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5%,超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意味着什么 ,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

2023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5%,超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意味着什么 ,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 有360天了么的回答 大而化之的说。 从来都是需求决定供给,但质变引发量变,体量和能力的增长使我们已经具备了创造需求的能力,但我们尚未具备使用这种能力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故此,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应该转变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力应用理论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也很明显一场政治经济科学体系和运行体制的革命!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有360天了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注】究竟什么是 “去全球化”?它意味着什么?

【注】究竟什么是 “去全球化”?它意味着什么? 现在,“去全球化”这个词已经变成了口头禅,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听到。但真的所有人都了解它是什么意思吗? 为了解释这个概念,应该从它的反面开始,即: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它被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工业飞跃。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其代价 全球战争和干预、剥削和不平等。但这些不是此处的重点。 全球化是一种贿赂:美国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东西与任何人进行贸易的能力。在那之前,只有拥有强大的舰队和殖民地网络的帝国才有能力进行大型贸易。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其海军,作为海上安全的保证,以换取......对抗苏联的政治联盟。这笔交易成功了,成功得写入了光辉的历史书 - 它决定了冷战的结果:苏联解体,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肥料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止于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但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为什么会有“去全球化”呢?这是因为, 1)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旧的贿赂已经没有意义。今天美国的地位意味着,贿赂的目的已经达到。 2)全球化引起的工业进步滋养了全球玩家,而今天美国没有一支能够控制全世界海洋的舰队。当然,它仍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舰队;非常适合投射美国的力量;但不是为了让世界上所有的水域都控制在掌中,并保证安全。而且,当美国自己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加入全球化时,为什么还要保留它呢,更何况他们可以自给自足...... 3)全球进步会发生什么?全球生产力增长和工业化。这伴随着城市化:村民们去了城市。他们不再需要在田里工作,他们可以去工厂,在服务部门找一份工作,坐在办公室里。同时,他们的子女在农村环境中是免费劳动力,而在城市环境中则成为高价的奴隶。因此,城市居民的孩子比农村居民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反映在人口统计中。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发达社会都在迅速老龄化,他们的“原材料附属物”迟迟没有城市化,生育率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例如,之所以一些非洲国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因为它们还没有时间实现工业化……鉴于他们对进口的依赖,而进口又依赖于一个垂死的全球体系,这意味着数百万这些年轻和有生育能力的人将面临饥饿、战争、疾病和死亡。 这就是一个酝酿革命的历史僵局的位置:无论是 、、,还是你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经济模式,都没有设想到工人数量减少、生产力下降和增长停止的情况。“负增长”是最可能的未来。一个还没来得及形成经济理论的未来。“全球化和全球进步的未来” 将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因为没有人口增长,就没有生产力的增长,就不能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转化为积累 ......。 可以预见的是,世界将被分割成围绕地方领导人建立的区域贸易体系。这就是 “去全球化”。一个由拼凑构成的世界。没有霸主。没有统一的系统。没有共同的规则。简单说:。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一个数十亿人将被成为“多余”的世界。一个由成群结队的饥饿人口、地域霸主、贫民窟城市和由非城市化的村庄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得更少,一切都会更贵。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是我们的政治想象力需要应用的地方。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明天就要来了。而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填充什么。#deglobalization #PacificWarII #WW3

封面图片

马斯克:人工智能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工作

马斯克:人工智能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工作 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说,人工智能(AI)将成为“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就业力量”,并在未来某一天彻底消除人们对工作的需求,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工作。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马斯克星期四(11月2日)接受英国首相苏纳克采访时说,未来的AI技术将能“做任何事情”,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富足的时代,“我们不会有全民基本收入,我们会有全民高收入”。 在这样的新社会形态下,马斯克认为,人们只有在为了“个人满足感”,或想要工作时才会决定是否需要工作。他说:“AI将无所不能,我不知道这让人舒服还是不舒服,(因为)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未来(人类须应对的)其中一项挑战是: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 不过,苏纳克并不赞同马斯克这一预判,称“工作能赋予人(生活的)意义”。苏纳克曾表明,AI技术的崛起就犹如一个“副驾驶”,是帮助个体更好、更快完成工作的“辅助性工具”。 马斯克说,未来的机器人将非常先进,最终会成为人类的朋友。但他警告,拟人机器人“可能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们具备持续学习人类行为的能力,如“冲进大楼或爬上树”,因此需要给它们安置物理开关,防止“出错”。 马斯克说,“如果有一天它们进行了软件升级,突然变得不那么友好了怎么办?” 马斯克还赞扬了苏纳克对AI进行监控和监管的计划,称AI会“令人讨厌”,但科技界需要一个“裁判”。他还对苏纳克邀请中国参加AI峰会的决定表示认可,称“如果中国不支持AI安全,情况就不妙了”。 苏纳克则说:“我决定邀请中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很多人会因此批评我。” 2023年11月3日 4:26 PM

封面图片

习近平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星期三(5月23日)在山东济南强调,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5月23日下午在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习近平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他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他也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 习近平也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 2024年5月24日 8:14 AM

