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华晨宝马们要变成历史的眼泪了?

为什么我觉得,华晨宝马们要变成历史的眼泪了? 大众的新车,ID.UNYX 与众。单说设计、参数和配置,这台车其实没啥太大的亮点。因为它其实是西雅特 Cupra Tavascan 的换壳, which is 大众 ID.5 的换壳,也就是轿跑版本的 ID.4 。所以,它就是个 ID.4 。虽说车子本身没啥意思,但它背后( 物理 )可是有着不得了的大事。大家注意看,这台车屁股上的厂牌名,不是咱们常见的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而是大众汽车。意思就,它是大众自己在国内造的。这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身边国外品牌的车型,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南北大众、南北丰田这些合资车;另一种是卖得贼贵的纯进口车,而且已经二三十年没变过了。为啥突然间,大众就能自己在国内造车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来看看这个中文的大众汽车是个啥。大伙可能不知道,除了一汽和上汽大众,2017 年的时候,大众还和江淮成立过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股权分配也是很常规的,各自 50% 。成立的第二年,他们就推出了新品牌思皓和第一台车 EX20 。看面相,这玩意主攻的明显是网约车的 ToB 市场。只可惜,因为价格太高、质量太差等原因,丫没攻进去……2020 年,因为一个巨大的政策变化,大众用 10 亿欧元收购了江淮 50% 的股份,顺便还把自己在江淮大众里头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了75 % ,对公司有了绝对的控制权。顺便,还把江淮大众的名字改成了大众汽车( 安徽 )有限公司。原先江淮大众的工厂,也被用来生产了西雅特 Cupra Tavascan 出口欧洲,最后就搞出了开头那个 ID.UNYX 。而这个巨大的政策变化,其实就是合资模式的放开。这个合资模式,基本就是和咱们的汽车工业一起长大的。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咱们发现,虽说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但当时国内的汽车工业体系,跟日本、欧美相比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与此同时,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买车,对车企来说也都是白花花的商机。所以,一边是咱们需要从先进体系里取经,另一边是海外车企想要进军国内市场,肯定直接就是一个亿拍即合。1983 和 1984 年,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先后成立。让当时还只有 -10 岁的差评君,第一次见到了吉普 213 和桑塔纳在大街上飞奔。场面相当震撼。之后几年,咱们非常熟悉的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五十铃等合资品牌开始扎堆出现,整出的车子,什么捷达、富康也是一个比一个经典。向上滑动到了 1994 年,眼看合资模式效果还不错,咱们就把它变成了白纸黑字的规定,并一路沿用到了 2018 年。生产汽车...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 50% ,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1994 )而我们前头说的合资模式放开,其实就发生在 2018 年。当时的发改委和商务部,一起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 2018 年版 ) 》。里头表示,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合资模式会分成几个阶段,慢慢取消:2018 年后,生产特种车辆和新能源车的企业能不受股权限制;2020 年后,做公交、大巴这种商用车可以不受限制;2022 年开始,所有乘用车限制解除,谁想来造都可以!直接就是一波版本的大更新。