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在南极钻探一个冰下湖 项目已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中国将在南极钻探一个冰下湖 项目已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研究员姜苏介绍,这个冰下湖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深埋在冰盖下方超过3600米,距离中国南极泰山站120千米。2022年,我国正式将这个形似“麒麟静卧”的冰下湖命名为“麒麟冰下湖”,现已被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收录。据介绍,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南极内陆考察队员根据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选取的进出湖区安全路线,进行了实地勘探,首次成功进入麒麟冰下湖区域,并开展了多项冰下湖钻探选址调查工作,为后续冰下湖科学钻探进行前期准备。目前,我国的“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湖与冰下生命探测”项目已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突破3000米级冰下湖洁净可回收式钻探、原位探测与洁净取样、低温环境微生物样品现场处理、钻探过程微生物污染监控、钻探保障支撑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正式开展南极麒麟冰下湖的科学钻探工程。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与外界隔绝300万年的麒麟冰下湖即将“开封” 中国提出破解污染难题的钻探方案

与外界隔绝300万年的麒麟冰下湖即将“开封” 中国提出破解污染难题的钻探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4月9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麒麟冰下湖钻探设备测试和正式钻探作业将在20252027年的南极工作季展开,计划采用热水钻与热融探测器联合作业的方式,以实现清洁钻探目标。麒麟冰下湖隐藏在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因形似“麒麟静卧”而得名。作为迄今发现的南极洲第二大埋深湖,其上覆冰盖厚度约3600米,已与外界隔绝至少300万年,面积达370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00米,沉积物最大厚度超过300米。冰下湖在极地环境中独特且重要。截至2022年,全球已发现的冰下湖总数达到773个,其中675个位于南极洲。这些湖泊或是被封存的远古水体,或是现代冰层基底融水,蕴藏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孙友宏说,冰下湖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等极端环境特征,与地球冰期及一些地外天体的环境相似,研究其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参与的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揭示地球生命演化和探索地外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成功获取了南极冰下湖湖水样品,但如何确保钻探过程的无污染,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帕维尔·达拉拉伊指出,此前,俄罗斯主要采用深冰芯钻探技术,但如果要获取冰下湖湖水样品,其钻进效率较低,且所使用的钻井液极易污染冰下湖湖水样品,这大大降低了其科学研究价值。美国采用的清洁热水钻虽然避免使用钻井液,但钻进过程中冰面与冰下湖通过热水钻孔连通,如果钻进工艺控制不好,孔内热水易涌入冰下湖,导致冰下湖引入污染源,破坏封闭冰下湖原有的生态平衡。与俄罗斯和美国采用单一钻探技术不同,我国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采用热水钻与热融探测器联合作业的方式,进行麒麟冰下湖钻探。钻探过程中,先利用清洁热水钻透冰下湖上方约30003400米厚的冰层,并严格监控钻进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确保钻进用水清洁;当钻至预定位置后,停止向下钻进并向上回收热水钻,再下放消毒后的中继舱和可回收式冰层热融探测器至热水钻孔底部;随后启用探测器热融钻进剩余几百米冰层。在这过程中,探测器上方热融钻孔闭合,以隔离热水钻孔与冰下湖,直至探测器完全进入冰下湖完成取样及观测。最后,探测器向上钻进返回热水钻孔,进而返回冰面。孙友宏表示,这种联合作业方式不仅提高了钻探效率,还减少了污染风险。清洁热水钻的快速钻探为后续热融探测器提供了便捷的清洁通道,而热融钻孔的闭合有效隔离了热水钻孔和冰下湖,从而避免热水钻用水对冰下湖湖水的潜在污染。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掌握了冰下湖清洁钻探取样的部分关键技术,但麒麟冰下湖科学钻探工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孙友宏强调,一个南极工作季,麒麟冰下湖钻探工程的有效工作时间仅为4050天,对无污染取样要求又极为严格,加上相关技术和装备多为国际上首次在南极大深度冰盖钻探中使用,如遇上南极环境恶劣,将使得钻探作业难上加难。