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栖凤之木”梧桐正在慢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物种假梧桐

中国“栖凤之木”梧桐正在慢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物种假梧桐 也正因为梧桐和凤凰绑定在一起,古时候的人们觉得种植梧桐会带来一些好兆头。另外,在中国梧桐树的种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记载的最早城镇绿植之一,据信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的时候,足足种植了十万株梧桐树。然而,这种特殊的植物现在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的“假梧桐”。现在所谓的梧桐是什么树?说到梧桐树少了,很多人可能会一些诧异,梧桐在城市里不是随处可见吗?人行道两边最常见的树不就是梧桐吗?怎么会少了呢?其实,我们现在城市里种植的所谓梧桐,并不是真正的梧桐树,这些树基本都是悬铃木,大多时候也会被称为法国梧桐,与真正的梧桐树遗传上关系非常遥远。图:这个就是悬铃木的叶子,网上搜索到的所谓梧桐,大部分都是悬铃木现在悬铃木被称为“行道之王”,在咱们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街道的两旁都喜欢种植它们。不过,咱们种植的悬铃木主要有三种,根据它们单支结出的果实数量的不同,被分为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其中三球悬铃木在中国古时候的北方就有少量种植,它算是本土物种,但在欧洲更为广泛,因为罗马人像我们爱梧桐树一样爱着三球悬铃木,所以随着罗马的征服它传遍了整个欧洲。图:二球悬铃木果实一球悬铃木其实产自美洲,它是来自新大陆的物种,而二球悬铃木则是来自一球和三球的杂交品种,由于新大陆最早的殖民者是西班牙,所以二球悬铃木实际上是由西班牙人创造的。由于二球悬铃木更加耐寒、耐旱、耐湿,所以当二球悬铃木出现的时候,它就被迅速传播开来,现在街道两旁种植的悬铃木也基本都是二球的。据信,1902年法国人第一次将二球悬铃木种植到了上海(也有说法是1872年法国人将它首次种植在了南京),对于咱们国家来说,它也是外来物种。由于悬铃木和中国梧桐的叶子很像,而且是法国人带来的,所以有了法国梧桐的说法,但如前所述,它并不是来自法国。由于上海一直是咱们国家的流行风向标,所以二球悬铃木迅速在中国广为种植,随之传开的还有一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但大部分人都分不清彼此,基本都将三者统称为法国梧桐或者悬铃木。图:梧桐树叶为什么现在都不种中国梧桐了?说到了法国梧桐成为中国的主要行道树,就不得不提民国时期的宋美龄,她是蒋介石的妻子,她非常喜欢法国梧桐。而蒋介石为了表达自己对宋的爱,在南京大量种植法国梧桐,我第一次到南京的时候也是非常诧异,怎么到处都是梧桐(当时我以为法国梧桐就是梧桐树)。悬铃木能在中国成为“行道之王”,与它们超强适应能力强,以及遮阴效果好有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以前人们觉得西方东西好造成的,比如宋美龄对法国梧桐的喜爱,对悬铃木在中国的传播就有很大促进作用。其实,中国梧桐和悬铃木不仅长得像,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悬铃木作为行道树木的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快速且茂盛,夏天可以很好的为行人遮阴,这个优点中国梧桐绝不会逊色的,梧桐是出了名的茂盛和高大,当然生长也是相当快速。另外,两者在城市美观方面也是差不多的,叶子相似度极高,而且都会在秋天来临时叶片逐渐枯黄,提示行人秋天的到来。但中国梧桐在耐寒方面不如悬铃木,也更容易折断,所以它确实没法像悬铃木那样广泛存在于全中国,但它也有一些悬铃木没有的优点。图:悬铃木果实干枯之后的刺毛,有些人扎到会氧悬铃木的果实在冬末的时候会干枯炸裂,然后飞出许多“刺毛”,会让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很难受,另外它们的花粉也被认为是城市的主要过敏源之一,许多人被悬铃木过敏了,却连悬铃木都不认识。图:梧桐的果实可食用而中国梧桐基本不会影响环境,它的果实甚至是可以食用的,生吃、炒着吃都是可以,据说味道就像是豌豆一样。还有悬铃木通常会有较严重的虫害,我这边就没有见过一株悬铃木的树干上是干干净净没有虫孔的。图:悬铃木的树干,工人正在清理蛀虫悬铃木的树皮是灰白色的,被害虫寄生之后,树皮上会流出一些汁液并让树干变成黑色,以及被虫子挖出的黑色潮湿黑木屑,让人看起来不是很舒服。图:梧桐的树干中国梧桐的树皮是青色的,因此有些地方会称之为青桐,它在虫害方面要好很多,看起来会干净许多,最重要的是它们树干笔直,非常适合作为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木材。总得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许多地方其实还是非常适合种植中国梧桐的,完全可以让中国梧桐取代悬铃木作为行道树,加深人们对中国梧桐的印象,从而区分悬铃木。悬铃木其实算是“鸠占鹊巢”,它们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把真正的梧桐快要被完全取代了, 但它们并不是古人相传的“栖凤之木”,也希望大家能区分彼此。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比利时欲打造蔬菜奢侈品 形似白菜又苦又贵的菊苣能在中国大卖?

