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肉产业化路径基本打通 专家称中国将成最大潜在市场

细胞培养肉产业化路径基本打通 专家称中国将成最大潜在市场 2023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平谷开幕,在大会“未来食物助力营养健康与环境可持续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介绍了细胞培养肉当前的进展成果和产业化预期。他介绍,从2009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以干细胞肉为目的的干细胞筛选,到2023年实现细胞培养猪脂肪500升生物反应器的中试量产,细胞培养肉产业化路径基本打通,中国将成为细胞培养肉最大的潜在市场。 来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范围已扩展到5个省区20个县

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范围已扩展到5个省区20个县 按照中央部署,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年试点范围已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从试点的情况看,与常规品种比较,在增产节本增效上,总体都有良好的表现。近期,农业农村部根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工作部署及有关法规标准规定,审定通过了部分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并向26家企业发放了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但同时明确,这些品种实际种植区域还要符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安排。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在严格监管、严控风险前提下,稳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加强技术储备,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按要求规范有序扩大应用范围。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骗局还是互联网变革元宇宙产业化还很遥远

骗局还是互联网变革元宇宙产业化还很遥远 2021年10月,Facebook宣布战略转型,扎克伯格在一年一度的Connect大会上说到 “我希望未来我们不再只是一个社交平台,而是一家元宇宙公司” 于是Facebook皮套转生为Meta。同期微软宣布计划将旗下Teams打造成元宇宙并将Xbox游戏平台纳入到元宇宙中,当天突破最高市值,韭菜巨头纷纷争先恐后的入场, 生怕少被噶一笔和少噶一笔韭菜 但于扎克伯格吹牛逼不同的是,元宇宙倒是VR部门的下属二级部门 [该部门为2015年扎克伯格20亿美元收购VR服务商Oculus组成,目前无明显成绩]当前扎克伯格既无硬件也无软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其说新世界,到不如说炒个VR冷饭,就犹如当下手机商般各家新机无非是新瓶装旧酒 有趣的是纵使各家巨头近年来开始重操旧业,但市场依旧难以认同,也没有一家成功建设一个完整生态,与其说打开未来的入口,倒不如解决技术瓶颈于商业化认可 当前技术进步缓慢,商业化困难,多数公司还面临疫情大环境下带来的流量危机和经济停滞,根据美国17间新闻机构组成的联盟发布一系列称做“FB文件”的调查报导揭露数据来看 Facebook在2019-2021年间青少年用户数量分别下降了2%和 13%,预计未来两年将下降至4%和45%。同时Meta发布第二季度财报 VR部门亏损28亿美元,该季度营收为288.2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90.77亿美元下降1%;净利润为66.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3.94亿美元下滑36%,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截至6月30日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 同时在当前大环境下广告主对于投放需求的疲软以及越来越严格的政策管控,这些社交媒体都面临着广告收入减少以及如何重建广告投放机制的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元宇宙社交软件的问题 根据易观发布元宇宙趋势报告2022年国内针对NFT、VR相关投、融资事件激增,投资数量从2021年的53起增加到83起,投资金额也从62.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07.42亿元人民币,同时根据 SensorTower数据公司报告显示2021年11月至次年1月,大概有552个APP在自己的描述中增添上“元宇宙”三个字,其中有70个自称为元宇宙社交的APP 层出不穷的软件产品,制造了元宇宙社交似乎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的假象,但跟随其后的不是互联网变革,而是工信部由于隐私问题的紧急叫停,啫喱APP被光速下架,加上直到下架的字节派对岛也都没获得所谓的颠覆性体验,更别谈商业上的成功 当前所谓的元宇宙社交平台同质化严重,卡顿,泄露隐私更是成为标配,说是3D技术突破,除了在夏季给用户手机加温,到不如是2016年QQ时装手机3D版罢了,关键主打的社交功能还不如QQ,沉浸式体验还不如在QQ群中论政扯皮和看色图时的专注,或许和2016的VR热一样,直到凉了都没有代表作品 与其相互伴生的数字藏品倒是热度一轮一轮的高,但由于没有明确而统一的监管措施,就难以避免利用“元宇宙投资项目”名目吸收资金,包括编造虚假元宇宙项目投资、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变相从事元宇宙虚拟币非法牟利,就好像孙宇晨高调宣布购买的价值数百万数字藏品不过是在他的公司左手倒右手,就付了个手续费一般,总有一大堆韭菜个体信以为真嗷嗷嗷的冲入战场然后被连根拔起,最后被无情的打碎发财梦老老实实的回归中福彩赌场过着两点一线的麻木生活

