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宇宙焰火”?这颗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卫星从龙虾复眼受到启发

如何捕捉“宇宙焰火”?这颗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卫星从龙虾复眼受到启发 爱因斯坦探测器将于2024年初发射升空,它已开始执行任务,其先进的X射线望远镜展示了令人鼓舞的首照图像,旨在与国际伙伴合作探索充满活力的宇宙。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这幅 X 射线光下的银河全景图是爱因斯坦探测器在太空中进行校准和测试活动时拍摄的。在这次长达 11 个多小时的测试观测中,卫星探测到了各种会产生 X 射线的天体。由于航天器新颖的龙虾眼光学系统的工作方式,每个天体都被拍摄成一个紫色的十字。X射线观测结果显示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地面望远镜绘制的银河系光学图像之上。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宽视场 X 射线望远镜(WXT)由 12 个模块组成,覆盖 3600 多平方度的天空。这颗卫星可以在围绕地球运行的三个轨道上捕捉整个夜空。在监测天空时,该任务将发现来自超新星、落入黑洞的物质甚至中子星碰撞等强力事件的 X 射线。后续X射线望远镜(FXT)随后可以放大这些天体,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资料来源:EPSC、NAO/CAS;DSS;ESO这张图片展示了爱因斯坦探测器宽视场 X 射线望远镜的测量机制。来自宇宙的 X 射线进入望远镜,沿着方形管道进入 CMOS 光探测器,在那里形成 "正 "字形图像。有些 X 射线不会与方形管的管壁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在探测器的任何位置。不过,大部分 X 射线会在管壁上反射。只被顶壁或底壁反射的 X 射线会在探测器上形成一个水平条。同样,只在左墙或右墙上反射的 X 射线会在探测器上形成竖条。最后,X 射线会同时在两面墙壁上反射,这些双面反射的射线最终会在图像中间产生强烈的信号。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半人马座欧米茄星是银河系中最大的星团,质量是太阳的一百万倍。在爱因斯坦探测器进入太空的头几个月里,对这个著名星团的观测有助于测试和校准卫星的成像质量。双星系统由恒星与黑洞或中子星伴星组成,当恒星的物质落到重伴星上时,就会产生X射线。许多这样的系统都以半人马座欧米茄星为家,使它在 X 射线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后续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了球状星团的结构和核心区域。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探测器测试和校准活动中拍摄的 X 射线光下的 Puppis A 图像。Puppis A 是 4000 年前发生的超新星爆炸的残余物,中间的亮点就是这颗残余恒星。它周围的云状结构来自超新星爆炸时产生和排出的热物质。爱因斯坦探测器的后续 X 射线望远镜(FXT)拍摄了这张照片。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同时,FXT 还提供了该光源的光谱,追踪其光线的能量分布。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找出这颗超新星残骸中存在的元素。来源:中国科学院浩瀚宇宙中,遥远暗弱的暂现源和未知现象好比“宇宙焰火”。为了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科学家是如何从龙虾的复眼受到启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联合研制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早在《宋史·天文志》中就有记载,1054年7月4日突然出现一颗“天关客星”。直到20世纪早期,天文学家终于认定这是一次超新星爆发,而其爆炸形成的壮丽星云,即被誉为“高能宇宙中的灯塔”的蟹状星云。后随X射线望远镜对蟹状星云的观测图像(X射线数据版权EP科学中心)每一次对暂现源的发现和观测都蕴藏着发现未知的可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人类对于此类暂现源的记录可谓寥寥无几。然而即使在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暂现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可预测,只有针对其随机性设计的设备,才有可能大规模发现和研究这些突然出现的天文事件。在这些事件里,海量的能量在一瞬间(相对宇宙年龄来说)释放,会产生大量X射线,这也使得X射线成为观测暂现源最好的窗口。近几十年,尚在运行的X射线卫星中,大视场望远镜一直是发现暂现源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的雨燕卫星、日本的全天X射线监视器,但它们的探测能力已逼近物理极限。【大视场和聚焦成像本是一个矛盾】“暂现源发生率一般较低,因此需要监测更大的宇宙范围,从而可以看到更多天体,发现更多稀有暂现源。”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光学系统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臣介绍,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视场超过3600平方度,覆盖了天区的十一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大视场的X射线望远镜,“如果说以往的相机相当于‘油车’,我们这个最大视场相机相当于‘新能源车’,有着数量级的代际差异。”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子模块装调“有了宽大的视场还不够,还需在大视场中看到目标的精细结构。”中国科学院院士、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负责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胜利说,这本身是一个矛盾,属于复杂性科学,最终通过联合研制团队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大视场中的聚焦成像。这颗科学卫星之所以命名为爱因斯坦探针,因为其科学目标主要是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除了发现宇宙中的X射线暂现天体,探索宇宙中沉寂的黑洞、恒星耀发、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对应体等,同样都离不开兼具大视场和高灵敏度的巡天望远镜。【把一个个设想变为可能】龙虾有着反射式复眼,每个单眼可以将入射进来的光反射出去,即使在光线较暗的水中,也有着较强的聚光能力。借鉴龙虾眼的独特构造,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由12个望远镜模块组成,定位精度小于1角分。每个龙虾眼的镜片上有近100万个细孔,每个细孔比头发丝还要细,而这样的镜片就有432个。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微孔龙虾眼X射线聚焦成像技术的大规模空间应用。装调中的龙虾眼光学系统“这台望远镜在7年前仅仅只有概念和设想,确实非常富有挑战。如今作为国际上首个且唯一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相比在轨工作的其他X射线望远镜,视场提升好几个数量级,灵敏度高出一个数量级,有可能给时域天文学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主任设计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小进说。“我们还面临了业界前所未有的速率挑战,探测器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每秒产生25部1G的电影,将如此海量的数据直接传输到地面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极其复杂的星上预处理算法,将原始数据压缩了几万倍。”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件主管、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薛玉龙说。最紧张的时候,这支平均年龄35岁以下的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从清晨奋战到凌晨3点,还要做到“零差错”。48片探测器、每片有600多根键合线,60块电路板、每块有323个焊盘,一次次检查,一次次记录留存,来不得半点疏忽。“这些年经过的艰难险阻还历历在目,整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以后不管面对多大困难都不会害怕。”孙胜利说。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爱因斯坦望远镜将从地下250米开启天文学新纪元