比利时欲打造蔬菜奢侈品 形似白菜又苦又贵的菊苣能在中国大卖? 前段时间,比利时和中国签订了协议,允许比利时将国菜菊苣出口中国,而且“扬言”要将比利时菊苣打造成中国蔬菜界的奢侈品。菊苣,不就是我们常说的苦苣菜嘛,什么时候成为比利时高端蔬菜了?准确来说,这次比利时要出口的是芽球菊苣,是由菊苣属植物特殊选育后培育出来的。可食用的部分,看起来像娃娃菜,颜色也是白色和淡黄色的,有人觉得它像玉兰花,因此也叫它“玉兰菜”。从外形上,芽球菊苣看起来似乎很“平民”,但事实上,它的价格却高得离谱,我搜索了一下,国内一斤的价格30元左右,差不多是猪肉价格的2倍。最重要的是,它不只是贵而已,吃起来味道是苦的。这种蔬菜在中国市场一直都是有售卖的(80年代国外引进的),只是普通的菜市场是找不到的,它又苦又贵的特性,导致芽球菊苣在中国就是一个小众菜品,一般高端酒店会提供这道饮食。有吃过的小伙伴留言表示,这种蔬菜真的不咋好吃。既然如此,为何比利时如此有信心能将芽球菊苣打造成奢侈品蔬菜呢?明明口感带苦涩,芽球菊苣为啥还这么贵?芽球菊苣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它的出现是一次意外。在 1834 年冬天,植物园园长弗朗斯·布雷齐尔 (Frans Brezier)随手将一根块根丢到了一堆土上,然后掩埋了,几个月后,这个未知植物居然长出了白色的叶子。他对这种植物非常好奇,便将其它类似的块根放在温暖潮湿且黑暗的地窖中生长,冬天过后,也都长出了白色的叶子。第一个吃芽球菊苣的,就是弗朗斯·布雷齐尔,尝过后他觉得不错,于是就有了芽球菊苣。芽球菊苣在西方国家非常受欢迎,是公认的高端蔬菜,尤其是在法国(第四大蔬菜)、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一斤的平均价格在3美元左右(市场价格2-7美元之间)。中国早在1980年代引进这种蔬菜,种植技术也非常成熟,目前售价一斤30块左右。芽球菊苣价格如此昂贵,这和种植过程有关,需要先种根,再软化长叶子。芽球菊苣可食用的部分是类似娃娃菜的芽球,芽球是从类似胡萝卜一样的块状根上长出来的。这意味着,种植芽球菊苣比一般的大白菜多一个步骤,就必须先“种根”。一般六七月份播种,10月下旬收获长达15-20厘米的块状根,块状根收获后可以冷冻保存,在0℃的环境中保存期长达五六个月。有了块状根后,然后才是长叶子。将根放在一个装满沙子和温水的托盘中,生长三周就可以收获,同一个根可以收3-5茬。总的来说,芽球菊苣的生产比一般的菜要复杂些,必须得“种植”2次。不仅如此,它对生长环境要求也非常严格,需要潮湿、黑暗、温度还不能太低的环境。而且是需要完全黑暗的环境,因为阳光会使芽球颜色变深,会让芽球更加苦涩。市面上品相最好的芽球是乳白色的,颜色越浅代表苦涩越少。栽培过程复杂、要求高、劳动密集,是比利时菊苣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商家的宣传策略,例如营养价值高,种的人少需求旺盛等其它因素加持,自然而然,价格就上来了。比利时菊苣会成为中国顶流蔬菜吗?在中国,一个食物能不能畅销,好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考量因素。那比利时菊苣好吃吗?先来参考一下比利时人对菊苣味道的形容:“生吃的时候,它又脆又苦,但它是拌沙拉最好的食材之一,将奶酪和坚果等食物直接放在长条形的叶子上,然后淋上略带甜味的酱汁,甜味中和苦味后,沙拉就会变得非常美味。有时也会搭配蛋黄酱和牛排一起食用。”比利时有一道经典菜就叫火腿奶酪烤菊苣,这就是另一种做熟后菊苣的吃法,在比利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但如果这种吃法放到中国来,估计没几个人能接受,主要是吃不惯。我本人是没吃过,但我看过国内很多人分享,都觉得菊苣太苦,还不如大白菜。有人吃过火腿奶酪烤菊苣,事后很认真的表示不会再吃第二次,是真的吃不惯。那这种蔬菜在中国有市场吗?比利时倒是蛮自信的,认为:“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认为,进口到中国只是故事的开端,想要在中国创造一个吃芽球菊苣的高端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鉴于过往其它高端蔬菜出口他国的案例,例如1个根芹在日本超市售价就高达22欧元。