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创下原子量子计算机世界纪录:实现超过1000量子位

物理学家创下原子量子计算机世界纪录:实现超过1000量子位 扩大量子系统的规模对于推进量子计算至关重要,因为系统越大,其优势就越明显。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在著名期刊《光学》(Optica)上。基于二维光镊阵列的量子处理器是开发量子计算和模拟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可在未来实现非常有益的应用。从药物开发到优化交通流的各种应用都将受益于这项技术。迄今为止,这些处理器已经能够容纳几百个单原子量子系统,其中每个原子代表一个量子比特或量子比特,是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为了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有必要增加处理器中量子比特的数量。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物理系"原子-光子-量子"研究小组的格哈德-伯克尔(Gerhard Birkl)教授领导的团队现已实现了这一目标。在 2023 年 10 月初首次发表在 arXiv 预印本服务器上、现在又经过科学同行评审发表在著名期刊《光学》(Optica)上的研究文章中,该团队报告了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在一个平面上包含 1000 多个原子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架构的实验。Birkl 谈到他们的成果时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率先突破 1,000 个可单独控制的原子量子比特的大关,因为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竞争对手紧随其后。"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证明,他们将最新的量子光学方法与先进的微光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大大提高目前对可访问量子比特数量的限制。这是通过引入"量子比特增殖"的新方法实现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克服了激光器性能有限对可用量子比特数量的限制。1305个单原子量子比特被装载到一个具有3000个陷阱位点的量子阵列中,并重新组装成具有多达441个量子比特的无缺陷目标结构。通过并行使用多个激光源,这一概念突破了迄今为止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界限。对于许多不同的应用来说,1000 量子比特被视为一个临界值,量子计算机所承诺的效率提升可以在这个临界值上得到首次展示。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为率先突破这一门槛而努力。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原子量子比特,Birkl 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这一突破。该科学出版物还介绍了激光源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将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使量子比特数量达到 10000 甚至更多。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doi:10.1364/OPTICA.513551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物理学家实现分子的量子纠缠

物理学家实现分子的量子纠缠 物理学家首次实现了对分子的量子纠缠。这一突破可能有助于推动量子计算的实用化。论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实现可控的量子纠缠一直是一大挑战,这次实验之前分子的可控量子纠缠一直无法实现。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找到了方法控制单个分子诱导其进入到互锁量子态。研究人员相信相比原子,分子具有优势,更适合量子信息处理和复杂材料量子模拟等应用。相比原子,分子有更多的量子自由度,能以新方式交互。论文合作者 Yukai Lu 指出这意味着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的新方法。来源 ,,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封面图片