爱因斯坦望远镜将从地下250米开启天文学新纪元 爱因斯坦望远镜建在地下约 250 米处。它将利用三条隧道(每条隧道长十公里)中的干涉仪测量早期宇宙中黑洞的碰撞。资料来源:NIKHEF宇宙如何制造黄金?2017年夏天,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是极其激动人心的一天:8月17日,三个引力波探测器记录了一个新信号。全球数百台望远镜立即对准了疑似原点,果然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发光的天体。这是第一次以光学和引力波两种方式探测到两颗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是宇宙中非常特别的东西:它们是燃烧殆尽的恒星,不再发出任何可见辐射。它们的重量略大于太阳,但质量却挤压在直径不到 20 千米的球体中。它们碰撞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原子核被撕裂,巨大的质量喷射而出,形成了金等重原子。亚琛工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希姆-施塔尔(Achim Stahl)教授苦笑着解释说:"与中子星的质量相比,被创造出来的黄金并不多,只有几个月球质量。但研究人员非常肯定,宇宙中的大部分黄金都是在这种巨大的爆炸中产生的。因此,我们戴在手指上的金戒指已经经历了银河系的历史。"目前,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LT)正在开发高稳定性掺钬光纤放大器的原型。这种新型激光技术还可用于其他应用领域,例如量子技术或医疗技术。资料来源:弗劳恩霍夫 ILT,德国亚琛引力波探测器开启天文学新篇章借助引力波探测器,我们已经对中子星的碰撞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银河系的标准,这些碰撞过程非常迅速。过去,如果我们非常幸运,我们可以记录到持续时间不到一秒的伽马射线暴。当黑洞碰撞时,目前的引力波探测器能够测量到的信号非常短。2015 年测量到的第一个引力波信号仅有 0.2 秒多长。当超重物体在宇宙中相互绕行,然后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这种波。2017 年夏天探测到的信号长达 100 秒,因此立即可以看出这一定是新的东西。引力信号停止后不久,记录到了伽马射线暴;随后,在不同波长范围内观测到了爆炸的余辉,并探测到了金和铂等重元素的踪迹。该事件被确定为两颗中子星的碰撞。同时观测到引力波和电磁信号,开启了观测天文学的新篇章。天体物理学家斯塔尔解释说:"事实上,光学信号对在天空中找到这颗恒星起了决定性作用。"爱因斯坦望远镜掺铥光纤放大器的实验室设置。资料来源:弗劳恩霍夫 ILT,德国亚琛我们与宇宙的"耳朵"几个世纪以来,天文学仅限于观测可见辐射。随着对电磁波谱有了更好的了解,天文学家增加了许多新的观测方法,探测到了无线电波,并通过计算和模拟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知识。一百多年前,当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想法:可能存在与电磁波谱无关的波。与声波类似,它们应该会让远处的测试样本"晃动"一下。大的加速质量应该会在太空中发出这样的波。然而,在地球上,引力波引起的摆动非常微弱,其运动比原子直径还要小得多。尽管如此,现在测量引力波已经成为可能。这对天文学家来说是一个新时代。所谓的激光干涉仪就能做到这一点。它们由两端带有反射镜的两臂组成。激光束进入干涉仪,在中间的分光镜处被分束。激光束到达两臂的末端反射镜,然后返回分光镜。如果臂端反射镜的位置发生变化,相应激光束的传输时间就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将受影响的反射镜发出的激光束与反射镜未移动的另一干涉仪臂发出的激光束进行比较,就能测出两者的时间差。目前引力波探测器的这种测量精度总是令人吃惊,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例外,斯塔尔教授解释说:"我们的测量精度不到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二。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需要已知最小粒子的精确度,才能探测到宇宙中最大的事件黑洞的合并。"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测量引力波。然而,只有目前的第二代激光测量设备才能达到这种极高的精度,目前已经探测到大约 100 次黑洞或中子星的碰撞。