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即巨人 韦伯望远镜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过程

幼年即巨人 韦伯望远镜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过程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服役的第一年里,在我们夜空的一个极小区域里发现了一堆小红点,这可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通过老式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眼睛",这些天体与普通星系无法区分。"JWST并不是为这一特定目的而开发的,但它帮助我们确定了在宇宙遥远的过去发现的微弱的小红点是质量极大的黑洞的小型版本。这些特殊的天体可能会改变我们对黑洞起源的看法,"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助理教授乔瑞特-马特希(Jorryt Matthee)说。"目前的发现可能会让我们离解答天文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更近一步: 根据目前的模型,早期宇宙中的一些超大质量黑洞只是生长得'太快'了。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巨型类星体和小红点。NASA/ESA/CSA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NIRCam拍摄的发光类星体J1148+5251的照片,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100亿太阳质量的活跃超大质量黑洞。类星体的光是橙色的星状光源,有六个清晰的衍射尖峰,是在 130 亿年前发出的。年轻宇宙中存在如此巨大的黑洞,对黑洞和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与此同时,图像还捕捉到了小的点状红色物体,即所谓的小红点。几乎每一张 JWST 的深空图像中都会出现几个这样的天体。与类星体 J1148+5251 一样,这些天体发出的光(在这些情况下是 125 亿年前发出的)也是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不过,这些黑洞的质量要低一百到一千倍,而且被尘埃严重遮挡(使其呈现红色)。这些小红点可能代表了处于类星体发光阶段之前的演化阶段的星系,因此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超大质量黑洞在遥远星系中的形成和作用。该图像是 EIGER 项目的一部分。资料来源:NASA、ESA、CSA、J. Matthee(ISTA)、R. Mackenzie(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 Kashino(日本国家天文台)、S. Lilly(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宇宙的不归点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黑洞是一种数学奇观,直到它们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些奇特的宇宙无底洞可能具有如此紧凑的质量和强大的引力,以至于任何东西都无法逃脱它们的吸引力它们吸进任何东西,包括宇宙尘埃、行星和恒星,并使其周围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变形,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脱。爱因斯坦一个多世纪前发表的广义相对论预言,黑洞可以有任何质量。其中一些最引人入胜的黑洞是超大质量黑洞(SMBHs),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天体物理学家一致认为,几乎每个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 A* 是银河系中心的一个 SMBH,其质量是太阳的 400 多万倍,这一证据获得了 202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质量太大,不可能存在然而,并非所有的 SMBH 都是一样的。人马座 A* 可以比作一座沉睡的火山,而有些 SMBH 则通过吞噬天文数字级的物质而极速增长。因此,它们变得非常明亮,直到不断膨胀的宇宙边缘都能观测到它们。这些 SMBH 被称为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的天体之一。"类星体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中的一些似乎质量过大,从观测类星体的宇宙年龄来看质量太大。我们称它们为'问题类星体',"Matthee说。"如果我们考虑到类星体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爆炸而且我们从一般物理定律中知道了它们的最大增长速度,那么其中一些类星体的增长速度看起来超过了可能的范围。这就好比一个五岁的孩子长到了两米高。"他解释说。SMBH的生长速度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还要快吗?或者它们的形成方式不同?Jorryt Matthee,奥地利科技研究所(ISTA)助理教授巨型宇宙怪兽的小型版本现在,Matthee 和他的同事们确定了在 JWST 图像中以小红点形式出现的天体群。同时,他们还证明这些天体是 SMBH,但不是质量过大的 SMBH。确定这些天体是SMBH的关键在于探测到了具有宽线剖面的Hα光谱发射线。Hα 线是可见光深红色区域的光谱线,是氢原子受热时发出的。光谱的宽度可追踪气体的运动。"Hα线的基底越宽,气体的速度就越高。因此,这些光谱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小的气体云,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并围绕着像 SMBH 这样质量非常大的东西运行,"Matthee 说。