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过度自恋并不等同于自卑。‌ 只能说自恋的人也可能会表现出自卑的情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专门来描述这种「极度自恋」,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重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自恋上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 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恋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体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 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却却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他们对自我价值感过度夸大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 患者似乎需要他人不断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及特殊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部分相符。 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却无法理解、关心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与他们靠近的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白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 这使患者难于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孤独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剥削性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成年早期,在多种场景下出现,存在下列5种(或更多)种特征: 1.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例如开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应的条件,却希望被当作“特殊”人物)。 2.对无限的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之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特权感(例如不合理地期待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愿望)。 6.人际剥削(例如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不愿意了解或认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以上内容不具备任何诊断建议,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贴标签。 专业的医生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极其复杂且没有较多参考数据和资料作为辅助诊断的。 但是从目前网络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好像很多人都具备了给他人或者给自己诊断为NPD了。 例如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父母/父亲/母亲是NPD怎么办? 朋友/伴侣是NPD怎么办? 隐性NPD有多可怕? 怎么改变自己的NPD? 综上,聊一聊为什么NPD如此难以诊断。 也建议大家不要随意给他人或自己贴标签。 心理咨询中一直遵循的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你不需要去定义你的痛苦,你只需要看见它,接纳它,改善它,就可以了。 1、【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可能出现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似的行为,例如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以获得他人对其特殊身份的赞同。但总体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常外向、表现得更热情,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更内向、冷漠。 2、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这方面的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伤害、冲动和放纵的特点使【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互区别。 3、对个人成就的过度自豪、相对少的情绪外露,以及对他人关心的蔑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区别。 4、尽管【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都需要被关注,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那种带有崇拜性的关注。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意志坚强、能说会道、猜疑、剥削他人、缺乏同情心,但是,自恋型患者一般不具有冲动、攻击和欺骗的特点。 6、此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并不缺少崇拜,以及对他人的嫉妒,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常没有儿童期「品行障碍」史和成人期犯罪史。 7、【自恋型】与【强迫型】患者可能都会承认有完美主义倾向,并认为别人做不好事情。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伴随相反的自我批判,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8、猜疑和社会退缩常常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出来,即便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9、许多【高成就个体】都具有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但有可能不是)。但只有当这些特质变得固着、适应不良以及持续存在,并导致明显的功能损伤或主观的痛苦时,才考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 10、【躁狂】与【轻躁狂】:自大亦可能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出现,但是这些症状与情绪改变或功能损伤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晕了没?反正我在找资料和在写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写晕了...补充说明: A族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族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族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疾病: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变化,其他特定的人格障碍,为特定的人格障碍。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书名】告别紊乱的人生

【书名】告别紊乱的人生 【作者】罗伯特·O.弗里德尔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心理学 #自我提升 #2023新书 【简介】一本全面、深入认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科普书。美国近期调查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影响着约6%的群体,约17个人中便有1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众多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紊乱中痛苦地生活着,却鲜少得到人们感同身受的理解。本书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理解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最难懂的那些概念。

封面图片

学一点心理学常识对,你全对。

学一点心理学常识对,你全对。 研究数据显示,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格障碍”而人格首先在“ DNA”里,基因无法改变。所以,有可能我们自己是别人身边的魔鬼,也有可能我们身边潜伏着魔鬼。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无论身处何种关系中,都将是有毒的关系。他们就像一只好战的公鸡,敌对、愤怒、想方设法恶意伤害。 偏执型人格的人,自己的人生是折腾的,身边的人是痛苦的。

封面图片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情感酒馆的回答 讲起「全能自恋」这事儿,我得说,这可不是啥稀罕词儿,但在心理学圈子里,那可是一块大石头,扔进水里能激起不小的涟漪。我的观点嘛,简单来说,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确实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坎儿。为啥这么说?咱们慢慢聊。 「全能自恋」,听着挺霸气,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辛酸。这词最早出自精神分析大师梅兰妮·克莱因之口,说的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心理状态。那时候的孩子,觉得自个儿无所不能,妈妈就是自己的专属天使,能满足所有需求。但随着成长,现实总会给这股子天真泼冷水,我们开始意识到,哦,原来世界不是围着我转的,妈妈也有累的时候,不能随时满足我的小任性。这时候,「全能自恋」就开始逐渐褪色。 但问题来了,有些大人,可能是因为童年没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没能顺利地从「全能自恋」过渡到「健康自恋」。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担心别人的评价,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不然就是一无是处。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内心深处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在作祟。 要从「全能自恋」跳到「健康自恋」,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接纳不完美」。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这意味着你要面对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有时候也会犯错。但恰恰是这一步,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健康自恋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他们会犯错,会失败,但也能从中学习,继续前行。 记得有个朋友,他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做啥事儿都力求完美,生怕别人挑出半点毛病。但后来,他遇到了一次重大挫折,项目失败,被同事质疑,那段时间,他简直是要崩溃了。不过,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开始反思,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开始尝试新的事物,不再怕失败,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现在,他成了一个更加自信,也更加接地气的人,他的故事,就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一个生动案例。 所以说,「接纳不完美」不仅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必经之路,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自我接纳,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也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人生嘛,本来就是一场修行,而「接纳不完美」,就是修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总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就像是从青涩的果实成熟为甘甜的果子,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当我们学会了「接纳不完美」,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原来,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这,大概就是成长的魅力所在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情感酒馆)

