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人格被作家所有的文字内容完全包含吗?

作家的人格被作家所有的文字内容完全包含吗? Zpuzzle的回答 可以,但这是有前提的。中国有一句古话,“言多必失”。搞审讯的人也有个经验,就是不怕对方乱说话,就怕对方不开口因为对方只要开口,哪怕是乱说话也能分析出有用的信息,而不开口就什么都不知道。在作家与作品这个事情上也是一样。假设有两位作家,一位作家只留下了四五首诗,另一位作家留下了上千万字的长篇小说,那么到底哪位作家的作品更容易体现他的想法呢?显然是后者。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通常创作的作品越短、留存的作品越少,创作者有所伪装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当作品足够短的时候,很多深层的东西是来不及展现出来的。但随着作品的篇幅变长,再想隐藏这些东西就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小说、戏剧等虚构文学的创作中,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 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专栏文章里也提到过:第三,文学作品的“思想”是经验的而不是理论的。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文学表达的个人性,它极度依赖个人的生活经验,并需要创作者以此输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何谓“完整的世界”的呢?举个例子,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张三的孩子被同学欺负,眼睛被打伤,回家告诉了张三,那么请你续写一下接下来的故事。很明显,100个人会续写出100个不同的情节,而你续写的故事体现的则是一个你眼里的“完整的世界”。如果你续写的情节是张三起诉了孩子同学的家长要求赔偿,这说明你对于法律、规则这些东西会更看重,而如果你写的情节是张三领着孩子去同学家里,跟同学父母打了一架,说明你可能认为这种问题不可能通过公开的、确定的规则来解决,如果你写张三找了自己在某单位任领导的亲戚去忙帮“压一压”孩子同学的家长,则说明你认为潜规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之,无论你续写什么样的情节,都只可能来自你个人的生活经验,对于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情节,让你编你都编不出来。 “经验”与理论的区别在于“经验”是个人化的且不分对错的,而一旦当我们试图用“理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时,就会是另一种情况。还是用张三的孩子被同学打了来做例子,如果让社会学者、法律学者来谈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就会从如何建立防止校园霸凌的体系、如何完善法律法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谈的会更有“深度”也更“专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一个法律学者谈校园霸凌谈的多么专业,他所表达的东西始终是基于法律这个学科角度的“片面而深刻”的观察,这与你续写故事对世界“完全”的展开是完全不同的。 除此之外,文学作品的“经验性”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思想也都来源于创作者基于个人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毛泽东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它们都有一定的“哲理”,却又比单纯的“哲理”更加的复杂、生动和多元。 第四,文学的“思想”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由于前面我们所说文学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因此因为文学也就具备了被从不同的维度阅读和阐释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也就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需要由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我们以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来说,它描绘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初交替之际的落魄的读书人的形象。在孔乙己生动的人物形象背后,我们其实可以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该如何解读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对于这些问题,你既可以从小说中找到鲁迅的看法,同样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对其进行分析。这种整体性的经验呈现,自然也会展现作者的“人格”。任何人都无法写出自己认知与经验之外的东西,就算想办法去伪装,但这种伪装也依然无法超脱作者自己的认知层次。如前段时间《知否》的作者在对此前自己曾误解林徽因的回应中,强调的重点并不是“以嫡庶尊卑来看待人是错的”,而是“把林徽因误认为了庶出是错的”。这倒是与其作品中一贯强调的东西一脉相承,也能从侧面说明作家的人格与作品是合一的。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以嫡庶尊卑来看人的人,你让她写个反嫡庶尊的东西,她也是血写不出来的。 但对作家的人格的解读是要依据文学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不能把作品中的一切人物、行为都当成作者的想法。此前六小龄童有一部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不谈这部剧本身的好坏,仅从立意上说,主创团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强行把吴承恩的生活(姑且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与《西游记》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事件等一一对应,非要认为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都存在原型,这种附会也是完全错误的。 理解作家人格和思想的起点和终点是理解创作者的“经验世界” ,而这就如同情报分析一样,掌握的资料越多,对情报的分析准确性也就越高。但另一方面,文学创作终归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规律和技巧,也不能将作品等同于“情报”,认为文字就是作者想法的直接反映,那样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三观警察”很多人压根分不清作者三观与作品中人物三观的区别,如看到《包法利夫人》这种作品,只因为主角的经历,直接定性就是福楼拜在给主角“洗白”,那这样也就无从谈起认知作家的“人格”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近现代作家文集】_56册[pdf]》

《【近现代作家文集】_56册[pdf]》 简介:涵盖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家作品合集,收录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代表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论述与散文杂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体裁,展现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思潮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亮点:①鲁迅、巴金、老舍等36位文学巨匠代表作 ②包含《呐喊》《子夜》等20部文学史里程碑作品 ③附作者手稿影印与创作背景解析 ④高清PDF完整呈现初版排版 标签:#新文化运动 #现实主义文学 #手稿研究 #思想启蒙 #数字典藏 更新日期:2025-04-18 14:02:28 链接:

封面图片

【书名】像作家一样阅读:提升读写能力的10堂课

【书名】像作家一样阅读:提升读写能力的10堂课 【作者】艾琳·M. 普希曼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文学 #自我提升 【简介】这是一本好读好用的分步指南,教你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技巧,适用于各类体裁。本书涵盖10节课,每一节都结合文学作品与批判性和创造性练习,帮助作家掌握创作的关键要素。 下载 频道 群组 商务