为攻克相关技术难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极地钻探技术研究团队正与吉林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积极研发和测试清洁热水钻、洁净可回收式热融探测器、过程污染监控和现场测试分析等技术与装备,为今后揭开南极麒麟冰下湖的生命奥秘提供坚实支撑。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南极洲的冰川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南极洲的冰川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MARUM-MeBo70 在阿蒙森海海底着陆的渲染图。图片来源:MARUM - 不莱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中心/Martin Künsting近年来,全球变暖在南极冰原上留下了印记。南极洲"永恒"冰层的融化速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快,尤其是在南极洲西部。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发现,其根源可能在于冰川的形成:钻芯沉积物样本结合复杂的气候和冰盖模型显示,南极洲的永久冰川大约始于 3400 万年前。然而,冰川作用并不像之前假设的那样覆盖整个南极大陆,而是局限于南极大陆的东部地区(东南极洲)。直到至少 700 万年后,冰才得以向南极西部海岸推进。正如研究人员在著名的 《科学》杂志上描述的那样,新研究的结果表明,南极洲东部和西部对外界压力的反应大相径庭。内松岛湾的 RV Polarstern 号。图片来源:英国南极调查局 / R. La大约 3400 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根本的气候转变,至今仍影响着全球气候状况:从没有或很少有大陆冰积聚的温室世界转变为有大片永久冰川地区的冰屋世界。在此期间,南极冰盖逐渐形成。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和主要地区的样本,特别是南极洲西部的样本,人们还不知道冰盖是如何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尤其是在哪里形成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AWI)的研究人员与英国南极调查局、海德堡大学、诺森比亚大学(英国)和不来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中心(MARUM)的同事们一起,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讨论海底钻井平台 MARUM-MeBo70 的钻探过程。图片来源:IODP / Thomas Ronge研究人员利用 MARUM-MeBo70 海底钻机在南极洲西部阿蒙森海沿岸的松岛冰川和斯韦特斯冰川近海位置取回了一个钻芯,根据这个钻芯,他们首次确定了冰雪南极大陆的早期历史。令人惊讶的是,在南极冰川作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该地区没有发现任何冰存在的迹象。领导研究小组的南极洲大学地质学家约翰-克莱格斯博士说:"这意味着,大规模、永久性的第一次冰川期一定是从南极洲东部的某个地方开始的。这是因为南极洲西部在第一次冰川最盛时期一直没有冰。此时,南极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仍被茂密的阔叶林覆盖,气候凉爽温润,因此无法结冰。"松岛湾一座巨大冰山前的 RV Polarstern 号。图片来源: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Johann为了更好地了解南极洲第一块永久冰是在哪里形成的,南极洲大气研究所的古气候建模人员将新获得的数据与现有的气温和水温数据以及冰的出现情况结合起来。"模拟结果支持了地质学家的独特岩芯结果,"AWI 的古气候建模师 Gerrit Lohmann 教授博士说。"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第一次南极冰川期的认识"。根据这项研究,只有在南极东部北维多利亚陆地的沿海地区才具备形成永久冰的基本气候条件。在这里,潮湿的气团到达了强烈上升的横贯南极山脉这是形成永久积雪和随后形成冰盖的理想条件。冰盖从这里迅速扩展到南极东部腹地。PS104_21-3 号岩心钻探期间 MARUM-MeBo70 控制室的场景。图片来源:IODP / Thomas Ronge然而,冰层到达南极洲西部还需要一段时间:"直到大约 700 万年后,冰层才有条件向南极洲西部海岸推进,"南极洲大气研究所的古气候建模人员汉娜-克纳尔解释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冰层推进到覆盖南极洲西部之前,天气必须变得多么寒冷,而当时南极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已经低于海平面"。调查还令人印象深刻地表明,南极冰原的两个区域对外部影响和基本气候变化的反应是多么不同。Johann Klages 补充说:"即使是轻微的变暖,也足以导致南极洲西部的冰层再次融化,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国际研究小组的发现对于理解从温室气候到当前冰室气候的极端气候转变至关重要。