爱因斯坦望远镜施塔尔教授是德国爱因斯坦望远镜团体的成员,目前正在研究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第三代测量设备的灵敏度比目前使用的设备高十倍。计划中的引力波观测站以广义相对论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为"爱因斯坦望远镜"。"我们希望用它来观测宇宙中比目前可能观测到的引力波大一千倍的区域。"天体物理学家解释说:"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目前的仪器还不够灵敏的引力波源。这也适用于以较低频率发射引力波的较重物体。"爱因斯坦望远镜将由三个嵌套探测器组成。每个探测器将有两个激光干涉仪,臂长 10 公里。为了尽可能屏蔽干扰,天文台将建在地下 250 米处。不过,科学家们已经考虑得更远了:"爱因斯坦望远镜将与从射电到伽马射线的电磁波谱中的新一代创新天文台一起工作。我们称之为多信使天文学,"Stahl 教授描述道。"除了探测引力波的'耳朵',我们还将有探测非常不同信号的'眼睛'。这些信号将共同提供前所未见的宇宙事件的实时传输"。今后,引力波探测器将持续运行,并在信号出现时及时"倾听"。如果有几个这样的探测器捕捉到信号,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起源区域,并将其他光学望远镜与之对准。与 2017 年夏天的中子星碰撞一样,届时就可以进行多次系统测量。科学家们希望从中获得许多新的见解,例如关于早期宇宙或关于所有比铁重的元素在碰撞中形成的见解。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探测器这种复杂的测量需要全球合作。因此,美国也在开发第三代探测器的概念设计:"宇宙探测器"将与爱因斯坦望远镜组成全球探测器网络。2021 年,欧洲人将爱因斯坦望远镜列入了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的路线图。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成立于 2002 年,目的是使各国政府、科学界和欧盟委员会能够共同制定和支持欧洲研究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爱因斯坦望远镜被纳入 ESFRI 路线图,它已进入筹备阶段。预算估计为 18 亿欧元。预计每年的运行费用约为 4000 万欧元。计划于 2026 年开始建造,2035 年开始观测。目前正在进行选址研究。预计将在 2024 年做出决定。目前正在调查两个可能的地点:一个在撒丁岛,另一个在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三国交界处的 Euregio Meuse-Rhine 地区。在评估选址时,研究合作伙伴不仅要考虑建造的可行性,还要预测当地环境对探测器灵敏度和运行的影响程度。该项目将为相关地区带来诸多益处:18 亿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施工措施。仅举两个例子,就需要三倍于十公里的隧道和十二倍于十公里的真空管道。许多公司已经参与了该项目。一个庞大的团队已经在不同的地点投入实际测量设备的工作。除亚琛工业大学外,还包括位于亚琛的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ILT)。该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新的激光器,如果没有这些激光器,就不可能进行新的测量。来自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的项目经理帕特里克-贝尔(Patrick Baer)证实说:"我们在这里开发的可能用于爱因斯坦望远镜的激光器设计独特,专门用于测量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望远镜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代表着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ILT)和生产技术研究所(IPT)以及亚琛工业大学激光技术系和光学系统技术系的研究小组。"不过,在简化版中,为这一应用领域开发的激光技术也可用于其他应用领域,例如量子技术。但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医疗技术领域的激光开发:例如,波长为 2 µm 的激光适用于粉碎肾结石和膀胱结石"。归根结底,这就是弗劳恩霍夫国际激光技术研...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哈勃的固定焦距仪器如何捕捉浩瀚的宇宙?

