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R系列有望成为独立品牌 向高性能电动汽车过渡

大众R系列有望成为独立品牌 向高性能电动汽车过渡 这也被视为大众R系列朝着全产品电动化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大众R系列的负责人Reinhold Ivenz表示,他们正在采取进一步措施,以提升作为高性能品牌的知名度。随着公司向全电动品牌的转型,他们还计划通过对概念车和新技术的独特见解来增强R系列客户体验。回顾历史,大众R系列成立于2002年,并于2020年成为独立部门,逐渐脱离主品牌的影响。2023年,该系列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交付了超过35000辆新车。自问世以来,R系列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300000辆。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众汽车将在中国销售新电动汽车品类

大众汽车将在中国销售新电动汽车品类 大众汽车将开始在中国销售一个新的电动汽车品类,该类别配备了车载虚拟形象等小工具,以帮助大众赢回年轻买家。 据彭博社星期三(4月24日)报道,大众汽车品牌中国负责人Stefan Mecha称,ID.UX子品牌将涵盖中国客户期待的功能,如高级语音识别和与中国特定社交平台的高度连接。 在中国市场领先数十年后,大众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陷入困境,本土品牌目前占据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84%的市场份额。 Mecha在北京车展前告诉记者,该子品牌的首款车型ID.UNYX将于年内在中国上市,将为大众汽车追赶比亚迪的海鸥和吉利旗下极氪等电动汽车打响第一炮。 大众汽车目前的ID纯电系列车型经常出现软件故障,让热衷于技术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大众汽车计划到2027年在其ID.UX系列推出至少五款纯电动车型。 2024年4月25日 7:18 AM

封面图片

大众汽车合肥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

大众汽车合肥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 大众汽车宣布,位于中国安徽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最大年产量可达35万辆。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星期三(9月20日)在合肥开幕的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视频致辞时,宣布上述消息。 贝瑞德在致辞中说,安徽省和合肥市在大众向智能化和全面网联汽车转型过程中扮演者关键战略角色。他强调,合肥不仅是大众的生产基地,还将是大众在中国新的研发和创新中心,专注于新一代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 贝瑞德还介绍,大众在合肥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整合在华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并融入采购功能,通过功能整合将新品推出时间缩短30%。该公司也将成为大众集团在德国以外最大的采购和研发中心。 另一方面,据此前报道,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韩俊9月15日率安徽省经贸友好代表团参访大众汽车集团,并与贝瑞德举行会谈。安徽省政府也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加强人才培养等进一步深化合作。

封面图片

大众警告欧盟不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大众警告欧盟不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大众汽车品牌负责人警告说,欧盟方面不应该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这么做可能导致在中国运营的国际品牌遭到“报复”。欧盟委员会正在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展开调查,由于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激增威胁到了正在从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的欧盟本土车企,外界普遍预计该委员会将在未来几个月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但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表示:“我不相信关税,我希望大家在同样的条件下展开竞争。”他在未来汽车峰会上表示:“总是会招来某种报复的。”施文韬说:“这是一个形势严峻的市场。你必须保持警觉,但我们对中国来说足够大、足够重要,在中国也足够本土化,所以没理由我们会跟不上。”

封面图片

更强、更快、更轻:研究人员为电动汽车研发更高性能的新型钢材

更强、更快、更轻:研究人员为电动汽车研发更高性能的新型钢材 汽车去碳化包括从汽油发动机过渡到电动机,并采用高质量的钢制部件,以减轻汽车重量,同时确保电动机的高效运行。高性能钢材料可以提高乘坐的安静性,并能承受电机高速旋转带来的磨损。优化钢材改性工艺(包括在表面富集碳、氮和合金元素)是生产这些先进材料的关键。为了了解钢中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上杉德辉领导的大阪都立大学研究小组开展了一项系统调查。该研究小组对包括铝和钛在内的 12 种合金元素在渗碳过程中与碳以及在氮化过程中与氮的相互作用进行了 120 种组合的理论计算。铁钛合金钢中氮和钛的稳定构型模型。资料来源:大阪都立大学结果表明,当钛以特定的排列方式放置时,它会与氮或碳结合,使铁变硬。研究小组的分析数据还表明,合金元素的金属半径必须大于铁原子,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杉教授说:"虽然从大量计算结果中阐明机理并非易事,但我们通过反复试验,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和分层分析法。这些结果有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钢材强化和提高耐久性的机理,并有助于开发出更优质的材料。"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10.2355/isijinternational.ISIJINT-2024-062资助:文部科学省计划:数据创建和利用型材料研究与开发项目、ISIJ 研究促进补助金、日本学术振兴会、轻金属教育基金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创新型新型粘合剂使性能翻倍 有望大大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的耐用性

