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报道北大物理新成果: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

《Nature》报道北大物理新成果: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 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先简单了解一下,此次成果发现的主角三种基本粒子。两种电荷相反的粒子W玻色子W+和W-,以及一种光子γ。我们知道,宇宙中有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每种相互作用都是由某一种媒介粒子传递的,它们被称为玻色子。在标准模型里,无质量的光子(γ)传播长程的电磁相互作用。而W玻色子是一种负责传递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此前曾被发现并证明,W玻色子是参与核聚变的重要粒子。但W玻色子的质量很重,约是质子的85倍,实验中通常很难被发现。只有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样的高能量装置才有可能“撞”出1个。而要找到像W+W-γ这种形态,更是难上加难。研究团队在LHC上使用紧凑缪子线圈(CMS)探测器筛选和分析了2016年至2018年期间数十亿次13TeV质子-质子对撞数据,以超过5倍标准偏差的统计置信度,首次观测到了双W玻色子与光子(WWγ)这一新型的三玻色子联合产生过程。研究团队进一步向《中国科学报》解释,5.6倍标准偏差是与假设不存在三玻色子过程的情况(即空假设)相比,这也意味着数据支持三玻色子过程的存在。他们进而对希格斯与轻夸克的耦合给出了一批较强的限制性结果。北大物理李强团队据北大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官网介绍,此项成果是由李强课题组在CMS国际合作组提出并领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安莹(现为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博士后)担当分析负责人。一直以来,精确测量多玻色子特别是三玻色子联合产生过程,是目前高能对撞机物理领域前沿热点之一,可用于探测非阿贝尔相互作用以及检验标准模型。李强团队自2010年以来,就致力于高能对撞机上的多玻色子物理研究。2022年,他们全球首次实现了三W玻色子共振态的寻找、并开发了3夸克和4夸克特征喷注的鉴别及校准技术。此项研究开拓了新物理寻找的新航线。李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高能物理确实处在比较艰难的时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虽然有着未知和挑战,但也有着新发现的可能性。参考链接:[1]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2.粒子物理实验 》

《2.粒子物理实验 》 简介:通过高能加速器和精密探测器探索物质最深层次结构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领域涵盖夸克、轻子、标准模型验证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如LHC通过质子对撞产生极端能量,帮助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揭示基本力统一机制,并持续搜寻暗物质粒子等新物理现象。 亮点:建造跨国土木工程级科学装置,实现纳秒级粒子轨迹捕捉;首次观测到顶夸克、τ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多国联合数据分析推动分布式计算革新;实验结果多次革新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框架。 标签:#基础科学 #高能物理 #标准模型验证 #大型强子对撞机 #CMS实验 #ATLAS实验 #中微子振荡 #CERN 链接:https://pan.quark.cn/s/ccdb3a3ea5f6

封面图片

三年改造后,大型强子对撞机再出发

三年改造后,大型强子对撞机再出发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2018-22年关闭期间,ALICE实验中的探测器进行了改造。 对新物理学的追寻再度开启。世界上最强大的粉碎高能粒子机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关闭三年多后重新启动。在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质子束再次在其27公里的环路中呼啸而过。7月,物理学家们启动了实验,观察粒子束的对撞。 在2009-13年和2015-18年的前两个阶段,LHC探索了现在已知的物理世界。所有这些工作包括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成功发现再次确定了物理学家目前对塑造宇宙的粒子和力的最佳描述:标准模型。但是,科学家们筛选了以千兆计的高能对撞的碎片,还是没有找到任何令人惊讶的新粒子或其他完全未知的东西的证据。 这一次可能会有所不同。迄今为止,LHC的建造成本为92亿美元,其中包括最新的升级:第三版包含更多的数据、更好的探测器和寻找新物理的创新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会从一个诱人的反常结果清单(比上次运行开始时更多)开始,其中藏着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粒子的方向。 ...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大型强子对撞机观测到了顶夸克及其反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

