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块和20块的盐到底有啥区别?选错真的影响健康

2块和20块的盐到底有啥区别?选错真的影响健康 有的只有两三元 1 包,有的居然高达几十元,它们到底有啥区别,贵的盐更值得吃吗?人为什么要吃盐?吃盐不只是为了让菜肴更美味,也是为了身体健康,因为盐中的钠离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钠具有调节人体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维持身体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血压以及参与身体能量代谢等重要功能。体液中钠、钾、钙、镁等离子保持一定浓度和适当比例是维持神经肌肉应激性所必需的,而钠的正常浓度是保证这一功能的重要因素。纷虽然钠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但除了部分水产类食物,其他大多天然食物中的钠含量都不高,所以只靠吃天然食物较难满足人体对钠的需求(钠的适宜摄入量为 1500 毫克/天),适当吃盐可以帮我们补充足够的钠。食盐能提供的钠如果钠摄入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低钠血症。轻度缺钠会让人淡漠、倦怠、没有精神,稍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压降低、痉挛,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特别是出汗多的高温作业和重体力劳动者、反复呕吐或腹泻的胃肠道疾病患者,更应该注意钠的补充。不同的盐有啥不一样?现在去超市买盐,放眼望去啥盐都有,原本简单“买包盐”的事儿,瞬间让人有了选择恐惧症。1、来源不同的盐井矿盐、湖盐、海盐,这些盐只是来源不同,本质上都是氯化钠,没有太大的区别。- 井矿盐用石盐或地下卤水(不包括沿海地区的地下卤水)为原料制成的盐。从地质上来讲,有井矿盐的地方远古时代几乎都是大海,经过历史变迁,在长年累月的烈日、强风和蒸发作用下,海水干涸了,盐不断析出,结成一层一层的盐盖,后被泥沙覆盖埋没,随着地壳的剧烈运动被埋藏在了地下。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久,经过加工后其氯化钠纯度高、杂质少,较为纯净,市面上比较常见,便宜的只有 2 元钱 1 包。- 湖盐(池盐)湖盐是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我国是世界上湖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湖盐颗粒较大,不容易结块,所以产品基本不需要使用抗结剂。- 海盐食用海盐是以海水或海盐为原料制成;日晒海盐是以日晒海水浓缩结晶等工艺制得的食用海盐。精制海盐以海水或海盐为原料,用真空蒸发制盐工艺、机械热压缩蒸发制盐工艺或粉碎、洗涤、干燥工艺制得的食用海盐。雪花海盐是以海盐为原料,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干燥等工艺制成的雪花状食用海盐。纷海盐不容易结块,产品中也不得含有抗结剂,不添加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另外,海盐中氯化钠的纯度相对较低。2、市面上“高档盐”竹盐、喜马拉雅玫瑰盐,给人的感觉很高档,其本质也是为了补充氯化钠,只是风味和外观上和普通盐略有不同。- 竹盐普通竹盐是以食盐为原料,经一次(或多次)灌入新鲜竹筒后黄土封口、高温烧制而成的盐。九烤熔化竹盐是以食盐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氯化钾,经八次灌入新鲜竹筒后黄土封口、高温烧制,第九次烧制时使用高温将其熔化形成的盐。竹盐呈白色、灰白色或紫褐色,在有咸味的同时还有清鲜味或皮蛋味。每包 250 克竹盐的价格多在 7~10 元之间。- 喜马拉雅玫瑰盐属于岩盐的一种,据说开采自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附近,天然的粉红色来自于其中的铁元素,具有较高的颜值,价格也高,250 克的价格就要将近 20 元。这种盐的铁元素可能会比我们平时吃的盐高,但别指望补铁,一般不含碘。3、营养强化盐除了我们日常吃的加碘盐之外,还有一些盐进行了营养强化,比如钙盐、富硒盐,让很多人误认为“吃这样的盐更有营养”。我国居民一般成年人钙和硒的推荐摄入量分别为 800 毫克/天、60 微克/天,而这些“营养盐”在营养补充上作用非常小。