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还提供了新的见解,使气候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永久冰川地区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动力学,即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如约翰-克拉茨所说:"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面临如此根本性的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借助 2017 年在南极洲西部的"Polarstern"号科考船 PS104 考察期间取回的独特钻芯,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不莱梅 MARUM 公司开发的 MARUM-MeBo70 钻机是首次在南极洲使用。南极西部松岛冰川和斯维斯冰川附近的海底非常坚硬,以前无法使用传统钻探方法钻探到深层沉积物。MARUM-MeBo70 有一个旋转刀头,因此可以钻入海床约 10 米并取回样本。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海南大学密码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项目】

【海南大学密码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项目】 近日,海南大学密码学院教授曹春杰牵头,联合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科研团队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项目获得立项批复。 该项目在海南落地实施,并开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政务民生、社会治理等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将有利于推动海南自贸港开放环境下区块链应用生态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区块链监管技术的创新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封面图片

人工智能发现南极冰架上的融水比原来多一倍

人工智能发现南极冰架上的融水比原来多一倍 流入南大洋的特雷西-特雷门楚斯冰架上汇集的融水和泥泞。图片来源:包含经过修改的哥白尼哨兵数据[2018],由 Rebecca Dell 处理在盛夏时节,南极冰架上一半以上的融水都是雪泥被水浸泡过的雪,但区域气候模型中却很少考虑到这一点。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绘制了南极冰架上的雪泥地图,发现57%的融水以雪泥的形式存在,其余的融水则存在于地表池塘和湖泊中。巴赫冰架上汇集的融水和淤泥。资料来源:包含经修改的哥白尼哨兵数据[2023],由 Rebecca Dell 处理随着气候变暖,冰架表面会形成更多的融水,冰架是南极洲周围的浮冰,起着抵御内陆冰川冰雪的作用。融水增加会导致冰架不稳定或坍塌,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研究人员还发现,泥泞和汇集的融水导致的融水形成量是标准气候模型预测的 2.8 倍,因为泥泞和汇集的融水比冰或雪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这些结果今天(6月27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可能会对冰架稳定性和海平面上升产生深远影响。每年夏天,随着天气转暖,南极洲浮冰架表面都会积水。以前的研究表明,表面融水湖会导致冰架断裂和坍塌,因为水的重量会使冰弯曲或断裂。然而,冰泥在冰架稳定性方面的作用却更难确定。第一作者、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SPRI)的丽贝卡-戴尔(Rebecca Dell)博士说:"我们可以利用卫星图像绘制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融水湖,但很难绘制冰泥,因为从卫星上看,冰泥看起来像其他东西,比如云的阴影。但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我们可以超越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更清晰地了解淤泥对南极洲冰层的影响。"尼夫利森冰架上汇集的融水和冰泥。图片来源:包含经修改的哥白尼哨兵数据[2020],由丽贝卡-德尔处理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陆地卫星8号(Landsat 8)卫星的光学数据,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获得了2013年至2021年期间57个南极冰架上泥泞和融水湖的月度记录。戴尔说:"机器学习使我们能够利用卫星提供的更多信息,因为它可以使用比人眼所能看到的更多波长的光。这让我们能够确定哪些是泥泞,哪些不是泥泞,然后我们就可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在整个大陆上快速识别泥泞。"同样来自 SPRI 的合著者伊恩-威利斯(Ian Willis)教授说:"我们有兴趣了解南极夏季有多少淤泥,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人员利用他们的机器学习模型发现,在南极夏季1月份的高峰期,南极洲冰架上一半以上(57%)的融水都是淤泥,其余43%是融水湖。戴尔说:"在南极洲的所有大型冰架上,这些泥浆从未被大规模测绘过,因此在此之前,超过一半的地表融水都被忽视了。