车企们的动作也很快,除了牵头提到的大众以外,很多能叫得上名字的车企也忙着搞起了去合资化的操作。完全独资的特斯拉就不说了,华晨宝马在 2022 年就变成了宝马持股 75% ;2021 年成立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里头大众和奥迪也持股了 60% ,对公司有控制权。北京奔驰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动作,但一直有消息表示奔驰想在里头增持。直接就是一波顺版本而行。要说为啥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合资政策现在突然就放开了,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继续用下去,估计也是弊大于利。大伙仔细想,合资模式有用的前提是国内的汽车工业刚起步,市场里也没啥竞争者的情况。咱们学技术,人家分蛋糕,两头都不耽误。到了现在,情况早已完全不同。国内的汽车工业体系已经成熟到只要钱够多,恒大都能攒出车的程度。竞争,也已经惨烈到车企天天倒闭的地步。而从理想 Mega 的身上就能看出来,不管一个牌子以前混的咋样,现在只要一个产品决策做的不到位,可能直接就会顺风变逆风。啥意思,生存的容错率贼低呗。但合资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合资双方的话语权一样,导致决策速度非常慢。毕竟持有的股权多少基本就等同于话语权的大小。五五开的股权占比,意见统一的时候还好,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听谁的就是个问题了。差评君认识的一个在各种车企里呆过的工程师朋友是这么跟我说的:大的战略规划,往往是中外博弈的结果。如果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没有一方可以拍板,最终就是相互扯皮,决策效率变低,导致错过很多机会。这一点从产品上看就相当明显。合资品牌现在的主销车型,比如大众的 ID ,宝马的 i3 和丰田的验证码,基本都是几年前发布的老车型。在国内新能源车型要么减配降价,要么增配换代了好几轮的时候,它们的产品却几乎没有变化。曾经还有传言,说某品牌为了往车机里加个小小的功能,愣是层层汇报,反复纠结了好几年。这谁顶得住?最多只能靠降价促销,象征性的反击一下。效果说实话,也真就一般。2.0 排量的马自达 3 价格都干到 10 万块钱以下了,也不见有多少人买单。销量不行,盈利肯定更是捉急。所以这两年时不时就是这个合资品牌裁员啦,那个合资品牌停工啦,有些甚至都要退出国内市场了。就感觉……也没啥合下去的必要了,干脆就把政策取消了。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从每家车企对放开合资要求的态度上,其实能大概看出各家对未来的规划是啥样的。按我的理解,直接果断放弃合资,自己单干的,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外企,很可能说明之前的队友有点拖后腿了。甭管往后会不会整出一些不那么保守的新花样,至少说明了这个牌子对未来是有想法的。比如:和_。大可以期待一下它们之后的新产品。还在留恋合资模式的,说明其中的一方或者俩人,是需要依仗队友的优势比如品牌认知、技术和地方政府对合资车企的补贴,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比如:_、和_。依我看啊,大概率是走不长久的。大伙儿细品一下可以填谁。当然,作为把合资品牌打到退游的 “ 罪魁祸首",合资政策的放开对于国内的众多新势力们来说,我觉得其实是继 ” 如何活下去 “ 以后的又一次大挑战。毕竟车圈淘汰赛本身就已经足够残酷了,本来以为已经退赛的外企们,马上又要重振旗鼓,用更激进的策略杀回来了。回到开头的大众 ID.UNYX ,你就说单看外观,这车哪有大众以前保守的样子,相当的帅气和年轻好吧。要是再和 ID.3 一样,整个香到不行的售价,甚至说直接引进更激进的 Cupra Tavascan ,可能还真能从新势力的手里抢走一批,甚至一大批客户。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这样的车型只会越来越多。之前都说海外车企们在国内船大难掉头,现在人家掉过来了,新势力们,准备好接招了吗?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上海一新能源车起火烧成空壳 官方通报:正在调查原因

