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到今天傍晚的地震纪录

这是到今天傍晚的地震纪录 颜色越深表示发生的时间越新 数字为地震的规模~   地震发生位置有往北的趋势 且玉里及池上断层周边的数量增加了 要特别注意!   ※地震无法预测,还需要更多专家研究与解读※   未来72小时务必小心强烈余震,请提高警觉,但勿恐慌! 山区这几天避免前往,容易有落石、崩塌甚至山形改变。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第一幅地震断层带高精度图像改变了我们对地震的认识

第一幅地震断层带高精度图像改变了我们对地震的认识 地震通过沿单一断层面的单次强震释放应力的观点可能需要纠正。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及其他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在包含多个断层面的区域内,其中一些断层面是平行的。据作者称,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俯冲带的地震和地震灾害创建更逼真的模型。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由第一作者、来自 KIT 的 Caroline Chalumeau 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南美洲西海岸厄瓜多尔的一系列地震进行了调查。在那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南美洲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反复导致非常剧烈的地震。最近在台湾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也可归因于俯冲作用,其中 4 月初发生的主震造成 9 人死亡,并给台湾东海岸造成广泛破坏。草图显示了 100 米至 600 米厚的地震带,断层面(5 米至 20 米厚)和断裂就位于其中。资料来源:Caroline Chalumeau 博士、Hans Argurto-Detzel 博士、Andreas Rietbrock 教授、Michael Frietsch 博士、Onno Oncken 教授、Monica Segovia 博士、Dr.Onno Oncken 教授、Monica Segovia 博士、Audrey Galve 博士:俯冲界面多断层网络的地震学证据。自然》,2024 年。DOI: 10.1038/s41586-024-07245-y研究小组分析的厄瓜多尔系列地震始于 2022 年 3 月 12 日,止于 2022 年 5 月 26 日。最严重的地震(5.8 级)发生在 3 月 27 日,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许多较小的余震。当时,该地区有一个由 100 个地震仪组成的密集网络。该网络是为"佩德纳莱斯地震断裂带俯冲断层高分辨率成像"(简称 HIPER)近海实验而建立的。研究人员利用 HIPER 试验提供的异常详细的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极高的分辨率绘制了 1500 多次地震及其各自在 15 至 20 公里深处的断层平面图。第一作者、来自 KIT 地球物理研究所(GPI)的 Caroline Chalumeau 博士说:"我们观察到,地震的震级发生在原发区域(即所谓的主震)和次生区域(即余震)。在原发区域内,我们观察到地震发生在几个不同的断层面上,而且往往相互重叠。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平行的地震活动平面,而在另一些地方,只有单一的地震活动平面"。地震的平行性与具体深度无关。GPI 的安德烈亚斯-里特布洛克(Andreas Rietbrock)教授说:"有迹象表明,以前那种认为应力是由沿单一断层面的单一强震释放出来的观点可能已经成为过去。相反,我们更应该谈论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一系列断裂释放的断层网络"。对厄瓜多尔地震系列的分析还提供了有关余震的新见解。Chalumeau 说,这些余震首先发生在主震震中附近,然后逐渐向其他方向传播。她由此得出结论,余震在该地区的传播主要受余震滑动控制。德国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中心的 Onno Oncken 教授说:"通过这项工作,Caroline Chalumeau 的团队首次展示了地震板块边界的清晰地震学图像。一方面,它证实了现有的地质观测结果,另一方面,它成功地用一种新方法解释了余震的传播。因此,以前关于流体扩散导致余震等假设被推翻了"。"研究结果对于评估俯冲带的地震风险也非常重要。"安德烈亚斯-里特布洛克说:"这项研究将影响未来的地震建模,同时也会影响无地震滑动建模,即没有地震的板块运动。"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重要通知 #未来48小时发生6级以上余震概率达40% 今晚大家千万别待在房间内