这对水力断裂过程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融水的重量会在冰层中产生或扩大裂缝。"融水会影响南极海岸线附近浮冰架的稳定性。随着气候变暖,南极洲的融化速度加快,融水无论是以湖泊还是泥泞的形式都会进入冰层的裂缝,导致裂缝变大。这会造成冰架断裂,并可能导致脆弱的冰架坍塌,进而使内陆冰川的冰溢入海洋,造成海平面上升。威利斯说:"由于泥浆比融水更坚固,它不会像湖水那样造成水力断裂,但这绝对是我们在试图预测冰架如何或是否会坍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泥泞对水力断裂的潜在影响外,它对融化率也有很大影响。由于泥泞和湖泊的白色程度低于雪或冰,它们从太阳中吸收的热量更多,导致融雪量增加。气候模型目前没有考虑到这种额外的融化,这可能导致对冰原融化和冰架稳定性的预测被低估。戴尔说:"我很惊讶气候模型中对这些融水的考虑如此之少。"作为科学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总是希望改进我们的模型,使其尽可能准确。""未来,南极洲目前没有水或泥泞的地方很可能会开始发生变化,"威利斯说。"随着气候继续变暖,将会出现更多的融化现象,这可能会对冰的稳定性和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冰芯研究揭示了8000年前南极洲的突然崩溃

冰芯研究揭示了8000年前南极洲的突然崩溃 冰芯中的证据显示,在一个地方,南极西部冰层在短短不到 200 年的时间里变薄了 450 米,超过了帝国大厦的高度。资料来源:剑桥大学/英国南极调查局这是在南极洲任何地方首次发现冰层快速流失的证据。科学家们担心,如今不断升高的气温可能会在未来破坏南极西部冰原部分地区的稳定,从而有可能越过临界点,引发失控崩塌。今天(2月8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揭示了如果气温继续飙升,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会有多快。新研究的资深作者、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埃里克-沃尔夫(Eric Wolff)教授说:"我们现在有了直接证据,证明这片冰原在过去曾遭受过快速的冰层流失。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我们的模型预测中,如果这片冰原的部分地区变得不稳定,这种情况可能会再次发生。"钻探帐篷内,工程师和科学家在钻探间隙将钻头内筒与外筒分开。图片来源:剑桥大学/英国南极调查局南极冰原从西到东包含的淡水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 57 米。南极西部冰原被认为特别脆弱,因为它的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基岩上。模型预测表明,南极西部冰原的大部分可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消失,导致海平面上升。不过,冰层消失的确切时间和速度尚不确定。历史背景和现代意义训练冰盖模型以做出更好预测的方法之一,是向它们提供地球历史上变暖时期冰层流失的数据。在 2 万年前末次冰河时期的顶峰,南极冰层覆盖的面积比现在更大。随着地球的解冻和气温的缓慢上升,南极西部冰原收缩到现在的范围。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英国南极调查局的伊泽贝尔-罗威尔博士说:"我们想知道在末次冰河时期末期,南极西部冰原发生了什么,当时地球的气温正在上升,尽管上升速度比目前的人为变暖要慢。利用冰芯,我们可以回到那个时代,估算冰盖的厚度和范围。"钻井和生活帐篷。图片来源:埃里克-沃尔夫冰芯是由冰层组成的,这些冰层在降雪时形成,然后经过数千年的埋藏和压实成为冰晶。每个冰层中都有古代空气和污染物的气泡,这些气泡与每年的降雪混合在一起,为气候和冰层范围的变化提供了线索。研究人员于 2019 年钻取了 651 米长的冰芯。这个冰丘位于冰原的边缘,靠近接地冰流入漂浮的龙恩冰架的位置。将冰芯在零下20摄氏度运回剑桥后,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分析,以重建冰层厚度。首先,他们测量了稳定水同位素,这表明了降雪时的温度。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因此他们能够将较高的温度等同于较低、较薄的冰层。他们还测量了困在冰层中的气泡的压力。与温度一样,气压也会随海拔高度而发生系统性变化。地势较低、较薄的冰层中含有压力较高的气泡。这些测量结果告诉他们,8000 年前冰层迅速变薄。沃尔夫说:"一旦冰层变薄,它就会迅速缩小。这显然是一个临界点一个失控的过程。"他们认为,南极西部冰原通常位于基岩上,暖水进入冰原边缘下方可能是导致冰层变薄的原因。这很可能使一部分冰层脱离了基岩,使其突然漂浮起来,形成了现在的龙恩冰架。这使得邻近的冰隆不再受地面冰层的限制,迅速变薄。研究人员还发现,冰层中的钠(来源于海雾中的盐)含量在冰层变薄约 300 年后有所增加。这告诉他们,冰层变薄后,冰架向后收缩,使海洋距离他们的研究地点更近了数百公里。罗威尔说:"我们从模型中已经知道,冰层大约在这个时候变薄,但日期并不确定。冰盖模型将冰层后退的时间定位在 1.2 万年到 5000 年之间,但无法说明后退的速度有多快。我们现在有了一个非常精确的日期观测数据,可以将其纳入改进后的模型中。"尽管南极西部冰原在 8000 年前迅速后退,但当它达到目前的大致范围时,就趋于稳定了。沃尔夫说:"现在的关键是要弄清额外的温暖是否会破坏冰层的稳定,导致它再次开始后退。"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介绍,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