我们吃盐主要是为了调味和补充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最多吃 5 克盐,按照这个量最多只能摄入 7.5 毫克钙或 0.75 微克硒,与推荐量相差甚远,作用微乎其微。如果为了摄入这些所谓的“营养”就呼呼吃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某品牌钙盐某品牌富硒盐吃盐要选对,而不是选贵对于我们一般家庭来说,买盐的时候建议关注盐的钠含量和碘含量选购即可。1、低钠盐低钠盐是用一部分氯化钾代替了氯化钠,咸味与普通食盐相差无几,烹调不影响口感。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压,合理选择吃低钠盐对降低血压有帮助。但对于高温作业人员、重体力劳动人员、某些肾病人群、尿毒症患者等要谨慎食用低钠盐。2、加碘盐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可维持人体健康,食用加碘盐主要是为了预防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某品牌加碘盐我国大部分地区几乎都属于缺碘地区,尤其是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在碘缺乏地区,吃碘盐很有必要。即便是生活在沿海地区,也是需要吃碘盐的。虽然沿海地区的海带、紫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碘,但如果当地居民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仍然需要吃碘盐补够推荐量,但对于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建议吃无碘盐。另外,甲亢患者和部分甲状腺肿瘤患者也适合吃无碘盐。但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疾病都需要吃无碘盐,具体还得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来吃。盐要吃,但一定要限量!对于维持健康来说,吃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建议要将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不超过 5 克。散开的 5 克盐,直径比 1 元硬币大一点丨作者拍摄这是因为高盐饮食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不仅会诱发高血压,还会刺激身体的炎症反应,甚至增加骨质疏松、脑卒中、胃炎的风险,也可能会影响认知能力。除了控制盐的摄入量之外,生活中的隐形盐也得注意,比如酱油、蚝油、蒸鱼豉油、黄豆酱、味噌、咸菜、泡菜等。计算盐含量的方法为:营养成分表的钠含量(mg)÷400=盐含量(g)盐的种类很多,没必要追求“高档”和“营养”。对于咱们一般人来说,只需要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低钠盐、加碘盐等就可以了。无论吃哪种盐,都要控制好盐的摄入量,清淡饮食。参考文献[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8[2]株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盐来源于哪里?盐是如何制成的?[EB/OL].(2021-07-02)[2024-4-29] 0022-2021 食用海盐[S].2021.06.28[4]QB/T 5682-2022 竹盐[S]. 2022.04.08[5]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居民补碘指南[R].2018:5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为什么说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不需要抢盐

