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显示 55 万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达 17.8%,如何看待这一结果?教师的心理问题都出在了哪儿?

调查研究显示 55 万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达 17.8%,如何看待这一结果?教师的心理问题都出在了哪儿? 墨苍离的回答 行业特征,导致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在我国是不被重视的。 以前,总把这玩意说成,患者不够坚强、矫情、不能吃苦、意志力不行啥的,总之,就是不承认是有职业造成的心理问题。 这几年慢慢好点了,但其实也不重视。 教师岗位,心理问题检出率这个17.8%,个人认为低了。 从目前的教学压力,形式主义对老师各方面全方位的质疑和折腾上来看,应该心理问题不止这点比例了。 而且教师不仅要面对教学任务,家长瞎折腾,孩子闹腾。 由于过去缺老师时候的主旋律忽悠,高尚化教师,中小学教师还很容易把自己的责任感弄得极为过剩,动不动就真觉得自己是灵魂工程师,有义务帮助孩子变成有用之才,然后掺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各种其他困扰,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被毒打。 拜托,你就是干份工作,你教好你的课就得了。 责任感过剩,课堂的权威感又泛化到生活中,遇到任何质疑都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在家也折腾孩子和伴侣,说一不二,排位赛成瘾。 搞到最后,自己心理偏执了,娃也折腾抑郁了,学生那边自己付出一堆心力,发现不落好,还被家长举报。 所以。。。强烈建议给学校配备心理辅导,专门辅导老师。 供参考。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出现问题的是孩子,为什么家长需要做心理咨询?

出现问题的是孩子,为什么家长需要做心理咨询? 情感酒馆的回答 在我看来,这事儿其实挺简单的,咱们得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出了问题,就像是小树苗长歪了枝条,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去扶正那枝条,对吧?但别忘了,小树苗为啥会歪,土壤、光照、水分,这些环境因素都脱不了干系。家长,就是那片滋养孩子的土壤,他们的心情、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所以,当孩子遇到难题,家长去做心理咨询,就好比给这片土壤来个全面调理,让小树苗能在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中重新茁壮成长。 咱们细细说来。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陪伴者。孩子从小到大,言行举止多多少少都会带上家庭的影子。如果孩子出现了行为或情绪上的问题,往往反映出家庭互动模式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和谐。家长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家庭动力学,发现并调整那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 再者,育儿之路,难啊!家长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工作、生活、孩子教育,哪一样都不轻松。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之下,家长的心理状态难免会受到影响,焦虑、抑郁这些情绪悄无声息地就找上门来了。试想,一个心里藏着千斤重担的家长,怎么有足够的心力去耐心引导孩子呢?做心理咨询,就是给家长一个释放压力、自我疗愈的机会,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喘息,恢复活力,这样才能更有爱、更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挑战。 还有,心理咨询不仅仅是“治疗”,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学习到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比如情绪管理、有效沟通的方法,以及如何设置合理的期望值等。这些技能,不仅对孩子有益,也能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而且,你得承认,有时候咱们大人也需要被“看见”。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家长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挫败感,甚至是恐惧。这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对于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家长感到自己也被关注和支持时,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温柔和包容。 最后,别忘了,家长的改变,往往是孩子改变的开始。当家长通过心理咨询变得更为成熟、稳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正面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家长去做心理咨询,不是因为有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是对家庭的一种投资,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在爱与理解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加坚韧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所以,别犹豫,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情感酒馆)

封面图片

《灵能教师安恩英.2020》| 简介:2020年的灵能教师安恩英讲述拥有特殊灵能的教师安恩英,来到一所问题学生聚集的学校任教。她

《灵能教师安恩英.2020》| 简介:2020年的灵能教师安恩英讲述拥有特殊灵能的教师安恩英,来到一所问题学生聚集的学校任教。她运用自己的灵能,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同时揭开学校隐藏的神秘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安恩英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展现了温暖治愈的师生情,也融入了奇幻悬疑元素,引人入胜 |标签:#灵能教师安恩英#奇幻韩剧#校园故事#灵能题材#师生情谊 |链接:

封面图片

我对我妈这样是不是我心理出了问题?

我对我妈这样是不是我心理出了问题? 墨苍离的回答 这孩子。 有这么一个,有自知之明,又不逼迫你干这干那的母亲。 你不知足,居然还埋怨谩骂她。 我告诉你,如果全中国母亲从黑铁排位到至高王者的话。 你这位母亲,至少排到白金或者翡翠级别了。 她说她不懂,是真不懂,你报志愿就自己去研究吧。 另外,花钱找赵雪峰那种父母,实际上也是胡乱开盲盒,毛也不懂。排位也就是有点小钱的vip青铜。 自己琢磨下,调研下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封面图片

2025年5月17日上午,网传马屿镇中心小学教师林某某惩戒学生行为的视频。获悉情况后,我局迅速组织开展调查。经查,反映的问题

2025年5月17日上午,网传马屿镇中心小学教师林某某惩戒学生行为的视频。获悉情况后,我局迅速组织开展调查。经查,视频反映的问题属实。 4月17日下午,马屿镇中心小学教师林某某在上数学拓展课时,学生陈某某用水枪朝教师林某某面部喷水,林某某对该学生进行了不当惩戒,威胁到该学生人身安全。对此,我局严肃处理,对林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给予该校校长诫勉谈话。另外,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对林某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理。 下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感谢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监督。 据媒体此前报道,浙江的陈先生反映称,自己儿子就读于温州瑞安市马屿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因在校期间被老师掐脖殴打,老师拎起孩子悬空探出3楼窗外进行吓唬,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封面图片

孩子内心的强大应该如何培养出来?