创新型新型粘合剂使性能翻倍 有望大大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的耐用性 研究人员用聚(乙烯基膦酸)(PVPA)为锂离子电池中基于微氧化硅(SiO)的电极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粘合剂,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粘合剂提高了电化学性能和耐用性。资料来源:JAIST Noriyoshi Matsumi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JAIST)的 Noriyoshi Matsumi (松见纪佳)教授、博士生 Noriyuki Takamori、前高级讲师 Rajashekar Badam、Tejkiran Pindi Jayakumar 博士(前学生)以及丸善石化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最近在 2024 年 2 月 8 日的《ACS 应用能源材料》(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利用聚(乙烯基膦酸)(PVPA)作为微型氧化硅电极的粘合剂,实现了比传统电池更优越的性能。PVPA 的卓越性能据松见教授说:"PVPA 粘合剂在延长高性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寿命方面应该非常有用。特别是在电动汽车的应用中,人们对实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长寿命有着浓厚的兴趣。PVPA 的使用将为聚丙烯酸(PAA)和聚偏氟乙烯(PVDF)等市售粘合剂提供更好的替代品"。该研究涉及制造含有 PVPA、PAA 和 PVDF 作为粘合剂的电极,并通过电化学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与传统的 PAA(2.03 N/m)相比,PVPA 对铜支持物的附着力(3.44 N/m)明显更强,从而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耐用性。与 PAA 电池相比,基于 PVPA 的电池在 200 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基于 PVPA 的半电池在相同的循环次数后可达到 1300 mAhg-1SiO。与 PVDF 或 PAA 粘合剂不同的是,即使经过 200 次充放电循环,扫描电子显微镜也没有观察到集流器剥落。此外,PVPA 更强的附着力有助于稳定基于氧化硅的阳极,即使在体积显著膨胀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其剥落。合作与专利此外,丸善石化有限公司(其研究人员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已经建立了 PVPA 的工业生产流程。JAIST 与丸善石化有限公司之间的持续合作,以及该公司提供的其他电池生产专业技术,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该工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JAIST 和丸善石化有限公司已在国内(日本)和国际上联合申请了该技术的专利。"这种工业上可行的高性能粘合剂将有助于高耐用性和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开发。这将使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而无需担心电池性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下降。未来,这些材料还可应用于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电动汽车。"总之,科学家们利用聚(乙烯基膦酸)为锂离子电池中的氧化硅阳极开发出了一种功能性粘合剂。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低成本粘合剂提高了性能,是电动汽车及其他领域基于微型氧化硅的应用的新进展。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越南政府证实VinFast召回近6000辆电动汽车

越南政府证实VinFast召回近6000辆电动汽车 越南政府证实,越南领先电动汽车制造商温捷因发现旗下汽车指示系统存在故障,将召回近6000辆汽车。 法新社报道,越南交通部下属的越南登检局(Vietnam Register)星期二(3月19日)在网上公布的声明显示,温捷(VinFast)将召回5912辆VinFast VF5 Plus汽车,以更换组合开关。召回令针对去年3月至12月生产的汽车。 声明还称,该公司仅有一辆售出的车辆发现存在故障,并且未报告任何事故。 越通社等媒体曾于2月报道温捷决定召回这批电动汽车的消息,但该公司仍在等待政府批准。登检局的声明称,测试发现,在自动模式下使用车灯时,前大灯和指示灯存在问题,这对驾驶员和道路上的其他车辆造成危险。 温捷成立于2017年,是越南自有的首个私家车品牌。2021年,温捷开始贩售电动车,成为越南第一家电动汽车品牌,也是越南首家进军海外的国产汽车品牌。 2022年,温捷宣布今后只打造纯电动车产品,并一直在努力说服国际市场消费者相信该品牌的可靠性和高品质。这次召回车辆,对该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打击。 去年,温捷仅交付了3万5000辆电动汽车,未能实现销售5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公司报告称,2023年亏损达20亿美元(近27亿新元)。 2024年3月22日 4:45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