为什么说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不需要抢盐 8月24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将经过ALPS处理的核废水排放入海。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是否又是一次核事故,而同时日本海产品被禁,也让一些人担心市面上到底哪些海鲜是安全的。 而提到海变得不安全,很多人又开始担心盐的问题:听说防核辐射需要用盐,或者是海盐是否变得不安全。 于是,网上又开始传食盐抢购。而盐业公司也特意宣称食用盐绝大部分都是陆地产,海盐只有很小一部分。 实际上,无论福岛排不排核废水,都没必要囤盐!而且福岛排不排核废水,也不影响海盐安全性! 先说防核辐射用盐这事儿。这其实是很多人对一个核事故或核战后应对措施的误解。 在核事故或核弹爆炸后经常会形成的一种放射性物质是碘131。我们平时说补碘,是指碘127,它很稳定不会衰变。碘131不一样,它会发生β衰变,半衰期大约是8天。这些其实也都不重要,你只需要记住核事故或核弹爆炸后会产生碘131就行。 我们说补碘都是为了甲状腺健康。确实,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必须要有碘。不过这其实还有另一个表现,那就是碘元素进入人体后会富集到甲状腺。碘131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幸遭遇核事故或核爆炸,他(她)的甲状腺就会因为碘131入侵受到辐射伤害。 有没有办法应对碘131呢?有的。就是让甲状腺充满普通碘。普通碘127很稳定,当它把甲状腺给占满时,碘131就进不去了,也就能保护甲状腺。 怎么补充碘?不是用碘盐!而是用碘化钾,有专门的药片或液体。但这需要在核事故前或事故后赶紧用。一般来说成人需要用130mg的碘化钾,能保护24小时。 很多人一看,那不就是碘吗?那咱搞点盐不就行了,里面都有碘啊。 盐不能用于取代碘化钾!因为即便是加碘的盐,加碘的量是根据如何让甲状腺正常运作不至于缺碘,不是用来过饱和覆盖的,因此碘盐里面的含碘量不够阻断碘131。另外,不是所有盐都加了碘了,海盐其实就没有碘。 甚至就是碘化钾,也只有在突发事件时,公共卫生部门建议下才有必要使用,不要乱用!如今都有炒作碘化钾的,不得不说,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有。 碘化钾只能防护碘131对甲状腺的伤害,不会防护其它放射性威胁,而且使用时间很关键,服用一个剂量后只保护24小时,所以要尽量贴近保护时间。吃多了也不会多保护,它还有副作用,因此,不要乱来! 而且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就没有碘131,更加没必要搞什么碘盐或碘化钾。 福岛是排放经过ALPS系统处理的核废水,ALPS能吸附过滤62种放射性元素,碘131就是其中之一。福岛排放的核废水,放射性主要来自氚,而碘131在内的其它各种放射性元素都在可以忽略不计的范围内,相关检测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网站上都有。 而且排放前,这些氚提供了绝大多数放射性的核废水还会经过100倍以上的稀释,让氚也在排放标准之下。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核废水导致碘131摄入过量吗?!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我抢盐不是为了补碘防护核辐射,而是担心以后海里的一切都不安全了。你看,以后的海盐哪还敢买啊。 当然,根据盐业公司的公告,国内海盐只有食用盐的10%。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家只有10%的概率吃到受福岛影响的盐呢? 不是!无论是哪里产的盐都不会受福岛影响! 盐的绝大部分成分都是氯化钠,无论哪种盐都是如此。你以为核事故后,海盐里就有碘131了吗?不会!海盐是没有碘的。任何碘盐里的碘都需要另外添加。 现在对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担忧,是出于这些废水还是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主要来自氚,那么这些氚会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氚是什么?氢的同位素,所以福岛核废水实质就是那些水里有一定量的氚水。食盐可能受氚水影响吗?都提炼成氯化钠了,哪来的氚啊。 而且要注意,自然界任何水里都有很小一部分是氚水,不是说有氚就是多大的事儿,关键是量有多少。 在IAEA的建议下,福岛核电站排放核废水过程中的放射性检测数据都可以实时查看,像IAEA和东电的网站上都有 (图) 8月24日实际排放时,稀释后排放入海的核废水中氚放射量只有206 Bq/L。而原定的上限是1500,WHO饮用水的氚上限是1万。 这样的放射量能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全世界可以继续争论。但要说海盐会受到影响,这恐怕超出了科学现实。

封面图片

日核废水排海引发抢盐潮 港超市缺货 澳门超市限购