然而,这些小红点并不是在超大质量 SMBH 中发现的巨大宇宙怪兽。"'问题类星体'是蓝色的,非常明亮,质量是太阳的数十亿倍,而小红点更像是'类星体宝宝'。它们的质量介于一千万到一亿个太阳质量之间。此外,它们呈现红色是因为它们布满了尘埃。灰尘遮住了黑洞,使颜色变红,"Matthee 说。但最终,从黑洞中流出的气体将刺破尘茧,巨行星将从这些小红点中演化出来。因此,这位 ISTA 天体物理学家和他的团队认为,这些小红点是巨型蓝色 SMBH 的红色小版本,处于问题类星体出现之前的阶段。"更详细地研究超大质量SMBH的婴儿版,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类星体是如何存在的。"一项"突破性"技术Matthee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找到婴儿类星体,要归功于EIGER(再电离纪元中的发射线星系和星系间气体)和FRESCO(第一再电离纪元光谱完整观测)合作项目获得的数据集。这些都是Matthee参与的一个大型和一个中型 JWST 计划。去年12月,《物理世界》杂志将EIGER列为2023年年度十大突破之一。"EIGER旨在专门研究罕见的蓝色超大质量类星体及其环境。它并不是为了寻找小红点而设计的。但我们在同一个数据集中偶然发现了它们。这是因为,通过使用 JWST 的近红外相机,EIGER 获取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发射光谱,"Matthee 说。"如果你竖起食指并完全伸直手臂,我们探索的夜空区域大约相当于你指甲表面的二十分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可能只触及了表面。"Matthee相信,目前的研究将开辟许多途径,并有助于回答一些有关宇宙的重大问题。"黑洞和 SMBH 可能是宇宙中最有趣的东西。很难解释它们为什么存在,但它们确实存在。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帮助我们揭开宇宙最大的神秘面纱之一。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韦伯望远镜的"红外之眼"以生动的细节揭示黑洞奥秘

韦伯望远镜的"红外之眼"以生动的细节揭示黑洞奥秘 这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类星体 RX J1131-1231 的图像突出显示了引力透镜的作用,它放大了类星体,从而可以对其特性和周围的暗物质进行详细研究。X 射线辐射表明黑洞正在快速旋转,很可能是由于星系合并造成的。资料来源:ESA/Webb、NASA & CSA、A. Nierenberg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透镜效果最好的类星体之一,因为前景星系将背景类星体的图像涂抹成了一个明亮的弧形,并形成了该天体的四幅图像。引力透镜最早是由爱因斯坦预测的,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研究遥远类星体中靠近黑洞的区域,它就像一个天然望远镜,可以放大这些光源发出的光。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会扭曲自身周围的空间,质量越大,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在质量非常大的天体(如星系)周围,经过附近的光线会沿着这种扭曲的空间移动,看起来会明显偏离原来的轨迹。引力透镜的后果之一是它可以放大遥远的天体,让天文学家研究那些原本过于暗淡或遥远的天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了位于 60 亿光年之外的类星体 RX J1131-1231 的图像,展示了引力透镜的效果,将遥远的类星体放大成一个明亮的弧线和多幅图像。图片来源:ESA/Webb、NASA & CSA、A. Nierenberg对类星体发出的 X 射线进行测量,可以显示中心黑洞的旋转速度,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关黑洞如何随时间增长的重要线索。例如,如果黑洞主要是通过星系间的碰撞和合并成长起来的,那么它应该在一个稳定的圆盘中积累物质,而来自圆盘的新物质的稳定供应应该会导致黑洞快速旋转。另一方面,如果黑洞是通过许多小的吸积事件成长起来的,它就会从随机的方向积累物质。观测结果表明,这个特殊类星体中的黑洞旋转速度超过光速的一半,这表明这个黑洞是通过合并而生长的,而不是从不同方向吸积物质。这张照片是用韦伯望远镜的中红外成像仪(MIRI)拍摄的,是暗物质研究观测计划的一部分。暗物质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占宇宙质量的大部分。韦伯望远镜对类星体的观测使天文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小尺度探测暗物质的性质。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韦伯望远镜探测到迄今发现最远的活跃超大质量黑洞

韦伯望远镜探测到迄今发现最远的活跃超大质量黑洞 科学家们利用韦伯望远镜对GN-z11进行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诱人的证据,证明在这个偏远星系的外围存在着群体III恒星。这些难以捉摸的恒星是宇宙中第一批发光的恒星,纯粹由氢和氦组成。虽然从未对这类恒星进行过明确的探测,但科学家们知道它们一定存在。现在,有了韦伯望远镜,发现它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了。这幅由韦伯的近红外相机(NIRCam)仪器拍摄的图像显示了 GOODS-North 星系场的一部分。右下方的拉线突出显示了GN-z11星系,它出现的时间距离宇宙大爆炸刚刚过去4.3亿年。图像显示了一个延伸部分,追踪着 GN-z11 宿主星系,以及一个中心源,其颜色与黑洞周围吸积盘的颜色一致。