物理学家发明测量单个原子三维位置的巧妙新方法

物理学家发明测量单个原子三维位置的巧妙新方法 新方法可通过单个图像确定原子的所有三个空间坐标。这种由波恩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开发的方法是基于一种巧妙的物理原理。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专业期刊《物理评论 A》上。测量第三维度的挑战在生物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过植物细胞的人可能都能回忆起类似的情形。很容易看出,某个叶绿体位于细胞核的上方和右侧。但它们是否位于同一平面上呢?然而,一旦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就会发现细胞核的图像变得更加清晰,而叶绿体的图像却变得模糊不清。其中一个一定比另一个高一点,一个比另一个低一点。不过,这种方法无法精确显示它们的垂直位置。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各种"哑铃"的旋转方向不同,表明原子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图片来源:IAP/波恩大学如果要观察单个原子而不是细胞,原理也非常相似。所谓的量子气体显微镜可用于此目的。它可以直接确定原子的 x 坐标和 y 坐标。然而,要测量其 Z 坐标(即到物镜的距离)则要困难得多:为了确定原子位于哪个平面上,必须拍摄多幅图像,并在不同平面上移动焦点。这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把圆点变成哑铃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IAP)的 Tangi Legrand 解释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一步完成这一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使用了一种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在理论上被人们所熟知,但尚未在量子气体显微镜中使用过的效应"。要对原子进行实验,首先必须将其大幅冷却,使其几乎不动。然后,可以将它们困在激光的驻波中。然后,它们就会滑入波谷中,就像鸡蛋坐在鸡蛋盒里一样。一旦被困住,为了显示它们的位置,就将它们暴露在另一束激光下,这束激光会刺激它们发光。由此产生的荧光在量子气体显微镜下显示为一个略微模糊的圆形斑点。量子气体显微镜产生的原子图像通常是一个圆形、略微模糊的斑点。研究人员将其扭曲成哑铃状(图片显示的是理论预测)。哑铃指向的方向表示 z 坐标。图片来源:IAP/波恩大学安德烈亚-阿尔贝蒂博士解释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使原子发出的光的波面变形。变形的波面在照相机上产生了一个围绕自身旋转的哑铃形状,而不是典型的圆形斑点。这个哑铃指向的方向取决于光线从原子到照相机的距离"。这位研究员目前已从 IAP 转到位于加兴的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他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因此,哑铃的作用有点像罗盘上的指针,让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方向读出z坐标,"迪特尔-梅斯赫德(Dieter Meschede)博士说。波恩大学跨学科研究领域"物质"的成员之一。对量子力学实验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新方法,只需一张图像就能精确测定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例如,如果你想用原子进行量子力学实验,这一点就非常重要,因为通常必须能够精确控制或跟踪原子的位置。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使原子以所需的方式相互影响。此外,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帮助开发具有特殊特性的新型量子材料。布里斯托尔大学的 Carrie Weidner 博士解释说:"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原子按一定顺序排列时会产生哪些量子力学效应。"这将使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三维材料的特性,而无需合成它们"。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量子计算机有第3种方式,日本走在前列

量子计算机有第3种方式,日本走在前列 在量子计算机的开发竞争舞台上,“第3种方式”正在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被称为“冷原子型”的技术,采用冷却至极低温度的原子。与其他方式不同,日本的研发团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种方式在日本政府研发计划中的比重近年来提升,或将成为日本推进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开发战略的关键。 在位于爱知县冈崎市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子科学研究所,教授大森贤治的研究室里,实验装置的显示屏上规则地纵横排列的颗粒闪闪发光。显示出冷却至极低温度、已停止运动的一个个金属原子(铷)在真空容器当中浮游的情形。 冷原子量子计算机把像这样排列的一个个原子用作处理量子计算的“量子位”。研发团队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实现了400个量子位,大幅超过现有量子计算机上实现的量子位数量。大森贤治教授表示,“到1~2年后将轻松增至1000个量子位。从原理上讲可增至1万个量子位”。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超密集量子计算机破局者:1 个锑原子存储 16 个量子态

超密集量子计算机破局者:1 个锑原子存储 16 个量子态 通常情况下,1 个量子位(qubits)对应 1 个量子态(quantum state)。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研究人员证明,锑(Sb)原子可以同时拥有 16 种量子态。 锑原子本身有 8 个量子态,此外其电子还能额外提供 2 个量子态,而通过叠加锑原子和锑电子,就能产生总共 16 种量子态,这就像未来的 3D NAND,每个单元可以写入 16 位数据。

封面图片

我国首次成功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

我国首次成功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 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向获得该模型低温相图、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也全新打开了构建专用量子模拟机的大门。相关研究成果于 7 月 10 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封面图片

BBC:量子技术突破可能带来计算机革命

BBC:量子技术突破可能带来计算机革命 研究人员离实现制造多任务的“量子”计算机又近了一步,那将是比现有的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更强大的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利用了亚原子粒子的怪异特性。 所谓的量子波粒能够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而且即使分隔数百万英里仍然匪夷所思地能够保持关联性。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Sussex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实现了在电脑芯片之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传送量子信息。 一个研究当中的障碍就是需要在芯片之间迅速和可靠地传送量子信息:信息受损就会产生误差。 不过汉辛格教授的团队已经取得了突破,他们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研究表明,他们可能已经克服了上述障碍。 这个团队研发了从一个芯片向另外一个芯片以创纪录的速度传送信息的系统,传送可靠率达到了99.999993%。研究人员说,这显示了在原则上许多芯片能够插在一起形成算力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机。 (节选)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