日核废水排海引发抢盐潮 港超市缺货 澳门超市限购 日本政府星期四(8月24日)宣布启动福岛核废水排海后,香港和澳门超市出现抢盐潮,香港不少超市食盐缺货,澳门超市则采取限购做法。 综合网媒“香港01”《星岛日报》《澳门日报》等报道,社交媒体近日流传多张香港超市货架空荡荡的照片,无论粗盐、幼盐、食盐、海盐均被抢购一空。有照片显示,有巿民抢购数十包食盐,也有人在社交群组称,有人一次过购买几十包食盐。若有剩余大都为日本海盐。 九龙总商会副理事长李丰年接受《星岛头条网》查询时说,香港食盐一向供应充足稳定,并指香港主要从中国大陆进口食盐,较少进口日本食盐。他说,因为食盐较容易提炼,即使大陆出现短暂缺货,香港也可从世界其他区进口食盐。他也说,香港天气较潮湿,囤积食盐容易变坏,这么做没用。 对于网传吃碘盐可以抗辐射,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星期五(25日)在社交平台撰文澄清,吃碘盐不可以抗辐射。食安中心表明,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显示进食盐,能够有效预防辐射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过量摄入碘及钠(盐)反而会危害身体健康。 澳门多家超市从星期四起出现抢盐潮,不少超市售盐货架被人搬空。有超市职员称,受到抢盐潮影响,超市内产源为中国大陆的食盐顿成热门商品,瞬即售罄。超市为保障顾客需求,推出限购措施,每人限购五包食盐。 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与澳门供应商了解食盐的供应状况,供应商均表示目前食盐供应稳定及存货充足,货源稳定。经科局呼吁居民保持理性,切勿轻信谣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澳门目前食盐储存量超过19万公斤,足够全澳居民37天应用,供应商也将持续采购。 经科局将持续到市面巡查,严厉打击抬高价格及囤积居奇行为,以确保澳门民生物资的供需秩序维持正常,保障居民消费权益。

封面图片

价格相差50倍的蚝油到底有何不同?记住这4点 不花冤枉钱

价格相差50倍的蚝油到底有何不同?记住这4点 不花冤枉钱 蚝油的本质是什么?目前,蚝油并没有强制国标,市面上 90% 以上的蚝油产品执行的是推荐国标 GB/T 21999-2008。在这个标准中,对蚝油的定义是:利用牡蛎蒸、煮后的汁液进行浓缩或直接用牡蛎肉酶解,再加入食糖、食盐、淀粉或改性淀粉等原料,辅以其他配料和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调味品。有人可能会疑问,蚝油居然不是用生蚝做的,而是用牡蛎做的呢?这是因为蚝油起源于广东,在粤语里,大家习惯把牡蛎叫做蚝,生蚝是牡蛎的一种,所以虽然国标要求用牡蛎制作,但用生蚝制作也是完全可以的。目前市面上的蚝油品牌,基本上宣传的也都是用“生蚝制作”而成。所以,蚝油其实就是牡蛎或生蚝蒸煮得来的蚝汁,加上调味、增稠或者增色、防腐的配料或食品添加剂构成的。当然,也不是所有蚝油都是这样的组合。由于上面的国标是推荐国标,本就不是强制的,一些企业会执行其他的标准,比如 GB 10133-2014 水产调味品的国标。这里面并没有对蚝油下定义,所以可能会出现,蚝油中只有蚝汁,没有添加其他成分的产品。选一瓶好蚝油 需要看三大要点蚝油和其他调味品不同,其他调味品比如酱油或者食用油,会根据原料品质、生产工艺、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进行等级的区分,我们在包装上看等级就可以大概区分调味品的品质。而蚝油目前并没有相关标准进行等级的划分,那我们该如何评判蚝油的优劣呢?酱油上标注的质量等级其实,我们从配料表、营养成分表以及产品宣传上可以看到差异。这里我做了个总结,方便大家在购买时进行对照。1、一看蚝汁来源及添加比例虽然蚝油都是以蚝汁为基础,但蚝汁的差别非常大。首先是生蚝来源。有的蚝油原料是用新鲜生蚝蒸煮,有的则是用冷冻生蚝,这在新鲜度上就会有差别。其次是结合蚝汁浓度和比例。同样是蚝汁,1 只生蚝煮一锅蚝汁,和 8 只生蚝煮 1mL 蚝汁,浓度可是差远了。选购时可以先查看蚝汁浓度高的,然后再看蚝汁的占比,一般蚝汁浓度高且添加占比大的比较优秀。如果在电商平台购买,这些信息可以在商品详情页看到(达不到的可能不会提及)。如果在线下购买,在瓶身上可能最多只能看到蚝汁添加比例这个信息。2、二看配料表组成配料表可以看到食品的“成分”,根据 GB7718-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配料表中各种配料是按照添加量的由多到少递减排列的。也就是说,排得越靠前,添加量就越多。在选择时, 选择蚝汁排在第一位的,这种情况蚝汁的比例会更高。