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孙崧加盟浙大回国任教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 27岁破解“丘成桐猜想”

数学天才孙崧加盟浙大回国任教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 27岁破解“丘成桐猜想” 孙崧长期深耕微分几何、复几何和几何分析领域。27岁,孙崧就与导师一起破解了困扰数学界近40年的难题,后获国际几何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维布伦几何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菲尔兹奖得主Simon Donaldson。他还曾获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等,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45分钟的报告。加入浙大数学高等研究院后,出生于1987年的他就是该院第五位永久成员,也是最年轻的一位。而其他四位成员,也都是赫赫有名的顶尖数学家,分别是:创始院长、中科院院士励建书,中科院院士阮勇斌,中科院院士孙斌勇,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前耶鲁大学数学系教授刘一峰。为卡拉比猜想画上句点孙崧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在2014年,与导师陈秀雄和1986年菲尔兹奖得主Simon Donaldson一起,证明了第一陈(省身)类为正时的卡拉比猜想。此时孙崧只有27岁,距离丘成桐给出“前一半”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左起:陈秀雄,Simon Donaldson,孙崧,图源美国数学学会官网1954年,国际数学大会在阿姆斯特丹举行,卡拉比在会议的邀请报告中用一页纸写下了他的著名猜想:令M为紧致的卡勒(Kahler)流形,那么对其第一陈类中的任何一个(1,1)形式R,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卡勒-爱因斯坦度量,其Ricci形式恰好是R。用物理语言来描述,就是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1976年,丘成桐利用卡勒几何中的曲率的概念成功证明了第一陈类为负或零时的卡拉比猜想。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丘成桐,也是27岁。而针对第一陈类为正的情况,丘成桐提出了一个证明思路,即将空间的卡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代数几何的稳定性问题,被学界称为“丘成桐猜想”。但丘成桐本人也未能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最终,通过不断构造逼近的方式,三人给出了这一猜想的最终证明,三篇系列论文发表在国际数学顶刊《美国数学会杂志》上。审稿人评价道:证明是突破性的,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同时还发展了许多新颖有力的工具,以揭示卡勒几何、代数几何和偏微分方程之间的深刻联系。至此,历经师徒三代人(陈秀雄是卡拉比教授的“关门弟子”)和历代数学家们60年的努力,卡拉比猜想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点。2014年当年,孙崧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获奖原因正是“卡勒几何方面的工作”。斯隆研究奖旨在支持和奖励“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的杰出学者”,目前为止,斯隆研究奖获得者中已诞生50余位诺奖得主。2018年,因为丘成桐猜想的证明,32岁的孙崧与导师陈秀雄,还有Simon Donaldson一起,获得维布伦奖。值得注意的是,Simon是1986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彼时已年近花甲。该奖项由美国数学会颁发,面向的对象是在几何或拓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1981年丘成桐也获得了这一奖项。同年,孙崧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而后,科学突破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孙崧2021年数学新视野奖,“以表彰他在复几何领域的一系列开创性贡献。”科学突破奖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其中每年颁奖不超过3人的数学新视野奖,专门面向年轻科研人员,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优异成就。浙大数高院最年轻的永久成员回顾孙崧的数学生涯,他常说没有捷径可走,兴趣是求索的前提。据他在浙大官微上的自述:我觉得需要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去理解数学。研究需要专注,更需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研究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问题。兴趣驱动下,孙崧数学生涯可谓一路“高开高走”。△图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2000年,孙崧以中考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二,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获二等奖;同年参加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孙崧由此也成为了怀宁县考进科大少年班的第一人。2006年,孙崧拿到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数学系学习,并在四年后获博士学位。正是在读博期间,师从知名几何学专家陈秀雄。△图源: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官网陈秀雄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此外,他还是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吴文俊讲席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创始所长、特聘教授。除维布伦奖,他还是2019年西蒙斯学者奖获得者,是继陶哲轩和姚鸿泽后第三位获得西蒙斯学者奖的华人数学家。碰巧的是,陈秀雄教授是中科大1982级校友,师徒两人入校时间正好相隔二十年。毕业后,孙崧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2018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数学系正教授。这次加盟浙大数高院,孙崧将成为浙大数高院第五位永久成员,且1987年出生的他,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据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孙崧具体职位是杜建英讲席教授,他本人表示:加盟浙大后,我将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指导有志于从事数学的学生,并尽我所能将自己的专业传承给更年轻的一代。浙大数高院于2017年成立,中科院院士励建书,是该研究院的创始院长。2019年,密歇根大学讲席教授阮勇斌加盟。阮勇斌教授长期致力于辛几何、数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202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一年后,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孙斌勇也入职数高院,并继续在李群表示论等领域深耕。同样间隔一年,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刘一峰加盟,之前他在耶鲁大学任正教授。加入数高院后,又在数学四大顶刊发表论文三篇。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当时中科大数学教材最特殊,其他科目大都用通用教材,数学教材却都是授课教师自己编写、校印刷厂打印的简陋的16开本,深度、难度超过通

