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重220斤导致自卑和并发症#【小胖墩减肥要遵循两个原则】据央视网报道:超重和肥胖是目前我国学龄儿童面临的重大健康负担

#13岁男孩重220斤导致自卑和并发症#【小胖墩减肥要遵循两个原则】据央视网报道:超重和肥胖是目前我国学龄儿童面临的重大健康负担之一,那么,能否通过药物或者节食来减肥?医生表示,儿童减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要以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为基础,所以不推荐过度节食;二是要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盲目限制孩子吃饭,特别是不让他们吃主食、碳水或者是不吃晚饭等等都是不对的。#每5个儿童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 网页链接 via 捉谣记的微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胖的根本原因#【#用断食法低碳法减肥真的好吗#】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专家介绍,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吃和动之间

#胖的根本原因#【#用断食法低碳法减肥真的好吗#】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专家介绍,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吃和动之间的不平衡。减肥减重的关键,是要严格控制总能量摄入,“够了就好”;还要把多吃的能量消耗出去,“多动一点更好”。此外,要保证食物摄入多样性,各种营养素均衡摄入。“一些减肥误区如断食、过度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吃主食),这样是不对的。”转发提醒! 央视新闻的微博视频 via 央视新闻的微博

封面图片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 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

减肥总反弹的原因找到了 研究发现肥胖会改变大脑神经元 在面对美味食物的诱惑时,控制能力较弱的个体会过度进食,久而久之导致肥胖。而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则会合理进食,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重。那么,人体究竟是如何控制自己食欲的?为什么有人减肥易反弹?许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这一作用机制。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2023 年 6 月 12 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米雷耶·塞利(Mireille J. Serlie)博士团队和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拉尔夫·迪莱昂(Ralph J. DiLeone)博士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肥胖症患者大脑对营养物质的应答受损,且无法通过减肥逆转:一项随机交叉研究》(Brain responses to nutrients are severely impaired and not reversed by weight loss in humans with obesity: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的研究论文,对肥胖症患者大脑应答问题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募集 60 名志愿者参与这项临床试验,在这 60 位志愿者中,有 30 人是 BMI(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超过 30 的肥胖个体,另外 30 人是 BMI 在 18.5~25 的正常体重个体。研究人员使用饲管将两类食物(葡萄糖溶液、脂质溶液)直接输送到志愿者的胃中,然后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检查他们的大脑对这些食物的应答反应。之所以不让志愿者按照正常进食方式吃进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物,而是把糖和脂肪用饲管直接输进胃里,是因为要规避食物的感官效应对大脑活动产生的干扰。实验中他们发现:体重正常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就减少了,可以理解为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降低了;肥胖的个体: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水平在摄入前和摄入后并没有检测到差异,他们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未降低。论文作者米雷耶·塞利博士表示,他们对此感到很吃惊,因为他们原先预计胖人和标准体重的人,在摄入食物后,大脑会做出不同的应答反应,但没有想到,胖人的大脑竟然是没有反应。研究人员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让这些肥胖的志愿者先减肥,花12周时间至少减掉 10% 的体重。12 周后,重复实验。结果发现,即使减了肥,他们的大脑在进食之后的表现仍然跟减肥之前差不多,在摄入糖和脂肪后,大脑中负责饥饿调节的几个区域,活动依然没有减弱,进一步进食的欲望并没有降低。这就意味着,相比于正常体重的个体,肥胖的个体大脑对食物的应答遭到了破坏,即使体重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没有得到逆转。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减肥最终难以成功,因为他们在体重降低之后,胃口依然大开,体重又会迅速反弹。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具有 2 个局限性:1.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的胃部输入糖和脂肪后约 30 分钟内,就进行了 fMRI 检查。虽然在这个时间点未能检测到肥胖个体的大脑做出的应答,但无法排除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大脑做出了应答,也就是说,无法排除这种应答只是被延迟了,而不是完全消除了;2. 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但是对于 40 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试验结果还会如此吗?肥胖人群的大脑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研究人类究竟是怎样控制住/控制不住自己食欲的。普遍认为,食物的色香味带来的感官愉悦效应,是导致一部分人过度进食的主要诱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摄食后,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相关区域做出的应答,在调节个体的进食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2 年,一项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发现,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会刺激大脑内一个叫纹状体的区域释放多巴胺,获得进食愉悦感和满足感,纹状体在调节饮食行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引发肥胖后,可能会抑制纹状体的反应。本文报道的论文作者则进一步研究了肥胖是否会导致大脑纹状体的反应迟钝。作者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PECT),检测大脑中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发现虽然在输入葡萄糖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也会正常释放多巴胺;但在输入脂质溶液之后,肥胖者的纹状体并不能正常释放多巴胺;而且肥胖者减肥成功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的多巴胺释放。这个发现进一步表明,肥胖者大脑对食物的应答功能确实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可能会导致肥胖者过度进食,以及在减肥之后容易发生体重反弹。总之,这项研究得到的结果,为人类饮食行为生理学和肥胖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今后开发针对肥胖者的减肥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既然“一次肥胖终身改变大脑,导致减肥易反弹”,而肥胖又与全身多种疾病息息相关,因此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持之以恒重视的课题。1、不同人群,健康体重标准是什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 岁)的 BMI 正常范围是 18.5~23.9,BMI 超过 24 为超重,BMI 超过 28为肥胖。65 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和 BMI 可以略高。6~18 岁儿童青少年则可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提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 BMI 标准来进行判断。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截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2、如何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体摄入的总能量超过了人体消耗的总能量,日积月累而导致的后果。因此,在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重时,“正确地吃”与“适量的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吃”的方面:我们要秉持“平衡膳食”原则和“食不过量”原则。可以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结构,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进行合理的平衡与搭配,并控制总摄入量。在“动”的方面:-对于 6~17 岁的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天进行至少 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周进行 3 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减少静坐、躺卧的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小于 2 小时。-对于 18~64 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每周进行 2 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应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建议全社会关注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从备孕期、孕期就开始关注,从一个人的婴幼儿期、儿童少年青年时期,就要预防和控制肥胖,成年后更应注意吃动平衡,保持健康的体重。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减肥“神药”拒绝中国人?

