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前身为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87年。2002年前后,中植集团出资1.2亿元参与了国际信托重组,成为其第

中融信托前身为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87年。2002年前后,中植集团出资1.2亿元参与了哈尔滨国际信托重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0年,在监管的要求与自身增资需求下,中融信托引入央企恒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经纬纺机,受让中植集团有持有的部分股本,经纬纺机由此成为中融信托新的第一大股东。 据经纬纺机7月15日披露的未经审计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融信托实现净利润3.3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腰斩,同比下滑达51.9%。2022年在披露了年报的60家信托公司中,仅26.66%的信托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中融信托以41.76亿元的营收排名第三,位于中信信托和光大信托之后。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据报要求两家金融机构对中融债务摸底

中国据报要求两家金融机构对中融债务摸底 中国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旗下的中融信托被曝逾期兑付近1亿元(人民币,下同,1868万新元)后,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官方已安排中信信托和建信信托两家大型金融机构对中融进行债务摸底。 彭博社星期三(8月30日)引述知情人士称,在监管机构寻求确保金融体系稳定之际,经监管部门协调,包括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信托和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信托已成立工作组,稳定中融信托的经营。 知情人士称,目前尚不清楚这一安排会对中融信托债务风险化解带来哪些具体影响,但这可能为国家主导化解影子银行困境带来的风险铺平道路。 中信信托对此不予置评,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融信托和建信信托则未立即回复彭博社的置评请求。 此前也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7月就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负责审查中融的风险。 报道称,上述安排凸显了中国官方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和整体经济风险日益增加的担忧。随着中国疫后经济复苏乏力、房地产市场危机加深,对资产规模达20多万亿元的信托行业的担忧也在加剧。 另一方面,尽管并未触及退市标准,但中融信托第一大股东经纬纺机星期二(29日)公布,拟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退市。中融信托2022年年报显示,经纬纺机持股37.47%,是其最大股东。 中融信托在8月初被证实逾期兑付,由于有传言称中融信托的兑付逾期和中植集团的流动性危机有关,也引发市场对其他信托公司的担忧。

封面图片

标普点评中融信托事件,“我们所见的是信托行业清退违规产品的尾声”

标普点评中融信托事件,“我们所见的是信托行业清退违规产品的尾声” 标普全球评级8月21日表示,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融信托)发行的多款信托产品在到期时出现逾期兑付,引发市场担忧其影响可能波及更广泛的金融领域。标普全球评级认为,近期的事件属于监管机构清理整顿信托行业的遗留问题。“出现压力的信托产品仅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一小部分资产,其向更广泛银行业传染的风险有限。”2020年以来,遗留的影子银行规模(例如融资类理财产品)已从峰值下降近一半至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绝对规模依然较大,但相对中国银行体系内近400万亿元资产而言规模较小。尽管在险资产规模可能随着房地产业持续疲软继续累积,但标普认为传染风险可控。 来源:

封面图片

中植企业集团警告称 该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

中植企业集团警告称 该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 彭博社见到的一封公开信显示,中植企业集团警告称,该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其债务规模达到资产规模的两倍多。 根据彭博社,中植星期三(11月22日)致信投资者称,其负债规模约4200亿至4600亿元人民币(约801至878亿新元),而总资产约2000亿元人民币。这进一步显示中国规模3万亿美元(约4万零257亿新元)的信托业身陷困境。 中植称,由于集团资产集中于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 “初步尽调显示,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中植在致投资者的信中说。信中也称,之前采取的自救措施成效不及预期。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富管理公司之一,在中国经历房地产危机及经济增长乏力之际,中植也是最新一家陷入困境的金融巨头。这家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管理公司,在8月份时成为关注焦点,因为其信托公司的附属公司未能向客户支付高收益投资产品的款项。 彭博社此前曾报道,中植计划债务重组,并已聘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此外,其持股的信托公司与两大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维持企业运营和管理。 彭博社报道称,中植等影子银行未受到严格监管,他们汇集家庭储蓄资金,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和大宗商品领域进行放贷和投资。近年来,即使是在信托业的竞争对手降低风险之际,中植及其附属公司,尤其是中融国际信托,仍在向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提供融资,并大举购入中国恒大等公司的资产。 2023年11月23日 7:46 AM

封面图片

资产涉两个宁波万达广场 拍卖成功后中融信托两产品相关项目股权突遭冻结

资产涉两个宁波万达广场 拍卖成功后中融信托两产品相关项目股权突遭冻结 此前以 6.2 亿元价格拍卖成功的两只中融信托产品所对应的项目股权于近期遭冻结,该项目股权对应的资产与宁波奉化万达广场和宁波象山万达广场有关。按照此前拍卖结果,这两只产品将保本退出,如今因前述突发情况暂无法向拟收购方交付。界面新闻获悉,股权冻结的形式为诉前保全,将影响前述拍卖交付。对此,中融信托发布临时产品公告披露此事,公告称此事将会对信托财产转让的交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交易失败,并召开了投资者交流会做相关答疑。 (界面新闻)

封面图片

北京警方立案侦查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

北京警方立案侦查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中植企业集团严重资不抵债,北京警方立案侦查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微信公众号“平安北京朝阳”星期六(11月25日)晚发布通报称,近期,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通报称,投资人可通过网上报案、邮寄报案或实地报案方式进行报案登记。 警方提示,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全力开展案件侦办,请投资人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取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警方在工作中发现,有不法分子以提前兑付的名义实施诈骗。公安机关提醒投资人提高警惕,切勿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登录非官方认证的网站,谨防上当受骗。 中植集团星期三(11月22日)致信投资者称,其负债规模约4200亿至4600亿元人民币(约801至878亿新元),而总资产约2000亿元人民币,已严重资不抵债。中植称,由于集团资产集中于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富管理公司之一,在中国经历房地产危机及经济增长乏力之际,中植陷入困境。这家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管理公司,在8月份时成为关注焦点,因为其信托公司的附属公司未能向客户支付高收益投资产品的款项。 彭博社报道称,中植等资产管理公司汇集家庭储蓄资金,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和大宗商品领域进行放贷和投资。近年来,即使是在信托业的竞争对手降低风险之际,中植及其附属公司,尤其是中融国际信托,仍在向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提供融资,并大举购入中国恒大等公司的资产。 2023年11月26日 7:18 AM

封面图片

中国上市公司频踩雷信托理财 涉及金额近20亿人民币

中国上市公司频踩雷信托理财 涉及金额近20亿人民币 继续横店东磁、郑煤机后,中国又一上市公司英洛华也踩雷信托理财。中国媒体统计,去年以来已有至少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近20亿元(人民币,下同,3.81亿新元)。 据长江商报报道,英洛华上星期五(1月19日)发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联宜电机曾以自有资金1.2亿元向国通信托认购一个信托产品,但截至今年1月17日该产品到期,仅收回436.92万元,占比为3.64%。其余款项的收回存在不确定性,可能本息不能全部兑付。 除了英洛华,横店东磁、郑煤机等上市公司也在去年11月底披露公告,其通过信托理财产品投资相关问题私募,涉及金额都在数亿元,存在可能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部兑付的风险。 另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合计有26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近20亿元,涉及受托信托公司共计五家,包括国通信托、外贸信托、中融信托、五矿信托、云南信托。 整体来看,上述逾期兑付的信托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区间高达5.6%~7.2%,高于同期银行存款、银行理财等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报道引述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理财产品未能如期兑付,短期来看对其的二级市场表现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及声誉。 2024年1月22日 9:39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