资料来源:NASA、ESA、CSA、STScI、Brant Robertson(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Ben Johnson(剑桥大学天文学院)、Sandro Tacchella(剑桥大学)、Marcia Rieke(亚利桑那大学)、Daniel Eisenstein(剑桥大学天文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两个研究小组深入时空,研究了异常明亮的星系 GN-z11。这个星系最初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的,它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年轻、最遥远的星系之一,它是如此明亮,以至于科学家们都很难理解其中的原因。现在,GN-z11 透露了它的一些秘密。一个利用韦伯望远镜研究 GN-z11 的小组发现了第一个明确的证据,证明该星系的中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正在快速吸积物质。他们的发现使这个星系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远的活跃超大质量黑洞。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卡弗里宇宙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罗伯托-马约利诺解释说:"我们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常见的极致密气体。这些是GN-z11所在的黑洞正在吞噬物质的第一个明确信号。"利用韦伯望远镜,研究小组还发现了通常在吸积型超大质量黑洞附近观测到的电离化学元素的迹象。此外,他们还发现该星系正在释放出一股非常强大的风。这种高速风通常是由与剧烈吸积的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过程驱动的。同样来自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卡弗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汉娜-于布勒(Hannah Übler)说:"韦伯的近红外相机(NIRCam)发现了一个延伸部分,它追踪着宿主星系,以及一个中央紧凑源,其颜色与黑洞周围吸积盘的颜色一致。"这些证据共同表明,GN-z11 内有一个 200 万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它正处于吞噬物质的非常活跃阶段,这也是它如此明亮的原因。第二个小组也是由马约利诺领导的,他们利用韦伯望远镜的近红外摄谱仪(NIRSpec),在围绕着GN-z11的光环中发现了一个气态氦团。马约利诺说:"除了氦之外,我们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这表明这个团块一定是相当原始的。这是理论和模拟在这些时代特别大质量星系附近所预料到的在光晕中应该有原始气体的小块存留,这些气体可能会坍缩并形成群体III星团。"寻找前所未见的第三族群恒星几乎完全由氢和氦形成的第一代恒星是现代天体物理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些恒星预计质量很大、光度很强、温度很高。它们的预期特征是存在电离氦,而不存在比氦重的化学元素。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标志着宇宙历史的根本性转变,在此期间,宇宙从黑暗和相对简单的状态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高度结构化和复杂的环境。在未来的韦伯观测中,Maiolino、Übler 和他们的团队将对 GN-z11 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希望加强对可能正在其光环中形成的 Population III 恒星的研究。《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已接受发表关于GN-z11光环中原始气体团块的研究成果。对GN-z11黑洞的研究结果于2024年1月1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些数据是作为JWST高级深河外星系巡天(JADES)的一部分获得的,JADES是NIRCam和NIRSpec团队的一个联合项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太空科学观测站。韦伯正在揭开太阳系的神秘面纱,眺望其他恒星周围的遥远世界,探索宇宙的神秘结构和起源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韦伯望远镜是一项国际计划,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其合作伙伴包括欧洲航天局(ESA)和加拿大航天局(Canadian Space Agency)。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最亮的类星体J059-4351 由每天吞噬一个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

