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猿头骨揭示人类双足行走的演化过程

中国古猿头骨揭示人类双足行走的演化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期刊《创新》。多数关于猿类运动演化的研究都集中在头后骨骼的证据上。然而,现存猿类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以及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阻碍了我们对人类双足行走起源的研究。同时,头后骨骼会在猿类个体的生活时期内发生形态变化,不一定能代表祖先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转而研究演化较为保守的内耳。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张一南解释说:“半规管是内耳中负责感受平衡的器官,位于我们的颅骨内部。其形态与猿类和人类的运动方式相关。利用现代成像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猿类化石的半规管形态来推断已灭绝的猿类是如何运动的。”禄丰古猿生活在距今1250万至62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其化石在云南的多个地方被发现。这些化石为我们理解人猿演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而,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许多头骨化石已经被挤压变形,导致以前的研究人员认为脆弱的半规管没能保存。“我们使用最先进的3D多尺度多模态成像系统扫描头骨时,惊讶地发现了内耳及其骨骼半规管。我们虚拟重建了精确的半规管结构并与其他现生和化石猿类以及现代人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早期的猿类具有一种与人类双足行走相关的运动方式。同时发现,内耳结构是除头后骨骼外推断运动方式的新证据。”论文通讯作者倪喜军教授解释说。研究团队使用进化树来分析和比较半规管的形态,确定了猿类运动演化的几个关键节点。倪喜军表示,该研究提出了人类双足行走的三阶段演化过程。首先,最早的猿类具有长臂猿式的运动方式。其次,猿类和人类的中新世祖先演化出与禄丰古猿相似的运动,结合了攀爬和跳跃、前肢悬挂、双足行走和四足行走。最终,这种禄丰古猿型的运动方式演化成为人类的双足行走。这一发现为理解人猿演化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扰动深海:新研究揭示人类强烈影响了地球的隐秘深处

扰动深海:新研究揭示人类强烈影响了地球的隐秘深处 温室气体排放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有据可查。最近,亚利桑那大学的水文研究人员探索了人类对地球表面以下数百米到数公里深层地下的影响。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大气科学系教授、《地球的未来》(Earth's Future)杂志上一篇论文的资深作者詹妮弗-麦金托什(Jennifer McIntosh)说:"我们研究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流体生产率与水的自然背景循环的比较,结果显示人类如何对地下流体的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大气科学系兼职教授、萨斯喀彻温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格兰特-弗格森(Grant Ferguson)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层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认为有必要为这些拟议的活动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尤其是当涉及到我们对环境的影响时。"研究报告称,预计未来,这些由人类引起的流体通量将随着人们提出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而增加。这些策略包括:地质碳封存,即在地下多孔岩石中捕获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地热能源生产,即通过高温岩石循环水发电;以及从地下富含矿物质的盐水中提取锂,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这项研究是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哈佛大学、西北大学、韩国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以及瑞典林奈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彼得-莱纳斯(Peter Reiners)说:"负责任地管理地下水是实现绿色转型、可持续未来以及将升温控制在几度以下的希望所在。"麦金托什说,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总会有一定量的水来自地下深处,通常是盐水。这些地下水通常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其盐度或来自远古海水的蒸发,或来自与岩石和矿物质的反应。为了更有效地采油,会在盐水中加入更多来自近地表的水,以弥补去除的石油量,并保持储油层的压力。然后,混合盐水被重新注入地下。这就形成了一个生产流体并将其重新注入深层地下的循环。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锂提取、地热能源生产和地质碳封存中,这些操作都涉及将地下残留的盐水重新注入。研究表明,这些石油和天然气活动的流体注入率或补给率高于自然发生的情况。研究小组利用各种来源的现有数据,包括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地热能源注水有关的流体运动测量数据,发现目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流体运动速率高于人类干预之前的流体运动速率。随着碳捕集与封存和锂提取等人类活动的增加,研究人员还预测了这些活动可能会如何被记录在地质记录中,地质记录是组成地壳的岩石中记录的地球历史。人类活动不仅有可能改变深层地下流体,还有可能改变生活在地下的微生物。随着流体的流动,微生物环境可能会因水化学变化或将新的微生物群落从地球表面带到地下而发生改变。例如,使用水力压裂技术(一种用加压液体破碎地下岩石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以前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微生物数量的深层岩层可能会突然出现大量微生物活动。麦金托什说,关于地球深层地下及其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数,继续研究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利用地下深层作为气候危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对火星表面的了解要多于对我们脚下深处的水、岩石和生命的了解。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类知识演化史》人类知识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人类知识演化史》人类知识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描述: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提供PDF、azw3、mobi、epub格式。 链接:https://pan.quark.cn/s/d1026f578ca3 大小:132.6MB 标签:#历史 #科学 #图书 #人类知识演化史 #quark 频道:@yunpanshare 群组:@yunpangroup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揭示暗物质在星系演化中的作用