封面图片

【书名】边缘型人格障碍

【书名】边缘型人格障碍 【作者】兰迪·克雷格 【格式】#epub #mobi #pdf 【分类】#心理学 #人格 #案例 #科普 【简介】这是本专门写给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亲友的书。在简明实用的技巧与丰富详尽的案例之外,本书试图传递这样的信念你可以自助并帮助所爱之人掌控你们的人生。

封面图片

盘点老中天赋,出门自带的属性,让你一出生就遥遥领先

盘点老中天赋,出门自带的属性,让你一出生就遥遥领先 1.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喜欢网上对线,跟人吵架 一定要赢,搞各种排名,大学排名,职业排名,城市排名 2.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每个家庭都有个喜欢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老娘 公共场合撒泼打滚的老人 3.自恋型人格障碍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攀比,炫富,爹味,官场文化 百京,桑海等地发病率极高 教师,公务员这种岗位百分之二百发大病 4.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儒家文化核中核,孝顺长辈,反过来长辈控制晚辈 集体主义,民族主义 经典夫妻为了孩子不离婚,吵了一辈子,哎就是不离婚 系统绑定了,洗不掉,出门领先四个属性点,生在洼地你就偷着乐吧

封面图片

可以随意「切换人格」,但医生说我不是人格分裂,我到底患上了什么?

可以随意「切换人格」,但医生说我不是人格分裂,我到底患上了什么?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遵循医嘱,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双重人格(dual personality): 指个体在同一时间体验到两个不同的自我,属于统一性意识障碍。此时患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和个性行为特征。若同时体验到两种以上的人格特征时称为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主要见于分离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交替人格(alternating personality): 指同个体在不同的时刻体验到两个不同自我的存在,且言语和行为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一巫师在每次做“法事”给人治病时,在“发功”过程中就以玉帝身份讲话,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持续数十分钟,此时巫师认为自己就是玉帝,不是原来的他,待治疗结束后身份恢复。多见于分离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人格转换(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指患者否认原来的自我,自称是另一个人、鬼神或动物,但没有相应的言语和行为变化。见于分离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最后,简单说一下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也就是以往被熟知为多重人格障碍。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个体拥有至少2个截然不同的身份。 这些身份数量可高达200个,每个身份可能都拥有自己的名字,他们甚至不需要与患者是同样的性别。 有些身份可能具有符号意义,比如“劳动者”。 他们在年龄和风格上可以千差万别:如果患者在正常情况下是害羞和安静的,那其中种身份可能是外向甚至是聒噪的。 这些身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觉察到彼此,但是每次只有一个身份会与环境互动。 从一个身份转变到另一个身份的过程通常很突然,往往是由应激所促发的。 他们中的大部分能够意识到当另一个身份在掌控患者时自己所丢失的时间。 然而,有些患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怪异的状态,直到某个亲近的朋友指出他们的性格在不同时间有所不同。 一个值得注意的诊断标注是病理性的附体(possession)状态,它会表现出类似于DID的特点。 它们可能表现为患者变成了一个幽灵或者其他外部生物体掌控了该个体的功能。 如果该行为属于某种被认可、接受的宗教行为,那就通常不会被诊断为DID。 然而,反复经历附体状态并因其感到痛苦且符合其他 DSM-5诊断标准的个体可能就可以获得该诊断。 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儿童拥有一个想象出来的玩伴就将其诊断为 DID。 DID 影响了 1%的普通人群,在北美的诊断率比在欧洲高出许多。 这个事实引发了长期存在的争议。 欧洲的临床医生(理所当然地)声称该障碍很罕见,而新世界的临床医生对分离患者的过分关注实际上鼓励了这些个案的发展。 这种可能过于具有吸引力的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期,不过该障碍在当时可能不被识别出来。 大部分患者为女性,而且许多可能曾经遭遇过性虐待。 DID通常具有慢性发展的倾向。它可能发生在同一家族中,不过关于其遗传传递的问题仍未解决。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