封面图片

一家人造肉公司宣布倒闭

一家人造肉公司宣布倒闭 说起来,SCiFi Foods正是成立于人造肉最火热的那几年Beyond Meat上市掀起了全球人造肉融资热潮。站在风口上,SCiFi Foods 拿到了由 a16z 领投的数千万美元融资。但热潮很快散去,人造肉并未如预期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见证了人造肉这个昙花一现的风口,绚烂地绽放后又消失在风中。知名VC领投 一家A轮人造肉公司倒下回到故事最开始。在Joshua March的自述中,对于人造肉的迷恋起源于年少时读过的两本科幻小说《The Singularity Is Near》和《The Player of Games》,当中就提到肉可以通过种植和培养生成。“作为一个爱吃汉堡的人,我只想在不破坏地球的前提下,能吃到我爱吃的东西。”从那时起,Joshua March心中就对人造肉产生浓厚的兴趣。只不过,那时人造肉还没有走进现实。直到2016年,Joshua March被介绍到了一个叫New Harvest的培育肉学术研究组织,他接触到不少正在研究培育肉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开始系统接触培育肉技术。但当时培育肉的技术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商业化。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Joshua March结识了研究合成生物学的Kasia Gora博士,她提出一种通过细胞培养来降低培育肉成本的方法,可以实现规模化量产。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专注于人造肉的SCiFi Foods应运而生。彼时正值人造肉赛道崛起。2019年5月,被比尔·盖茨押注的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人造肉第一股。股价首日上涨163%,成为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日涨势最好的股票,随即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人造肉创业与投资热潮。SCiFi Foods的融资同样火爆。2022年6月,公司宣布由a16z公司牵头的2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年,SCiFi Foods在圣莱安德罗开设了一家试点工厂,尝试打造以单细胞悬浮方式培养牛肉细胞系的500升生物反应器。SCiFi Foods的主打产品就是美国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汉堡。公司介绍,SCiFi Foods的科学团队将人造肉汉堡的成本从20,000美元降低到不到15美元。今年1月,SCiFi Foods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司完成首个生产设施的建设和调试,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及美国农业部(USDA)的批准,可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但这一切在六个月后戛然而止:Joshua March和Kasia Gora共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告别信,宣布SCiFi Foods正式停止运营。令人唏嘘的是,SCiFi Foods连第一款人造肉汉堡还没有面市就夭折了。谁杀死了它人造肉第一股已经陨落SCiFi Foods的倒下,也揭开了人造肉行业之困。Joshua March在自述信中写道:“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下,我们未能筹集到将SCiFi汉堡商业化所需的资金,公司因此耗尽了时间。”他还补充说:“我们的现状,反映的也是当下人造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面临的挑战。”在他的描述中,SCiFi Foods仍需要数千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小规模商业发布,而全面商业化至少需要数亿美元。但是在如今的融资的环境中,“这几乎没有可能实现。”雪上加霜的是,人造肉行业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场舆论和政策打压。犹记得去年5月,意大利率先立法禁止生产销售包括人造肉,认为实验室合成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不能保证,随后掀起一股全球范围内的抵制人造肉风波。这场风波今年也传到了美国,上个月佛罗里达州颁布了全面禁止人造肉行业的禁令,两周后阿拉巴马州也效仿出台了类似禁令。消费者们也不再买账。“味道难以与真肉比拟”“价格昂贵”等因素让人造肉销量一落千丈。曾经上架过人造肉的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餐饮巨头,纷纷撤去此类菜单。种种叠加,SCiFi Foods难以为继。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SCiFi Foods一家人造肉公司所面临的困境。昔日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也跌落神坛上市之后的公司不仅没有扭转亏损的局面,亏损额持续扩大。今年2月,Beyond Meat发布2023年财报:去年一年净亏损为3.38亿美元,这还是在大规模裁员和调整运营成本的情况下。时至今日,Beyond Meat股价直接脚踝斩,总市值一度跌了九成。尽管Beyond Meat已经在打折销售,但几乎“所有渠道”对人造肉需求仍然疲软。Beyond Meat首席财务官Lubi Kutua曾表示:“持续的高通胀、经济放缓、竞争加剧等因素对Beyond Meat的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家植物肉明星企业Impossible Foods也因为经营不善,在2022年宣布裁员20%,公司CEO宣布离职,上市时间无限推迟。归根结底,人造肉公司是以技术为支撑的企业。而技术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像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头部公司尚且感到吃力,其他初创公司更是压力重重。很久没有融资了一条网红赛道匆匆关闭曾几何时,人造肉在创投圈刮起一场飓风。2020年前后是人造肉行业的高光时刻,那时猪肉、牛肉等价格高居不下,再加上从业者对于人造肉环保和健康理念的营销宣传,人造肉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未来产业”,无数资金涌向了这一赛道。比如Beyond Meat的投资人,就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以及麦当劳前任首席执行官唐·汤普森等,可谓大牌云集。Impossible Foods背后同样有网球明星塞雷娜·威廉姆斯和说唱歌手Jay-Z等名人,还出现了李嘉诚的身影2019年,Impossible Foods宣布完成E轮融资,由淡马锡及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领投。此外,国外人造肉企业UPSIDE Foods、Unicorn Bio等纷纷拿到融资。而相似一幕也在国内创投圈出现星期零、植得期待、米特加、HEY MEAT、新素食、v2food、未食达等人造肉企业集体融资。然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约从2022年开始,人造肉赛道急剧降温,投资机构也纷纷开始撤离,曾经热闹的人造肉赛道鲜有融资消息传出。梳理下来,国内除了“星期零”宣布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外,几乎看不到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人造肉融资事件了。与此同时,多家国内人造肉初创企业的融资进度被爆出停滞不前。为何人造肉行业一夜之间哑火?梳理下来,消费端持续低迷,看不到盈利空间,无疑是大多数投资人放弃人造肉的主要原因。更何况,经过市场检验,越来越多人发现目前的人造肉技术尚未达到行业预期水平,与大家所构想的“未来肉”存在较大差距。从本质上看,人造肉是由技术驱动发展的,需要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市场营销和天花乱坠的故事只能维持短暂的热闹。换言之,现实把人造肉的故事打回了原形。这样的案例,在过去十年的创投历史经常出现。细数那些年创投圈追过的风口,无不引爆了一场场融资热潮,但随后快速跌落,留下了一地鸡毛。这些曾昙花一现的热门赛道,几乎都有共同的特点:难以落地的技术方案、未经证实的商业模式以及几乎为零的自我造血能力,在短暂的风口中受到追捧,随着时间验证及回归理性,迅速偃旗息鼓。还是那个朴素的道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