如果配料里额外添加了提鲜的成分或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酱油、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那么说明蚝汁浓度和含量也不会多高,要靠其他成分来提鲜。例如看下面两款产品配料表,哪款真鲜,哪款假鲜,大家可能一目了然了。还有一些产品会添加增稠剂、色素、甜味剂等来增加蚝油的色、味和质,但这些都不是必需的成分,所以大家在购买时要注意甄别。3、三看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重点看蛋白质和钠含量。蚝油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蚝汁,蛋白质越高,说明蚝汁的添加量越多。目前关于蚝油里有多少蛋白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蚝油的蛋白质越高,蚝汁的比例越高,或者可以说蚝汁越浓。在选购时,建议选择每 10g 蛋白质含量在 0.4g 以上的产品。而钠,主要来自于蚝汁和盐,此外,各种添加剂一般也是以钠盐的形式存在。不过,如果蚝汁浓度高或添加得多,品牌为了本身品质不加防腐剂的话,此时可能会增加钠的含量,因为高钠可以提高渗透压,从而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我们使用蚝油,并非当盐用,好的蚝油鲜味足少放点就够了。不过,如果你在使用蚝油时,经常是一甩,很难控制量,这时最好选择钠低的。选购蚝油时,高蛋白、无防腐剂和低钠往往不能兼得,在购买时可以综合考量。总的来说,蛋白质高、钠含量低的蚝油,更值得推荐。10 元一大桶和 20 元一小瓶的蚝油有什么区别?低价和高价蚝油价格差别那么大,在品质、营养等方面也会有很大差别吗?1、高价的往往蚝汁添加多目前国标中,并没有明确要求蚝油里需要添加多少蚝汁。价格贵的蚝油,大多会在蚝汁上下功夫。要么蚝汁添加的比例高,要么蚝汁的浓度高,要么蚝汁来自新鲜的生蚝(不是冷冻的),要么是蒸煮后汁液的浓缩(不是肉的酶解)。在包装上能感受到的,主要是蚝汁的含量。企业但凡添加了高比例的蚝汁,都会想方设法告诉你,所以包装上都会标注“添加 XX%的蚝汁”。而浓度高、原料新鲜、品质好,如果信息量比较多,瓶身不一定会展示,一般会在商品详情页上体现。在购买时,如果写了蚝汁含量的,说明厂家还是比较有信心的。2、高价蚝油成分简单,配料表更干净价格越高,配料表一般就越简单。因为蚝汁有足够的鲜味,熬制工艺成熟,鲜味、颜色就都有了,不需要再去添加增鲜、增色的成分来“美化”了。以图中的蚝油为例,先不说蚝汁浓度能不能保证,就看在配料表的位置,蚝汁的添加量比盐还少。鲜味不够,添加剂来凑。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酵母提取物、香精齐上阵,这招偷梁换柱的功夫甚是了得。如果不是成分党,吃了估计还会感叹,这味道真鲜啊!至于蛋白质含量,在最高价和最低价能体现出价格因素外,中间价位的蚝油并没有明显特点。总体来说,十多块钱一大桶的蛋白质含量垫底,蚝汁添加量少,靠各种添加剂来进行调味。20 元以上一瓶的蚝油更加“货真价实”,配料成分简单,添加剂较少。根据需求,可做如下选择:蚝油主要是为了调味,如果你在乎营养、成分和品质,价格在 20 元以上一瓶的蚝油更值得选择。如果觉得 20 元价格太高,又不想靠添加剂来拼凑,在十几元一瓶的档次里也能选择到不错的蚝油。如果你只在乎口感,不在意成分和蚝汁含量,十多块一大桶(几乎没有蚝汁)的蚝油则更有性价比。蚝油选对还得用对除了选对蚝油,蚝油的科学使用和储存同样重要。1、出锅前放蚝油蚝油中富含谷氨酸钠,这是它鲜味的来源。然而,谷氨酸钠在高温下易分解,失去了原有的鲜味。建议在菜肴出锅前再添加蚝油,这样谷氨酸钠不容易被破坏,有利于发挥自身价值。2、使用后密封冷藏蚝油的储存也不容忽视。蚝油含有蛋白质和水,是细菌霉菌容易繁殖的养料和环境。开封后,如果使用完了放到灶台边,不能及时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这种温暖、富含蛋白和水分的环境很容易滋生细菌霉菌,这对我们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每次使用完蚝油后,务必确保瓶盖紧闭,并尽快放入冰箱保存。参考文献[1] GB/T 21999-2008 生蚝[2] GB 10133-2014水产调味品[3] 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4] GB/T 18186-2000 酿造酱油[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上册)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20年来美国人的饮食略有改善 但不良习惯对经济和健康的影响依然巨大