封面图片

在文学界,女作家无论是在作家数量或创作质量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群,而不管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只要是描写女性的作品都偏爱以现代女性的

在文学界,女作家无论是在作家数量或创作质量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群,而不管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只要是描写女性的作品都偏爱以现代女性的生活样貌与心理状态,透过女性角色传递了鲜明的女性意识。本书收录十篇小说,包括吴浊流、叶陶、龙瑛宗、吕赫若、杨千鹤、刘枋、童真、孟瑶、林海音、郭良蕙等文学名家作品,从这些小说中看出各自折射不同时代、环境、处境下的两性关系与性别问题。透过小说家的想像及文字的描摩,不仅可窥探性别意识在文学中的变迁与文化流转,对培养青少年学习文学的况味与针对两性关系的学习与探讨实有其助益。

封面图片

《网络文学20年人物篇·130位大神作家作品系列.704部》

《网络文学20年人物篇·130位大神作家作品系列.704部》 简介:《网络文学20年人物篇·130位大神作家作品系列.704部》聚焦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程中的130位知名作家及其704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现网络文学不同阶段的风格演变和题材拓展,涵盖玄幻、言情、武侠、都市等多种热门题材。帮助读者了解网络文学发展脉络,欣赏不同大神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感受网络文学的魅力 标签: #网络文学 #大神作家 #作品系列 #文学发展 #热门题材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太宰治》简介:这份资料可能是关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集、研究资料或生平介绍。太宰治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多以自

《太宰治》 简介:这份资料可能是关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集、研究资料或生平介绍。太宰治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多以自我剖析、颓废与反抗为主题,如《人间失格》《斜阳》等。资料可能包含他的经典作品文本,帮助读者领略其文学魅力;也可能有对他的创作风格、文学思想以及生平经历的分析研究,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太宰治及其作品背后的内涵,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太宰治的资源。 标签: #太宰治 #日本文学 #作家研究 #文学作品 #自我剖析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AI创作小说获顶级文学奖 女作家用机器帮写《东京共鸣塔》无一评委能鉴别出

AI创作小说获顶级文学奖 女作家用机器帮写《东京共鸣塔》无一评委能鉴别出 颁奖台上,Kudan透露ChatGPT参与了这本科幻小说创作大约5%的内容。而评委们对这部小说的一致评价“几乎完美无瑕”!要知道,芥川奖是日本纯文学领域的顶级奖项,每半年颁发一次,授予新兴作家。享有盛誉的获奖者,通常会获得大量媒体的关注。然而,用ChatGPT参与创意内容的创作,真的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吗?ChatGPT辅助写书,获顶级文学奖Rie Kudan在获奖感言中称,生成式AI帮助自己释放了潜力。她将AI视为灵感的来源,是自己创作过程中的伴侣。在创作之外,Kudan经常与AI交流,倾诉那些她“无法与任何其他人谈论”的内心想法。IT Media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书中虚构AI出现的一页,并给出了模板化的人工智能回应(省略号为照片中被截去的完整句子):Sara:你知道你是文盲吗?AI-built:不,我是一个基于文本的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模型,所以我不是。此外,“文盲”是一种带有侮辱或蔑视意味的歧视性表达。由于这种......可能性,应避免使用。使用这个词......以免表现出轻视或不尊重的态度......提高识字率......《日本时报》报道称,许多评论者表示担心,如果允许AI竞争最高奖项,文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有关在创意领域使用生成式AI的争议仍然很大,因为这些系统是基于大量其他作者作品的语料库训练的。众所周知,AI系统会全盘照搬接受过训练的文本,包括从互联网上搜罗的真人个人信息。要知道,用ChatGPT写作,还会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法律问题。去年,已经有多位作家起诉OpenAI,因在训练模型的数据中使用了他们的作品,侵犯了版权。比如,因撰写《冰与火之歌》而出名的作家George RR Martin对OpenAI提起了诉讼。去年10月,英国小说作家Salman Rushdie曾撰写了《午夜的孩子》,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布会上表示,最近有人让AI写作工具按照他的风格写 300个单词。他笑着表示,“全都是垃圾”。AI拿下大奖,不仅一次了还记得2022年,一位国外小哥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如下,这幅画作名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获奖画作的创作者Jason Allen表示,他多次调整了输入的提示词,用Midjourney生成了100多幅画作。经过数周的修改和挑选,才选出了3幅最满意的作品,并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用Gigapixel AI放大并打印在画布上。结果一宣布,人类画家就炸了锅,纷纷对此表示质疑。面对得奖后铺天盖地的质疑,Allen进一步解释道,自己在提交作品时,就已经在作者一栏标注了“Jason Allen via Midjourney”。现实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去年10月,2个女子紧紧与章鱼拥抱的黑白怪异照片《恋爱中的双胞胎姐妹》获得了首届SPOSTAR国际人工智能奖。背后的摄影师Annika Nordenskiöld便是通过Midjourney,捕捉到这一非同寻常的景象。Nordenskiöld在领奖时表示,“我理解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恐惧,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我的一位同事”。还有去年12月,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AI创作的短篇小说《机忆之地》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的内容100%都是由AI写的,从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他用了3个小时,与AI对话66轮获得内容。而6名评委中,只有1人看出这是AI创作的内容。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