天文学家发现最亮的类星体J059-4351 由每天吞噬一个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 这幅艺术家印象图显示的是破纪录的类星体 J059-4351,它是一个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由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驱动。通过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我们发现这个类星体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宇宙中最亮的天体。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正在吸积周围的物质,它的质量是太阳的 170 亿倍,并且每天以相当于一个太阳的速度在增长,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已知的增长速度最快的黑洞。图片来源:ESO/M.科恩梅瑟类星体是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这颗破纪录的类星体中的黑洞质量每天以相当于一个太阳的速度增长,是迄今为止增长速度最快的黑洞。类星体的黑洞从周围环境中收集物质,这个过程能量巨大,会发出大量的光。因此,类星体是我们天空中最亮的一些天体,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甚至可以看到遥远的类星体。一般来说,最亮的类星体代表着增长最快的超大质量黑洞。天文学家已经确定了迄今观测到的最亮类星体的特征,它是由增长最快的黑洞驱动的。这个黑洞的质量每天以相当于一个太阳的速度增长。被拉向这个黑洞的物质形成了一个直径为 7 光年的圆盘大约是太阳到海王星轨道距离的 15000 倍。资料来源:欧洲南方天文台"我们发现了迄今所知增长最快的黑洞。它的质量为170亿个太阳,每天吃掉一个以上的太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天文学家、今天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说:"这使它成为已知宇宙中最亮的天体。这颗类星体被称为 J0529-4351,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它的光需要 120 多亿年才能到达我们这里。"J0529-4351发出的能量是太阳的500万亿倍。"所有这些光都来自一个直径达7光年的热吸积盘这一定是宇宙中最大的吸积盘,"ANU博士生兼合著者塞缪尔-赖(Samuel Lai)说。7光年大约是太阳到海王星轨道距离的15000倍。这张图片显示了破纪录的类星体 J0529-4351 所在的天空区域。通过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我们发现这颗类星体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宇宙中最亮的天体。这张照片是根据数字化巡天 2 的部分图像制作的,插图显示了暗能量巡天图像中类星体的位置。图片来源:ESO/数字化巡天 2/暗能量巡天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破纪录的类星体竟然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直到今天,它仍然不为人知,而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多余一百万个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的类星体。"合著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弗-昂肯(Christopher Onken)说。这个天体早在1980年就出现在ESO施密特南天巡天的图像中,但直到几十年后才被确认为类星体。寻找类星体需要从大面积天空中获取精确的观测数据。由此产生的数据集非常庞大,研究人员通常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来分析这些数据集,并将类星体与其他天体区分开来。然而,这些模型是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这就把潜在的候选天体限制在了与已知天体相似的天体上。如果一个新的类星体比之前观测到的任何其他类星体都更亮,程序可能会拒绝它,而将其归类为距离地球不太遥远的恒星。这幅艺术家印象图显示的是类星体 J0529-4351,它是一个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由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驱动。图片来源:ESO/M.Kornmesser此前来自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的数据进行的自动分析认为J0529-4351太亮,不可能是类星体,而认为它是一颗恒星。去年,研究人员利用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的ANU 2.3米望远镜进行观测,确定它是一颗遥远的类星体。然而,要发现它是迄今观测到的最亮的类星体,需要更大的望远镜和更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欧洲南方天文台 VLT上的 X-shooter 摄谱仪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这个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增长最快的黑洞也将成为欧洲南方天文台 VLT 干涉仪(VLTI)GRAVITY+ 升级的完美目标,该干涉仪旨在精确测量黑洞的质量,包括那些远离地球的黑洞。此外,欧洲南方天文台正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建造的 39 米望远镜极大型望远镜(ELT),将使识别和描述这类难以捉摸的天体变得更加可行。这段视频将带领我们从银河系远眺天空,来到类星体 J0529-4351,这是一个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位于 Pictor 星座方向。视频的最后是艺术家对这个破纪录天体的印象;其他所有画面都是真实的天文图像。图片来源:ESO/N.Risinger ()/Digitized Sky Survey 2/Dark Energy Survey/M.Kornmesser.音乐:Astral ElectronicAstral Electronic寻找和研究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可以揭示早期宇宙的一些奥秘,包括它们及其宿主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但这并不是沃尔夫寻找它们的唯一原因。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喜欢追逐的感觉。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我都会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玩着寻宝游戏,现在我把我从那时起学到的一切都带到了桌面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十亿年形成类星体