因此他们也相信只要营销得好,还是有机会复刻成功的。最后总的来说,一个物品只要营销得好,确实是有销路的。在中国只要说吃了对身体好,往往不会卖太差。这让我联想到了脂肪含量很高的牛油果,有一段时间,在营销的推动下,它被冠上“超级水果”的名号,售价高达几十块一个。很多人不喜欢它的口感,但依然会选择购买。只是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牛油果确实有被过度营销夸大的成分,牛油果的热度才降了下来,现在售价也就1个十块以内。我们市场上不乏让人匪夷所思的商品,芽球菊苣起码还是可以吃的,而且营养价值确实也很高。所以我认为,这种蔬菜在中国的销售,是有可能的成功。只是,这份成功是不是属于比利时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们也能种植这种蔬菜,如果真要一拼,中国的芽球菊苣肯定价格更实惠。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全球一半以上夏威夷坚果出自云南

全球一半以上夏威夷坚果出自云南 图片来源:央视网视频截图云南是如何成为“夏威夷果”产地的?夏威夷果的身世,可以说相当复杂。它原产自澳大利亚,所以也叫澳洲坚果(Macadamia spp.)。19 世纪末,它被引入夏威夷,并在那里完成了商业化的种植和推广。20 世纪,夏威夷一度成为了它最主要产地,因此消费者们更熟知的名字是夏威夷果。广义来讲,澳洲坚果属山龙眼科,是一类植物的统称。它在全世界大概有 10 来种,其中有 6 种原产于澳大利亚,主流栽种成果树的分别是:澳洲坚果(M. integrifolia),又被叫作“光壳种澳洲坚果”,3叶轮生,叶片边缘锯齿大波浪,没有刺钩,果皮光洁无毛,种皮光滑。四叶澳洲坚果(M. tetraphylla),又被叫作“粗壳种澳洲坚果”,叶片边缘有刺钩,果皮粗糙被细密短毛,种壳有纹理。目前广泛种植的为光壳种,种仁率和出油率都比粗壳种高,且风味更好。在夏威夷果的老家澳大利亚,它主要生活在昆士兰州的东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东北部。打开地图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地方连在一起,都是亚热带雨林,气候温和湿润。在这样的原生条件下长大,夏威夷果有着喜水、不耐寒的特点,对种植环境颇有些“挑剔”。首先要湿润,年降水量最好不低于 1000mm。这是什么概念呢?在我国,年降水量 800mm 以上的就被称为湿润地区,200mm 以下的是干旱地区。也就说,夏威夷果必须生长在湿润地区,如果降水量不足,就得配套灌溉系统,但这成本高昂,且不够环保。其次是温度要适宜。年均气温最好在 17℃ 以上,而且不能有霜冻期,也最好不要有高于 39℃ 的高温。尤其是在开花期,如果温度过高,夏威夷果的开花、授粉都会影响,结果率会大大降低。此外,风不能特别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当年夏威夷引进这种树,并不是为了吃坚果,而是看中了它四季常青、树冠茂密,想用它做行道树和防风林,没想到它根系非常浅,抗风能力很差,这才转而研究起吃“坚果”。当年的轶事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种植夏威夷果还有一个条件,要选择少风地带。如此多的条件限制,全球想找几个合适的地方都难,但在中国的云南,这很简单。云南号称有“立体气候”,简单点说,就是气候类型众多,从北热带到高寒山区,云南一应俱全,这意味着,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的物种,都可以在云南找到适宜的家园。夏威夷果也不例外。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地处北纬 25° 以南,雨量丰富、日照充足,且气候温和,又不受台风干扰,跟夏威夷果的原生产地非常相似,是世界少有的夏威夷果的“黄金种植带”。顺便,悄悄告诉吃货朋友们,这里恰好也是咖啡和茶叶的黄金产地。云南最大的夏威夷果种植区临沧市,同时也是有名的小粒咖啡、普洱茶,还有滇红的产区,主打一个物种丰富,神奇沃土。