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

研究:低学历男性终身不婚率或继续走高 据界面,中国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导致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除了备受关注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推迟现象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初婚年龄进一步推迟,这一趋势对低教育水平男性,可能带来终身未婚率持续上升的影响。 消息来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缩短教育时间能提高生育率吗# 这条是以梁建章为首的几个大聪明提出的建议,重在缩短女性受教育时间。最近西边某邻国下令禁止女性接受

#缩短教育时间能提高生育率吗# 这条是以梁建章为首的几个大聪明提出的建议,重在缩短女性受教育时间。最近西边某邻国下令禁止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其实达到了类似的效果。不知该国跟梁大聪明是谁受到了谁的启发? 【网评】再过几年,是不是干脆就说出限制女性受教育这种话来了 【网评】按他这个劲头,不是没可能

封面图片

#台湾 的 生育率 在 全球垫底 有分析认为,这背后的主因是庞大的单身人口比例导致晚婚或终身未婚现象。随着传统的婚育价值观在转变

#台湾 的 生育率 在 全球垫底 有分析认为,这背后的主因是庞大的单身人口比例导致晚婚或终身未婚现象。随着传统的婚育价值观在转变,一些台湾年轻世代开始改写婚恋规则。有男性实施结扎手术,希望断绝家族的生育期待,也有人透过海外借精生育,为自己实现梦想。

封面图片

哥伦比亚大学新研究将教育与延缓衰老和寿命延长联系起来

哥伦比亚大学新研究将教育与延缓衰老和寿命延长联系起来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的提高与衰老速度的降低以及死亡风险的降低之间存在重要联系。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JAMA Network Open)上。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是一项始于 1948 年的持续性观察研究,目前已跨越三代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分析首次将教育流动性与生物衰老和死亡率的速度联系起来。教育水平的意义"我们很早就知道,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更长寿。"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学院和老龄化中心流行病学副教授、本文资深作者丹尼尔-贝尔斯基博士说:"但是,要弄清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关键的是,提高受教育程度的干预措施是否有助于健康长寿,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测量衰老的速度,研究人员对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收集的基因组数据采用了一种称为达尼丁表观遗传时钟(DunedinPACE epigenetic clock)的算法。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根据 DunedinPACE 表观遗传时钟的标准,多接受两年学校教育,衰老速度就会减慢 2% 到 3%。根据贝尔斯基以前对 DunedinPACE 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所做的研究,衰老速度的减缓相当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 10%。达尼丁PACE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同事开发,并于2022年1月发表了报告。DunedinPACE基于对白细胞所含DNA上的化学标签(即DNA甲基化标记)的分析,以用于开发它的达尼丁研究出生队列命名。DunedinPACE(即表观基因组计算的衰老速度)是通过血液检测来测量的,其功能就像衰老过程的速度计,可以测量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变化的快慢。生物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完整性和复原能力逐渐受到破坏的分子变化的累积。研究方法和结果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 14106 名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三代人的数据,将子女的教育程度数据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数据联系起来。然后,他们利用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提供血样的参与者的数据,使用达尼丁表观遗传时钟(DunedinPACE epigenetic clock)计算了生物衰老的速度。在主要分析中,研究人员测试了教育流动性、老龄化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这部分参与者共有 3101 人,他们的教育流动性和老龄化速度都可以计算出来。对于 2437 名有兄弟姐妹的参与者,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兄弟姐妹之间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否与衰老速度的差异有关。贝尔斯基指导的流行病学系博士生格洛丽亚-格拉夫(Gloria Graf)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她解释说:"类似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往往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其他资源水平的家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重点研究了教育流动性,即一个人相对于其父母完成的教育多(少)多少,以及兄弟姐妹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即一个人相对于其兄弟姐妹完成的教育多(少)多少。这些研究设计控制了家庭之间的差异,使我们能够分离出教育的影响"。通过将这些研究设计与新的 DunedinPACE 表观遗传时钟相结合,研究人员能够测试教育如何影响衰老的速度。然后,通过将教育和衰老速度数据与参与者寿命的纵向记录联系起来,研究小组能够确定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寿命越长是否与衰老速度越慢有关。格拉夫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样的假设,即促进教育程度的干预措施将减缓生物衰老的速度并促进长寿。最终,我们需要实验证据来证实我们的发现。像 DunedinPace 这样的表观遗传时钟有可能加强这种实验研究,因为它提供的结果可以反映教育对健康老龄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远远早于晚年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衰老速度越慢,死亡风险越低。事实上,我们观察到的死亡率教育梯度中,多达一半是由教育程度较高的参与者更健康的衰老轨迹所解释的。这种关联模式在各代人之间是相似的,在家庭兄弟姐妹比较中也是如此: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兄弟姐妹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兄弟姐妹的衰老速度往往较慢。"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创下历史新低

