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冰立方的中微子搜索将改写天体物理学

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冰立方的中微子搜索将改写天体物理学 每秒钟大约有一万亿个叫做中微子的微小粒子穿过你的身体。这些在宇宙大爆炸期间产生的"遗迹"中微子遍布整个宇宙,但它们不会伤害你。事实上,在你的一生中,只有一个中微子有可能轻触你体内的一个原子。由黑洞等天体产生的大多数中微子比漂浮在太空中的遗迹中微子能量大得多。虽然这些高能中微子更为罕见,但它们更有可能撞上什么东西,并产生像我这样的物理学家可以探测到的信号。但为了探测到它们,中微子物理学家不得不建造非常大型的实验。冰立方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它在2024年4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记录了一种特别罕见的高能天体物理中微子。这些高能中微子经常伪装成其他更常见类型的中微子。但是,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次成功地探测到了它们,从近 10 年的数据中提取出了一些。它们的出现让像我这样的研究人员离揭开天体中微子等高能粒子如何产生之谜更近了一步。冰立方位于数以吨计的透明冰层上,让科学家们能够看到中微子的相互作用。资料来源:克里斯托弗-米歇尔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是大型中微子实验中重达 800 磅的庞然大物。它拥有约 5000 个传感器,十多年来一直在仔细观察南极地下的千兆吨冰层。当中微子与冰层中的原子碰撞时,会产生一个光球,传感器会将其记录下来。当中微子穿过冰立方时,其中的一小部分会与冰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并产生光,传感器会记录下这些光。在视频中,球体代表各个传感器,每个球体的大小与其探测到的光的多少成正比。颜色表示光的相对到达时间,根据彩虹的颜色,红色到达时间最早,紫色最晚。冰立方已经探测到在多个地方产生的中微子,如地球大气层、银河系中心以及许多光年外其他星系的黑洞。但是,中微子中的一种高能中微子tau 中微子,却一直躲避着冰立方直到现在。 中微子有三种不同类型,物理学家称之为"味道"。每种味道都会在冰立方这样的探测器上留下独特的印记。当中微子撞击另一种粒子时,通常会产生与其味道相对应的带电粒子。μ介子中微子产生μ介子,电子中微子产生电子,头中微子产生头。具有μ介子味道的中微子具有最明显的特征,因此我和冰立方合作小组的同事们自然首先寻找这些中微子。μ介子中微子碰撞释放出的μ介子在衰变前会穿过数百米的冰层,形成一条长长的可探测光轨。通过这条轨迹,研究人员可以追踪中微子的来源。研究小组接下来研究了电子中微子,其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大致球形的光球。电子中微子碰撞产生的电子永远不会衰变,它会撞向它靠近的冰层中的每一个粒子。在电子最终静止之前,这种相互作用会留下一个不断膨胀的光球。由于电子中微子的方向很难用肉眼辨别,冰立方的物理学家们应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回溯电子中微子可能产生的位置。这些技术利用复杂的计算资源,调整数百万个参数,将中微子信号从所有已知背景中分离出来。第三种中微子tau中微子是三重奏中的变色龙。一个tau中微子可以显示为一条光轨,而下一个tau中微子则可以显示为一个球。在碰撞中产生的头中微子在衰变前只飞行了几分之一秒,当它衰变时,通常会产生一个光球。这些tau中微子会产生两个光球,一个是它们最初撞击到某个物体并产生tau粒子,另一个则是tau粒子本身发生衰变。大多数情况下,中微子只飞行了很短的距离就衰变了,这使得两个光球重叠得非常厉害,以至于无法与一个光球区分开来。但在能量较高的情况下,发射出的tau粒子可以飞行数十米,导致两个光球彼此分离。掌握了这些机器学习技术的物理学家可以看穿这一点,从而大海捞针。 高能tau中微子利用这些计算工具,研究小组成功地从大约10年的数据中提取出7个强候选tau中微子。这些tau中微子的能量甚至比地球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还要高,这意味着它们一定来自天体物理源,比如黑洞。这些数据证实了冰立方先前发现的天体物理中微子,也证实了冰立方先前发现的天体物理tau中微子的蛛丝马迹。这些结果还表明,即使在最高能量和最远距离上,中微子的行为方式也与它们在较低能量下的行为方式基本相同。特别是,对天体物理tau中微子的探测证实,来自遥远来源的高能中微子会改变味道或振荡。能量更低的中微子在更短的距离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振荡。黑洞,如图中的黑洞,可以发射高能中微子。图片来源:NASA / CXC / M. Weiss随着"冰立方"和其他中微子实验收集到更多数据,科学家们也更善于区分三种中微子,研究人员最终将能够猜测来自黑洞的中微子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还想弄清楚,地球与这些遥远的天体物理中微子加速器之间的空间是否会根据粒子的质量对粒子进行不同的处理。与来自宇宙大爆炸的更常见的中微子相比,高能量的头中微子及其μ介子和电子表亲总是要少一些。但它们的数量足以帮助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寻找宇宙中最强大的中微子发射器,并研究两者之间的无限空间。作者:道格-考恩(Doug Cowen),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教授、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2.粒子物理实验 》

