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了一栋尿不湿房子 据说很坚固

日本造了一栋尿不湿房子 据说很坚固 尿布垃圾主要来自婴儿家庭和养老机构。据日本媒体报道,尿布垃圾的数量一直在增长,2015年有200万吨,2020年,已经达到了220万吨。根据美国2018年的统计,该国家每年丢弃的尿布有410万吨。我查了一下,中国每年的尿布垃圾也已经超过了200万吨。对于这个数字,养过孩子的人深有体会。婴儿时期,一天至少五六片,要是掌握不到孩子的规律,一天用十几片也是经常发生的,而且一个孩子尿不湿要用1-2年。光尿不湿,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处理过的尿不湿尿布垃圾不仅多,而且还很难处理。一般来说,尿布垃圾有2种处理方式,焚烧或者填埋。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焚烧会带来大量有害气体,由于脏尿布湿度大,也很容易弄坏焚烧炉;而尿不湿的主要成分有棉花、木浆、聚酯、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大自然中是很难被降解的。填埋也只是堆在那里,并没有实际益处。于是,出于环保目的,日本北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回收尿布来建造房子。这个研究团队可不是理论派,他们还真的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一个36平方的单层尿不湿住宅。尿不湿房子牢固吗?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研究人员开始收集使用过的脏尿布,先清洗去除尿布上的固体物,然后用化学剂中和上面的“有害成分”,最后漂白,烘干,切碎,再混合到混凝土中。做出来的样本固化28天后,对其进行承重测试。然后根据结果计算出,符合安全标准的尿布最大混合比例。共测试了6种尿布混合比例,研究团队最后得出:总体而言,尿布掺得越多,承重能力就越小,但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种材质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如果是造单层房子,尿布的参与比例最高可达27%;如果是三层结构的房子,这个比例就要降低至10%;而对于非承重墙和地板,可放宽至40%。在印度尼西亚建造的“样板房”,就是单层结构,尿布的参与比例则是8%,36平方的房子,一共使用了大概200片的尿布。经过测试后,研究团队觉得自己的想法完全是可行的。接下来他们还会测试一下:房子的隔音和隔热情况,看看是否适合人类居住。2023年5月18日,研究团队将研究的成果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脱离现实:回收尿布更贵乍一听,尿布垃圾太多不好处理,那用来造房子,刚好废物利用。代替了部分沙子,房子也便宜了,这是一个非常的项目。但是,深层次一琢磨,就会发现这个创意脱离了现实。它的理念,是建立在尿布回收是免费的基础上,事实上,尿布回收不仅不免费,而且非常昂贵!根据《日本时报》报道,日本现在的尿布垃圾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如今尿布的主要人群,也从儿童慢慢转化为老年人。近几年,尿布垃圾的比例也从4.5%上升到了5.3%(家庭垃圾中的比例)。这促使日本不得不实施尿布回收,东京的八王子市已经这么做了,但效果并不好。尿不湿回收该市垃圾管理负责人表示:还不如直接焚烧!正常的垃圾清运只需35日元/公斤(人民币1.64元/公斤),但回收尿布的成本为40-90日元/公斤(1.87-4.21元/公斤)。相比较,还是焚烧处理的成本比较低。如果不确定这个价格是什么水平,可以看看浙江省处理垃圾的收费标准。1吨生活垃圾费用最高是360元,折合1公斤就是0.36元。最后尽管目前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日本人并没有放弃回收尿不湿,经过几年的时间,初步取得了成果。2024年4月,也就是这个月,日本首次推出“水平回收”概念的再生纸尿裤,由尤妮佳生产。回收的纸尿裤经过严格处理后,再制作成新的纸尿裤,根据卫生部门表示,这种再生纸尿裤是符合安全标准的。现在已经全面上市,目前售价1078日元(50.4人民币)一包,一共42片,比常规的产品要贵。但我觉得,这个纸尿裤在我们国家是卖不动的,价格贵不是关键,主要是心里会很膈应!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有环团称垃圾焚化后仍需处理焚烧后灰烬 呼吁做好源头减废

