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全班 49 人 48 个高考过 600 分,老师称「学生主动要求不放假」?

如何评价全班 49 人 48 个高考过 600 分,老师称「学生主动要求不放假」? 佳人李大花的回答 曾经上学时,我也相信老师嘴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总会有回报、人和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区别只是你不如别人努力之类的话…… 直到工作以后,我认识了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决定再也不要相信这些鬼话了。 先简单说一说俩小孩的情况。 俩人中考成绩差不多,就读的高中也差不多。 但不同的是,小孩A从来没上过课外辅导班,每天按时去上学,放学后跟小伙伴回家或去网吧打游戏。小孩B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上辅导班,初中时更是按照每周1-5晚上、周六日全天的节奏认真补着课,学习不可谓不刻苦,投资不可谓不大方。 上高中后,小孩A不知为何突然进入了叛逆期,从不写作业逐渐发展到偶尔逃学,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周都被老师请家长;小孩B仍然保持每周5个晚上+2个全天的补课节奏,只是他妈妈发现成绩仍然没有起色,所以晚上的结束时间越来越晚。 高二时,小孩A几乎全科不及格,最好的情况是游走在及格的边缘,父母无论是打是骂,他都不顶嘴也不认错,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倔强模样;小孩B的成绩勉强维持在班级中游水平,他妈为了让他的成绩更进一步,开始陪他上辅导班、陪他写作业,娘儿俩每天熬到半夜,老爸负责生活保障。 高三时,小孩A不知是度过了叛逆期,还是突然懂事了,一副幡然醒悟的样子,每天开始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刷题。不过他落下的功课有点多,只靠自己努力有些吃力,父母帮他找了个大学生家教,每周补习三次,希望帮他尽快追上进度; 小孩B已经彻底没有了假期,大年三十晚上仍然在补课,大年初一休息了半天,就又和他妈妈一起踏上了补课的征程,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八点上课到至少晚上10点多,回到家再继续刷题写卷子到半夜。 高考结束时,小孩A估计自己有望冲击清北华五,可惜分数出来后发现,只够天津两所985,莫奈何,选了个喜欢的专业,欢欢喜喜的打游戏等待开学;小孩B估计自己勉强能上211,可惜分数出来后,将将刚过一本线,一家人斥巨资找了个志愿填报机构,盼望着能捡漏报个好一点的专业。 所以努力能够提高一点能力范围内的分数,但是想要依靠努力“逆天改命”,一举在高考中蟾宫折桂,甚至梦想夺魁,却是期待有些过高了。 题目中提到的全班过600,不过是因为全班智商和能力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不信塞进去几个小孩B这样的学生,分分钟拉低班级平均分,即使补进去一套房钱也救不回来的那种……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佳人李大花)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其实仔细看姜萍的考试分数,他的语文成绩特别好,96分,可能是全班第一了。

: 其实仔细看姜萍的考试分数,他的语文成绩特别好,96分,可能是全班第一了。 她英语65,也算是全班第二了。 她其实就是数学不行 我很好奇,如果她真的是一个数学天才,偏科天才 为什么英语,语文那么高?请问“偏科”在哪里? 相反,她的数学成绩那么差,那么她的“数学天赋”在哪里? 最后,语文成绩特别好,恰恰可以解释她其实是把数学当语文在学。。 比如把Z的导数写成“主” 她的Plan B是数学 她的Plan A恐怕是语文。。。

封面图片

坐迈巴赫高考的少年总分700目标北大,称「想摘掉『不学无术』标签 」,如何评价他的回应?