研究表明20年来美国人的饮食略有改善 但不良习惯对经济和健康的影响依然巨大 不良饮食习惯继续对美国成年人造成伤害。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数据,它是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每年有 100 多万美国人死于与饮食有关的疾病。饮食不健康和食品不安全的代价也很高,估计造成 1.1 万亿美元的医疗保健支出和生产力损失。这些负担也造成了收入、教育、邮政编码、种族和民族之间的重大健康差异。今天(6 月 17 日),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食品即医学研究所在《内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1999 年至 2020 年间,美国成年人的饮食质量略有改善。然而,他们也发现,饮食质量差的美国人数量仍然居高不下。最值得注意的是,差异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在恶化。食品即医学研究所所长、心脏病专家达柳什-莫扎法里安(Dariush Mozaffarian)说:"虽然我们看到美国人的饮食在过去二十年中略有改善,但这些改善并没有惠及每一个人,许多美国人吃得更差了。我们的新研究表明,只有解决了许多美国人在获取和食用营养食品方面面临的障碍,国家才能实现营养和健康公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 1999 年至 2020 年期间 10 次全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的数据,这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其中包括反复进行的 24 小时膳食回忆,人们在回忆中报告前一天摄入的所有食物和饮料。研究分析了 51703 名至少完成过一次有效 24 小时膳食回忆的成年人,其中 72.6% 的人完成过两次回忆。膳食质量采用美国心脏协会膳食评分来衡量,这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健康膳食衡量标准,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全谷物、含糖饮料和加工肉类等成分。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二十年间,饮食质量较差的成年人比例从 48.8% 降至 36.7%,而饮食质量中等的成年人比例则从 50.6% 上升至 61.1%。他们还发现,理想饮食的成年人比例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低,从 0.66% 上升到 1.58%。具体的变化促成了这些趋势,包括坚果/种子、全谷物、家禽、奶酪和鸡蛋的摄入量增加。研究人员还发现,精制谷物、加糖饮料、果汁和牛奶的消费量有所下降。水果和蔬菜、鱼类/贝类、加工肉类、钾和钠的总摄入量保持相对稳定。当把分析重点放在关键的亚群体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改善并不具有普遍性。年轻成年人、女性、西班牙裔成年人以及教育、收入、食品安全和私人医疗保险水平较高的人群的饮食质量提高幅度最大。而在老年人、男性、黑人成年人以及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少、食品无保障或无私人医疗保险的人群中,膳食质量的提高幅度较低。例如,在低收入人群中,饮食质量差的成年人比例从 51.8% 降至 47.3%,在中等收入人群中从 50.0% 降至 43.0%,在高收入人群中从 45.7% 降至 29.9%。"我们面临着全国性的营养危机,肥胖症和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刘俊秀是弗里德曼学院的博士后学者,现任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助理教授莫扎法里安说。"这些疾病困扰着所有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在社会经济和地理位置上处于弱势的人。我们必须解决营养安全和其他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住房、交通、公平工资和结构性种族主义,以应对不良饮食造成的人力和经济成本。"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反式脂肪酸又上热搜 真的一口也不能吃吗?