大型强子对撞机观测到了顶夸克及其反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 粒子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最近,在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和他的团队首次确证两个光子之间存在纠缠的二十年后,ATLAS 和 CMS 实验报告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观测到了同时静止产生的顶夸克及其反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确认最重的基本粒子顶夸克之间的量子纠缠为探索我们世界的量子本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能量远远超出了量子光学等领域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大型强子对撞机上顶夸克对的巨大产生率提供了顶夸克的巨大数据样本,为这些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顶级夸克和反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得到证实,标志着高能量子物理学在大量数据和先进分析方法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进展。来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挑战在量子力学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粒子在测量另一个粒子时的状态,那么这两个粒子就是纠缠的。即使这两个最初纠缠在一起的粒子在测量前彼此相距很远,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超距作用":虽然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但在对第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第二个粒子保证会立即处于相应的状态。1934 年,爱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他们认为这个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的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个悖论,他们提出,我们对纠缠的描述是不完整的,系统中还有其他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获得的量在起作用。那么,纠缠就是我们对这些隐藏变量一无所知的结果。测量纠缠的先进技术在一项新的测量中,CMS 合作小组首次研究了以极快的速度同时产生的顶夸克和顶反夸克的自旋纠缠。因此,这两个粒子在衰变之前相距甚远,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距离大于以光速传输的信息所能覆盖的距离。夸克和反夸克自旋之间的相关性是通过观察它们衰变产物的角度分布来测量的。分析中采用了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以正确分配顶(反)夸克衰变产物,并改进系统不确定性的建模。图 1 显示了在两个不同运动学区域观察到的纠缠程度,以参数ΔE 为特征。图 1:在两个运动学区域观察到的以ΔE 为特征的纠缠水平。图中显示了测量结果(点)及其不确定性,并与 SM 预测值(红线)进行了比较。水平蓝线对应于夸克和反夸克之间以光速交换信息所能解释的最大纠缠度ΔE临界值。第一个分段对应于产生的横动量小于 50 GeV 的顶夸克,而在最后一个分段中,顶夸克对具有很高的不变质量,即相互之间的运动速度很大。在这两个运动学区域测得的ΔE 都大于 1,证实了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特别是在第二个分区,顶夸克-反夸克对的相对速度非常大,只有 10%的情况下它们才有机会进行交流。在这里,纠缠度明显高于ΔE临界值,而ΔE临界值是在光速下通过隐藏变量进行信息交流所能解释的纠缠度。因此,测量结果表明,在已知最重的粒子之间确实存在"超距作用"。资料来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编译自/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超对称 》

《超对称 》 简介:理论物理学中的重要假说,提出每种基本粒子都存在对应的“超伴子”,用以弥补标准模型中的缺陷。该理论通过引入费米子与玻色子间的对称关系,尝试统一基本自然力,并为暗物质、宇宙早期演化等未解之谜提供潜在解释。 亮点:预言了未被观测的新粒子家族,可能构成暗物质成分;通过消除质量等级问题深化理论自洽性,同时为弦理论奠定数学基础。相关实验持续通过高能对撞机寻找证据。 标签:#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 #超伴子 #标准模型扩展 #宇宙学 链接:https://pan.quark.cn/s/f408277d6a47

封面图片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去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去世 彼得·希格斯教授已确认去世,享年 94 岁。经历短暂疾病后,他于4月8日星期一在家中安详离世。 彼得因其在196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粒子所谓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预测而闻名于世。几乎50年后,该粒子的存在才得到确认,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最终在2012年证实了希格斯的理论。因这项工作,他与弗朗索瓦·恩格勒特一起于2013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彼得还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和导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 消息来源:

封面图片

提出“上帝粒子”理论的著名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逝世,享年 94 岁

提出“上帝粒子”理论的著名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逝世,享年 94 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于周一去世,享年 94 岁。他因提出“上帝粒子”理论而闻名,该理论有助于解释宇宙大爆炸后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1964 年,希格斯预言了一种新型粒子的存在,即后来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但直到近 50 年后,大型强子对撞机才证实了这种粒子的存在。 希格斯理论解释了构成物质的基本亚原子粒子如何获得质量,该理论是描述世界构成原理的“标准模型”的核心部分。希格斯教授 1964 年的开创性论文论证了“基本粒子通过一种新亚原子粒子的存在获得质量”,这种粒子后来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 2012 年,欧洲核研究组织 (CERN) 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终于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地下 27 公里长的隧道中,利用耗资 100 亿美元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成为几十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2013 年,希格斯因这项工作与独立提出相同理论的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 (Francois Englert) 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来源 ,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