坐迈巴赫高考的少年总分700目标北大,称「想摘掉『不学无术』标签 」,如何评价他的回应? 叔鉴恩仇路的回答 听说,富二代的成材率,大约在10%,官二代的成材率,大约在20%。 不过,学生阶段,没有伪装成普通人,还能成材的,从来没看到过~ 高中有可能封闭式管理,至少有家长和老师们盯着你,而大学是开放式的,独在异地的生活形式,和高中时代,是完全不同的。 进了大学,不代表就成材了…… 大学里抑郁、颓废、堕落掉的学生,也远比高中阶段的此类学生,多的多~ 以上,并非嫉妒,仅为提醒。 衷心㊗小伙子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高考700分,已经证明了你的实力,和你的努力,但证明的也只是高考之前的那部分。 作为富二代,你的未来,始终会有质疑的目光陪伴。 其实,不必为了他人的眼光去生活, 优秀也好,成功也罢, 不一定非要用某个普世标准去界定。 辛酸苦辣甜,也只有努力的人,自己清楚。 有目标是好事,肯努力更好, 其实只需要证明给自己瞧,就好! 就这个700分,也会有某些人不服气: “假如给我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出入迈巴赫,生活有佣人,吃的营养好,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买最贵的辅导小课,可以无忧无虑、不受干扰的专心学习,我肯定比他成绩更好~” “有本事,你和我们一样过穷苦日子,被生活困扰,有数不尽的烦恼,营养也跟不上,在通勤路上浪费很多时间精力……那样你的700分,才能证明你的能力强~” “光会读书考试算什么?考试的技术,算什么术?”“想要摘掉不学无术的帽子,你得…………” 这样嘈杂的质疑,是永远不会停歇的…… 所以,小伙子,你究竟是为谁在活着呢? 等你想明白,看淡那些质疑的时候,你就离真正的成功不远了。 对了,听说你的目标院校是北大。 这个究竟为谁活、以及为什么而活的问题,是北大历届新生,在一二年级期间,最普及、流行的话题之一,也是探讨最多的问题之一。 你如果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就可以提前开始思考了。 开学之后,会用的上的~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叔鉴恩仇路)

封面图片

【48岁的妈妈马上要参加成人高考去读药学】

【48岁的妈妈马上要参加成人高考去读药学】 外公是医生所以一直教导子女们去学医,但是由于当时家境不好妈妈读完专科就出来工作了,去医院做过护士,到大城市找过出路,后来和我爸结婚生下我,就回到我们的小乡镇开了个药店兼诊所,还帮很多人接过生。我小时候身体比较弱,经常感冒发烧生点小病,都是妈妈给我打针开药治好的,唯一有一次得了水痘比较严重点妈妈带我去了县城的医院,于是直到现在 全家人都养成了有什么不舒服都先找妈妈,相信她都能解决的习惯。 妈妈在乡镇的小诊所开了近十年,据外婆说当时也赚了有小十来万,但当时没有什么见识也不够深谋远虑,没有想到以后我和弟弟读书都要去县城长住,就没有想过在城里买房子,结果日常消耗着还有投资赔钱最后也没留下什么存款,我妈也懊悔过这点,但已经很少听她提了。2011年我考到了县城读初中,初一一直住校,周末两天假,周五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客车回家,周日晚上再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回学校,到初二的时候家人不放心,于是最终爸妈都决定还是到换县城工作,刚开始是在他们县城的朋友家租了个小套间,一家人开始在此长住。妈妈到县城只能去去连锁药房当个小店员,因为没有药师资格证工资也不高,爸妈的工资除去每个月的房租水电日常开销,也基本上所剩无几。 拥挤的房间、日益减少的存款、日常节衣缩食妈妈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于是一边全职药店工作一边考药师资格证,每天上十个小时的班下班之后还要继续学习,两三年前(45岁)考上了药师资格证,也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不错的业绩当上了店长,自此她的工资差不多涨了两倍多,而我们也终于在两年前靠着一点点存款+农村老房子拆迁付了首付,住进了新房子,虽然还要还十几年的房贷,但是至少不用一家五口挤在不到50平、几乎每个房间都堆着生活用品难以下脚的小公租房里了,我和弟弟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不用和爷爷挤在一个房间,不用每晚洗澡后骑车去一两公里外的姨娘家借住我在外工作的表姐的空房间。 或许是尝到了工资翻倍的甜头,也或许是真正体会到了提升自我知识改变命运,妈妈考完证书之后也没有停下学习,现在48岁的她要去参加成人高考了,学校就不透露了,专业是药学。相信她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希望她如愿得到这个机会去继续学习。 其实得知她要去参加成人高考我的第一反应是羞愧,因为她一直是家里最努力学习的人,如果我也能像她一样努力认真地对待每场考试,或许我现在的处境也会是很不一样。24岁的我还在各种更换工作迷茫挣扎,对未来毫无信心,而当时24岁的妈妈已经开着小诊所帮很多人治病接生了,如今24年的时间过去她也还是能有决心毅力去参加成人高考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一直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我却还在阴暗爬行,其实我也是在这个社会时钟里走得很缓慢的人。 啊,明明只是要分享妈妈的逆社会时钟,却打了这么多字,感谢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祝愿大家最终都能得偿所愿。 希望妈妈可以得偿所愿。

