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的计算方式可能接近人类幼儿 识数能力不再是人类智力标志?

乌鸦的计算方式可能接近人类幼儿 识数能力不再是人类智力标志?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食腐乌鸦可以大声地数数,有效地喊出“一、二、三”。这项研究表明,鸟类以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理解数字和计数,使它们成为除人类以外唯一已知具有这种能力的物种。华盛顿大学的野生动物科学家和乌鸦专家John Marzluff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有“一种与我们更相似的语言系统”。食腐乌鸦(Corvus corone)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相似。这不仅仅是他们“长着羽毛的猿猴”的技能。它们还会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在一生中学会发出新的声音,并根据规则做出决定。研究人员指出,人类语言的一个标志是我们将声音(比如一个单词)与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发出声音的能力。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三个苹果,我们可能会说“three”。在完全掌握这种能力之前,蹒跚学步的孩子要学会使用数字作为口头计数。他们可能会说“一,二,三”或“一,一,一”,其中语音的数量与他们看到的苹果数量相对应。食腐乌鸦也能做到这一点吗?为了找到答案,Liao和他在Andreas Nieder实验室的同事们(Andreas Nieder也是该校的动物生理学家)研究了在该校神经生物学研究所饲养的三只食腐乌鸦。研究人员训练这些鸟在看到屏幕上的阿拉伯数字或听到特定声音信号时发出一到四声叫声(“kraak”)。叫完后这些鸟通过啄屏幕上的一个键来确认它们已经完成了任务。乌鸦发出正确数量的叫声就会得到奖励;失败没有奖励。在数千次的试验中,乌鸦通常会发出正确数量的叫声,这表明“它们理解了任务结构,”Liao说。但他们确实也会犯错误,通常是在进行了多次试验之后,目标数字是3或4。“他们喜欢数字1,不喜欢数字4,”有时,乌鸦拒绝发出声音来表示它们对4的厌恶,干脆直接轻啄屏幕来结束试验。一项对录音的分析表明,这种鸟通过在张开嘴之前花时间思考来控制声音。Liao说:“他们在发声之前就计划好了要叫几下。”例如,乌鸦发出长序列的叫声比发出短序列的叫声要花更多的时间。“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发现,”Marzluff说。“更长的反应时间表明,鸟类必须思考、组织和编码从大脑到肌肉的电信号,才能发出叫声。”这种延迟与心理计划是一致的。”他指出,当被问到一个不止一个词的问题时,人类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一些鸟类利用发声的数量来传达生态信息的观点,比如捕食者的存在和食物的数量。事实上,乌鸦的声音计算能力与人类幼儿相似,科学家们说,这可能是真正计数的“进化先驱”。波士顿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Irene Pepperberg说,这项工作显示了“研究鸟类的数字感和交流”的价值。Pepperberg以对一只高智商的非洲灰鹦鹉Alex的研究而闻名。她说,就像乌鸦一样,Alex知道他的数字:他能正确地给磁铁排序,说出数字1到8,还能做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现在知道,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智力标志的数字能力,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Marzluff说。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停电事件频发 乌鸦成韩国电力设施一大“杀手”

停电事件频发 乌鸦成韩国电力设施一大“杀手” 本月13日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打破了釜山莲堤区的平静。配电装置发生爆炸,浓烟滚滚。事故导致当地约500户家庭和附近一所中学停电2小时。去年9月,首尔西部九老区的483户家庭也经历了4小时停电。人们在损坏的电线杆附近发现触电身亡的乌鸦,推断两起事件的“罪魁祸首”均为乌鸦。闯祸的主要是大嘴乌鸦。它们体长约57厘米,一般以树果、昆虫和腐肉为食,但栖息在城市中则主要以食物垃圾为食。它们在城市中缺少天敌,加之常在电力设施附近筑巢和觅食,对电力设施构成威胁。乌鸦不仅造成停电,还会攻击人。鉴于其破坏性,去年12月,大嘴乌鸦、寒鸦、秃鼻乌鸦等被定为有害鸟类。依照韩国法律,经当地政府批准,民众可以捕捉它们。只是,由于缺乏激励政策,很少有人动手。韩国庆北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朴熙灿表示,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减轻乌鸦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的破坏。“乌鸦经常在配电装置上筑巢,并在巢中使用金属,这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对于城市中乌鸦数量突然增加的原因,朴熙灿认为,这与喜鹊数量减少有关。在自然界中,喜鹊少有对手,却与乌鸦形成竞争关系。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将喜鹊定为害鸟后,其数量迅速下降,导致乌鸦数量增加”。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大象会用各自的"名字"与家人和朋友交谈