哈勃的固定焦距仪器如何捕捉浩瀚的宇宙? 这幅大麦哲伦星云中的球状星团 NGC 1651 的图像,展示了由于哈勃的固定视场和天体与地球的距离,不同大小的天体是如何出现在哈勃的图像中的 信用:ESA/哈勃和 NASA, L. Girardi, F. Niederhofer这幅图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球状星团几乎占满了整幅图像,尽管球状星团的直径只有大约 10 到 300 光年(NGC 1651 的直径大约为 120 光年)。相比之下,许多哈勃每周图片中的星系(直径可达数千万或数亿光年)也或多或少地占满了整幅图片。望远镜视场解释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哈勃望远镜和其他大型望远镜能够像地球上的专业相机一样,通过放大来观测大小迥异的天体。然而,虽然小型望远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但大型望远镜却不能。每台望远镜的仪器都有固定的"视场"(一次观测所能观测到的天空区域的大小)。例如,哈勃的宽视场照相机 3(WFC3)的紫外线/可见光通道,也就是用于收集本图所用数据的通道和仪器,其视场大约为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直径的十二分之一。每当 WFC3 进行观测时,它所能观测到的天空区域就这么大。捕捉宇宙尺度哈勃能观测到大小如此悬殊的天体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天体的距离决定了它从地球上看有多大,因此相对较远的整个星系在天空中所占的空间可能与相对较近的球状星团(如 NGC 1651)相同。事实上,在这张图片中,球状星团的正左侧还潜藏着一个遥远的螺旋星系虽然它无疑比这个星团大得多,但在这里显得很小,足以与前景恒星融为一体!其次,跨越天空不同部分的多幅图像可以镶嵌在一起,为哈勃视场太大的天体生成单幅图像。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通常不会在"每周图片"中使用,但在哈勃最经典的一些图片中使用过。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两岸国际【Now新闻台】中国和法国首个联合研制的天文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是中法在航天领域的重要合作成果。