反式脂肪酸又上热搜 真的一口也不能吃吗?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根据结构不同,脂肪酸也有不同的名称。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现有研究认为,反式脂肪的主要危害是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它可以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至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长发育、生殖健康、阿尔茨海默病等问题,都是证据不足的。还有些说法称反式脂肪会沉积在体内、代谢不掉,还有说它在人体内需要代谢 51 天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的。在人体内,反式脂肪跟普通脂肪的代谢途径是一样的,没有发现反式脂肪在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体内的代谢途径有何不同。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1、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反式脂肪酸是的,你没有看错,天然的食物中也有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人类母乳中也有反式脂肪酸。研究发现,母乳中反式脂肪含量占母乳脂肪含量的1%~10%之间,如美国女性为 7.0±2.3%,加拿大女性为 7.19±3.03%。2、氢化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是“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来源。植物油的氢化是通过在不饱和键上加氢,使得油的熔点升高从而改善食品加工性能的操作。液态植物油起酥效果并不好,但经过氢化,它在常温下就是半固体,可以满足工艺和口感要求。使用氢化植物油还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比如曲奇更加酥脆、奶茶更加润滑。此外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延长保质期,且比动物油脂比如天然奶油成本更低,因此,氢化油在食品工业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植物油在不完全氢化的情况下,有一些双键从天然的“顺式结构”转化为“反式结构”,从而使得含有它们的脂肪成为“反式脂肪”。此外,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也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氢化油都有反式脂肪酸。只有不完全氢化的油脂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目前,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氢化植物油等食用油脂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还应用了非氢化工艺的油脂制品等替代产品,现在很多氢化植物油产品、植脂末、代可可脂其实都已经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过去大幅下降。反式脂肪酸真的一口都不能吃吗?还是那句经典的话,“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反式脂肪酸是否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吃了多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我国、美国等国家的膳食指南均建议,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应低于 1%,这对于一个每天需要摄入 8400 千焦能量的成年人大约相当于吃 2.2 克反式脂肪。而我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吃的反式脂肪是 0.39 克,相当于供能比为 0.16%,远低于 WHO 的建议值(小于 1%)。所以,只要你不是大量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健康风险很低,大家不用对反式脂肪过于恐慌。例如,牛奶中天然就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过通常量都很少。液态奶的反式脂肪含量平均为0.08克/100克,奶粉为0.26克/100克,酸奶为0.07克/100克。换算一下的话,一个人一天喝2.75千克牛奶才会超出WHO的建议值,这对于人均奶制品摄入量只有不到50克的我国居民,显然不用担心反式脂肪酸过量的问题。如何鉴别食物中有没有反式脂肪酸?1、这两类食物通常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有两类食品的反式脂肪含量普遍比较高,一个是天然和人造奶油、黄油,平均含量达到2克/100克;另一个是植物油,平均含量是0.86克/100克。其他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平均含量一般都比较低,但是个别产品,比如代可可脂巧克力、薯条/薯片、蛋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的反式脂肪,由于一些产品会用到氢化油,所含的反式脂肪就可能比较高。2、从会看食品配料表第一先要看食品的标签的配料表。氢化油脂在标签配料表中常见的“名称”有很多种,包括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因此,大家购买包装食品时,如果看到配料表里有这些东西,那就说明可能有反式脂肪酸。其次,还要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的食品。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必须在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就是说,如果你吃的食物标签中没有标反式脂肪酸含量,那一般说明其没有氢化油。我国标准中还规定,如果 100 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 0.3 克就可以标示为“0”。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表示了反式脂肪酸含量,但是其含量为零,反而其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你就要注意摄入量了。如何在饮食中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1、控制反式脂肪酸,关键是烹调油调查来看,(精炼)植物油是中国人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最主要来源,所以,要避免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我们首先要注意适量控制烹调中植物油的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应控制在 25~30 克,而我们实际平均每天吃了将近 40 克,还有很多人超过了 40 克。所以,如果要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首先要抓的主要矛盾是炒菜少放油。2、不要仅关注反式脂肪酸,却忽略了总脂肪特别提醒大家,有时候我们高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的同时,反而忽略了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通常来说,反式脂肪多的食物,总脂肪、饱和脂肪都少不了。饱和脂肪摄入量过高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总脂肪摄入太多也会增加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知道,目前我们居民总脂肪供能比为 34.6%,已经超出了健康推荐范围(20%~30%),这其中大部分都来自炒菜用的烹调油;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饱和脂肪摄入供能比超过健康推荐范围(10%)。而我们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健康推荐范围,根本没有超。所以,大家与其总是担心反式脂肪酸,还不如少用点炒菜油,少吃点肥肉和油炸食品。