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新一代超级虚拟轨道列车“甬创号”亮相宁波 最多可载283人

中国中车新一代超级虚拟轨道列车“甬创号”亮相宁波 最多可载283人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SRT采用高能量锂电池储能技术,充电10分钟可行驶25公里,升级为氢燃料技术后,可实现超200公里的长续航。此外,该车还采用了双端驾驶,最小转弯半径15米,且首次商业应用了全轮电驱转向系统,相比传统液压系统而言,更加灵活高效便捷。官方表示:SRT可应用于大运能轨道交通的补充、加密及接驳系统,也可作为中小城市轨交客运系统主干线,还适用于城市特定功能区或特定走廊客运系统的骨干,如火车站、飞机场、旅游景区等。而超级虚拟轨道列车的诞生,将对主要路线即地铁路线覆盖之外的支线线路的补充,为市民出行打通了出地铁站后到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首次成功发射衞星

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首次成功发射衞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射H3火箭3号,成功将地球观测卫星「大地4号」送入预定轨道,是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卫星。当地时间凌晨12时07分,H3火箭3号从日本南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升空,发射后约16分30秒,火箭和卫星分离,卫星其后进入高度约620公里的轨道。「大地4号」将用于灾害情况观测和监测地壳变动等,以期尽早发现与灾害相关的火山活动、地基下沉、滑坡等情况。又会用于森林资源管理、海洋和气候研究等。日本政府希望运载能力更强、发射成本更低的H3火箭有能力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竞争。 2024-07-01 14:49:16 (1)

封面图片

德国两颗新一代间谍卫星在轨道上无法展开天线

德国两颗新一代间谍卫星在轨道上无法展开天线 去年圣诞节前一天,Falcon 9 火箭将两颗德国军方的间谍卫星发射到了近地轨道。这次任务看起来取得了成功,卫星制造商 OHB 表示卫星安全入轨。两颗 SARah 卫星将与 2022 年 6 月发射的 SARah 1 组成一个卫星群。它们名字中的 SAR 代表合成孔径雷达,SARah 1 搭载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新发射的两颗搭载的是无源合成孔径雷达反射器。SARah 1 一直运转正常,但新发射的两颗卫星半年之后仍然未能投入使用。《明镜》报道称,原因是卫星天线无法展开。OHB 工程师使用了各种方法都未能解决问题。德国议会议员被告知,卫星可能无法按计划投入服役。卫星只有在投入使用后才会转交给军方,因此军方表示 OHB 将负责制造两颗替代卫星。报道援引消息来源称,OHB 未能在地面完整测试卫星天线的功能和部署。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日本成功发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

日本成功发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成功发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 综合共同社和法新社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三菱重工业公司新开发的H3火箭试验2号,星期六(2月17日)上午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 JAXA官员说,H3火箭“已进入轨道”。 JAXA控制中心直播宣布火箭发动机已成功点火,这意味着它已进入轨道后,控制中心里响起欢呼声和掌声。 H3火箭是两段式的一次性液体燃料火箭,是现行主力火箭H2A的后续机型。 日本经过多年研发,推出日本首枚H3大型运载火箭,H3火箭原定2023年2月17日进行首次发射,但由于电源系统异常,在发射倒计时结束后未能点火升空。3月7日尝试第二次发射,但在升空后不久,因二级火箭发动机未能成功点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不得不向火箭发出自毁指令,发射再次宣告失败。 2024年2月17日 11:12 AM

封面图片

台铁408次太鲁阁号列车2日撞上从边坡滑落的工程车,造成出轨重大伤亡。国家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取得事故前影像,列车驾驶看到轨道上的