#两岸国际 【Now新闻台】中国和法国首个联合研制的天文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是中法在航天领域的重要合作成果。 卫星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卫星配备分别由中法双方研制的伽玛射线监视器,和光学望远镜等四台科学载荷;其中大视场探测仪会捕捉天空中无法预测的伽马射线暴,一旦发现目标,卫星会自动转向,利用两个小视场望远镜对准,长时间、高精度观测,测量伽玛射线暴的电磁辐射性质,研究宇宙的演化和暗能量,了解伽玛射线暴的起源和物理性质。

封面图片

日本发射火箭搭载探索宇宙起源的 X 射线望远镜、月球着陆器

日本发射火箭搭载探索宇宙起源的 X 射线望远镜、月球着陆器 日本周四发射了一枚火箭,运载着一台将探索宇宙起源的 X 射线望远镜以及一个小型月球着陆器。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通过现场视频直播了 HII-A 火箭从日本西南部种子岛航天中发射的情况。 “我们升空了,”火箭在一阵烟雾中升空,然后飞越太平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解说员说道。 发射 13 分钟后,火箭将一颗名为 X 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 (XRISM) 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该卫星将测量星系之间的速度和构成。

封面图片

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新的引力波探测方法 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新的引力波探测方法 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科大物理系刘教授团队提出的突破性概念,可让地球磁层中的单个天文望远镜成为全球变暖信号的探测器。资料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刘涛教授的领导下,研究小组的创新方法可以利用行星磁层中现有的、技术上可行的天文望远镜成功探测高频引力波。这将为以有效和技术可行的方式研究早期宇宙和剧烈宇宙事件开辟新的可能性。引力波(GW)由各种天文现象产生,如早期宇宙的相变和原始黑洞的碰撞。然而,引力波的影响极其微弱,目前只能通过干涉测量法在相对较低的频段发现引力波。因此,利用全球升温潜能值观测宇宙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在探测一千赫以上的高频段时,干涉测量法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涛教授和他的博士后研究员张晨博士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任静研究员合作,在最近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这项研究利用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效应:驻留在磁场中的全球瓦可以转化为潜在的可探测电磁波。通过利用行星磁层内的延伸路径,转换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产生更多的电磁波信号。对于具有宽视场的望远镜来说,由于这种行星实验室内的信号通量具有广阔的角度分布,因此探测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创新方法可使单个天文望远镜充当全球变暖信号的探测器。通过组合多个望远镜,可以实现高频全球变暖频率的广泛覆盖,从兆赫兹到1028赫兹不等。这一频率范围相当于天文观测中使用的电磁波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前在探测 GW 时从未探索过的。这项研究对低地球轨道卫星探测器和木星磁层内正在进行的任务的灵敏度进行了初步评估。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年 3 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随后,《自然- 天文学》在 5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星大小的实验室提供了宇宙学见解"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这项研究。这强调了这项研究在为未来新型全球变暖探测技术研究铺平道路方面的重要意义。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10.1103/PhysRevLett.132.131402DOI: 10.1038/s41550-024-02285-w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暗物质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出现结冰问题 工程团队正在制定除冰计划

暗物质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出现结冰问题 工程团队正在制定除冰计划 欧洲空间局目前注意到欧几里得探测器的望远镜正在逐渐失去视力,分析发现主要是镜片上结了一层薄薄的水冰,尽管这些水冰可能只有几十纳米厚,但这依然会严重影响欧几里得的观测能力。欧几里得探测器是在 2023 年 7 月发射的,之后科学团队开始校准望远镜的仪器,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团队利用可见光相机 (VIS) 相机反复观察到有一些恒星的光度下降。恒星的光度在百万年的尺度上几乎都是变化很小的,除非进入了演化末期,因此科学团队认为这显然不是恒星的问题,而是探测器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后,科学团队初步认为光学仪器的镜子上可能结冰了,大约有几层的水分子,这影响了欧几里得探测器的观测能力。欧洲空间局称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欧几里得探测器在地球上的组装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现在在太空中这些水汽逐渐从各个组件中释放出来,在太空的超低温中附着在它们碰到的地方。欧几里得探测器目前运行在距离地球约 150 万公里的轨道上,找个人带个抹布去擦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科学团队正在制定除冰计划,计划利用净化程序来加热组件。这个净化程序是在发射前就完成开发的,确实可以用来加热然后融化水冰,然而望远镜的机载加热器可能也会影响其机械机构,例如导致膨胀,从而导致组件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尺寸。欧空局目前的计划是先发送命令来加热低风险的光学组件,包括两个可以独立加热的镜片,如果这无法解决问题,那只能对其他镜片组继续加热了。之前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也发生过一些令人担忧的故障,例如发射后科学团队发现精细制导传感器偶尔会失去对引导星的追踪,引导星是用来帮助望远镜指向宇宙特定区域的一种方式,不过这个问题发现后,工程团队制作了一个补丁成功解决了问题。最后,B 站 UP 主 _宇正_ 是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项目的团队成员,有兴趣的用户也可以在 B 站关注他获取关于欧几里得望远镜的一些科普视频: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