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创下历史新低 OECD 的一份报告督促各国为低生育率的未来做准备。它的研究显示,自 1960 年以来,世界富裕国家的生育率下降了一半以上,创下历史新低。38 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每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从 1960 年的 3.3 人降至 2022 年的 1.5 人。除以色列外,OECD 所有成员国生育率都远低于每名妇女生育 2.1 个孩子的更替水平在更替水平上一国人口无需移民就能维持稳定。OECD 警告生育率下降将改变社会、社区和家庭的面貌,潜在对经济增长和繁荣产生巨大影响。报告称欧盟劳动人口下降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学生短缺也导致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学校关闭数量上升。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韩国再次打破全球最低生育率纪录 本世纪末人口恐减半

韩国再次打破全球最低生育率纪录 本世纪末人口恐减半 综合彭博社和韩联社24日报道,韩国再次打破了自己创下的全球最低生育率纪录,到本世纪末,这个拥有5100万人口的国家可能将面临人口减少一半以上的前景。 韩国统计厅2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韩国2021年总和生育率(育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同比减少3.4%,进一步下降至0.81,这意味着韩国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只有0.81个。2021年的新生人口数量同比减少4.3%,为26.06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约0.5%。 尽管韩国政府每年花费数百亿美元来鼓励民众生育,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未能扭转该国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男性身高174cm、女性身高158cm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研究表明男性身高174cm、女性身高158cm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44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cm和158cm,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cm和0.8cm。看到这个数据,你可能会欣慰一笑,甚至觉得这个数据有些偏低,毕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的体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走在街头,身高逼近180cm的小伙儿已不再稀奇,165cm以上的姑娘们也是常见。直观上,我们依旧认为:较高的身高与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营养挂钩,高个子往往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追求身高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然而,真的是越高越健康吗?此前有研究指出,较高身高与较高风险的心房颤动和静脉曲张有关,并且更高的身高和更高的周围神经病变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此外,多项研究结果也表明,身高和癌症风险存在关联:无论男女,长得越高,患癌概率就越大。一般而言,成人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癌概率会增加11%~18%。但由于各国研究之间的关联不确定且信息有限,目前对于身高与健康及寿命之间的关系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结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来自中国郑州大学、深圳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在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发布了题为“Dose–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height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的研究成果[1]。本研究作为第一个评估成人身高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关系的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深入分析了成人身高-全因死亡率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考量了性别差异在其中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万方等多个数据库对所有与成人身高和全因死亡率关联的队列研究进行了检索,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估研究质量。在进行筛选、比较后,共有15篇文章(24项队列研究)符合纳入标准。24项研究共报告了21 854 543例参与者和1 533 438例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20.07年。成人身高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在对数据进行筛选后,共有 21 项研究被纳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一个U型的关联模式,这意味着在某个特定身高范围内,全因死亡风险相对较低,而偏离这个范围,无论是过高还是过矮,死亡风险都会增加。图1:成人身高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人员通过考察每增加5厘米身高,全因死亡率会如何变化来反映成人身高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区分性别的情况下,整体每高出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就会降低5%(R2=0.95, 95% CI, 0.92–0.97, I2=99.0%);区分性别的情况下,男性身高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率降低6%(R2=0.94, 95% CI, 0.90–0.97, I2=99.3%)),女性则为4%(R2=0.96, 95% CI, 0.92–0.99, I2=98.7%)。但是,先别激动!既然是U型,那就说明并非越高越好,那拐点究竟在哪儿呢?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男性,全因死亡风险最低的身高约为174厘米;而对于女性,则是158厘米(R2=0.53, 95% CI, 0.39–0.73; R2=0.67, 95% CI, 0.51–0.86)。相较于最矮的身高(男性147厘米,女性137厘米),处于上述最佳身高的男性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47%,女性则可降低33%。亚组、敏感性和偏倚分析在亚组分析中,大多数结果的汇总估计值都是稳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成人身高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在调整年龄因素后减弱,这暗示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混杂变量(确实类似于废话年龄比身高对死亡率的影响更大)。研究也注意到,当仅考虑欧洲和亚洲人群时,这种身高-全因死亡率的U型关联更加明显,而在美国的研究或调整了酒精摄入量的研究中,身高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则不显著。表1:身高低于平均值每增加5 cm与全因死亡率相关性的亚组分析总结本荟萃研究纳入了超过2亿名参与者,以评估成人身高和全因死亡率的剂量反应相关性,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结果具有足够的统计功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与成人身高呈U型关系男性174 cm和女性158 cm时死亡风险最低。虽然成人身高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早期环境影响的标志,如儿童时期摄入的营养。此前,一项研究表明,矮的成年身高之所以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主要是由于血清维生素D的缺乏,其与心力衰竭、肺功能、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联系,而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过早死亡[2]。而身高较高的健康优势例如身高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负相关性被认为是由于高个子的人具有大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升高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缓慢的心率和/或增加的肺活量。此外,研究人员指出,与最低身高相比,较高的身高(男性> 185 cm,女性> 164 cm)与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这场关于身高的探索,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我们能发现自然界偏爱平衡,“适度”二字才是精髓所在,身高也亦是如此。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