图片来源:央视网视频截图“夏威夷果”在云南是如何从“零”到“世界最大”的?20 世纪末,云南省第一次引入了夏威夷果,很快,夏威夷果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不到 40 年,云南就从零,做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区。除了气候适宜,也需要政策支持。这就要从夏威夷果漫长的生长期说起。不像香蕉、甘蔗这类当年即可收获的经济作物,夏威夷果从定植,到开花结果至少要 5 年,将近 10 年才会进入丰产期。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种夏威夷果需要极大勇气,“买苗木的钱从哪来?”“漫长的等待期中,靠什么吃饭?”,现实又紧急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好在政府和一些龙头企业牵头,为农民提供了苗木和技术支持。在漫长的等待期里,有些农户机智地采取了套种的策略。夏威夷果树栽种要很稀疏,这就在田间留下了空间,在果树长成前,农户会在田间套种甘蔗、玉米等作物,维持生活的开销。等果树开始挂果了,再专心种坚果。在云南当地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就是坚持才有结果。30 多年的坚持,从筛选合适的种苗,到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栽培技术,再到推广、种植,云南人用智慧和勇气,探索出来了一条开花结果之路。夏威夷果的“开口笑”是怎么来的?然而,光是种植面积上来了还不够,一个完整的夏威夷果产业链,还需要配套的加工企业。我们平常吃的夏威夷果,棕褐色、开了一个小口子,轻轻撬开,里面是奶白色的果仁。但树上的夏威夷果可不长这样。去到夏威夷果种植基地,你会发现树上结着一串串青绿色的果子,像一串小铃铛。青色的部分其实是它的果皮,藏在果皮里面的,才是我们常见的棕褐色的夏威夷果。青果成熟后,会掉落在地上,并且果皮会裂开,就像板栗的刺球成熟后炸开的小口子。200 多年前,澳大利亚原住民们就会采拾这些掉落在地的青果,只要拨开果皮,就能获得美味的夏威夷果。当然,在那个没有开口器的年代,想要吃到里面奶白色的果仁,原住民们还需要再费一番工夫。从左至右是夏威夷青果、外果皮开裂的成熟果实、去除外果皮仅余内果皮的果实、果仁,图源:Public Domain,Wikimedia Commons在大规模种植的今天,靠手工剥果皮显然不现实,量太大。此外,在青果收获后,要尽快去掉果皮,不然容易霉变。还有关键的一点,新鲜的坚果水分很高,需要尽快干燥,不然果实很容易发芽。这三点就要求,要有现代化的工厂,能用自动化的生产线,快速完成输送、脱皮、清洗、水浮选、烘干等等工序。完成了这些基本处理,夏威夷果才会被送上有“刀片”的流水线,在果壳上开一道口子,这才成了消费者们常见的“开口笑”。只要你没弄丢包装袋里的“小铁片”,就能轻而易举地享受到现代加工技术的便利。来源:B 站博主,AIOS410其实,夏威夷果的鲜果,本身就带有一点淡淡的奶味,但是我们日常吃到奶味的夏威夷果,并不是原味,而是经过调味的产品。据说,现在还开发出了芥末口味、海苔味、抹茶味,喜欢猎奇的朋友们不妨尝试一下。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夏威夷果也不只是过年时吃的小零食了,它还被做成了化妆品、食用油(脂肪含量为 75%~79%)、精油等等。一颗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如此丰厚的生机,它能长成大树,也可以演变成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北纬 25° 以南这个生机勃勃的地方,这粒种子正带着云南人民,走向更加丰富的未来。策划制作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者|程观 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硕士审核丨顾有容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策划丨林林责编丨林林、杨雅萍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