孩子内心的强大应该如何培养出来? 乐乐妈妈学心理的回答 在当今社会,培养孩子内心的强大已经成为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还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内心的强大呢?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内心强大首先源于对自己积极的认知。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可以通过日常的鼓励和肯定来实现。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家长可以说:“你真棒,你做到了!”这样的肯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营造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了培养孩子内心的强大,家长需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这意味着家长应该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家人的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设立合理的期望,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亲子关系是孩子内心强大的重要支撑。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处理情绪和压力。此外,家长还应该与孩子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如游戏、运动等,这些互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实例分析: 以小明为例,他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经常在遇到困难时感到无助。为了帮助小明建立内心的强大,他的父母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他们还创造了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让小明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家人的支持。此外,他们还与小明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处理情绪和压力。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培养孩子内心的强大是一个智慧、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从心理学、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帮助孩子形成强大的内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乐乐妈妈学心理)

封面图片

转帖,以及对该帖的两部分回复。希望能由此将这一问题引入讨论(鉴于近日一位网络名人的死亡引起的关于厌食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话题)

转帖,以及对该帖的两部分回复。希望能由此将这一问题引入讨论(鉴于近日一位网络名人的死亡引起的关于厌食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话题) 人们对焦虑抑郁的刻板印象可能是这样的:“那些人”有足够的财富甚至可以逃避工作,但却没有足够的尊重或期望来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比如最典型的,珀西雪莱、拜伦勋爵、索伦克尔凯郭尔,等等。 亨利·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特别指出,克尔凯郭尔是资产阶级异化的典型例子,其结果是创造了存在主义哲学 我们必须通过意志力和信仰的飞跃来为自己创造意义。列斐伏尔认为,存在主义的焦虑总是某种异化的结果。当马克思将异化表述为 “我们与自己、彼此、劳动产品和自然分离时所经历的心理痛苦” 时,他所思考的是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下受苦受难的方式,但列斐伏尔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更广的范围。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脱离了我们依赖他人生存的事实时,我们就被异化了 这是所有资产阶级的共同点。 承认这种依赖性会让我们意识到这些责任分配的不公正(根据阶级、性别、种族等进行的分配),而摆脱这种异化,则需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摒弃资产阶级道德中不可或缺的为个人自我服务的做法。这可能是非常难的。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人支持 ,认识到/理解到这种异化、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异化,是很重要的。 当人们与他人分离时,当他们的物质生活感到如此孤立和渺小时,他们就会感到痛苦,以至于不得不依靠精神信仰来给“自己”构建任何立足点,但又无法对自己的信仰充满信心,因此只能通过焦虑来与建立联系。无神论者会对类似的东西 。说真的,每位读过克尔凯郭尔的书的人都会知道他不是个快乐的人。他写过《焦虑的概念》、《恐惧与颤栗》。不过,他如果不那么自我迷恋,如果能承认主体间性的价值而不是纯粹的责任,而不是担心自己的所谓的独立道德(其实只是傲慢),也许就会好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也许可以说西蒙娜德波伏娃算是存在主义典范中的佼佼者了,因为她认识到了即使是强者也需要认同和联系。她在《模糊性的道德》中写道,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即使是暴君也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尊重,因为人们看到的总是他们的权力以及权力中隐含的威胁,而不是他们的整个人性。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暴力反抗暴政,因为个人主义是难以克服的,即使它是自我毁灭,但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更多人站在平等的一边。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凯特-皮克特(Kate Pickett)合著的《精神层面》(The Spirit Level)一书从经验角度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喜欢用斯宾诺莎的说法来表述:当一种欲望的满足蒙蔽了我们的其他需求,使我们无法感受到其他形式的快乐时,这种欲望的满足就会过度。 #厌食症 #抑郁症 #Mentalhealth #wellbeing #Philosophy 回复 1 我想谈谈治疗、自我疗愈/克服这种状况的可能性。 我认为朱迪斯巴特勒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框架。虽然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关于性别的社会建构,但是我更喜欢《自我陈述》一书。 