有环团称垃圾焚化后仍需处理焚烧后灰烬 呼吁做好源头减废 政府预计正在兴建的焚烧发电设施 I・PARK1及规划中的 I・PARK2,每日共可处理约9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有环保团体表示,香港现时每日平均弃置约11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认为在做好源头减废下,两个焚化设施已经足够。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说在废物管理策略中,焚化应该是最终做法,最优先应该由源头做起,减少废物产生、物尽其用及循环再造,剩余无法回收的废物才以焚化处理。他表示,把垃圾焚化后,仍需要处理焚烧后的灰烬,例如 I・PARK2每日的处理量为6000公吨,但同时会产生约1200公吨「炉底灰」需要处理,不能以为把垃圾焚烧就「一天都光晒」。刘祉锋担心如果有很大处理量的焚化设施,会向市民发放错误讯息,令市民觉得有这些设施就不再著紧做好源头减废及分类回收。 2024-06-19 15:21:48

封面图片

本地垃圾量10年降逾一成 回收率去年跌至52%

本地垃圾量10年降逾一成 回收率去年跌至52% 我国人口和经济过去10年来虽然持续增长,但制造的垃圾量大幅下降,从2013年的785万1000公吨,减至去年的685万9000公吨,少了超过一成。相较于减少垃圾和废物再利用,人们在再循环方面的表现则有待加强,去年的回收率为52%,要比前一年跌了五个百分点。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三(6月19日)为第10届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以及第六届新加坡洁净环境峰会联合开幕仪式致辞时,公布最新的垃圾量和回收率数据。 过去10年,在住家垃圾方面,我国每人每日丢弃的垃圾减少超过15%,从2013年的1.08公斤,降至去年0.88公斤。同一时期,非住家垃圾减少超过30%,2013年每一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垃圾制造量为39.6公斤,去年则是25.7公斤。 住家垃圾来源包括住宅单位、学校、油站、小贩中心和宗教场所;非住家垃圾来自购物中心、博览中心和工厂等工业及商业场所。 她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降低资源足迹。实现这一目标的其中一个方式,是达到资源循环,争取更有效的资源回收。” 我国于2019年制定了零垃圾总蓝图,目标是到了2030年,把垃圾回收率提高至70%。根据国家环境局去年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会把垃圾再循环的家庭从2021年的64%,增至去年的72%。参与的公众虽然多了,不过回收率却不尽人意。 2013年的回收率为62%,过后便持续下滑,2022年是57%,去年跌至52%。若不包括建筑和拆除建筑的废料在内,去年的回收率为45%,与2022年的46%大致持平。 傅海燕说,去年的回收率下跌,主要是因为建筑和拆除建筑的废料少了,而这类废料通常可以全部回收。撇开这一点,过去10年的回收率,因为结构性因素下跌。本地再循环市场小,须输出至其他国家,因此会受到运费和商品价格影响。 2024年6月19日 9:31 AM

封面图片

《造房子的人 》| 简介:造房子的人可能围绕一位专注于造房子的人展开,讲述其在造房过程中的梦想追求、与他人的故事,体现对建筑艺术

《造房子的人 》| 简介:造房子的人可能围绕一位专注于造房子的人展开,讲述其在造房过程中的梦想追求、与他人的故事,体现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文件大小 NG | 链接: |标签: #造房子人 #建筑梦想 #人际故事 #生活向往