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十亿年形成类星体 早期宇宙中似乎不可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这已经是个问题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更早的超大质量黑洞星系,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在最新的例子中,研究人员利用韦伯望远镜描述了一个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类星体,它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大约7.5亿年。它看起来正常得令人震惊。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的天体,由主动进食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能量。它们周围的星系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使它们形成了明亮的吸积盘和强大的喷流,两者都会释放出大量的辐射。它们通常有一部分被尘埃笼罩,尘埃吸收了黑洞释放的部分能量后会发光。这些类星体发出的辐射量非常大,最终会把附近的一些物质完全赶出星系。因此,早期宇宙中存在的这些特征将告诉我们,超大质量黑洞不仅存在于早期宇宙中,而且还与星系融为一体,就像近代的星系一样。但是要研究它们却非常困难。首先,我们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并不多;只有九颗类星体可以追溯到 8 亿年前的宇宙。由于距离太远,很难分辨出它们的特征,而且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将许多元素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带到了红外线深处。然而,韦伯望远镜是专门为探测早期宇宙中的天体而设计的,它对这种辐射出现的红外线波长非常敏感。因此,新的研究是基于将韦伯望远镜对准九个早期类星体中第一个被发现的类星体J1120+0641。它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或者至少很像宇宙历史上最近时期的类星体。研究人员对类星体产生的连续辐射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明显迹象表明,类星体被嵌入了一个炙热的、布满尘埃的物质甜甜圈中,就像在后来的类星体中看到的那样。这种尘埃的温度略高于一些较新的类星体,但这似乎是这些天体在宇宙历史早期阶段的共同特征。来自吸积盘的辐射在发射光谱中也很明显。通过各种方法估算出的黑洞质量值是太阳质量的109倍,这显然是超大质量黑洞的范畴。还有证据表明,从某些辐射的轻微蓝移来看,类星体正在以大约每秒 350 公里的速度向外喷射物质。有几个奇怪的现象。一是物质似乎还在以每秒约 300 公里的速度向内坠落。这可能是由于吸积盘中的物质远离我们而旋转造成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吸积盘的另一侧向我们旋转的物质也应该与之相匹配。这种现象在非常早期的类星体中也曾出现过几次,但研究人员承认这种效应的物理起源尚不清楚。他们提出的一种解释是,整个类星体都在移动,由于早先与另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合并,类星体被震出了星系中心的位置。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高度电离碳的外流速度也非常快,大约是类星体后期外流速度的两倍。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但也没有任何解释。尽管有些奇怪,但这个天体看起来很像近代的类星体,观测结果表明,尘埃环和(吸积盘)的复杂结构可以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 760 Myr 的时间内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建立起来。同样,这也是个问题,因为它表明在宇宙历史的早期,就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与其宿主星系融为一体。黑洞要想达到这里所看到的大小,就必须突破所谓的"爱丁顿极限"在产生的辐射驱赶掉邻近的物质、掐断黑洞的食物供应之前,黑洞所能吸入的物质数量。这说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些天体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摄取的物质远远超过了爱丁顿极限这是我们没有观测到的,而且这颗类星体也绝对不是这样。另一种可能是,它们一开始的质量就很大(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04倍),并以更合理的速度不断进食。但我们并不清楚这么大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早期宇宙仍然是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地方。DOI:10.1038/s41550-024-02273-0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韦布望远镜定格最遥远黑洞合并事件