参考文献[1]GB 1519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脂制品[2]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3]Effec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gression analysis[4]Effect of trans-fatty acid intake on blood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5]Reduction in saturated fat intak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6]Intake of saturated and tran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7]Health effects of saturated and trans-fatty acid intak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8]膳食总脂肪、饱和脂肪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认识[J].营养学报,2022,44(04):313-315.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22.04.014.[9]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10]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11]Zhao R, Zhao L, et al. Dietary Fat Intake among Chinese Adul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Blood Lipids...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的人心肺功能更强我们知道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心肺功能指的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肌肉强度和力度,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抵抗力等,还可以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和规律,保证心脏泵血的节律和效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心肺功能好的人,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阻肺的概率也会比较低。那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提升最有效呢?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上的一项研究,针对 2070 例平均年龄在 54 岁的人,进行了为期 8 年的周期性运动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经常运动的人 认知能力可能更好很多人锻炼后都会觉得呼吸更轻松,身体更轻盈,心情也有所改善。这是因为运动后,脑细胞分泌的“内啡肽”会在短期内让人产生快感。那长期运动对大脑是否有正面影响呢?英国一项长达 10 年,针对 8958 名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弱。另一项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在这项研究开始时,无论参与者的睡眠时长如何,运动量更多的人几乎都有着更好的认知功能,而在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睡眠时间短(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成为认知下降的主因,而睡眠时间少且运动少的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这种认知能力的下降对于 50~70 岁之间的人来说较为明显,而对于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即使睡眠不足,运动对他们的认知情况还是有益处。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关节更好经常运动对骨骼、关节、肌肉的好处,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多。首先,经常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骨骼强度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其次,经常运动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从而减轻关节负荷,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此外,经常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让肌细胞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还可以刺激在肌肉中穿行的血管一同舒张、收缩,增强血管舒张收缩能力,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伴随神经也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经常运动,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小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会引起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增多,导致糖水平降低,还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入血。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则与胰岛素相反,可加速肝脏糖异生过程,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经常运动会使胰岛素分泌下降的同时,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换句话说,经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较小。经常运动的人更瘦、更美、更快乐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全身骨骼肌系统的强健。而功能强大的肌肉更能伸展体态、挺拔身姿,让人看起来更有气质、更好看。经常运动刺激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可以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怎么才算经常运动?运动宜适量,标准主要看心率,应该是最大心率的60%~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与安静心率相比,应相差15%~30%,甚至更多。选择最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关键要把握好运动强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适当范围,还要有强烈的时间概念。美国心脏学会(AHA)建议成年人的运动准则:-每周应保证有 5 天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150 分钟;-或每周保证有 3 天进行至少 2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75 分钟;-以及每周保证最少 2 天进行中至高强度肌肉伸展锻炼以提升身体健康。运动需坚持,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而身体有一些小问题的人,如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椭圆仪等;其他特殊人群运动的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建议。此外,坚持经常运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逸结合,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锻炼后全身有汗,心跳加快,锻炼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2.在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身体疲惫劳累(如熬夜后)时避免体育锻炼;3.合理均衡饮食营养,尤其不能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4.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最佳效用。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