封面图片

联合国报告发现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回收速度的五倍

联合国报告发现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回收速度的五倍 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和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发布的《2024 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警告说,电子垃圾的年产生量正以每年 260 万公吨的速度增长。电子垃圾的定义是带插头或电池的废弃设备,如电话、电视和笔记本电脑。它不包括电动汽车产生的废弃物。报告指出,2022 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达 6200 万公吨,足以装满 155 万辆载重 40 吨的卡车。到 2030 年,预计一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将达到 8200 万吨。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 2022 年产生的 6200 万吨电子垃圾中,仅有 1380 万吨(占 22.3%)被正式记录、收集和适当回收。由于技术进步、维修选择有限、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电子垃圾管理基础设施不足,预计到本十年末,这一数字将降至 20%。世界各地的电子垃圾产生率和回收率各不相同。欧洲产生的电子垃圾最多,人均为 17.6 千克(38.8 磅),而美洲为 14.1 千克。然而,欧洲的正式收集和回收率为 42.8%,而大洋洲为 41.4%,美洲为 30%,亚洲为 11.8%,非洲仅为 0.7%。最新研究表明,电子垃圾给全球带来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国际电联电信发展局局长科斯马斯-勒克森-扎瓦扎瓦(Cosmas Luckyson Zavazava)说:"全球只有不到一半的国家实施和执行了管理这一问题的方法,这就为健全法规以增加收集和回收敲响了警钟。"大量电子垃圾不仅影响环境。报告指出,电子垃圾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净额高达 370 亿美元。如果不改善电子垃圾管理和政策,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400 亿美元。苹果和三星等科技巨头近来更加支持"维修权"运动,帮助减少电子垃圾,但要改善目前的回收流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谢展寰:76个地点智能回收箱每日共收集约3550公斤回收物

谢展寰:76个地点智能回收箱每日共收集约3550公斤回收物 环保署在2020年底推出「智能回收系统先导计划」,并在2022年底起,于部分「回收环保站」及「回收便利点」设置智能回收箱。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至今设置于76个地点的智能回收箱已全数投入服务,市民反应正面,回收量逐步增加。截至去年底,76个地点的智能回收箱,每日合共收集约3550公斤回收物。谢展寰回复立法会议员书面质询说,当局正进行先导计划的中期检讨,初步结果显示,智能回收系统运作大致畅顺,收集的回收物质量,较传统回收箱好,公众反应亦正面,当局会因应中期检讨结果,微调先导计划,例如调整设置智能回收箱的地点,以及增加回收箱数目等。 另外,谢展寰表示,政府在石鼓洲旁兴建中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即 I•PARK1,预计将在明年投入服务,每日可处理3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他表示, I•PARK1的承办商在焚烧废物过程中,会回收所释放的燃烧热量以产生电力,供设施日常运作,剩余电力将输出至电力公司的电网,预计每年可输出约4亿8千万度剩余电力至电网,相等于约1万个家庭的用电量。当局亦正积极筹备 I•PARK2,预计每日可处理约6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 2024-01-24 13:15:25

封面图片

环境及生态局称探讨废物资源一体化 并非把垃圾送上大湾区焚烧

环境及生态局称探讨废物资源一体化 并非把垃圾送上大湾区焚烧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正探讨能否将本港的部分可回收的废物运往大湾区,透过两地合作资源循环,发展绿色产业,将废物与资源一体化处理,长远达致「无废湾区」的愿景。环境局在社交专页回应是否指把香港垃圾送到大湾区焚烧时表示,局长指的是探讨推动大湾区共同发展绿色产业和相关设施,推动把废物转为资源利用,回收再造,既可减少废物,亦可以发展经济。对香港来说,亦会有助减少处理部分垃圾,而不是把垃圾送上大湾区焚烧。环境局表示,香港正在加速发展转废为能设施,即是现代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第一座现代垃圾焚化设施已经在石鼓洲旁建设中,明年底投入运作。第二座已经选址在屯门曾咀,下月会咨询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计划在2030年启用后,便可以停止使用打鼓岭堆填区处理垃圾。政府亦正大力推动市民减废回收,以及在北部都会区物色地点兴建第三个设施。 2024-05-29 21:32:30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