减肥“神药”拒绝中国人? 一系列打击甚至令诺和诺德的股价一度下跌2.87%,所幸,还不足以浇灭中国人对减肥“神药”的期待。只是,司美格鲁肽进入中国的过程还是难免坎坷。6月25日诺和诺德刚宣布“减重版”产品在中国获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开卖了,6月27日就又传出“在中国限售”的消息,一下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对此,诺和诺德告诉虎嗅,他们将“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上市后以周密计划的方式供应诺和盈(虎嗅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Wegovy)”,从而确保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即确保已经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能够持续获得治疗。据诺和诺德介绍,诺和盈已经在全球超10个国家上市,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他们“正在努力增加GLP-1类药物的产品供应”,并将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全球市场分配现有产品供应”,遵循的也将是“一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大众的情绪,不过,仍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个回应太过官方,并直指目前“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已经在部分医院出现了断供的情况。从部分医疗机构反馈和电商平台的销售情况看,诺和泰尚未出现大规模断货的情况。诺和诺德告诉虎嗅:“ 2023到2024年,我们持续增加诺和泰在中国市场的供应,以更好地帮助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活性分子,有多重作用机制,产品形式也比较多样。目前诺和诺德有三款活性分子为司美格鲁肽的产品,除了此次获批的诺和盈(Wegovy,目前在国内暂未上市销售),还有“降糖版”的诺和泰(Ozempic),以及口服成人2型糖尿病用药诺和忻(于今年1月获批,还没有上市销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减重用途。自从2021年“减重版”在美国获批,司美格鲁肽就点燃了整个投资界的热情,诺和诺德、礼来等GLP-1类药物研发企业,都走上了名利双收的康庄大道。诺和诺德市值逐步逼近6500亿美元,礼来的市值更是达到8690亿美元的高度,正在赶超台积电。二者把制药界原本的“领头羊”强生(市值3500多亿美元),远远甩在了身后。司美格鲁肽更是跑在最前面的。在GLP-1类降糖药中,该药占到了55%以上市场,在减重领域也占到了85%的市场份额。业界预计,今年其销售收入就将突破280亿美元,司美格鲁肽将晋升为新“药王”。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中国上市,无疑是在这个红火前景上,又添了一把柴。诺和诺德也向虎嗅表示:“自诺和盈获批之日起,我们已经按照计划正式启动了药品供应的相关流程,会尽快将这一重磅产品带入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有庞大的糖尿病、肥胖群体和旺盛的治疗需求,是药企新的掘金富矿。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有16.4%肥胖,加上超重者,总比例超过50%。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或将超65%,归因于相关问题的治疗费就将达到4180亿元。另据Frost&Sullivan预测,届时,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15亿元。这种情况下,诺和诺德真的会限制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吗?又是“饥饿营销”?“司美格鲁肽销量的’天花板’,就是它的产能。”有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虎嗅调侃说。事实上,因为试验数据太好、海外名人又频繁“带货”,司美格鲁肽的需求量增长太快,超出了药企的预期。这导致欧美等地常曝出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品断货的消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曾被FDA列为短缺药物。在中国,过去两年里,也并不是每个人每次去医院都能开出司美格鲁肽的。