS定位;有的布设在主要粮食产区,关联分析中国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有的长时间、高频次、多点位实时传输至外国官方气象机构,服务于外国国土安全和气象监测。 国安部说,相关设备体积小、便于安装、不易发现,能自动采集并实时网络传输。相关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未向中国气象主管机构申请涉外气象探测行政许可,未向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资料,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未经中国气象主管部门审批,违反《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国家安全机关联合气象、保密部门,依法对相关非法活动进行查处,及时阻断气象数据出境的违法行为。 国安部指出,气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常见的种类有日常观测数据、卫星数据、雷达资料等,是信息安全和资源安全的构成元素,与军事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利益密切相关,非法采集和跨境传输气象数据的行为危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22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联合出台《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行行政许可,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国防及军事设施区域、尚未对外开放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及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的区域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违反相关规定的,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023年10月31日 8:50 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气象、保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

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气象、保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东方汇娱乐丨福利频道 TG中文大全丨TG最全资源 【福利来手摇快3(送彩金388)】 【福利来PC28(送彩金388)】

封面图片

上海: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可以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

上海: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可以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可以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出境工作,应按照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及数据安全工作要求,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保证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来源:格隆汇

封面图片

上海自贸区: 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数据

上海自贸区: 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数据 #两岸国际 国务院印发关于上海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总体方案,提出80条措施,包括在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 (12/7/20:14)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安部:境外地图公司诱使境内人员地图“打卡”采集敏感信息

中国国安部:境外地图公司诱使境内人员地图“打卡”采集敏感信息 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二(2月20日)发文指,有个别境外地图公司利用采集地图数据换取虚拟货币奖励的方式,诱使境内人员购买并使用专用设备进行地图“打卡”,非法采集敏感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中国国安部通过微信公号发文说,随着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运用推广,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被广泛收集,让地理导航定位更加精准,人们日常出行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关敏感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个别境外地图公司利用采集地图数据换取虚拟货币奖励的方式,诱使境内人员购买并使用专用设备进行地图“打卡”,非法采集敏感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并实时上传至境外服务器,甚至针对特定区域开出高额奖励,吸引“采集者”进行重点采集。个别境内人员国家安全意识淡薄,被地图打卡赚钱的形式所诱惑,在不知不觉中被别有用心的境外公司利用,成为了其非法搜集窃取地理空间数据的“帮凶”。 国安部强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和数据资源。其中包含的交通路网、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军事设施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并经技术分析和处理,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职能部门针对上述情况对搜集窃取中国敏感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境内外人员、企业进行查处,及时阻断相关数据非法出境,消除了相关数据泄露的风险隐患。 国安部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非法采集和跨境传输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行为危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涉事境外公司、境内个人未取得中国境内测绘业务资质,有关数据采集行为涉嫌违反《反间谍法》《测绘法》《数据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 2024年2月20日 8:53 AM

封面图片

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三起危害重要数据安全的案件,包括数家航空公司数据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网络攻击窃取案、某境外咨询调查公司秘密搜集窃取

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三起危害重要数据安全的案件,包括数家航空公司数据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网络攻击窃取案、某境外咨询调查公司秘密搜集窃取航运数据案,及李某等人私自架设气象观测设备,采集并向境外传送敏感气象数据案。 (新华社)

封面图片

境外人员被指以学术合作为掩护窃取中国非传统领域安全数据

境外人员被指以学术合作为掩护窃取中国非传统领域安全数据 中国国家安全部星期一(5月13日)在社交平台公布,一名境外人员以学术合作为掩护,搜集、窃取中国非传统领域安全数据。 中国国安部在微信公众号写道,这名自称X国教授的境外人员在本地人的带领下,在中国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林场等地,安装了多个所谓用于考察生态环境的仪器设备,建立多处小型观测试验场,非法大量采集了中国重要自然保护区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 国安部说:“国家安全机关根据线索,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制止非法活动。X国教授对其以学术合作为掩护,搜集、窃取我国非传统领域安全数据的事实供认不讳。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X国教授等涉案人员进行处理。” 中国国安部指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近年来打着“项目调查研究”“生态治理保护”的旗号,非法采集、窃取中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国安部也公布,一所外国高校在境外非政府组织支持下,与中国西南地区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单位开展所谓自然生态领域科研项目合作,并采取利益拉拢、色情引诱等方式将中方人员拉拢下水,指使、胁迫其配合非法窃取中国自然保护区各类敏感数据。 国安部指该非政府组织背景复杂,“此次实为某西方大国以开展项目合作为掩护,在未经我任何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非法搜集、窃取我自然保护区核心敏感数据资源,并通过违规在我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安装气象站、布设红外相机设备、开展GPS测绘、窃取我涉密电脑资料等方式,获取我重要自然保护区大量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及图片资料并向境外传输,对我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中国国安部也说,个别生态环境领域企事业单位,在收集、存储、处理本地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失泄密风险隐患;个别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存在后门漏洞,成为境外敌对势力窃取中国敏感涉密数据的重要攻击目标;个别负责研发和运维该系统的第三方公司违规采集、存储、处理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给中国生态安全带来隐患。 ... 2024年5月13日 8:22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