研究发现大象会用各自的"名字"与家人和朋友交谈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是相当独特的,因为我们用名字来称呼彼此。这种使用声音标签来识别另一个人的过程是后天学会的;人们并不是生来就知道所有家庭成员和社会联系人的名字。海豚和鹦鹉用标志性的叫声向同类"广播"自己的身份,然后被模仿,而人类不会模仿。现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华纳自然资源学院、保护组织"拯救大象"和"大象之声"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证实,非洲野生大象的交流方式与人类类似,它们用特定的、"类似名字"的个体叫声互相称呼。"海豚和鹦鹉通过模仿被称呼者的特征性叫声来称呼对方的'名字',"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迈克尔-帕尔多(Michael Pardo)说。"相比之下,我们的数据表明,大象并不依靠模仿接收者的叫声来称呼对方,这与人类称呼的方式更为相似。"人类的语言的随意性很大,因为我们使用的词语只是标签。我们不可能从一个词的形式中推断出其内在含义。比如说,"桌子"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桌子;它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因为不是模仿,所以任意交流被认为对认知要求更高。加州大学华纳自然资源学院教授、"拯救大象"组织科学委员会主席、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乔治-维特米尔说:"如果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发出听起来像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声音,那么我们的交流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在自我认同方面,名称也是任意的。研究人员说,大象使用任意的声音标签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州大学研究发现大象和人一样有名字大象和人类都是高度善于交流的动物,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与人类一样,大象也在家庭单位、社会群体和更大的氏族结构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说,与人类一样,这种复杂性很可能促使大象需要说出其他大象的名字。维特米尔说:"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类似压力的一种情况,主要来自复杂的社会互动。这是这项研究令人兴奋的地方之一;它让我们对我们为什么会进化出这些能力的可能驱动因素有了一些了解"。大象会发出各种声音,从熟悉的号角声到低沉的隆隆声,频率跨度很大。其中有些是人类听不到的。加州大学沃尔特-斯科特工程学院的研究科学家库尔特-弗里斯特鲁普(Kurt Fristrup)开发了一种信号处理技术来检测叫声的细微差别,然后他和帕尔多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仅根据叫声的声学特征就能正确识别出是哪头大象的叫声。弗里斯特鲁普说:"我们发现,大象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与它们正在呼唤的个体相关的声音,这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大象能够利用任意的声音标签来表示其他个体,这表明大象的叫声中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标签或描述符。"科学家呼唤大象的名字,大象也会回应当大象听到家人和朋友的电话录音时,它们会热情地回拨或靠近说话者。而当呼唤对象是其他大象群时,它们的反应就不那么热烈了,这表明它们认出了自己的名字。帕尔多说:"他们可能暂时被回放的声音弄糊涂了,但最终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奇怪的事件,继续过自己的生活。"研究人员发现,大象在远距离或成年大象与幼象交谈时,更常互相呼唤名字。研究人员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分离出叫声中的单个名称,或者确定大象是否会说出食物、水和地点等其他名称。因此,我们还需要很多年才能与这些长相雄伟的动物交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让他们对着麦克风讲话,"维特米尔说。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无声的尖叫:科学家认为部分青蛙可能有能力通过超声波进行跨物种交流

无声的尖叫:科学家认为部分青蛙可能有能力通过超声波进行跨物种交流 落叶蛙(Haddadus binotatus)发出的求救信号的频率人类听不到,但捕食者却能听到。图片来源:Henrique Nogueira"两栖动物的一些潜在天敌,如蝙蝠、啮齿动物和小型灵长类动物,能够发出并听到这个频率的声音,而人类却不能。我们的一个假设是,这种求救信号是针对其中一些天敌发出的,但也有可能是,这种宽频带具有普遍性,因为它可以吓唬尽可能多的天敌,"文章第一作者乌比拉塔-费雷拉-索萨说。这项研究是Ubiratã Ferreira Souza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生物学研究所(IB-UNICAMP)进行的硕士研究的一部分,他获得了巴西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奖学金。另一种假设是,这种叫声是为了吸引另一种动物来攻击威胁两栖动物的捕食者,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捕食者就是巴西大西洋雨林中特有的一种落叶蛙(Haddadus binotatus)。研究人员记录了两次求救信号。当他们使用特殊软件对声音进行分析时,发现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7 千赫兹到 44 千赫兹之间。人类无法听到高于 20 kHz 的频率,这属于超声波。在发出求救信号时,这种青蛙会做出一系列典型的防御捕食者的动作。它抬起身体前部,张大嘴巴,头部向后摆动。然后,它部分闭合嘴巴,发出从人类可听到的频段(7 kHZ-20 kHz)到听不到的超声波频段(20 kHz-44 kHz)不等的叫声。文章合著者、巴西国家科学院国际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生玛丽安娜-雷图西-庞特斯(Mariana Retuci Pontes)说:"巴西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居世界首位,已描述的物种超过 2000 种,因此发现其他蛙类也能发出这种频率的声音并不奇怪。"潜在的跨物种超声波通信另一个物种使用这种策略可能是庞特斯自己无意中发现的。2023 年 1 月,蓬特斯在圣保罗州伊波兰加的上里贝拉州立旅游公园(PETAR)游览时,在一块岩石上看到了一种动物,很可能是锯肢蟾(Ischnocnema henselii),不过她并没有采集这种动物来准确鉴定物种。她抓住青蛙的腿试图拍照,却惊讶地发现青蛙的防御动作和求救信号与H. binotatus 非常相似。几英尺外有一条矛头蝮蛇(Bothrops jararaca),显然证实了这种行为是对捕食者的反应的假设。研究演变与未来方向她能够录制视频,但无法分析声轨以确认超声波频段的存在。根据H. binotatus 的文献记载,抓住青蛙的腿是研究人员通常用来模拟捕食者攻击青蛙的动作。"这两种两栖动物都生活在落叶层中,体型相似(3厘米到6厘米之间),有类似的天敌,因此I. henselii也有可能利用这种带有超声波的求救信号来抵御天敌,"文章的最后一位作者、IB-UNICAMP教授路易斯-费利佩-托莱多(Luís Felipe Toledo)说。他是"从自然史到巴西两栖动物保护"项目的主要研究者,该项目得到了巴西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托莱多第一次怀疑双尾蝠发出的声音频率过高,人类无法听到,那是在 2005 年,当时他还是里约克拉罗圣保罗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IB-UNESP)的一名博士生。但是,由于当时设备的限制,他无法验证 20 千赫以上的频率。此外,还有三种亚洲两栖动物的超声波叫声记录,但有关频率用于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交流。在哺乳动物中,鲸鱼、蝙蝠、啮齿动物和小型灵长类动物普遍使用超声波。在 Souza 等人的研究之前,人们还不知道两栖动物使用超声波来抵御捕食者。研究人员现在计划解决这一发现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哪些捕食者对求救信号敏感,它们对求救信号的反应如何,以及求救信号是为了吓唬它们还是为了吸引它们的天敌。"会不会是为了吸引猫头鹰来攻击即将吃掉青蛙的蛇?"索萨想。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哪怕我是降临派也会sign的,GPT4 获得了接近人类的能力,而99.99%的人类对此一无所知。人类需要时间,准备好迎接冲击。