上海一新能源车起火烧成空壳 官方通报:正在调查原因 市119指挥中心接警后立即调派消防救援力量到场进行处置,火灾经扑救熄灭。目前,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据媒体报道,起火车辆是一辆思皓E50A,指导价为15.29万~18.98万元。公开资料显示,思皓品牌创建于2018年4月24日,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合资成立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原名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布的全新品牌。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合资车全逃离中国?其实他们真把中国当家了

合资车全逃离中国?其实他们真把中国当家了 因为不论按照哪个统计口径来看,去年自主品牌造的汽车卖得比所有进口和合资车加起来都多,这可是历史上第一次。合资车企里,只有德系还算稳定,而日系以及美系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至于韩系、法系,苍天保佑,大概率明年就被并入到其它车系栏目里了吧。在这种势头下,合资车企跑路似乎成了常态。比如前两年的出走的雷诺,不再国产的 Jeep 、败逃的讴歌们。于是,不少网友调侃道:海外车企们几十年来,只要在国内注册一个合资公司,就想打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剩下的合资车企们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除了变卖自己的产能去帮忙代工以外,他们还想出了一条新路:“ 反向 ” 出口。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当年各大车企来国内成立合资企业,更多是看中国内的市场,在国内造车卖给中国人。可现在中国人不买账,花了这么多钱造了这么多生产线、厂房总不能空着吧,那干脆在中国造车卖往全世界。其实呢,这种反向出海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 2022 年,上汽通用累计整车出海销售量就已经突破 100 万辆了。不过在去年,这个趋势似乎和以往的主动出口不大一样。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说出要把中国工厂打造出全球化工厂、准备把合资品牌国产车型销往海外的品牌有:悦达起亚、东风雪铁龙、东风本田、北京现代等等。光这份名单,要不是提前和大家打了招呼,你可能都以为这是合资车企的 “ 死亡笔记 ” 。所以这些在国内市场的失意者,不约而同把目光看向海外,反而像是一份高情商的 “ 投降声明 ” 。其中, Stellantis 集团打算把神龙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与 Stellantis 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打造成整车和零部件全球出口业务中心,随后就把标致 408X 卖到了越南。而在这之前,凡尔赛 C5 X 在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的销量就已经接近 2 万辆了。广汽本田则是从去年 4 月宣布开启整车出口业务,反手就把国内增城工厂产的奥德赛卖回了日本老家, 8 个月销量就突破了 2 万辆……而像做得好的像悦达起亚,已经靠这个生意赚了不少了。他们去年一年拢共卖了 16 多万辆车,结果整车出口占比超过了一半……尝到了甜头的悦达起亚就放出话来,到 2026 年,实现盐城工厂的年出口规模提升至 20 万辆以上,前不久又改口成了全面向年产销 30 万台发起总攻。是不是很久都没看到合资车企们有这么多动作了?不过说来也正常,毕竟合资车企们这几年过得实在憋屈。我们就拿二三线的合资商长安福特为例,2016 年的长安福特净利润高达 180 多亿,而到了 2022 年却亏损了 24.49 亿元。关于这些合资商在新能源浪潮里的掉队的故事,大家看的也挺多的了。脖子哥只想说,虽然也有不少头部厂商在努力尝试转型,但实际上无论是产品力、性价比和口碑等等方面,和国产一线品牌还是有差距。更不要提这些二三线、三四线的合资车企,所以跑路了一堆,剩下的估计也不怎么指望在国内市场翻盘了。放弃国内不意味着都投降了,从躺着赚钱到亏麻,这些车企们肯定是想着找补回来。那么出海就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了。合资车企们选择出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车在海外没有国内那么受欢迎。从国内视角看,电动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大家都快卷疯了。但国际范围里,有大片的国家和地区对电车没那么感冒,以至于目前看来,全世界一半的电车都卖到了中国。所以当海外消费者还是更喜欢油车的时候,这些合资企业倒腾倒腾出海还能缓口气。另一个原因就是,像我们国产车出海常见的几个问题就是国际化经验不足、世界范围内的品牌认可度不高等等。这些恰恰就是合资车企与生俱来的优势。就像在 2022 年,我国国内车企出口最多的是上汽集团,而它卖的最好的就是 MG 。究其原因,不就是很多外国人,至今还以为 MG 是英国牌子吗?所以,论国际化、品牌认可度这些,合资企业扬长避短走海外路线,似乎还挺明智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能够拥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就没几个,能像中国这样拥有完整、低价和方便的汽车工业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就曾表示,将中国定位起亚的全球出口基地,除了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之外,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把中国当成主要根据地,在中国造车更有优势。那把中国当成全球工厂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哪怕经过物流、关税等等溢价后,中国造的合资车出海还是足够便宜,依旧能够让他们赚到足够的钱。就拿前面提到的东风标志 408X 为例,这车在国内卖 14.57 万,在一众价格屠夫面前还被挑三拣四,一年才卖了 4000 多辆。可当它以 30 万的价格在越南上市的时候,越南人民甚至还觉得性价比很不错。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么看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优质汽车生产链的成熟度还在持续上分。不仅自主品牌出海吃到了这波红利,就连合资品牌也能靠这个继续在牌桌上搏一搏。当年小米凭借着国内的数码供应链,喊出了 “ 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 ” 。脖子哥总觉得,我们自主品牌靠着国内的汽车供应链,对着全世界喊出 “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 也是早晚的事儿。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晨宝马与梅赛德斯·奔驰合资企业获市监总局无条件批准