台铁408次太鲁阁号列车2日撞上从边坡滑落的工程车,造成出轨重大伤亡。国家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取得事故前影像,列车驾驶看到轨道上的工程车时只有约250米距离,反应时间仅6.9秒。 台铁408次太鲁阁号列车是在2日上午9时28分于清水隧道北口前发生事故,但在当天上午9时13分,才有另一辆列车通过事故地点,外界关切究竟工程车是在这15分钟内何时滑落,如果有装设预警系统,是否可及早发现并避免事故。 国家运输安全调查委员会主委杨宏智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表示,工程车滑落的确切时间,还要从各种相关资料重建模拟才能推算,但从列车装置所拍到的影像,清水隧道前还有一个隧道,2个隧道的距离非常短,408次列车从前一个隧道出来后,驾驶肯定有看到轨道上有异物,但反应时间不到10秒钟。 根据台铁提供的资料,台北往花莲南下方向到大清水路段,先到和仁隧道,从和仁隧道南口出来到清水隧道北口只有287公尺,而从和仁隧道南口到台铁标示408次太鲁阁号列车的事故点,只有250米。 台铁指出,大清水路段因无平交道,太鲁阁号列车时速可达130公里,从煞车到停车需要600米、约16.6秒。 以250米、时速130公里推算,408次太鲁阁列车驾驶看到轨道上的工程车时,能反应的时间才约6.9秒,根本来不及应变。 杨宏智坦言,即使在事故路段有装设预警系统,对这次事故来说,驾驶反应时间有限,且这么短的距离内,根本无法让时速超过100公里的列车立即刹车后就停下来。 运安会昨天已取得408次太鲁阁号列车的行车纪录器、列车控制与管理系统(TCMS)、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等,杨宏智说,还有很多相关资料需要汇整解读,会尽快将所掌握的信息对外说明。 另外,肇事工程车的行车纪录仪也已找到,杨宏智说,会进一步解读并还原工程车滑落的情形。 (中央社)

封面图片

Meta新一代AI芯片亮相:优化推荐系统 但不能训练大模型

Meta新一代AI芯片亮相:优化推荐系统 但不能训练大模型 这款芯片是Meta训练与推理加速器项目(MTIA)的最新版本,MTIA是Meta专门为AI工作负载设计的定制芯片系列,可以对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内容进行排名和推荐。该公司去年发布了首款MTIA产品。据Meta介绍,新一代AI芯片由台积电代工,采用了其5纳米工艺制程。MTIA也是该公司更广泛产品开发的一部分,针对Meta独特的工作负载和系统进行了优化。与前一个版本相比,新的MTIA在计算能力和内存带宽上都提高了一倍多,同时保持了与其工作负载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地服务全球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优化的用户体验。Meta表示:“为了实现我们定制芯片的雄心壮志,我们不仅要投资于计算芯片,还要投资于内存带宽、网络、容量以及其他下一代硬件系统。”Meta转向AI服务使其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该公司要让Facebook、Instagram等应用接入AI功能,另一方面,Meta正在开发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以期与OpenAI的ChatGPT展开竞争。去年10月,Meta表示,将在支持AI的基础设施上投入多达350亿美元,包括数据中心和硬件。“到2024年,AI将成为我们最大的投资领域,”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当时告诉投资者。后续发展也确如扎克伯格所言,但这笔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英伟达。据悉,此前Meta已经购买了数十万张英伟达上一代芯片H100,以支持其升级内容推荐系统和生成式AI产品。到2024年底,Meta的基础设施将包括35万张H100,每张售价为2.5万-3万美元。当然,不单单是Meta,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开发AI芯片,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个快速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这些努力并没有减少业界对英伟达AI芯片的需求。AI热潮使英伟达成为世界第三大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仅次于微软和苹果公司。在2024财年,该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收475亿美元,而前一年仅为15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到2025财年,这一数字将再增加一倍以上。相关文章:Meta推出新款AI芯片 旨在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 首次成功发射卫星

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 首次成功发射卫星 日本新型H3火箭3号机从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火箭上搭载有地球观测卫星“大地4号”。 新华社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星期一(7月1日)发射H3火箭3号,成功将地球观测卫星“大地4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卫星。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直播画面显示,当天中午12时零7分(新加坡时间上午11时零7分),H3火箭3号从日本南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升空。发射后约16分30秒,火箭和卫星分离。随后,卫星进入高度约620公里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 “大地4号”是一颗雷达卫星,它是现役陆地观测技术卫星“大地2号”的后继卫星。“大地4号”在三米的高分辨率下观测宽度从50公里增至200公里,观测整个日本的频率也从一年四次增加至20次。 “大地4号”将用于灾害情况观测和监测地壳变动等,以期尽早发现与灾害相关的火山活动、地基下沉、滑坡等情况。此外,“大地4号”还将用于森林资源管理、海洋和气候研究等。 日本原计划2023年发射“大地3号”卫星,但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试验1号)发射失败,导致卫星被毁。今年2月,H3火箭(试验2号)再次尝试发射,虽然获得成功,但当时为保险起见,只搭载了一颗模拟卫星和两颗超小型卫星。 日本现役主力运载火箭H2A于2001年投入使用,并将于2024财年内退役。按计划,日本将从2025财年起完全切换至H3火箭。日本政府希望,运载能力更强、发射成本更低的H3火箭有能力参与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竞争中。 2024年7月1日 3:11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