封面图片

57 岁高考「钉子户」梁实第 28 次高考 446 分,没过四川二本线,如何看待他这些年的坚持和选择?

57 岁高考「钉子户」梁实第 28 次高考 446 分,没过四川二本线,如何看待他这些年的坚持和选择? 工藤正男的回答 我已经跟我老婆商量好了,退休之后也去参加高考,这不就是纯纯的流量嘛!有了流量再想着怎么变现! 年年考,年年分数都那样一个这个梁实一个唐尚珺,要是想上个好大学咱能不能努努力!考了28次高考了,能不能认真学一学啊!单词能不能好好背一背,公式定理能不能好好推导推导!都考了28次了,还过不了二本线,问问自己还要脸吗? 如果这都能算榜样的话,那应该是纯纯的坏榜样吧! 就是摆摆样子,每年高考的时候秀一把,我觉得就像个小丑一样,如果每年靠当小丑就能变现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话! 那我劝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就去参加高考呗!反正也不用真学,就每年高考的时候进考场晃荡一圈不就得了! 所以说别再说他是坚持了,我觉得都玷污了“坚持”这俩字! 坚持一辈子原地踏步走吗?这如果都要坚持的话才能维持原地踏步走的话,这人得差到什么程度?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每周五晚10:00视频号直播,敬请关注!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工藤正男)