华晨宝马与梅赛德斯·奔驰合资企业获市监总局无条件批准 据悉,2023年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该公司成立后,将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而首批充电站将在2024年内正式在国内汇总带你的新能源汽车城市开启运营,随后将逐渐覆盖全国的其他城市以及地区。官方表示,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将利用其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充电运营经验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洞察,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快速、便捷、可靠的充电解决方案。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俄罗斯市场上几乎没有了新的大众汽车、起亚汽车、斯柯达汽车、雷诺汽车、现代汽车和丰田汽车。情况最严重的是奥迪、大众(途锐)、宝马和

俄罗斯市场上几乎没有了新的大众汽车、起亚汽车、斯柯达汽车、雷诺汽车、现代汽车和丰田汽车。情况最严重的是奥迪、大众(途锐)、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 “今天,大多数仓库的库存包括中国和国产的新车和电动车。最受欢迎的品牌是拉达、奇瑞、哈弗、Exeed 和长安,Moskvich、Omoda、Evolute 越来越受欢迎,”经销商报告说。

封面图片

上汽被迫与印企合资 印度又来搞事情了?

上汽被迫与印企合资 印度又来搞事情了? 而且连具体的发展规划都已经定好了,公司年产能会从今年的 10 万台,拓展到 30 万台,并且每 3 到 6 个月就推出一款新能源产品。JSW 集团主席 Sajjan Jindal 还站出来说,他们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在印度销售 100 万辆电动车,在新能源车中的份额也要从现在的 2% 增长到 33% 。所以,多年被合资的上汽,终于有机会合资别人啦?按道理说,用技术换市场这是好事啊,毕竟中国以前也是这么干的,还成就了大众、奥迪等一系列品牌,但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争议呢?实际上,上汽的这次合资和国内的情况还真不一样。中国过去的合资是准入门槛,不合资就不给进来,因为怕你冲烂国内还比较稚嫩的汽车市场,所以才有用技术换市场这一说法。而上汽名爵,其实早就在印度立足了。2017 年,上汽集团投资了 32.75 亿元人民币,在印度独资设立 MG 印度汽车有限公司,而且是工厂设备都跟过去了,包括整车制造基地及配套供应商园区。并且在 2019 年, MG 印度的第一款车 Hector 就已经开卖了,在国内,这车其实就是宝骏 530 ……后来又加入了Gloster (大通 D90 )、 Astor ( ZS 燃油版)、 ZS EV 、和 Comet EV (五菱 Air EV ),反正按上汽在欧洲的打法,只要拿自己的车贴个地道英伦正米字旗的标,就能在海外大受欢迎。到目前为止, MG 在印度的总销量大约是 20 万辆,光去年就实现了年销 6 万辆,增长 18% ,前景一片大好。但印度……过去的事实告诉我,当你想要印度的钱,印度就想要你的命。当年小米、华为、 OPPO 、 vivo 以及中国的各种 APP 都无不惨遭印度毒手,小米先是因为税务问题被罚款 5 亿多,又是被冻结 48.5 亿资金,后来在多方压力下才不得不撤销。所以,上汽在印度合资的这个事,更像是一种妥协。在去年 6 月,《 印度斯坦时报 》就有传闻透露出来,说 JSW 集团准备收购 MG 印度的部分股权,最终会导致上汽持股比例降至 50% 以下。当时上汽还立即发文澄清,称消息 “ 严重背离事实 ” ,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合资公司成立后,上汽最后只有这个公司 49% 的股份,而 JSW 将拥有 35% ,另外的 16% 也将在印度的经销商和员工手里,也就是说主导权是在印度人手里,这家公司就是印度公司。那中国的合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还真不一定。