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出“黑洞炸弹” 原子核大小就能炸死10亿人

科学家研究出“黑洞炸弹” 原子核大小就能炸死10亿人 参考系拖曳是指自转的天体会扭曲周围的空间,而坠向它的物体会被拖曳着,沿天体自转的方向加快速度。科学家在地球附近就曾观测到过轻微的参考系拖曳效应,而在强大的自转的黑洞附近,这种效应无疑会非常明显,甚至能会强大到让黑洞“能层”(ergosphere)内运行的天体,环绕黑洞运行的速度甚至超过自由空间中的光速。进入“彭罗斯过程”的天体运行轨迹让一个物体进入快速自转黑洞的能层,并向黑洞释放部分质量或辐射,黑洞就会将这个物体以高于其进入能层的速度甩开,并使之获得额外的能量,黑洞自转速度则会变慢。这就是“彭罗斯过程”,理论上可以最多将黑洞质量的20%转化成能量。要知道,氢聚变也只能将大约1%的质量转换为能量。科学家显然是不会满足的,既然可以做到20%,为什么不能更多?一个自转的带电黑洞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试图通过粒子衰变汲取黑洞的能量,因为粒子衰变会产生“Banados-Silk-West效应”。使用某种电磁或物理镜面约束,让粒子在黑洞事件视界附近反复跳跃,就可以持续吸收能量,衰变之后我们就能间接收获黑洞的能量了。当然,这种方法极其危险,一旦失控,粒子能就会逐级放大,最终让黑洞变成一颗威力无比的“黑洞炸弹”。科学家推测,即便是原子核大小的黑洞,一旦变成“炸弹”,就可以轻松炸死10亿人。但也不是没办法控制,比如将带电的黑洞放在“反德西特空间”(Anti-de Sitter space)之中,空间本身就能起到约束作用,让黑洞自行释放能量。“德西特空间”(de Sitter space)是指带有正宇宙学常数的空旷宇宙,反德西特空间就是带有负宇宙常数的空旷宇宙。“反德西特空间”示意图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中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研究团队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利用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锇-160(中子数为84)具有α放射性,而钨-156(中子数为82)具有β+衰变的放射性。团队测量了锇-160的α衰变粒子能量、半衰期及钨-156的半衰期等性质。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封面图片

这是一本“逆向科普”的科普书。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本书告诉你那些“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情” 。

这是一本“逆向科普”的科普书。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本书告诉你那些“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情” 。但这并非一本“答案”之书。本书旨在告诉你人类最前沿科学的边界,带领你一起从未知探索到已知。 这是一本趣味和严谨并存的科普书。一个科学家,放弃科研,改画漫画。20年后,他邀请一位顶尖科学家共同创作了这本“科普未知”的科普书。 这是一本你不看就会“落伍”的科普书。为什么“黑洞” “暗物质” “暗能量”“宇宙”“平行空间”等概念对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那是因为它们是“未知”的。只有未知的事物才能勾起人类强大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 #科普 #趣味 #严谨 #科学 #通俗读物

封面图片

“慧眼” 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通用 AI 不适用于天文领域

“慧眼” 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通用 AI 不适用于天文领域 在 WAIC2024 期间 “AI for Science -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空间天文专题论坛” 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慧眼” 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表示,现在市面上的通用人工智能确实很先进,但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能物理领域的,如果他们使用这类通用人工智能工具就会不准,甚至连简单的常识都会错得离谱,所以他们自己在做专门的人工智能服务性平台,能服务于包括高能物理、天文等专业领域,“这类垂直的领域都得自己去研发,你不做的话用通用的版本就会出错”。(第一财经)

封面图片

物理学新突破:科学家测量到半粒沙的引力

物理学新突破:科学家测量到半粒沙的引力 如果存在量子引力理论,那么线索就会隐藏在最微小的尺度上,隐藏在原子和粒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问题是,这些微小的相互作用会被地球巨大的引力影响所冲淡。这就好比在空转的喷气发动机下试图记录一只虫子的脚步声。如果想测量粒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可以设置一个盒子来阻挡所有外界干扰,但却无法在重力作用下做到这一点。但现在,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实验,可以抵消地球的拉力,揭示小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实验的诀窍是将一个磁性粒子悬浮在一个超导陷阱中,使其与外界电磁、热量和振动完全隔离,然后将一个 2.4 千克(5.3 磅)重的砝码放在一个轮子上摇摆过去,观察粒子是否移动。果然,研究小组在这一粒子上测出了微弱的引力,其引力仅为 30 阿托尼顿(aN),而这一引力的作用点恰好与较大砝码最靠近它的时间点相对应。它的重量仅为 0.43 毫克,是迄今为止测量到的最小重力质量。之前的记录是 90 毫克大约是一只瓢虫的质量。最近的另一项研究测量了由于重力差异而导致的时间流逝在仅 1 毫米的微小距离上的差异。这一微不足道的测量,让世界更接近量子领域。如果可以在如此微小的物体上测量到引力,科学家们也许终于可以开始将这种奇怪的力量纳入我们的宇宙模型,并建立一个正确的万物理论。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蒂姆-福克斯(Tim Fuchs)说:"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理解引力和量子力学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但都以失败告终。现在我们成功地测量到了有记录以来质量最小的引力信号,这意味着我们离最终实现引力和量子力学如何协同工作又近了一步。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利用这种技术缩小信号源的规模,直到我们达到双方的量子世界。通过了解量子引力,我们可以解开宇宙中的一些谜团比如宇宙是如何开始的,黑洞内部发生了什么,或者将所有力量统一到一个大理论中。"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再现来自黑洞的物质:反物质等离子体火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再现来自黑洞的物质:反物质等离子体火球 超大质量黑洞发射等离子体喷流的艺术家印象图,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一场景。美国宇航局/JPL-加州理工学院这些所谓的相对论喷流被认为包含了由电子及其反物质等价物正电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但是,这种物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作用,很难通过天文观测和计算机模拟来测量。于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在实验室里制造他们自己的版本。利用高辐射材料(HiRadMat)设施,研究小组从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中捕获了 3000 亿个质子,并将它们喷射到石墨和钽制成的靶子上。这引发了一连串的粒子相互作用,产生了足够多的电子-正电子对来维持稳定的等离子状态。产生等离子体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示意图 罗切斯特大学激光能量学实验室插图/Heather Palmer首先,质子撞击石墨中的碳原子核,产生的能量足以撞散其中的基本粒子。其中的中性粒子很快衰变为高能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随后与钽的电场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在这次试运行中,产生的电子-正电子对达到了惊人的 10 万亿个,足以让它开始表现得像一个真正的天体物理等离子体。"这些实验的基本理念是在实验室中重现天体物理现象的微观物理学,例如黑洞和中子星的喷流,"该研究的合著者吉安卢卡-格雷戈里(Gianluca Gregori)说。"我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天文观测和计算机模拟,但望远镜无法真正探测微观物理,模拟也涉及近似。像这样的实验室实验是连接这两种方法的桥梁。"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浩瀚宇宙中“定位”太阳新方法

中国科学家发现浩瀚宇宙中“定位”太阳新方法 记者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明安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颜毅华领衔的科研团队,发现一种新的可用于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USER)图像位置校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浩瀚宇宙中“定位”太阳准确位置。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