当时中科大数学教材最特殊,其他科目大都用通用教材,数学教材却都是授课教师自己编写、校印刷厂打印的简陋的16开本,深度、难度超过通用教材。科大学生人手一部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我是少有的没刷过吉米多维奇的。我从小就不愿花时间刷题,觉得不如多看闲书,大学五年做的围棋死活题比数学题多

封面图片

计算机选中科大还是南大?

计算机选中科大还是南大? Erchius的回答 谢不邀,看到有人说南大慎选,有感而发,我要说ustc也是个重量级。 声明:我本人在科大主修不是计算机而是数学,但辅修计算机,且课题组和计算机方向高度相关,应该还算有评论权。 我将从课程安排、学习/讨论氛围、科研三方面讨论我眼中科大计算机专业的利与弊。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而言,科大的课程安排相当复古,有许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开设某门课程,每一年的讲法几乎毫无变化,并且考核方式相当落后(一些课程会要手写代码,另一些甚至考试几乎是概念解析)。对于考核方式,以前一些助教会自己手搓oj,而且在一些助教的推进下,最近学校的公用oj正在重新被建设起来。 这些课程的问题在于没有跟上在这门课程讨论的领域内普遍的认知和范式的改变。当然,从学知识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如果这门课遇上了比较好的助教或者很强的同学,他们在课程群内的讨论,或者习题课等场合的讲解,往往能直逼领域前沿。跟随这些大佬,能有效地学到领域的理论,并了解领域对很多问题的实践结论。但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课程让你的成绩充满了随机性,如果想要稳定地维持高gpa,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大部分子领域,在深入钻研后都有深重的数学依赖,而科大的高等数学基础教育是非常完整的。这确实是一个对于计算机方向深远走向的保障,不过问题是科大的数学教育实际上是数学物理基础教育,所以我大一被物理痛苦地折磨。 以上是课程安排。 学习和讨论的氛围可能被以上的一些描述涵盖了,但是重复一遍:学生中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高的人都有很多。在此我非常推荐持续地保持参与Linux User Group(以下简称LUG)的讨论和社团活动(查了一下,似乎南大也有LUG),将会受益匪浅。LUG群里也经常有人发表自己做一些项目的想法,并且可能是招募想做的人一起参与;如果有兴趣,参与这些项目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我不是说参与月饼钓鱼和对月饼钓鱼服务器的DDoS) 科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本科生非常容易参与科研,并且实验室大部分都很欢迎本科生前来学习和交流,除了少数几个实验室要求大二以后才能加入。这点有利有弊吧,利在于能更好地接触前沿,弊在于这实际上也给你带来了科研压力:身边的人都在干科研,我怎么办? 最后提一句,科大的一个特征是容易产生压力,不论是科研还是学习;这使得很多人常常忘记自己还有这些以外的生活。正如我之前的知乎评论:生活是一种能力,善于卷的人和善于生活的人看到的科大是不一样的。 不论去哪所大学,我都建议各位大学新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让学习,科研或者其他事情阻拦你探索生活和世界的脚步,多走动走动,多看看。我们是来大学学习的,但我们不是知识的奴隶。 以上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Erchius)