《2.粒子物理实验 》 简介:通过高能加速器和精密探测器探索物质最深层次结构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领域涵盖夸克、轻子、标准模型验证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如LHC通过质子对撞产生极端能量,帮助科学家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揭示基本力统一机制,并持续搜寻暗物质粒子等新物理现象。 亮点:建造跨国土木工程级科学装置,实现纳秒级粒子轨迹捕捉;首次观测到顶夸克、τ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多国联合数据分析推动分布式计算革新;实验结果多次革新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框架。 标签:#基础科学 #高能物理 #标准模型验证 #大型强子对撞机 #CMS实验 #ATLAS实验 #中微子振荡 #CERN 链接:

封面图片

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新的引力波探测方法 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新的引力波探测方法 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科大物理系刘教授团队提出的突破性概念,可让地球磁层中的单个天文望远镜成为全球变暖信号的探测器。资料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刘涛教授的领导下,研究小组的创新方法可以利用行星磁层中现有的、技术上可行的天文望远镜成功探测高频引力波。这将为以有效和技术可行的方式研究早期宇宙和剧烈宇宙事件开辟新的可能性。引力波(GW)由各种天文现象产生,如早期宇宙的相变和原始黑洞的碰撞。然而,引力波的影响极其微弱,目前只能通过干涉测量法在相对较低的频段发现引力波。因此,利用全球升温潜能值观测宇宙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在探测一千赫以上的高频段时,干涉测量法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涛教授和他的博士后研究员张晨博士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任静研究员合作,在最近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这项研究利用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效应:驻留在磁场中的全球瓦可以转化为潜在的可探测电磁波。通过利用行星磁层内的延伸路径,转换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产生更多的电磁波信号。对于具有宽视场的望远镜来说,由于这种行星实验室内的信号通量具有广阔的角度分布,因此探测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创新方法可使单个天文望远镜充当全球变暖信号的探测器。通过组合多个望远镜,可以实现高频全球变暖频率的广泛覆盖,从兆赫兹到1028赫兹不等。这一频率范围相当于天文观测中使用的电磁波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前在探测 GW 时从未探索过的。这项研究对低地球轨道卫星探测器和木星磁层内正在进行的任务的灵敏度进行了初步评估。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年 3 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随后,《自然- 天文学》在 5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星大小的实验室提供了宇宙学见解"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这项研究。这强调了这项研究在为未来新型全球变暖探测技术研究铺平道路方面的重要意义。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10.1103/PhysRevLett.132.131402DOI: 10.1038/s41550-024-02285-w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在AI帮助下 天体物理学家揭开重元素的宇宙起源

在AI帮助下 天体物理学家揭开重元素的宇宙起源 理论物理学家马修-芒鲍尔(Matthew Mumpower)说:"自然界中可能存在成千上万个尚未测量的原子核。机器学习算法非常强大,因为它们可以在数据中发现复杂的相关性,而理论核物理模型却很难有效地产生这种结果。这些相关性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有关'缺失物理'的信息,反过来又可以用来加强原子质量的现代核模型。"模拟快速中子俘获过程最近,Mumpower 和他的同事(包括前洛斯阿拉莫斯暑期学生李梦柯和博士后 Trevor Sprouse)在《物理快报 B》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用基于物理学的机器学习质量模型模拟一个重要的天体物理过程。r过程,即快速中子捕获过程,是发生在极端环境中的天体物理过程,如中子星碰撞产生的环境。重元素可能来自这种"核合成"。事实上,宇宙中一半的重同位素直至铋以及所有的钍和铀都可能是由这种"核合成"过程产生的。洛斯阿拉莫斯模拟的两颗中子星碰撞后的吸积盘。这一事件同时产生了轻元素(蓝色)和重元素(红色)。资料来源: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然而,对这一过程进行建模需要对原子质量进行理论预测,而目前的实验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研究小组采用物理信息机器学习方法,从原子质量评估(Atomic Mass Evaluation)这一大型质量数据库中随机选择,训练出一个模型。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这些预测的质量来模拟 r 过程。该模型使研究小组首次利用机器学习预测的质量模拟了r过程的核合成这是一项重大创举,因为机器学习预测通常会在外推时崩溃。Mumpower说:"我们已经证明,机器学习原子质量可以为我们在实验数据之外的预测打开大门。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告诉模型要遵守物理定律。通过这样做,我们就能进行基于物理学的推断。我们的结果与当代理论模型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并且可以在获得新数据时立即更新。"研究核结构r过程模拟是研究团队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核结构相关研究的补充。在最近发表在《物理评论 C》上的一篇被选为"编辑建议"的文章中,研究小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重现了具有量化不确定性的核结合能;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确定将原子核分离成质子和中子所需的能量,以及每个预测的相关误差条。因此,该算法提供的信息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和资源才能从当前的核建模中获得。在相关工作中,研究小组利用他们的机器学习模型将精确的实验数据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这些结果激发了新的稀有同位素束设施的一些首批实验活动,该设施旨在扩大核图的已知区域并揭示重元素的起源。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提出“上帝粒子”存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格斯去世