封面图片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附上两本英文原版电纸书)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附上两本英文原版电纸书) 描述:酒精、空调、LED屏幕,现代人为自己设置了多少安睡障碍?癌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睡不好到底会带来多少身心伤害?儿童期、中年期、老年期,怎样睡才能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实际需求?理解力、学习力、创新力,梦境如何奇迹般疗愈痛苦创伤,带来认知飞跃?褪黑激素、处方药物、非药物疗法,失眠者的科学选择是什么?你认为自己最近睡眠充足吗?你还记得上一次自然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吗?不用怀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失眠已经成为流行病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记忆力、运动力、学习力、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欲,这些让日间生活丰富多彩的能力,原来都与夜间那场睡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打开这本书,看平凡的睡眠如何带来非凡的生命能量,顶尖科学对于睡眠的所有了解及如何睡好觉的诀窍都将在这部关于睡眠的“百科全书”中逐一揭晓。 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QMNybqxri8s 大小:22.11M 标签:#生物学 #睡眠 #自我管理 #科普 来自:雷锋 版权:版权反馈/DMCA 频道:@shareAliyun 群组:@aliyundriveShare 投稿:@aliyun_share_bot

封面图片

报告:80%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三年内因AI改变

报告:80%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三年内因AI改变 报告称,56%的受访高管认为AI将为其组织创造就业机会,44%的高管持相反意见。对员工来说,担忧AI使自己失业的比重大幅减少,从2022年的53%下降到10%。不过,21%的员工担心,AI的进步会提高工作要求,迫使自己工作更快或产出更多,从而增加工作压力和风险,这一比例是2022年的两倍。美世亚洲区总裁拉蒂默(Peta Latimer)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AI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持乐观态度。“过去30年,我们一直在说很多的工作要被机器人所取代,但现在的就业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分配。”她称,“即使AI可以帮助公司生产力提升30%,这也不意味着会直接减少30%就业岗位。”AI将带来什么报告发现,随着AI技术的发展,四分之一的高管表示AI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而80%的工作岗位将在未来三年内因生成性AI而发生显著变化。32%的高管认为,AI能通过放大智能带来更大附加值,从而减轻当前最紧迫的人才风险,例如劳动力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流动性低等。54%的高管认为,如果企业不大规模采用AI,其业务将无法在2030年后生存。有53%的高管预计,AI和自动化将在未来三年内为他们的组织带来10%-30%的生产力提升,另有40%的高管认为提升幅度会更大。不过,尽管AI和自动化有望带来显著的生产力提升,但这只有在重新设计工作方式以适应人机协作时才能实现。然而,尽管41%的亚洲企业高管认为投资AI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但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员工可能无法适应或最大程度利用AI。86%的高管认为,如果工作岗位被AI改变或取消,只有不到一半的员工能够适应。同时,67%的企业和机构在采用新技术时,并没有相应地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由于新技术未能有效融入日常工作,员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无价值或重复的任务,导致生产力下降。此外,许多企业在实施新技术时,未能充分考虑员工的体验和需求,导致新技术难以学习或使用,技术投资就不能发挥预期效果。拉蒂默表示,招聘网站领英的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中对AI技能的整体要求在过去6个月内提高了21倍,但教育体系仍难以跟上这一趋势,两者之间出现了一种错配。同时,员工看待劳资关系的角度也已发生变化。“很多员工会觉得,如果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没有反馈给员工,他们不会继续有动力在公司中发展。”她称,特别是在疫情后和通胀环境下,员工的预期值发生了转变,就职者的目标是一个更好、更和善、更灵活的一个就业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向钱看齐”。解决方法报告还发现,83%的亚洲员工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职业倦怠,经济压力是首要原因。许多员工面临生活成本上涨和持续的通货膨胀,他们平均每月要花费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报告称,员工对财务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雇主能提供支持以减轻他们的财务压力。只有45%的员工认为他们为退休存够了足够的钱,并且他们更信任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而不是独立的财务顾问。报告发现,与不关注员工财务健康的公司相比,关注员工财务健康的公司员工更有可能感到满意和留在公司。此外,价值观不一致、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挑战和缺乏心理安全感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57%的员工报告他们工作时间比以往更长,而42%的员工认为繁忙的工作(无价值的任务)是导致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报告认为,雇主可以从重新设计工作、重建员工的信任以及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和经济压力三方面下手,增进其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例如,报告提到,只有46%的高管对所在机构的人才模型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充满信心,只有27%的人强烈认为其劳动力模型足够灵活,能够将人才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为此,企业应该创建技能分类法,并将员工的技能与之相对应;制定能力框架,评估员工在特定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设计基于技能的奖励计划,激励技能发展;要充分利用AI和技术,企业必须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并提供充分的培训。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X疾病”为何让世卫组织警惕?其暴发是否是必然?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什么是“X疾病”?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X疾病”一定会到来吗?谭德塞在上述大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自然界的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300来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但是仍然有大量未知病毒待确证,其中就有很多病毒可能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障碍感染人的能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中新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卢洪洲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病原微生物正加速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赵卫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看,“X疾病”未来一定会在某地发生,人类应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从容应对。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第三,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在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卢洪洲建议,建立成熟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诊防治及创新研究体系,形成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鉴定、检测方法开发、发病机制研究、疫苗及新药研发闭环,实现快速转化,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另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等,将有助于抗击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完)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