韦布望远镜定格最遥远黑洞合并事件 访问:NordVPN 立减 75% + 外加 3 个月时长 另有NordPass密码管理器 天文学家已在宇宙中的很多大质量星系(包括银河系)内,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这些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很可能对其所在星系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于这些黑洞是如何变得如此巨大,科学家仍然缺乏充分了解。在最新研究中,韦布空间望远镜为早期宇宙中黑洞的生长提供了新线索。最新研究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的汉娜·乌伯勒解释道,拥有活跃吸积物质的大质量黑洞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天文学家可以识别它们。但对于非常遥远的星系,比如最新研究中的星系,这些特征从地面无法观测到,只有韦布空间望远镜才能捕捉到。借助韦布空间望远镜,乌伯勒等人在黑洞附近发现了快速运动的稠密气体,以及由黑洞在吸积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的高温和高度电离气体,为两个星系及其大质量黑洞正在合并提供了证据。最新发现表明,合并是黑洞快速生长的重要途径,即使在宇宙黎明时期也是如此,大质量黑洞从一开始就在塑造星系的进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韦伯望远镜揭示了低质量星系在早期宇宙再电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韦伯望远镜揭示了低质量星系在早期宇宙再电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包括两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在内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光谱揭示了宇宙中被称为再电离时期的一些最初的可见光,该时期的动力来自最早的恒星和星系的到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拍摄的深场图像首次提供了超微弱星系的一瞥,研究人员将这些星系确定为引发宇宙再电离的天体的有力候选者。图片来源:Hakim Atek/索邦大学/JWST原始宇宙从黑暗到光明的过渡论文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助理教授乔尔-莱亚解释说,宇宙中的正常物质最初是一团炙热的浓雾,几乎完全由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组成。随着它的膨胀和冷却,孤质子和电子开始结合,第一次形成了中性氢。然后,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大约 5 亿至 9 亿年,在早期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中性氢开始再次分离成电离气体,从而促进了恒星和星系的诞生,并拨开了原始迷雾,使光线第一次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宇宙。莱亚说:"有一些东西开始向星际虚空泵送高能光子。这些光源就像宇宙灯塔,烧掉了中性氢的雾气。不管是什么,它的能量如此之大,如此持久,以至于整个宇宙都重新电离了。"通过分析年轻的低质量星系的光谱,科学家们证明,小型星系是引发宇宙再电离的"东西"的有力候选者,它们加热了周围致密的原始气体,并电离了曾经中性的氢。"如果宇宙中的其他低质量星系也像这些星系一样常见和充满能量,那么我们认为我们终于了解了照亮宇宙迷雾的灯塔,"莱亚说。"它们是许许多多微小星系中能量惊人的恒星"。早期宇宙中的大多数星系预计都相对较小,因此研究它们的频率和特性极其困难。由于 JWST 的灵敏度与 Abell 2744 星团的引力透镜效应(附近的星系就像宇宙放大镜,会扭曲空间并放大背景星系的光线)的独特结合,现在有可能确定宇宙最初十亿年期间小型星系的丰度及其电离特性。索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哈基姆-阿泰克(Hakim Atek)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我们发现,在宇宙再电离的这一时期,小星系的数量比大质量星系多出约一百比一。这些新的观测结果还显示,这些小星系产生了大量的电离光子,比通常假设的遥远星系的标准值高出四倍。这意味着,这些星系发出的电离光子总通量远远超过了再电离所需的阈值"。绘制宇宙演化图:未来方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领导了 UNCOVER 勘测的建模工作,该勘测以大型前景星系团为目标,这些星系团对更微小、更遥远的星系产生了透镜效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巡天中的所有小光点,以了解天体的特性以及它们可能的质量和距离。Leja解释说,这一分析随后被用来指导后来JWST更详细的观测,从而推动了这一发现。在这些发现之前,有一些假说指出了宇宙再电离的其他来源,如超大质量黑洞、质量超过10亿太阳质量的大星系和质量小于10亿太阳质量的小星系。研究人员说,由于低质量星系的光度较低,证实与低质量星系有关的假说尤其困难,但新发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证据,证明低质量星系在宇宙再电离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研究人员现在希望将这项研究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以确认他们分析的特定位置能够代表宇宙中星系的平均分布情况。除了再电离过程之外,他们的观测还提供了对早期恒星形成过程、星系如何从原始气体中产生以及它们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的深入了解。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