在 1994 年,国务院印发的《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第六章第 32 条上规定: “ 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 50% ,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 ”但事实上,大多数合资企业,比如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奇瑞路虎捷豹等,都是卡在 50% 这个坎,也就是和国外车企五五开,更别说,现在国内都已经完全放开股份占比限制了。像印度这样占比 51% 的其实只有北京奔驰,占的比较多的也就一汽集团,它占了一汽大众的 60% 。股份占比高倒也不一定说产品规划都得听你指手画脚,一般来说,外资负责技术和产品,内资负责人事和执行。但如果你不占主导位置,至少在利润分配,以及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时,你的权重就要小得多。还记得曾经在问到上汽会不会与华为合作时,上汽说“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这次,灵魂是保住了,但躯体恐怕要没了……不仅如此,这件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时上汽对 MG 印度的估价是 80-100 亿美元,但在印方邀请 “ 喝茶 ” 以后,最后的合资公司的总估值仅有 15 亿美元,这上汽居然也同意了。也就是说,上汽的这个 “ 合资 ” ,几乎是把一半股份 “ 白送 ” 给印度的,合资只是一个幌子而已。所以,上汽在印度忙活了整整 7 年,最后把成果拱手让人,而 JSW 几乎空手套白狼就把 MG 给拿下了?那上汽是傻吗?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咱们再拿手机行业举个例子,之前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小米和中国手机厂商们,其实到现在都还混得不错,小米在重压之下,2023 年竟然还增长了 31% ,真的一点毛病没有。网上那些劝中国品牌离开印度的声音,可能得歇歇了。而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印度的汽车市场放眼全球也是相当巨大,在 2023 年,印度汽车年销 507 万辆,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虽说同样 15 亿人口,中国年销 3000 万辆,印度只有六分之一,但在印度,许多人还只习惯三轮车、摩托等交通工具,完全是一块处女地,在未来有相当可观的增量空间。不仅如此,如果说燃油车在印度还是一片青草地,那电动车,更是连毛都没有, MG 上来就成了印度仅次于塔塔的电动车品牌。而且印度政府还在积极推动电动化进程,你可能没想到,印度还宣布在 2030 年禁止燃油车,并且对满足特定条件的电动车,可以享受 15% 的进口税减免。所以,上汽通过英国汽车品牌的契机进入印度市场,绝对算不上一手烂棋。说白了,印度能让你进来吃口饭,已经很不容易了,此时舍车保帅,断臂求生,对上汽来说,可能更务实一点。毕竟赚钱嘛,不寒碜。正如当年大众进入中国,谈判过程也并不轻松,长达六年的漫长 “ 桑车谈判 ” ,让当事人从黑头发都谈到了白头发。所以国际化是有代价的,随着中国汽车出口越来越多,这样的 “ 吃亏 ” 也可能越来越频繁。但在汽车行业,车企的地位从来不在于股份多寡,而在于你真正能掌握的技术实力。希望上汽这次真的能保住自己的灵魂。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曝一汽大众推送全员已到最后窗口期 除了背水一战无路可走

曝一汽大众推送全员内容:已到最后窗口期 除了背水一战无路可走 不过,销量数据显示,一汽大众4月份销量119,032辆,同比下降15.6%,国内市占份额下降至7.8%。与国内销冠比亚迪相比,二者的差距正逐步拉大,比亚迪4月份销售254,131辆,同比增长31.1%,不仅销量是一汽大众的2倍多,销量增速也十分强劲。除了一汽大众外,大众中国的另一家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也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尴尬局面。4月份,上汽大众销量为78313辆,同比大降21.7%,销量已开始落后奇瑞、吉利、长安等国产车企。对于大众中国来说,在新能源车型一直没有爆款车型的局面下,后期与中国新能源车企竞争时,市场地位会变得更为被动。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