封面图片

2024 年首次实行新高考地区的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

2024 年首次实行新高考地区的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专业最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专业、学校、城市这三要素中,请优先用分数换个靠谱的专业。 因为学什么,是很重要的事。 前几年,高考分数公布的时候,我接到了不少家长和应届同学的留言,问我:小西,报志愿你有什么建议?选什么样的专业你觉得最好? 中国这些年最大的特点,大约就是变化太快,快到很多父母无法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人生指导。 记得我高考出分报志愿那会儿,我爸虽然也是当年的大学生,但看到崭新的填报志愿表格和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以及学校,真的是干瞪眼。 而这时候如果你去问高中老师,老师一般都会鼓励你报有把握的更好的学校,而较少考虑专业适不适合你的问题,能十拿九稳上 985,一般老师绝不会鼓励你去 211;能去 211,则不会让你去普通学校毕竟 985、211 的升学率,培养出名校学生这种殊荣,是给老师增光的数据,也是将来老师们事业生涯的硬指标。 至于各类专家的「填报指导」,那可信度基本上跟「×× 投资专家教你炒股票」一个等级。 所以,这事儿我还是有资格帮大家多句嘴的。 我的年龄介于那些正在犯愁的家长和学生之间,离开校园至今也快有十年了,大学毕业十年是个坎儿,当年资质看似差不多的高中、大学同学如今混得怎么样,也都初见分晓。 我平时也有很多观察、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对一个中国青年来说,高考出分填志愿这几天,真的是他一生中「命运含金量」最高的时刻之一。 选一个靠谱的专业、学校,有活力的城市,真的特别重要,它对你人生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当然,即便上了大学之后,你还可以转专业、转学校,甚至退学重考,但这些选择在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下都是「窄门」,你要做这种改选,付出的代价与现在认真点选一个专业和大学所花费的力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一定要慎重。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同学的经验,综合一些老师、之前同事和领导的看法,给正在填志愿的家长和同学们的四个建议。 事先声明,如果你是超级学霸或者家里有矿,请无视这些建议。 就像物理定律必须要有个适用范围一样,以下这些建议,也只针对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 一 我的第一个建议,如果你家庭的近亲属当中有人在某一个行业十分成功、掌握着相当资源,请在报志愿时优先选择「投靠」他,听从他的意见,选报他「够得着」的专业。 很多人听了肯定会急:小西,你这不是鼓励我们走后门,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并不是,听我慢慢往下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把我认识的同龄人目前的际遇在脑中过了一遍,结果发现他们中能力兑换成就「性价比」最高的,是我一位高中同学。 他目前在某知名国企做技术设计工作,年纪轻轻已经混上了中层,在二线城市月薪数万,工作轻松、有房有车、家庭美满。 我们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家也并非大富大贵,能做到这个层级,真的很不容易。 我这位同学大学报考他所学那个专业的原因,是他叔叔是同行业另一家国企的副总工程师我这里并不是暗示他后来的就业是走了什么后门、裙带关系。 事实上,这种关系即便有,也不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于他叔叔就是这个行业中顶尖的「行内人」,可以经常耳提面命,所以我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学什么、往哪个方向努力。 当他那些家里没有相关职业家长的同学在大学里还在瞎学的时候,他对这个行当的人才需求已经门儿清了。 别人是闭门造车,他是有备而来,这么努力上几年,人家的专业素质就是比其他人高上一大截,一走向社会,你怎么跟这种人竞争? 更毋宁说,他叔叔在业内还有强大的人脉资源网络,这些人脉是不需要通过「走后门」那么低级的方式介绍给他的,更多时候只需要和「叔叔、伯伯、阿姨」一起吃个饭,互相认识一下,混个脸熟,他很自然地就把人脉的「势能」转换过去了。 而人脉意味着机会,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稀缺却也最宝贵的。 这一点相信毋需我赘言。 不仅是我这位同学,我身边的其他同龄人中,在同行业、同城市、同学校有这种至亲前辈「铺路」的人绝大多数都比其他人混得好。 所以,报志愿时优先「投亲」,虽然俗,但绝对是最应遵循的黄金准则。 而这一点,其实不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潜规则,从整个人类历史看,「子承父业」都是一条一直运行的铁规律。 今天中国大部分大学的工科专业,起源于欧洲近代的职业学校,而欧洲很多职业学校最早又都是各行各业的行业工会兴办的。 这些学校当时普遍采用的录取制度是推荐信制度,学生想入学,必须要有行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写推荐信。 这种推荐信既证明了入学者在该行当里有相当的人脉,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所以,一个没有亲友在行内工作的青年,想进这样的专门学校学手艺,在当时是极难的。 将工科请进大学,让学生在选择「手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是在 19 世纪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之后才出现的。 洪堡教育改革以及之后的德式、苏式教育制度,其本质是试图以国家分配代替私人关系,让最合适的人才从事最合适的行业。 这个理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惜人类从没有真正实现它,因为人性如此,我们很难撼动。 所以今天,无论是受洪堡教育改革影响较小的英美,还是中国,有一个行内亲友都是一个年轻人在学习、从事某项职业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资源与机会大量涌现的时代,这个时期一个外行人依靠自己的打拼成为行内龙头是相对容易的。 可是眼下,不需我多言,我们正进入内卷时代,内卷的本质就是同行之间的惨烈竞争,这时你比同行多一点点人脉、经验优势,都能在竞争中得胜,而一个行内的成功亲友能给你赋的能绝非一点点。 如果你有这种资源而不用,放弃它改投其他行当,那可能会成为让你抱憾终身的事情。 所以,高考填志愿的第一条如果家中有在某个行业中成功的至亲,请优先考虑投靠,或至少听从他们的建议,进行选择。 二 如果你说:小西,你说的那种行内牛人,我家别说至亲,连好友都找不到一个,那怎么办呢? 我相信这种情况也蛮普遍的,因为我们这种人是「纯普通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在专业、学校和学校所在城市这三要素之中进行取舍。 那该怎么选呢?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条建议在专业、学校、城市这三要素中,请优先用分数换个靠谱的专业。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卢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地位多么尊贵,都应该有一门傍身的手艺,这样的话,即便将来身份陨落,因为有技能傍身,也不会沦落到太惨的境地中去。 后来,有位国王就是因为读了他的著作,苦心钻研修锁和各种机械技术,想着即便某天革命来临,自己还能靠这门手艺混口饭吃。 很不幸的是,这位非常听人劝的国王名叫路易十六,后来法国大革命真的发生了,他的修锁技能非但没有帮他谋生,反而成了他上断头台的罪状。 不过,我们也可以说,路易十六的错误在于他违背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择业第一准则」他家祖辈就是专业干国王的,他非要「自主选专业」去当锁匠,结果拉了垮。 抛开路易十六这个个案不谈,卢梭这个「有门手艺不挨饿」的思路其实还是很对头的。 我的读者当中很多人都喜欢问我未来社会会怎样,但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考虑的事情,我们该优先考虑的是像卢梭所思考的那样,先让自己生存下去。 而正如《水浒传》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论是在朝廷里还是在江湖上,像「玉臂匠」金大坚、「神医」安道全这样的「技术人才」,都是吃香的。 所以,挑一门有一定专业壁垒、值得花上四至七年去好好学一下的「手艺」,确实是眼下正在报志愿的学生们最该考虑的事情。 那些专业壁垒不明显、社会没相关应用的专业,像中文、哲学,以及我所学的历史,我建议家里没矿的朋友就尽量不要选了。 这些专业本科甚至硕士读出来,你都相当于没专业。 人生中最宝贵的这几年,你耗费在一门不能毕业后立刻给你和家人换来对应收益,只能跟人家聊聊理想的专业上,你不觉得很亏吗? 更何况,如果在这种专业的象牙塔里一条路走到黑,如果遭遇的不是六年非升即走,那就更惨了。 不是说基础学科不应该学,而是说这些「坑」在当下,不应由那些还需要为稻粱谋的普通学生用他们的青春、金钱和血肉去填。 还有一些专业,虽然看似有专业壁垒,但也被认为是坑。 比如我上大学时就盛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话初听似乎很奇怪,法学和医学,看似是文理科当中各自壁垒极高的行当,怎么就坑了呢?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盐选成长计划)