#重要通知 #未来48小时发生6级以上余震概率达40% 今晚大家千万别待在房间内 本次地震还要特别注意余震造成二次灾害。此前,在7.9级特大地震发生之后的12分钟后,已经发生了一次震级为6.4级的余震。此后又有多次不同强度的余震发生。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分析卫星数据后也警告称,此次地震可能激活了实皆断裂带长约150公里的断层 未来48小时发生6级以上余震概率达40%

封面图片

天文台称昨天大屿山2级地震与地壳断层活动有关 没监测到余震

天文台称昨天大屿山2级地震与地壳断层活动有关 没监测到余震 大屿山昨日发生二级地震,天文台接获过百名市民报告感到震动。天文台表示,今次地震与地壳断层活动有关,属于弱震,而录得这次地震后,天文台再无监测到余震的讯息。有工程师表示,政府已聘用顾问就建筑物抗震设计等展开研究,他认为一些重要楼宇,例如政府大楼,适当的抗震设计是有需要。 2024-03-12 12:24:50

封面图片

#突发5.7级地震袭击菲律宾萨兰甘省

#突发5.7级地震袭击菲律宾萨兰甘省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凌晨5:42,菲律宾南部萨兰甘省(Sarangani)发生了5.7级地震,震中位于迈图姆(Maitum)镇西南约55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公里。​菲律宾火山与地震研究所(PHIVOLCS)确认此次地震为构造型地震。​ 震中位置 震中位于萨兰甘省迈图姆镇西南约55公里的山区,该地区人口稀少,地震发生在清晨时分。​ 余震与潜在影响 PHIVOLCS已发布警告,预计将有余震发生,并可能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影响。​居民应保持警觉,遵循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的指示,确保安全。​ 此次地震再次提醒我们,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居民和游客应了解基本的地震安全知识,准备应急物资,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加入我们 @QuanQiubaog 投稿爆料 @TGcctv9

封面图片

天文台相信大屿山2级地震是断层引致微地震 不排除稍后会有余震

天文台相信大屿山2级地震是断层引致微地震 不排除稍后会有余震 大屿山下午1时22分发生一次2级地震,据天文台的初步分析,震中位于香港天文台之西约20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初步分析显示,地震烈度为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三度,即室内有感,类似小型货车驶过的振动。截至下2时,天文台接获超过80名市民报告,表示感受到轻微震动,震动维持数秒。大部分报告来自大屿山,亦有来自屯门、元朗、港岛、九龙的市民向天文台报告。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林静芝表示,今次是自1979年有纪录以来,第九次震中在香港境内而市民感受到的地震,对上一次是2019年12月5日,当时震中位于长洲附近,强度为1.4级。至于震中在大屿山的地震,今次是第6次,对上一次是1995年5月29日,当日上午及下午发生强度为2.4及2.2级,烈度较今次轻微。她又表示,不排除稍后会有余震,但或会轻微至人感受不到, 只有仪器可测度。林静芝又解释,本港并非位于地壳版块边缘,与香港最接近的地震带相距约600公里,历史上亦没有发生严重地震,相信今次亦是断层引致的微地震,不会有大影响。 2024-03-11 16:38:15 (1)

封面图片

日本气象厅决定今后不再用“余震”一词来表述东大地震震源周边发生的地震,因为“余震”一词可能会给人造成未来不会发生大地震的印象

日本气象厅决定今后不再用“余震”一词来表述东日本大地震震源周边发生的地震,因为“余震”一词可能会给人造成未来不会发生大地震的印象。 一直以来,气象厅将受10年前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地震活动活跃的南北600公里、东西350公里区域定为余震区域,一旦发生强震,气象厅也在呼吁民众防范时称其为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据了解,余震区域的地震次数正逐年减少。 另一方面,据日本政府的地震调查委员会评估,在东北至关东海域的“日本海沟”沿线今后30年内,板块边缘错位引发里氏7到7.5级左右大地震的概率最高可达90%左右。 气象厅表示,今后在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将不再使用“余震”一词来表述在东北近海海域发生的大地震,以免导致民众的防灾意识下降。 (NHK)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