提出“上帝粒子”存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格斯去世 英国媒体报道,成功预测“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日前去世,享年94岁。 综合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在星期三(4月10日)发表的讣告中说,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希格斯在短暂患病后于星期一(8日)在家中安详离世。 爱丁堡大学校长马西森说,希格斯的远见和想象力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他的开创性工作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他的科学遗产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964年,希格斯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多年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2年宣布,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地下27公里长的隧道中,利用耗资100亿美元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成为几十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希格斯的工作帮助解开了一个宇宙最基本的谜团:大爆炸如何在137亿年前“无中生有”创造出物质。由于这个粒子有助于解释宇宙在大爆炸后物质如何形成,又被称为“上帝粒子”。 2013年,希格斯和一名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特(Francois Englert)共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希格斯通过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说,希望他的获奖能让人们更加重视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基础研究。 2024年4月10日 11:09 PM

封面图片

来自古老地外陨石的稀有尘埃粒子正挑战天体物理模型

来自古老地外陨石的稀有尘埃粒子正挑战天体物理模型 研究人员从ALH 77307中发现了一种地外陨石,其25Mg同位素组成是迄今为止在硅酸盐中测得的最高值(δ25Mg= 3025.1‰ ± 38.3‰)。它的同位素组成对目前的恒星模型提出了挑战,镁、硅和氧的模型显示与超新星(SN)中的形成最为接近,在超新星前阶段发生了氢摄取。原始天体材料中的前极粒保留了整个恒星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的记录。然而,由于前极性硅酸盐的平均粒度(150纳米)、对萃取剂的敏感性以及仪器限制等原因,研究这些记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研究人员首次对来自氢燃烧SN的前极硅酸盐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研究以三维的方式进行,没有对分析体积造成任何影响,而且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1 nm),这对于约束最近提出的恒星环境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至关重要。根据研究结果推断:(i) 在冷凝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地外陨石晶格兼容的重元素是在一个贫乏的环境中冷凝;或 (ii) 在前SN阶段接近尾声时的有限混合期间,或在坍缩过程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局部区域迅速形成。原子探针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将样品分解为原子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的仪器,可以精确地获得样品中每个原子的 x、y、z 坐标。它可以测量元素周期表中除惰性气体之外的所有离子,空间分辨率为亚纳米级,探测极限为 10 ppm。该仪器是该领域的新产品,Nevill 博士是首批将其用于行星科学的人员之一。对氢燃烧超新星形成的粒子进行原子探测分析。这张三维"原子地图"显示了在样本中探测到的两种镁同位素,粒子中的硅原子和氧原子显示为较小的球体。这项工作依赖于原子探测器对镁的单个同位素进行计数的能力,从而可以测量同位素比。图片来源:科廷大学地球科学原子探针设施 David SaxeyNevill博士解释说:"结果简直出乎意料,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在前olar硅酸盐晶粒中发现的最高镁异常。这些结果对当前的天体物理模型提出了挑战,表明在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恒星环境中正在发生一些过程。"这种极端的镁元素异常目前只能用最近发现的一种恒星氢燃烧超新星来解释。作为首次对来自氢燃烧超新星的前极粒进行的已知详细化学研究,该结果揭开了人们对氢燃烧超新星及其演化条件的新认识。此外,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首次使用原子探针断层扫描技术对太阳系前硅酸盐进行研究,这是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研究中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原子探针扩大了每个前极晶粒体积可测量同位素的范围,达到了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恒星如何形成所必需的新的详细程度。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可能在海底探测到有记录以来最强中微子

科学家可能在海底探测到有记录以来最强中微子 中微子物理学家 João Coelho 透露,地中海在建的宇宙深渊天体粒子研究(ARCA)天文台可能发现了有史以来能量最高的中微子。ARCA是欧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KM3NeT)项目的一部分。KM3NeT 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并持续观察宇宙中的高能中微子的来源,测定中微子的质量等级。ARCA 被部署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南3500米深的海底,由串联有光学模块的垂直绳弦阵列构成。每根绳弦长 800 米,串联有 18 个探测器单元直径约为半米的有机玻璃球,内置光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只能探测到很少的光子。目前阵列内包含 28 串绳弦,ARCA 团队希望到 2028 年能将其扩展到 230 串。它并不能直接“看”到中微子。当中微子撞击空气、水或下层岩石分子时,产生一种高能带电粒子μ子,当它穿过探测器时,会产生其他带电粒子簇射,从而被捕捉到。Coelho 表示,超过 1/3 的 ARCA 传感器记录到了与 μ子水平穿过探测器一致的闪光。这些μ子由来自低于水平线一度的中微子产生。该粒子的能量可能高达数十 PeV,这将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探测到的能量最高的中微子。 via Solid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