天文学家揭示暗物质在星系演化中的作用 星系图像,左侧为恒星部分,右侧(负片)为星系光环中的暗物质。资料来源: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 / EAGLE 团队传统上对星系演化的观测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物质的作用上,尽管普通物质只占星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理论上预测暗物质对星系演化的影响。然而,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人们对此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现在,由IAC团队领导的研究首次通过观测证实了暗物质对星系演化的影响。暗物质对星系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我们可以测量它,但暗物质对星系演化的影响是有人提出过的,尽管我们没有观测研究它的技术。为了研究暗物质的影响,研究小组集中研究了星系中恒星的质量与从其旋转中可以推断出的质量(称为总动力质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恒星的年龄、金属含量、形态、角动量和形成速度不仅取决于这些恒星的质量,还取决于总质量,这就意味着要把暗物质成分包括在内,而暗物质成分符合对光环质量的估计。"我们看到,在恒星质量相等的星系中,恒星群的表现会因星系光环中暗物质的多寡而不同,换句话说,星系从形成到现在的演化过程会因星系所处的光环而改变。"文章合著者之一、IAC 研究员伊格纳西奥-马丁-纳瓦罗(Ignacio Martín Navarro)补充说:"如果星系所处的光环质量较大或较小,那么星系随时间的演化就会不同,这将反映在星系所含恒星的性质上。"今后,研究小组计划对距离银河系中心不同距离的恒星群进行测量,并证明恒星的特性对暗物质晕的依赖是否在所有半径范围内都保持不变。研究的下一步将是研究暗物质晕与宇宙大尺度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暗物质光环并不是单独产生的,它们由细丝连接起来,构成了大尺度结构的一部分,被称为'宇宙网'。光环的质量似乎改变了星系的属性,但这可能是每个光环在宇宙网中所处位置的结果。在未来几年里,希望能够看到这种大尺度结构在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内产生的影响。这项研究是基于卡拉阿托遗留整体场区(CALIFA)的260个星系进行的,卡拉阿托遗留整体场区是一个国际项目,在文章的另一位合著者赫苏斯-法尔孔-巴罗佐(Jesús Falcón Barroso)的协调下,IAC积极参与了该项目。他说:"这项调查提供了光谱信息和前所未有的星系空间覆盖范围。我们对这些星系进行了高分辨率观测,获得了它们运动特性的详细测量数据,这使我们能够非常精确地研究恒星的运动,从而推断出星系的总质量。"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人类对温度的敏感度远超过以往的想象

新研究揭示人类对温度的敏感度远超过以往的想象 每个人在一对房间之间进行了 120 次比较,总共进行了 3120 次比较。数据分析显示,感知温差的平均阈值为 0.92 摄氏度。此外,所有参与者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温度敏感性。"巴蒂斯特尔说:"这表明,这可能是我们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都对环境温度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尽管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Andrea Eccher,terraXcube 技术员,在其中一个气候室中进行人类感知实验。图片来源:Eurac Research/Andrea De Giovanni利用 terraXcube 研究人类感官能力的想法是特伦托大学 CIMeC 全职教授 Massimiliano Zampini 的创意。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找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深对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研究符合"基础认知"的研究思路。根据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与我们对世界本身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根据这一理论,当我们反思、试图回忆生活经历或接近周围环境时,我们的感官就会被激活,并影响我们的思维。研究结果对建筑物的供暖、通风和空调部门具有潜在影响。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确定一个温度范围,让个人在其中保持舒适状态,同时减少建筑物的能源负荷,这对我们和地球都有好处,"Battistel 的工作主管 Riccardo Parin 解释说。连接小立方体四个气候室的走廊,小立方体是 terraXcube 所划分的三个环境模拟区之一。图片来源:Schirra/Giraldi"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并不关注参与者的热舒适度。事实上,我们目前更感兴趣的是,在温度高于或低于通常认为的舒适温度时,我们的感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将在未来的实验中研究这一点",帕林总结道。"我们的基础设施可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从服装到山区急救医疗,从汽车工业到气候变化,"terraXcube 的负责人 Christian Steurer 说。"在气候箱内进行人类心理研究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我期待着下一步的发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类的第一步》作者: [美] 杰里米•德席尔瓦(Jeremy DeSilva)

《人类的第一步》 作者: [美] 杰里米•德席尔瓦(Jeremy DeSilva)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鹦鹉螺 副标题: 直立行走如何塑造人类 原作名: FIRST STEPS:HOW UPRIGHT WALKING MADE US HUMAN 译者: 胡小锐 / 钟毅 / 审校:栗静舒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360 人类是哺乳动物中仅有的只靠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直立着探索这个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这本书聚焦人类用双足直立行走的独特能力,探讨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如何塑造了现代人类。 直立行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有信念、有控制地向前倒。这是一个无比勇敢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次解剖结构方面的大变革,更涉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多方面身心适应,我们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速度变缓,分娩困难,腰椎、膝盖和脚踝变得脆弱。可是,两足行走为人类学会使用石器和火、大脑容量剧增及其他特征铺平了道路,更是促成了人类的社会性、同理心,深远地影响着科技、语言、觅食和育儿方式的发展。 灵巧的手、无毛的身体、硕大的大脑……勇敢选择直立行走,让我们成为人类。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生活:每天一万步,是噱头还是铁律?边散步边思考是天才们的成功秘诀吗?怎样用散步来对抗时间的侵蚀,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直立行走定义了人类,也将继续塑造我们。 #人类 #历史 #社会 #生物 #考古

封面图片

《0264. 文明的冲突与演化(多维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塑造现代世界格局。汗青堂丛书套装六册。).epub 》

《0264. 文明的冲突与演化(多维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塑造现代世界格局。汗青堂丛书套装六册。).epub 》 简介:0264. 文明的冲突与演化(多维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塑造现代世界格局。汗青堂丛书套装六册。).epub是一本深入探讨其核心主题的著作,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深入研究,提供了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书中详细介绍了该领域中的关键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适合各类读者阅读。更多详情请访问相关链接。 标签: #026#0264. 文明的冲突与演化(多维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塑造现代世界格局。汗青堂丛书套装六册。).epub#书籍 文件大小:NG 链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