封面图片

如何教孩子面对爱炫耀的同学?

如何教孩子面对爱炫耀的同学? 徐芃老师的回答 你也教娃炫耀呀,你的娃总有优点吧?他炫耀他的,你娃炫耀你娃的呀。 炫耀是不少小朋友想做的事情,因为通过炫耀能够赢得别人的关注,能够有成就感,所以,不少小朋友炫耀可能都会有瘾头,这是小孩子想得到关注的一种表现。 对于那些特别爱炫耀的人,家长要告诉孩子对付这些人的办法,告诉孩子:别人炫耀别人的,如果你在意,那么你就输了。 因为那些物质的东西,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所以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有本事拿着自己的特长来炫耀炫耀:比如学习成绩。 那天我到一个幼儿园去听课,看到有个小朋友气冲冲地从厕所跑出来向她的老师告状: 「老师,某某小朋友说我胖,说我难看。」 老师立马带她到厕所找那位小朋友,那位小朋友看到老师并不畏惧,而是继续嘲笑这位小朋友: 「她就是胖,就是难看。」 这位小朋友是属于婴儿肥的那种,皮肤相当的好,长得也是挺漂亮的。我本来站在厕所的门口,听到以后走了进去,摸了摸那个胖女孩的头,对她说: 「小朋友,你真漂亮,皮肤白里透红的,老师真羡慕你啊!」 那位小朋友不相信地问: 「真的吗?」 我和她的班主任老师同时点点头。小女孩瞬间开心起来,我拉住她的手对她说: 「小朋友,你真的很漂亮,特别是你的皮肤特别的好,老师真的好羡慕哦!」 这个小女孩这么好的皮肤,很显然有许多人夸奖过,所以,她立马开心地告诉我: 「外面那些姐姐老师都说我的皮肤好。」 幼儿园刚好有许多实习生,大概有不少实习生夸过这个孩子的皮肤。 可以告诉你的孩子,你们现在暂时不能远游的原因,并且告诉孩子,他们到北京玩到国外玩,花的是他们爸爸妈妈的钱,所以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真正值得炫耀的东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优秀的学习成绩;某方面的专长;对同学的友好等等。而且通过炫耀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 面对孩子的倾诉,理解他们的心情,告诉他们真正的道理,父母坦然面对,孩子自然会泰然处之。 @知乎亲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徐芃老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