哪怕我是降临派也会sign的,GPT4 获得了接近人类的能力,而99.99%的人类对此一无所知。人类需要时间,准备好迎接冲击。 云中月: 可怕! 站得更高的精英们应该是看到了什么普罗大众不知道的事情。一封公开信刚刚得到1000多名(还在持续增加中)精英的签名: 我们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至少6个月。如果不能迅速实施这种暂停,政府应该介入并实行暂停令。

封面图片

狗和宠物猪能对人类哭泣和哼哼声做出反应

狗和宠物猪能对人类哭泣和哼哼声做出反应 根据发表在《Animal Behaviour》期刊上的论文,狗和宠物猪能对人类哭泣和哼哼声做出反应。这是一项公民科学研究。研究团队招募了世界各地的狗或宠物猪的主人,让他们在房间里拍摄自己和宠物的视频,同时播放录制的哭声或哼哼声。然后研究人员统计了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压力行为的数量,比如狗的呜咽和打哈欠,猪的快速拍打耳朵。结果显示,狗在听到人类哭声时会感到紧张,但对哼哼声基本无动于衷。尽管猪在听到哭声时确实会感到一些压力,但它们的行为表明,在听到哼哼声时,它们产生压力会更多。这可能是因为猪不会把哭泣理解为一种负面情绪。然而哼哼声对猪来说可能“非常奇怪”,因为它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Meta首席科学家:大模型永远达不到人类智力 正开发替代AI系统

Meta首席科学家:大模型永远达不到人类智力 正开发替代AI系统 杨立昆表示,大语言模型“对逻辑的理解非常有限……不了解物理世界,没有持久的记忆,不能以任何合理的术语定义来推理,也无法进行层次化的规划”。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不要依靠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来追求人类水平的智力,因为这些模型只有在获得正确训练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回答提示,因此“本质上是不安全的”。眼下,杨立昆正在努力开发全新一代的AI系统,希望这些系统能够为机器提供人类水平的智力,尽管他表示这一愿景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实现。他在Meta基础AI研究实验室(Fair)领导者着一个大约500人的团队。他们正致力于创造能够具备常识,像人一样学习世界运作方式的AI,这种方法被称为“世界建模”。不过,一些专家对于杨立昆的愿景表示怀疑。杜兰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阿隆·库洛塔(Aron cullotta)表示,长期以来,常识一直是“AI的眼中钉”,教授模型因果关系具有挑战性,使得它们“容易受到这些意想不到的失败的影响”。Meta的一名前AI员工将“世界建模”努力描述为“模糊不清的东西”,“感觉就像宣示领地。”另一名现任员工表示,Fair尚未证明自己是DeepMind等研究机构的真正竞争对手。但是,杨立昆认为,从长远来看,这项技术将能够驱动AI代理,后者可以通过可穿戴技术(包括增强现实或智能眼镜)和肌电“手链”等与用户互动。“AI代理要想真正有用,它们需要具备类似于人类水平的智力。”他表示。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