封面图片

中科大回应撤销英语专业:是学科优化设置需要

中科大回应撤销英语专业:是学科优化设置需要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撤销英语专业引发讨论一事,该校工作人员回应称,此举是学科优化设置的需要。 据澎湃新闻星期五(10月13日)报道,中科大官网上周发布《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引发关注。 该公示称,根据《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关于本科专业调整和撤销的要求,学校拟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六个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备案。 中科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星期四(10月12日)向澎湃新闻解释,这则公示基于客观事实,之前很多专业就处于事实停招的状态,现在进行一个程序化的操作,是学科优化设置的需要。 这名负责人还说,拟撤销英语专业也是基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所补做的程序,“之前学校设置授予文学学士,与中科大学校人才培养与定位不大契合。”他说,这与早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英语四六级与学士学位脱钩是两个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一名中科大招生组成员告诉澎湃新闻,中科大英语专业很早就不招生了,传播学本、硕近两年也在逐渐不招,“科技考古专业他们很厉害,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拟撤销考古学。” 对于软件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这名招生组成员称,这两年的工程硕士确实在停招,所以可能影响到了本科教育。 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是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列入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被中国教育部评选为世界一流大学。

封面图片

数学家丘成桐:中国数学水平尚不及美国1940年代

数学家丘成桐:中国数学水平尚不及美国1940年代 综合凤凰网和星岛日报网星期二(5月7日)报道,丘成桐4月30日做客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中国数学的现状和将来”演讲。 他说,任何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数学成就必须名列前茅,中国数学还没有到达这个成就。丘成桐直指,中国数学的水平尚不及美国上世纪40年代。 他指出,中国评估奖项和晋升大部分意见由国内同行决定,而重要学者年纪偏大,往往因循守旧。在此背景下,年轻学者会继续因循守旧,逐渐和世界前沿发展脱轨。 丘成桐又批评,中国诱导学者做学问的方法太过注重物质奖励,没有照顾到学问本身的成就。年轻人不敢去做最前沿的学问,因为部分评委不懂这些前沿学问,也怀抱私心,他们恐怕前沿学问在中国流行以后,自己没有一席之地。 他在演讲中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联合早报 via 匿名

封面图片

我以前列过支持“文学天才”韩寒的教授名单,现在再列一个支持“数学天才”姜萍的教授名单,有没有补充的?

我以前列过支持“文学天才”韩寒的教授名单,现在再列一个支持“数学天才”姜萍的教授名单,有没有补充的?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姚一隽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群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封面图片

解码音乐几何:70年的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解码音乐几何:70年的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数学猜想的突破去年夏天,波尔捷罗维奇和他的国际合作者尼古拉-菲洛诺夫、迈克尔-列维廷和戴维-谢尔证明了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 1954 年提出的谱几何中一个著名猜想的特例。该猜想涉及圆鼓频率的估计,或者用数学术语来说,涉及圆盘的特征值。该图显示了贝塞尔函数,其中的点与圆鼓发出的声音频率相对应。资料来源:迈克尔-列维廷波利亚本人于 1961 年证实了他对三角形和矩形等平面领域的猜想。直到去年,人们还只知道这些情况下的猜想。尽管圆盘表面上很简单,但仍然难以捉摸。"想象一下,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地板上,铺满了形状相同的瓷砖,这些瓷砖拼在一起,填满了整个空间,"波尔捷罗维奇说。"它可以用正方形或三角形铺成,但不能用圆盘。实际上,圆盘并不是铺地砖的好形状。"数学的普遍性和影响力研究人员在 2023 年 7 月发表在数学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波利亚的猜想对圆盘来说是正确的,而这种情况被认为特别具有挑战性。虽然他们的结果本质上具有理论价值,但他们的证明方法在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中也有应用。作者目前正在研究这一途径。Iosif Polterovich"虽然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但它在某些方面与体育和艺术相似,"Polterovich 说。"试图证明一个长期存在的猜想是一项运动。找到优雅的解决方案是一门艺术。而在很多情况下,美丽的数学发现确实有用你只需要找到正确的应用"。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