一方面因为当时中国批准上市的是“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所以,原则上只有糖尿病患者可以拿到该药处方;另一方面,司美格鲁肽真的供不应求。在某电商平台上,官方店的司美格鲁肽也有在部分地区“缺货”的情况。诺和诺德和礼来,都在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扩大产能。据诺和诺德介绍,为了扩大产能,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从2023年到2024年,诺和诺德将累计投资超过230亿美元,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同期,礼来的相关投入也有至少90亿美元了。但是产能问题的解决看起来还有待时日,诺和诺德新增产能会在2026至2029年陆续投入使用;礼来的首席财务官Anat Ashkenazi更是公开表示,替尔泊肽到2025年还是会供不应求。这使事件性质发生了变化。“所谓限售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资深管理顾问贺滨告诉虎嗅,因为限售一般是指供应充足但对特定地区限制限售,但司美格鲁肽目前情况是供应不足,严格的表述,可能应该说是产能不足导致企业不得不做出销售规划。即便在中国销售量较少也称不上是限售,而只能是药品分发上的倾向问题。“就像是我在家里举办一个宴会,邀请谁来参加,是与我产权相关的自主权。”贺滨向虎嗅表示。随着中国这个大市场入局,GLP-1类药物的供需关系会更加紧张吗?与海外GLP-1类药物的拥趸们担心的情况相反,该药刚进入中国之初,销量很可能并不会很高。正因为此,中国区市场是否能拿到更高的分发权重也是存疑的。从历史经验看,先进疗法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很多。比如:新冠特效药辉瑞的P药(Paxlovid)就曾经“一药难求”。更早些时候,默沙东的HPV九价疫苗(商品名:佳达修9),也让都使丽人们抢到焦虑。这些情况也曾被指是“饥饿营销”。业界认为,在其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给出了不同分发权重。尽管中国人口众多,患病人数和用药市场都很庞大,但是够购买力有限。有些产品,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价格已经降到地板了,但是对于中国的患者来说仍然是价格高昂,难以接受。比如司美格鲁肽“降糖版”产品诺和泰,在中国医保降价后,其1.5ml和3ml产品的单支价格分别是478.5元、814元,即便是在电商平台,也可以花七八百元买到一支,单月用药费用约800元,远低于该药在美国的费用(均价948美元/月,约合人民币6895元)。然而,这个价格在糖尿病用药领域还是很高。因为集采、医保降价后,中国常见糖尿病用药的价格基本都非常低了,比如:“销冠”二甲双胍,单片售价甚至可以低至3分钱。即便是用于减肥,也有年轻人认为其价格偏高,转而选择利拉鲁肽等价格更低的GLP-1类药物。从数据上看,诺和泰(司美格鲁肽的“降糖版”)2021年进入中国,3年以来其年销售额分别是3.03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3.19亿元)、21.96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23.11亿元)和48.21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50.73亿元),在全球销售额中占比分别是0.9%、3.7%和5.0%。价格又低,市场规模又小,中国市场很难获得进口药的偏爱。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的GLP-1类药物赛道尤其如此。数据来自:诺和诺德2023年财报/虎嗅制图未必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当然,药品上市初期的“短缺”问题,一般在药品生命周期进入中后期,市场需求充分释放、价格持续降低之后,会最终得到解决。比如:佳达修9,2022年在华销售额增长22%,默沙东财报中也着重提到这一点,2023年该产品在中国的批签发量同比又增长了133%,不再“一苗难求”了。GLP-1类药物在中国也有诱人的市场前景。米内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GLP-1类药物在中国降糖药市场上已经占据了首位,占比超过了25%。在总的年销售额上,也只略逊色于传统降糖“神药”二甲双胍。另据中信证券测算,到2030年,中国GLP-1类药物仅减重市场就有383亿元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市场对于任何GLP-1类药品供应商,都是不能放弃的战场。只不过,在产品迭代和仿制药(其在中...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