书中写道: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我们之前所有经历的产物,尤其是与其他人相关的经历。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确实破坏了个人主义。尤其是,它解构了攻击自己和攻击他人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的内部和外部生活是如此相互关联,那么攻击自己会使我们孤立,这难道有任何令人惊讶的吗?认识到他人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尽管如果我们不喜欢他人的一部分,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真实,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对内心的一切更有同情心。自我憎恨和对他人的憎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彼此相互促进。 抑郁和焦虑都来自于某种憎恨,通过自虐/攻击自己“合理化”孤立和异化,进食障碍只是所有形式中的一种。 我喜欢从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机械无意识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我们的思想是由更大的社会环境中相互交错的部分组成的。不过,我认为不同的是,我希望在它们之间进行协商并找到平衡,而不是通过让某些部分走向极端来进行“实验”从而做出改变。 我喜欢雅克·德里达在《友谊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一书中对此的论述,要认识到自身中的 “他人”,从而认识到自身内部的错位,就要求我们成为自己的朋友,这使得友谊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削弱了任何潜在的自恋,因为通过把“自己”当作“他人”来爱,我们学会了更好地爱他人(以及我们自己)。 但这并没有解决具体的政治问题 缺失的方面是,我们必须把自己视为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我们对这些制度的*感受是这一进程中非常真实的那部分,如果我们想忠于*自己,就必须对这些感受采取行动,而不是压抑它们。我仍在思考这对我自己意味着什么,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的,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失败的最后一关,但我们都可以尝试。 回复 2 我也希望能从疗愈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始终强调,以角色标签如新移民、自媒体从业人员、独身者、甚至川粉等等的角度尝试评说这场死亡事件的方法,都在削弱此事当有的社会性意义。 其意义应该在于(再一次)提醒所有人,关于疗愈方法的选择如何至关重要。 传统的方法倾向于将心理问题视为疾病,将被心理困境所折磨的人视为病患。于是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向对病理、病状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却受困于与“病患”的连接性不足。从共情层面就很容易失败。 为什么?因为这些方法建立于结构上的不平等。就如原帖所言之,异化是症结;于是疗愈需要反其道而行,抚平等级,重新创造连接。 我建议换一种方法。尝试退一步,以避免他者化为战略。也就是说不首先将这些心理问题定义为疾病,而是将他们视为对现实压力/现实问题的“反应” 视为当事人所寻求的 “解决方案” 的一种。 当然,结果已经证明这是 “最糟糕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现在不去辩论它有多糟糕,而是退回到营造它的层面上 是什么样的压力状态/变故/影响,导致 “需要” 去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医学角度上让人感觉陌生,那我用政治环境来做个比喻。 奥匈帝国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在1944年出版的著名的《大转型》中,分析了各国如何应对“美好时代国际经济体系”的内爆。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肆虐。在1929年华尔街崩盘之后,全世界的社会都在疯狂地试图克服失业率飙升和货币不稳定造成的混乱。波兰尼把这描述为一场 "双重运动"  推动社会再平衡和均衡,摆脱高度国际化的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国家干预主义。这就是动因的层面。 从这个层面上,布尔什维克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以及罗斯福和莱昂布鲁姆的社会民主主义,都是对 “解决方案” 的尝试,是对这同一困境的不同回应。在此它们具有同等的属性。(注:相关解释推荐“白纸”第8集) 而当前,全球正在面对一个新的 "波兰尼时刻" : 导致了各种保护主义情绪的兴起。伴随着大流行病而来的对流动性的日益限制和对供应链的担忧,只会加速2010年代开始的政治调整。 的经济停滞已经严重削弱了方案的可信度。 之间以及英国和欧盟之间出现了不断加深的商业竞争和地缘政治紧张。左派和右派的民粹主义运动现在都在对的一些方面提出质疑。 在所有这些领域,人们都呼吁保护自己免受带来的 。现在,“保护” 被广泛引用 - 不仅仅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意义上,而且是在从和关于如何适应的讨论到关于产业政策和福利规定的必要性的辩论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我们再一次到了“需求解决方案” 的时刻。2020年代初我们面对的困境看起来与波兰尼一个世纪前所研究的困境相似  政治风险也同样高。 而我们要想避免再一次落入纳粹和布尔什维克,就需要更高明的策略。 关键在于需要认识到,如果不能通过民主手段来约束资本主义,民粹主义的保守派思维在不满的工人中就无疑会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专制的解决方案也会变得更有可能。换言,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提升让解决方案的选择更多导向民主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专注于论述和宣传为什么专制手段是错误的。后者的效率相比下更低,源于它忽略了选取任何一种“解决方案”的结果都将由所有人共同承担和享用,通过立场的对立分裂人们的结果只是更加速推动了极端化的选择。就如将心理健康问题视为疾病那样,通过从根本上分裂了医与患,令施助者(医生)从 “承担决策带来的最大风险” 的位置上脱离出去,置身事外了,从而只是加深了异化。 再比如戒断互助组。组织者经常错误的认为亲和力、凝聚力、心理互助/心理按摩,可能更有效,于是他们倾向于安排参与者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心理挑战,互相鼓励,“加油”。然后就是,其他人要么出于礼貌鼓掌,要么早就走神了。因为什么?因为组织方将难以戒断视为“病态”,从一开始就将参与者他者化了,从根本上把参与者隔离出去了。事实上对每一种对成瘾物品的依赖,都是有原因的,由某种环境压力促成。戒断者必需能找到依赖的原因,拔除它,才能实现戒断成功。而互助组的最佳“疗效”应该来源于参与者彼此打开内心的那一瞬间的“连接”,即德里达所描述的,「认识到自身中的 “他人”,从而认识到自身内部的错位」。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